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禅意的诗句有哪些?类似“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生活带劲吗


王维被称为"诗佛",那么,那么本文以王维诗歌为切入点,体味禅意。

"在'真如'呈露的刹那,修持者感受到一种奇妙、愉悦的心理体验:物我的境界消失了,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心灵静谧安祥,而又生机勃勃,这就是所谓禅悟"。

王维在《请施庄为寺表》中说:"臣之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向求寂静。"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承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粤,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诊。"(《诗蔽》内编卷六)沈德潜也说:"王右承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前人早已注意到王维诗中与禅理相通的地方。宋严羽以禅喻诗,认为:"大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诗辨),王士祯云:"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诗创作中的"悟"与修禅中的"悟"有相通之处王维修禅习静体物入微的思致,自然带进山水诗创作之中。

著名的《山居秋暝》一诗: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是一幅秋山新雨风光图,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首联描绘了秋山雨后澄澈清爽的大背景,颔联是对月、松、泉、石大自然的静谧状态的描绘。明月照在松林中,泉水流在山石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无人问津,这应该是一种空寂。然而,颈联由静态转为动态,写了竹喧与浣女,莲动与渔舟,使宁静的画面,顿呈生机,这种富有生命力的点染,使人感到的是充满生命力的"宁静"而不是死寂。最后写作者的感受:春天的芳华,虽已消歇,但是此中有乐趣,我们仍然可以留于此中。东晋僧荤《物不迁论》云:"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这种不受客观环境变化而影响的永恒的快乐的心歌。这应该说是作者已达到了不生不死的涅槊的佛教境界了。

又如《酬张少府》一诗中,王维表达静的喜爱: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人在晚年摒除世事的纷扰,沉浸在禅宗提供的静谧的世界之中。"松风"两句所写,不正是一个极静的天地吗?在这方天地中,一个"幽人"在月下徜徉,与月光溶在一起,阵阵"松风",吹开了他的衣带,山月照着他弹琴,何等宁静,何等澹远,何等的快意!

如钱钟书《谈艺录》中所说:"不泛说理,而状物态以明理,不空言道,而写器用以明道,拈形而下,以明形而上,使容脚无象者,托物起象,恍惚无联者,著迹而如见。"


一往文学


还有一首我最欣赏的禅诗(个人认为是禅诗),那就是唐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其意境:杂草丛生的山区河边,黄鹂在深树林中鸣叫。暮雨骤降,春水猛涨,船夫与行人一个都没有,只有渡口的小船独自横在岸边。这首诗,动静相映,更显出野渡的清幽。其蕴含着诗人的一种怀才不遇,无所作为的无奈与忧伤的情怀。

再则一首宋诗,是个叫“释守净”的和尚写的:“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归洞本无心。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其禅意:世人应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一颗平常的心,不要去刻意地追求那些身外之物,你若放下,你就快乐 !你就可以活的自在,活的潇洒,活的精彩!


麟角1


有禅意的诗句其实有许多,其中大都包括在哲理诗中。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大意就是走着走着已到尽头了,已经"山穷水尽疑无路"了。怎么办?那就坐下来看看白云飘过山峰的景色吧。

“人生三境界”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中的第三层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特别符合“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世间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陌生的,别人告诉他这是什么,他便认识了什么,“人云亦云”,这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也是普通人认识世界的简单方法,就像“小马过河”的故事,不同的动物对河深河浅的认识不同,告诉小马的经验就不同,而河水的深浅其实没有变化。"行至水穷处"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第一个心境。

每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的思想、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原来的“人之初”秉性会随着个人经历而变化,“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并非一成不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眼见为实”也未必信以为真,人会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思考人生。此时,别人说这是山,这是水,他也不再迷信,或是不相信。“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他有他自己的理解。这是"行至水穷处"的第二个心境。

而真正明白做人与处世的时候,“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此时,“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山水的认识其实都无所谓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符合这种境界。当人生经历积淀到了这种程度,便会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阳光、积极、达观应对世事。所谓没有解决不了的事,也没有过不去的坎。“坐看天边云卷云收,笑对庭前花落花开。”此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这已是"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心境了。


青山红豆心


佛意海棠花

《海棠》

宋朝·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袅袅"风如美人,海棠摇曳生姿,顾盼生辉。

"泛"光泽如海棠散发。

月亮转过走廊,已照不到海棠树。

微风中香气袭人,芬芳浓郁,幽暗中更觉海棠迷人韵味。

"香雾空濛"和"暗香浮动"互相参看。

"只恐"惜花之情。

这两句暗用两个典故,不着痕迹:

"花睡去"以海棠喻贵妃。唐明皇登沉香亭,召贵妃杨玉环,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

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明皇笑:"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便是「海棠春睡」。

秉烛赏花。海棠艳红,用"红妆"指海棠,呼应前面"美人春睡"。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秉烛夜游"为"秉烛赏花"。

一个人到世界上来,爱可爱的 ,听好听的 ,看好看的,吃好吃的。

喜欢了~去争取,

得到了~就珍惜,

失去了~就忘记。

~佛意海棠, ~佛系人生。





桔红苹果


有禅意的诗句很多,小楼推荐一句: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句诗出自李商隐的《北青萝》,全诗如下:

北青萝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李商隐的这首诗是写寻访僧人之事。北青萝是山名,在王屋山中。李商隐在大和九年(835)前后,曾在王屋山、玉阳山学道,这首诗可能写于那时。

残阳西入崦,茅屋访孤僧。

崦(yān),古时传说太阳落山的地方。《山海经》有崦嵫之山,为日入处。

夕阳西下,没入山谷,我到山中茅屋,寻访独自隐居的僧人。

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

落叶满人,人在哪里呢?寒云遮蔽,山路一重又一重。

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

初夜,才刚入夜,指黄昏。

黄昏时分,僧人独自敲起了钟磬,悠闲自得地倚靠着一枝古藤。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

我们现在常用的“世界”一词,原本是佛家用语,《楞严经》有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简单地说,世指时间,界指空间,我们常说的世界,就是时间空间的集合。

世界微尘里,《法严经》有云:“譬如有经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事,全在微尘中。时有智人,破彼微尘,出此经卷。”

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不过是一粒微尘,我为何要去分辨什么是爱什么是憎呢?

李商隐这首诗,以入山寻访孤僧为线索,最后在寻访孤僧的过程,领悟出”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的感悟。诗人寻访孤僧的过程,也就是感悟人生从而得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许多曲折与阻碍,道路曲折,还有落叶、寒云遮蔽,但诗人最终还是寻找到了僧人,正如人生诸多阻碍,但诗人还是获得了心灵的开悟。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以佛眼观之,大千世界不过粒米微尘,小得不能再小,尘世间的种种羁绊,实在无由挂心。以我们现实生活来看,个人所能触及的世界,在浩瀚的宇宙中,恐怕也不过一粒微尘,所以,以超越的眼光来看,人世间的爱恨,已不足挂心。

不过,道理都是用来劝别人的,李商隐一生,也无法从人世间的爱憎中解脱出来,一时的开悟,并不能就此获得人生的解脱。


谢小楼


禅诗、道诗常有,但精品了了无几,就精选几首我最喜欢的道诗、禅诗,分享给头条的各位朋友吧!

《赠药山高僧惟俨》

唐:李翱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

药山惟俨:惟俨(737~834),别号药山,唐代高僧,石头希迁禅师法嗣。绛州(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人,俗姓韩。惟俨是禅宗南宗青原系僧人,曹洞宗始祖之一,他是联系马祖道一禅系和石头希迁禅系的重要禅师,在禅宗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多次派人请药山禅师进城供养,均被禅师拒绝。这一日,李翱亲自上山登门造访,问道:“什么是‘道’?”药山禅师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问:“懂吗?”李翱说:“不懂。”药山禅师解释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首句以鹤形来比喻药山禅师身形清瘦,同时又写出了这位“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药山惟俨语)的大禅师全身充满了得道者的清高飘逸气象,使人望之,顿脱凡俗。禅师静坐在一片松林中,身边放着两函没打开的经。为什么没打开呢?因为“心会真如不读经”(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但也不碍读经。药山禅师有时也读经,门人问起,则说“我只图经遮眼”,真是不着文字,洒脱无拘。以上是诗人来访时的第一印象。接下来是主要剧情。诗人向禅师询问什么是道。据载禅师以手上下一指,问诗人“会么”,诗人茫然,然后禅师才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诗人当下“欣然”。

李翱恍然大悟,当即提笔写了一首诗:“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葛月潭《七绝》

倏然蜕去有形身,蝶梦蘧蘧幻亦真;

心似闲云任去往,休将泥爪问前因。

葛月潭(1854-1934),清末民国道士,是清末书画家。号葛月潭真人,原名葛月新,道号明新,又号甯静子,又称枕流道人、震庚道人,山东省邱县(今河北邯郸邱县)张家庄人,是清末民初著名道教人物,东三省道教领袖。

民国23年(1934年)十一月初九申时羽化,享年81岁。临终前,召众弟子堂前嘱托后事,命孙诚基继承斗姆宫监院之职。让监院邢真澈(名赴灵)和俗弟子刘伟华(著有《千华山志》)为他展开宣纸,侍候笔墨,他扶案提笔绘绝笔兰花一幅,题诗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仙槎,挥尘东溟去,云天到处家”;又七绝云:“倏然蜕去有形身,蝶梦蘧蘧幻亦真,心似闲云任去往,休将泥爪问前因”,然后大书“道心惟微”四字,朗笑而坐逝于太清宫。太清宫为其举办盛大道场。1935年春,其坐龛运往千山无量观,殓入塔内,塔名曰葛公塔。塔上刻有葛月潭生前所绘的兰竹及其优美的题字“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并有诗一首:“我有青青草一丛,与蕙为伍正当风。莫笑临池着墨少,已扫烟云飓尺中。”

最后附上自己写的几首打油诗

虎丘《石观音院》

断指残经空山隐,古阶苔绿或可寻;

我有佛心照方寸,剑气禅意碧空流。

见石观音院清幽古朴,虽有游客驻足,然空寂之气不减,菩萨像凭壁而立,望之叹然。

《无名自题》

金玉泥中难分辨,水火未济汞作铅;

我辈自有青云志,不与凡俗弄文章。


谈者无语


再看《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应春时而来的芳华,静静盛放在无人问津的山中,绽放,凋零,不因人而开,不因人而落。

在送别诗中,读书君非常喜欢的一首刘长卿的《送灵澈》也非常有禅意,他描绘送别的画面: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继而,没有写离别的痛苦、挣扎与黯然销魂,而是转而写道: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写远远而去的斗笠,写斜阳,写远远隐去的青山,离别的场景也就轻轻地若有若无地渲染出来了。

在苏轼诗词中,也有非常多充满禅意的诗词句子,为众人所喜爱的《定风波》自不必说,而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也是多有禅意啊。


读书灯下


一组最意味深长的禅诗,帮你开解人生!


唐代是诗歌的王朝,是诗歌的巅峰时代,同时也是佛教中的禅宗鼎盛的时代。在唐代,诗歌与禅宗进行了美妙的融合,以禅入诗,以禅喻诗,以诗如画,以画说禅,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禅诗。这些禅诗诗意与禅意齐飞,诗境与禅境一色,给人以无尽的启迪。可以说,读懂了这些禅诗,就是在滚滚红尘中觅得一方清净的天地,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好玩的国学精选了唐诗中8首最有意味的禅诗,为读者朋友献上一泓心灵的清泉。

1.身是菩提树

唐代:神秀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好玩的国学:这是神秀大师的一首著名的禅诗。神秀大师是禅宗北派的创始人。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禅宗北派的修行原则。他把人的身心比作是菩提树和明镜台,人要体悟佛法,必须时刻修行自己,让自己的心就像明镜一样显出光明。同样,人生的历程就在于时刻修炼自己,才能体悟到佛法的光明。按照禅宗北派的原则,人生就是一个艰苦的时刻修炼的过程,唯有时刻修炼,才有可能参透世界悟得光明。

2.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玩的国学: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我们可以看到,这是禅宗六祖慧能的禅诗,这首禅诗所体现的禅意,与神秀大师的完全相反。六祖慧能认为,人人心中都有佛性,和什么菩提树和明镜台没有关系,因为一切诸相均非实有,本自虚无,哪里有什么尘埃?所以人生之路,只要发明本心,顿悟时人人都可以成佛。慧能大师的顿悟和人皆可以成佛的理论,将佛教带上了一条全面复兴之路,成为禅宗,从而千年来生生不息。

3.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好玩的国学:王维被称为诗佛,不仅仅是说他的诗歌有禅意,而是说王维有一颗向佛的心和通透的人生智慧。最有名也最有哲理的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句话一方面是写景,更有深意的是这句诗中蕴含的哲理。人生有成功和失败,有鲜花和泪水。关键是我们用什么心态去看。身处绝境也不要失望,可能这正是希望开始的地方。正如陆游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在绝望中蕴含着希望。

4. 山中问答

唐代: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好玩的国学:有人疑惑不解地问我,为何幽居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轻松坦然。桃花飘落溪水,随之远远流去。此处别有天地,真如仙境一般。李白崇尚道教,诗歌道士,他向往那种深山中的隐居生活。不过,李白同样崇山佛教。这首诗就体现了他的佛教的思想。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一句,绝对宁静幽远,给人以林下之想。

5.题鹤林寺僧舍

唐代:李涉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好玩的国学:长时间来一直处于混沌醉梦之中,无端地耗费着人生这点有限的时光。有一天,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了,于是便强打精神登上南山去欣赏春色。在游览寺院的时候,无意中与一位高僧闲聊了很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人在内心不静的时候,连出去走走都很勉强,但在深山竹院和僧人交谈过后,感觉心灵宁静,一下子轻松起来。人生总是如此,繁忙劳碌,生命在浑浑噩噩中过去,何不放下身心,放过自己,追求那轻松自由的宁静呢?

6.一住寒山

寒山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好玩的国学:这是寒山大师的一首禅诗,读来让人如醍醐灌顶。第一句其实是虚写,不是说住在寒山,而是说自己的心性执着于自性的时候,万事万物都可以停留下来,进入自性的境界。第二句说的是放下的问题。人生即烦恼,就要学会方向,一旦放下,什么功名利禄滚滚红尘都不复存在了。最后一句说的是人生的大智慧。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欲望就是我们人生的缰绳,而我们如果能像一只没有缆绳的小舟,随风飘荡自由自在,只是随缘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大自在。

7. 上堂开示颂

唐代: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好玩的国学:摆脱尘劳事不寻常,须下力气大干一场。不经过彻骨寒冷,哪有梅花扑鼻芳香。人生漫漫名缰利锁,真的要能摆脱滚滚红尘,确实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人生在世,总有比名利欲望更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明心见性修禅见佛回归清净本性。所以,人生就像是那梅花一样,不经过严寒的考验,哪有美丽的清香?这不仅是说梅花,更是说佛法,说人生!面对困难,我们就要像那凌寒傲霜的梅花,克服困难,克服欲望,活出自己的精彩!

8. 赠质上人

唐代:杜荀鹤

枿坐云游出世尘,兼无瓶钵可随身。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好玩的国学:质上人有时打坐,静如枯木;有时出游,飘若浮云,心无所系,随性而行,超世脱俗。其他僧人云游,还带着盛水的瓶子和吃饭的钵,而他出门连这两件东西都不带,一身之外无所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遇到人也不会去聊人世间的琐事,仿佛他是一个置身于世间之外的人一样。从禅的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抛却世事了无牵挂,而从世俗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人生的大智慧。不说不说,一说就错!


好玩的国学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荣华富贵都只是短暂的时间,人生是相当短暂的,虚幻不实,犹如三更半夜的梦。所有的荣华富贵都象九月的霜,只要太阳一出就全部溶化,好似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句禅言告诉我们,所有的荣华富贵都是过眼云烟,不可以强求。还是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为好,那怕你挣得金山银山,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做梦发财更不可取!


祈福惜金


带馋意的诗句,首先想到的就是苏轼的《惠州一绝--食荔枝》喽。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好诗,让人好馋的诗,苏大爷的上等佳作。九百年来一直没被馋虫所遗忘。每每读起来,都口水流。怀念那荔枝,颗颗饱满晶莹,入口爽滑,味道鲜美。

还有一首诗,奉上,请你解馋,《 竹笋焖猪肉》

   无竹令人俗,

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

竹笋焖猪肉。

   这诗简直是馋虫界的救世主。

我没有来制造矛盾哦,第二首请自动屏蔽,别对号入座,呜呜┭┮﹏┭┮,该文章纯属娱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