03.03 中国古代王朝覆灭时,老百姓真的在乎那些亡国皇室的悲惨遭遇吗?

游在路上的鱼


古时候一般以忠孝治天下,就算是平民百姓忠君思想也非常严重,再加上亡国的耻辱、被外族欺凌的痛苦,多半是会极其在乎的。


南山一缕云


以清朝为例,即使是曾经繁华一时的大清王朝最后也只能让位于强者。但当时的老百姓作为时代的主体面对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他们的态度又究竟是怎样的呢?

或许结果要出乎我们大家的意料了。他们看着偌大的一个清王朝就这样被拱手让人的时候,他们心中不是悲哀,不是痛恨。而更多的是波澜不惊。因为在那样一个封闭的朝代中,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一方土地中忙着只属于自己的事情,没人会顾及他人的生活状态。毫不夸张的说,由于清朝时期动乱四起,或许作为邻居的两人都不会有很多交集。更别说是清朝政府发生了什么变化了。

他们对国家的信息一直都是处于封闭状态,无论国家发生了多大的事情,他们每天都要照常到田间耕作维持生计。更何况清朝政府颁布了愚民政策,本就不了解国家之事的百姓就更加不会被国家的变化所惊动了。所以溥仪宣布退位的时候,百姓只是知道了这个事实,但几乎很少有人会义愤填膺的站起来说溥仪的不是,并与外界作斗争。虽然这个消息对于百姓来说虽然毫无意义,但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以及改革人士来说,意义却是重大的。

知识分子们思想活跃,曾经一度到外国留学,他们知晓大清王朝的腐朽性所在。他们更十分羡慕并渴望引进外国一些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来壮大当时的愚昧的清政府,使国人得到开化。可是,怎奈堂堂的一个大清王朝竟如此腐朽不堪。溥仪更是软弱无能,固守成规,不愿对已经落后于世界的旧中国进行改革。而如今溥仪终于退位,他们也就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自然是非常欣喜的。

他们主动把握住这个机会,进行各种富有意义的宣传性活动,为了传播自己的先进思想,他们在报社上发布自己的文章,为民国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同样是溥仪退位,不可能所有的人都对这件事无动于衷。那些清朝的老臣,他们一步步看着清王朝壮大,现如今又看到溥仪退位,清王朝就这样灭亡,心里自然不是滋味。而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个人要与国家共存亡的阶段,于是许多人都认为这时一大耻辱,有的直接自杀来表明忠心。

但这其中也不乏小人,他们虽然是清朝的遗老,但却趋炎附势,在目睹溥仪退位后,直接改名换姓,归附他家了。而伤心的,高兴地终归还是少部分人,作为最大的一个群体,也就是百姓,他们对溥仪退位这样的一个事件所抱有的冷漠态度不免使人心寒。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现象的出现,责任是不在百姓的。这一切只是因为腐朽的清政府采用了愚民的政策,他们大胆地忽悠着自己的百姓,给他们一种繁华的假象,闭关锁国,便是最好的例证。

所以既然这些信息从源头上就已经不真实了,那么又如何能够强制百姓们去对这样的一个所谓的重大的事件有所感受呢?此外,平心而论,在那样一个信息封闭的朝代中,国家的变化对于靠种地来养家糊口的百姓们又有多大的影响呢?溥仪退位,他们不会少种一次地,多吃一顿饭。该穷的还是继续穷,该出苦力的还是要继续做苦力。

若不是有这样的信息传来,他们或许始终都不会知道原来自己的朝代已经易主了。更令人感慨的是,就算知道了,又能如何呢?他们只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百姓,这个消息,只会沦为他们平常谈笑时不值一提的笑资罢了。人们永远只会在乎自己的生存状态,除此之外,其余的事,对他们来说,不过只是一缕清风,不留下丝毫的痕迹罢了。

所以,从清朝百姓的冷漠态度中足以见得,百姓们只会在乎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无论朝代如何变迁,只有得到了民心,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百姓才会感觉到自己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途绑在一起的,才会愿意为了国家的生存去做出自己的努力。就不会出现像溥仪退位时,广大百姓无动于衷的尴尬现象了。





灯光下的历史


老百姓只会“呵呵”。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那首非常非常著名的古诗吧。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看到了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下子,题目的答案是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呢?


历史是个大葫芦


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曾经这样写道: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个朝代兴衰更替,皇室成员自然要承受来自于政权更替的痛苦,有时候甚至要惨遭新政权的杀戮。其实老百姓才是改朝换代中最受伤的群体。一个朝代灭亡之时,受苦的老百姓到底在不在乎亡国皇室的遭遇呢,对他们有多少同情之心呢?

其实任何一个朝代灭亡时,也会有一些忠实粉丝。我们就探讨一下大部分老百姓对那些亡国皇室是不是有同情之心。其实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王朝灭亡之时,大部分老百姓恨不得放烟花爆竹庆祝一番;有的王朝灭亡之时,老百姓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有的王朝灭亡之时,老百姓充满惋惜之情,甚至感同身受。

有些朝代灭亡之时,老百姓毫不在乎皇室的遭遇,甚至恨不得庆祝一番。

秦朝统一时间比较短,而且统治非常残暴,再加上赵高最后几年擅权。所以秦朝无论在关中地区,还是在山东地区都失去了民心。山东老百姓起兵反抗秦朝统治,成为秦朝的掘墓人。原山东六国老百姓绝对不会同情嬴氏家族,他们都想先除之而后快。关中老百姓,因为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加上秦二世和赵高的残暴,也对嬴氏家族失去了同情心。尤其是刘邦“约法三章”之后,关中老百姓更是想不起嬴氏家族。

元朝统治期间实行四等人种制度,广大汉人和南人遭受蒙古人压迫。广大老百姓对元朝统治者也没有什么好感,许多老百姓都有推翻元朝统治的意愿。当明军进入大都之时,老百姓欢迎还来不及呢,又怎么会同情元朝皇室。

明朝末年,朝廷政治腐败、宦官专权严重、朝廷官员倾轧严重,明朝末年还经常出现自然灾害。明朝老百姓生活难以为继,只能铤而走险走向反抗的道路。明朝为镇压农民起义,应对清朝,加大税赋,在原有的税赋上,又增加了“三饷加派”。老百姓的负担更加沉重。明朝吏治腐败,官员还趁机盘剥老百姓。老百姓对明朝已经没有什么好感,也不会同情朱明皇室。一方面崇祯皇帝自杀之前写下遗书恳求李自成不要杀害老百姓,另一方面北京老百姓兴高采烈地迎接李自成进入北京城。

有些朝代灭亡之时,老百姓对皇室成员没有多少感觉。

古代有些乱世,王朝更替非常快,老百姓对改朝换代已经见怪不怪。比如五代十国时代,五代中长的朝代只有十几年,短的只有几年。老百姓还来不及适应,就已经改换了几个朝代。由于改朝换代过快,老百姓对皇室也没有什么感情。比如后汉存在时间只有三年。后汉灭亡之时,老百姓对后汉皇室能有什么感情。

古代还有一些王朝改朝换代之前,权臣早就已经把控朝政,老百姓早就已经只知道有权臣,而不知道有皇室。这些王朝灭亡之时,老百姓对皇室也没有什么感情。比如司马家族长期掌控曹魏的大权,司马氏掌权时间比曹氏掌权时间还要长,曹魏灭亡之时,老百姓也只感觉是走走程序,对曹魏皇室没有多少惋惜之情。

东晋皇室的权威一直都比较弱,东晋大权一直被几大士族轮流把控,后来被刘裕掌握。由于东晋皇室的存在感一直都比较弱,东晋灭亡之时,老百姓对东晋皇室也不是特别有感情,也谈不上同情。南朝梁的萧衍本来就是南朝齐的皇室,梁取代齐的时候,老百姓对原齐皇室萧道成一支也没有什么感情。

有些朝代灭亡之时,老百姓对皇室的遭遇非常同情。

有些朝代虽然灭亡,但是最大的推动力不在内部而在外部。或者是这个朝代本来发展得挺好,结果灭亡。这些王朝皇室的遭遇会引起老百姓的同情。

古代大多数朝代都是以弱而亡,而西汉却是以强而亡。西汉末年虽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没有到非亡不可的地步。王莽篡权固然得到了许多人支持,但是王莽做为汉臣篡汉,也为更多人所不齿。在封建社会中,王莽是第一个篡权的臣子,更为人们所不齿。西汉灭亡之后,当时天下许多人依然人心思汉,兴复汉室是一面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大旗。新朝时期的农民起义,大多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帜,拥立的皇帝也基本上都是刘氏后裔。有些非刘氏的起义者也要假冒刘氏后裔,以求赢得百姓支持。

两宋灭亡之时,老百姓对皇室的遭遇也都充满同情之心。北宋末年政治也比较腐败,但是整体上老百姓的生活没有达到难以为继的地步。老百姓心中依然有赵宋皇室。北宋的灭亡不是因为内部农民起义,而是来自于外部女真族建立的金朝。在北宋老百姓看来,金朝进攻宋朝是异族入侵。所以当金军打过来的时候,宋朝老百姓组成了各种军队对抗金兵。抗击金军中比较著名的有八字军,脸上甚至刻着八个字: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誓竭心力、不负赵王)。靖康之变中,北宋皇室、大臣等三千多人被金军俘虏北上。北宋皇室和大臣们在北上途中,在金朝后方遭受到了莫大的耻辱。在北宋老百姓看来,靖康之变不仅是赵宋皇室的耻辱,而是整个大宋老百姓的耻辱。老百姓对赵宋皇室的耻辱感同身受。南宋建立之后,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圣成为老百姓的普遍心愿。

南宋灭亡于元朝,在南宋百姓看来,也是外族入侵。南宋灭亡意味着汉人建立的政权彻底灭亡。所以南宋老百姓坚决和赵宋皇室站在一起,不少老百姓甚至选择与赵宋皇室共存亡。崖山之役时,大臣背着小皇帝跳海,出现了十万军民共同跳海自杀殉国的惨烈场面。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明朝灭亡,老百姓的态度也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李自成进入北京的时候,老百姓欢欣鼓舞,忘却了朱明皇室。清军入关之后,农民军和老百姓又聚集到南明的旗帜之下对抗清军。


依稀说史


摘要:

要说在乎,老百姓肯定是在乎的,只不过在乎的是发生在他们身长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消遣,其实大多数人是不愿意收留的,因为会有杀身之祸!

一、明朝后裔朱三太子,一直成为清朝追杀的对象!


明朝灭亡后,民间不断有自称是明朝皇室后裔的“朱三太子”,他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一直致力于推翻清朝的统治,恢复明朝。

而朱三太子是否有这个人,他的身份是否为真的太子,人们也不知真假,但是老百姓关心的是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历史事情,可能没有人跑去嘘寒问暖关心一下他!

原因如下:

  • 01.明朝的朱三太子一直是清朝的捕杀对象,普通老百姓得罪不起清庭!
  • 02.明朝灭亡之后,皇室后裔大多数被杀,存活下来的已经隐姓埋名,没人知道他们身份!
  • 03.老百姓还是想过好自己的生活,“莫谈国事”是大忌。

二、前朝灭亡后,夺取政权的新朝会把前边皇室人员赶尽杀绝,这是政治的需要!


新王朝的诞生,必定会遭到少数人的反对,特别是前朝皇族后裔的反对,只要这些人还活着,新王朝的当权者恐怕会吃不消睡不着。

秦朝的灭亡,导致秦王朝王族被斩杀殆尽,秦朝的直系后代基本被杀完了。


唐朝灭亡之后,朱温把唐王朝的皇室人员屠杀殆尽。首先在他篡唐之前,杀害了38岁的唐昭宗,次年杀害了唐昭宗儿子德王李裕等9人,然后把尸体扔在曲江池中。


700多年后,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明朝灭亡,李自成杀害了朱元璋后代近万人,朱姓皇族几乎灭绝!

结语:

历史很是巧合,朱温篡唐自立杀害李氏皇族,而后的李自成攻占北京杀害朱氏皇族,这是巧合还是历史的轮回?


南山居史


怜悯之心,人皆有之。即使落难的帝王族人,还是会得到同情的。

公元前284年,燕国、秦国等五国联合攻打齐国,齐愍王被杀。齐愍王的儿子田法章改名换姓来到莒城太史敫(jiǎo)家做佣人。太史敫的女儿慧眼识英才,看他状貌非凡,不像普通老百姓家子弟,很像贵族世家,于是对他很好,后来两人还产生了爱情。

很久以后,齐国田单恢复了齐国,要立齐愍王的儿子田法章为王,到处寻找,最后才在太史敫家找到了他,立为齐襄王。齐襄王继位后,立太史敫之女为王后,史称君王后。

韩信也是出身韩国贵族,秦灭韩后,四处流浪,生的白白胖胖,就是什么也不会做。一次,韩信钓鱼时,河边一位漂洗丝帛的大婶,见他一副饥饿的样子,就把自己带的饭给韩信吃。就这样,韩信钓了几十天的鱼,大婶漂洗了几十天的丝帛,免费给韩信带了几十天的饭菜。

感动的韩信对大婶说:"吾必有以重报母。"大婶却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老太太看出韩信是个旧日王孙,而今沦落到如此地步,心生怜悯,借故给了他几十天的饱饭吃。


南宫外史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皇位上换了人,如果对自己的生活影响不大,倒是没几个人关心。

但若是新上位者倒行逆施,那么,人们还是会怀念从前的君主的。

但话又说回来了,如果原来的君主真替老百姓着想,又怎么会被替换呢?

所以一般情况下,朝代更替,伤心的多是家天下的皇帝及其利益相关者。

那些成为遗老遗少,矢志恢复前朝荣光的人,大概率来讲,也是前朝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摆出追念的姿态,一是真的对逝去的荣光伤心,二是表明不会太轻易攀附新贵。

但世事不尽如人意,据说隋末起义的窦建德,因实力不济败给李世民。他建立的短暂的夏朝,由于窦对老百姓不错,老百姓还是很感念他的。

有些人念旧,老君主虽不咋地,但念及其先祖的恩泽,有时也能聚拢一些旧部…

这又是什么积德以泽后世的另一些观点了。


钱多多读文史


古代战争,不管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还是敌对国家的军队还是造反的王公贵胄都会打着吊民伐罪的口号,宣称所做的都是为了天下百姓,实际上谁会管百姓的死活,只把百姓作为工具和私人财产。就连出身最为低微,最为体恤百姓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也有屠城和纵容手下强抢民女的时候,更别提其他的人了。不管是对方的百姓还是自己的百姓在这些人眼里都只是圈里的牛羊,案板上的鱼肉。除非是相比来说特别开明,对百姓的压榨比较适度的所谓开明之主,百姓为了自身的利益才会加以维护(比如元末东吴王张士诚对江浙百姓的政策比较宽松,所以后来朱元璋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的百姓感念张士诚才拼命守城),除此之外百姓才不会在乎是姓杨的打跑姓宇文的还是姓李的打跑姓杨的,反正都一样。况且王朝覆灭绝大多数都是自己作的,残害忠良,荼毒百姓,外部势力只是催化剂。欺负自己的人到底换成谁,谁会在乎呢,两只狗打架,你还会要求地上的肉骨头会去支持哪一只狗吗



云之彼端123


古时所有旧皇朝的覆灭,都是被更强大的新兴势力代替,而新兴力量在初期总是生气勃勃的,并且都会本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给予民众某种程度的让步。但他们的继承者也会很快就忘记了前辈的初衷,变本加厉地贪佔享乐,从而不可避免的重蹈被更替取代的覆辙!人性的自私还导致所有统治者都持未见棺材不落泪的态度!难怪所有民众对皇朝的更替都是"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阿拙哥


看皇室生前对老百姓如何啦所以基本上不在乎的多。在乎的比如楚国,因为怀王不肯割让领土而死在秦国,末代楚王战死。所以楚人多怀念楚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等项梁抗秦,楚人纷纷响应。像暴秦,就欢迎刘邦了。汉、晋、北魏北周北齐、隋基本上是百姓无所谓。唐倒是有个后唐为他复仇。宋崖山十万军民蹈海,算是不多的民间有认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