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你通常是怎样看待一件艺术作品的?

影影圈圈


艺术品在每一个人的眼里的标准是不同的,跟欣赏者的眼光有关,跟欣赏者掌握的相关知识有关。就拿一幅书画作品来说,一幅水平较高的草书作品,在懂的人眼里就是艺术品,不懂的人可能认为是胡写乱画,一幅比较工整的楷书,在水平高的人眼里,可能看到的是呆板,疆硬,匠气十足,初学者认为整齐美观,以为是艺术品。我眼里的艺术品是我喜欢的能打动人的,或者是是人们公认的。


水墨人生2O19


艺术爱好者对于艺术作品的珍爱,只有艺术爱好者才能体会到。艺术作品对艺术爱好者,不只是一种兴趣的追求,生活的调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就以我的一位朋友来说吧。

我这位朋友喜欢油画,她对油画的挚爱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具体表现在:

一是,有句俗话叫“三句话”不离本行”,我这位朋友是三句话不离油画。她既非艺术工作者,也不是做和艺术相关的工作,只是一家公司的库管员。但她与人在一起聊的最多的就是油画,只要一打开话头,她就会如数家珍似的跟人谈起那些经典的油画,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拉斐尔的《圣母子》、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等等。她不仅讲她对这些油画的艺术感受,而且讲这些油画的出处落处和其中的趣闻轶事,讲到得意处甚至于眉飞色舞,声情并茂,人们听她讲油画跟听讲故事一样。在她的影响下,渐渐在她身边形成了一群爱好油画的人,还建了一个“油画爱好者之家”的微信群。


二是,不爱美容护肤,但在购买油画一类的集册和书籍时特别舍得花钱。朋友还不到40,长得白净而有气质。很多这个年龄段的女人都会把心思用在养颜美颜护肤保养上,她不理会这些,从来没买过化妆品,没美过容。最上心的就是油画。收入有限,没能力买原作品,她就买印刷体的油画集册和油画知识书籍,最上心最留心的就是最近有没有新的油画集册。在她家的书柜和写字台上,摆放的几乎清一色的都是油画册和书籍。

三是,只要有机会参加的油画画展她几乎是“逢展必观”。除非路途太远的请不了假,省内或周边的她是停薪请假也是一定要去的。这些年来她参观的大小油画展不下几十次。


灯影书画


艺术是人们的精神食粮,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很难用文字描述清楚,优秀的艺术作品带给人们的感受,就像在夏天的烈烈炎日下,突然来了一阵清风,或者吃了一个冷饮,让人顿时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作为艺术爱好者,我在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通常会这样来看待它或者欣赏它。

其一,先从整体欣赏完这件艺术品后,看它给我带来了哪些心理触动和精神震撼。

在整体欣赏艺术作品时,我会启动自己的审美思维,思考作品的主题是什么?艺术家要传达怎样的观念?带给我哪些审美价值?艺术家又是先从哪里开始布局的?

当弄清这些问题后,基本上就算认识了这件作品,为后边的分析打下基础。

其二,沿着作品的气韵去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以及情感状态。


这是一件非常有趣味的思维活动。以绘画来说,投入画家真情实感的作品,往往会从笔触、线条和色彩中流露出画家鲜明的情感走势,有时兴奋有时压抑,有时轻松有时沉重,会把画家的喜怒哀乐完全展现在画面上,读一幅画,实际上也是在读画家的个性气质和思想趣味,以及画家自身的价值观。

性格温和、儒雅的人,他在画面中的笔触和线条,都是柔和、细腻、平缓的,设色也以朴素、淡雅为主。

而那些性格刚烈、张扬的画家,不论是笔触、线条,还是设色,看起来都不是那么安静,有一种大开大合的形态,汹涌澎湃上的激情,这些都是自身性格所决定,是对“画如其人”的最佳阐释。

其三,品味作品中的一些细节。

优秀艺术作品往往重视对细节的锤炼,细节就像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活动,是体现生活气息的最好保证,也是最能打动观者心理的地方。

国画大师齐白石善于画花鸟,他笔下的寿桃,能把桃子成熟后,表面那种红彤彤、水灵灵的感觉画出来,这就是对细节的真实还原,体现了他具有高深的观察能力和用笔能力。

其四,分析作品借鉴了哪些手法,有哪些与众不同。

这一点实际上涉及到了艺术作品的赏析和评论的层面。通过把作品和其它同类作品比较后,分析它有哪些优势和劣势,优势好在哪里,劣势又差在哪里?这是对艺术家劳动成果的一种尊重,也是加强欣赏者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的有效方式。


鸿鹄迎罡


当抽象艺术诞生开始,人们就产生了诸多困惑,比如,什么是艺术,什么是艺术家,怎样的作品,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的作品,都有哪些特征?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问题来了: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你通常是怎样看待一件艺术作品的呢?

正确看待及解读一件艺术作品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创作出来的,要注意的是,作品与艺术作品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就好比,画师与画家在艺术造诣上有等级之分,一幅绘画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思,包括了已发生的或从未发生的事情,

由于艺术发展到现在,有传统风格和非传统风格,对于传统风格的艺术作品,我们会很容易就了解清楚作品要表达的内容,就好比,通过一个人的五官、声音去判定其出生或生活所在地,甚至是性格;对于非传统风格的艺术作品,要鉴定其是否是艺术都有一些难度,



更不用说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寓意是什么了,就好比整容变音的人一样,难以分辨,但不论何种风格的艺术,若我们不知道艺术家的思想来自何方,就很难知道他在描述什么,他为什么要用那种特别的技巧,而可供选择的技巧本来就有很多,对吧,“思想决定行动”,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艺术家的思想来自何方时,我们才能读懂艺术作品的内容寓意,艺术家的思想通常和感情经历、生活状况及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有关(社会上发生了哪些“运动”),艺术家难免会心怀些家国情怀,当大致了解艺术家的思想之后,就可以进一步通过画作里的构图布局、色彩等条件去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容寓意。


诗夜城主


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我欣赏艺术作品时,看重的是它有没有独特的味道,有,能打动人,我喜欢。反之,没有个性的作品,吸引不了我的眼光。

说到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其实就是艺术作品的风格特征,独具面貌的作品,大家都会多看上几眼,感受它带来的不一样的气息和魅力。

当代的艺术作品,同质化太多,看万人就如一人,千人一面,造成审美疲劳。其实啊,千人一面的作品功底也有很好的,创作很认真,画功很考究,就因为没有自己独特的面貌,让作品跳不出来。


现在北京有许多国展培训班,参加培训就是为了入展。作品很好的,但工艺化、制作性太强,看一张还行,看多了都是一个模式,分不出彼此,那就麻烦了。

创作艺术、欣赏艺术,提倡的是风格个性,有独特面貌的艺术作品,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个性的作品,我喜欢!


陈庄水墨画家


艺术品的范围太广了,油画?国画?雕塑?书法?……不一而足。就算是同样一个题材,不同的艺术品会给人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这么说,是不是有点太较真了。说点具体的吧。

既然能称之为艺术品,首先还是应该带给人美的享受

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我的习惯是,那些欣赏起来会有一种不舒服感的艺术品(哪怕是名家的作品),我也会果断地转移视线。就如邵岩先生的射墨表演,明知道他早就是中国书协的资深会员,还是会从心底里生出一种莫名的反感,甚至有一些不屑。

当年看到罗中立先生的油画《父亲》,甚为震撼,几十年间时常会翻动画册反复欣赏。但是,罗中立先生改变画风后,人物造型习惯夸张变形,完全没有了美感,更加无法触动心灵。学了那么多年画,梵高、毕加索他们的作品也曾无数次揣摩临习,并非不能接受崇尚变形的现代画风。但是我不想因此就掩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还是希望能欣赏到那些带给人美感的艺术品。


既然是艺术品,就不能太过肤浅、庸俗

先说一下书法,大家无论走到那个旅游点,总有些自称“大师”的人在现场书写、叫卖书法作品,样子很像艺术家,架势很唬人,所谓的书法作品也是花里胡哨,这就是正宗的“江湖书法”。从艺术的角度来看,这些玩意实在是俗不可耐,称其为艺术品无疑是玷污了书法的名声。

同样的情况几乎充斥着每一个艺术领域。油画、国画和雕塑都是重灾区。这些人没啥艺术修为,却擅长哗众取宠,故弄玄虚,被他们蒙骗、糊弄的人不在少数。


遇上这种事也只能自认倒霉,谁叫咱欣赏水平太差劲呢!

套用一句学画时常念叨的话:远看效果,近看笔触

本来这是在画素描和色彩时的一种观察方法,但凡学过美术的朋友都不会陌生。但是,这句话引申开来,完全可以当作欣赏任何艺术品时的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先粗略欣赏一下,听从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不要给自己预设任何先入为主的条件。如果眼前的艺术品第一时间就让你为之心动,那么就应该是接下来的细细品味了。


一个艺术爱好者,应该秉持自己的美学思维和欣赏习惯,没不要人云亦云,更没必要不懂装懂。美的艺术品就应该发自内心的喜欢,令人生厌的艺术品也无需太多的理由。艺术就是这样,从来就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能是听从内心,发乎自然。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艺术以美感的形象性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而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家精心制作创作出了的,倾注了艺术家思想情感、艺术手法、个性风格等,具有艺术价值的欣赏性,深受艺术爱好者喜爱和欢迎。


一、作为艺术爱好者来说,通常看待一件艺术作品,无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的作品,只要是能吸引你的视觉产生美感,从而使你的审美感受深有感触地赞叹,并毫不犹豫的想得到它,成为自己心爱的宝贝。



二、艺术作品的形式明目繁多,风格特色、精美绝伦、别具一格展示在人们的视野之中。作为艺术爱好者来说,这么多的艺术作品不可能一个人都能欣赏和喜欢过来,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根据自己能力挑选一两艺术作品,满足自己的艺术享受,充实自己的审美情操。



三、对于普通人和艺术爱好者来说,自己喜爱一件艺术作品,没有必要非要在市场上把它买一来,毕竟你我经济能力有限,买不起自己心爱的艺术作品,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想开点。现在社会上画报书刊、网络媒体都很多,反映艺术领域方面的也很多,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自己所喜爱的艺术作品,用这种方法同样可以满足你的心愿,使自己的艺术修养能力进一步的提升。


黄智637


在我看来,无论是专业的艺术家,还是艺术爱好者,在面对艺术作品时,都应当以艺术本身为基础,以审美为追求,并尝试寻求一种共鸣。

因为,一幅艺术作品它包含的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技法,更有创作“背景”、“风格”、“流派”、甚至“作者个人的生活烙印”。

(因为小编是美术爱好者,所以以下举例,全部来自美术门类)

◾️了解作品背景,有助于我们客观联想

任何一个艺术门类,其作品都诞生于某一背景之下,这一点不接受反驳。而优秀的,或者说经典的甚至伟大的作品,不仅能反应社会背景,而且能表达作者的某种情绪,当作者的情绪,与绝大多数欣赏者发生共鸣,那么我们可以说这样的作品很经典。

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画卷就是为了回应西班牙内战期间的大爆炸而创作的,画面充满了反战的象征意义,毕加索自己在后来曾说:“油漆不仅可以装饰房子,它们也可以成为反对黑暗和野蛮的工具。”
🔺毕加索于1937年创作的《格尔尼卡》


◾️熟悉作品的风格,有助于我们横向理解

风格很重要,就像我们人类虽然“千人千面”,但又有“人以群分”的说法,这个词虽然有点不好听,但它却是我们认识别人的一个重要途径。

面对一幅画,当我们在确定它的题材(人物、风景、静物…)之后,就可以按照风格,去更深层次的解读它,甚至横向比较。

比如,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风格就很不同,前者画作中多见于“圣母”,而后者则叙事宏大,很有趣的是,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受到了米开朗基罗“西斯廷教堂创世纪”的极大启发,而且两个巨作都是壁画,然而带给后人的视觉体验完全不同。

🔺上图为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创世纪》;下图为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熟悉艺术流派,可以帮我们纵向理解

历史上的艺术运动,或者艺术流派很多,很杂,尤其是某些小分支,总是让人觉得“看着姓张其实兴王”。小伙伴们也不用未此叫苦,因为对大流派有些认知就足够了。

比如印象派,多么如雷贯耳的名称。人们给它的定义是“短而宽松的笔触”,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阿诺等。其中以莫奈梵高可能最为大家熟知。莫奈的作品其实收到马奈和透纳的形象,再加上关于“光”的科学越来越普及,才有了让学院派高攀不起的高级印象派。



🔺上图为马奈作品《草地上的午餐》;下图为莫奈作品《花园里的女人》

◾️艺术家的个人遭遇,也不失为另一种解读作品的角度

比如,墨西哥画家弗里达•卡罗,年轻时患上小儿麻痹,而且遭遇过汽车事故,行动不便,而我们从她的某些作品中也能看出痕迹;另外梵高的事迹小学生估计都知道,生前只卖出去一幅画,一直生活拮据,但贫困并没有影响他热爱这个美丽的世界,他不进热爱,而且用画笔记录下来,成为经典。

🔺上图为弗里达作品《两个弗里达》


;下图为梵高作品《夜晚的露天咖啡》

综上,一件艺术作品,无论美学价值高低,它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的热情,离不开它传递出来的温度。我们应该尝试着多去寻找共鸣,而少一些吐槽甚至贬低;不做当年的学院派,刻板固执,而应该鼓励多元鼓励创新,只要它是美的,有价值的。(文章仅代表小编个人观点)


米斯特painting


芝术的价值来源于文化的内函,历史的垂炼,以即对芝木的理解和修养的境界。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tos-cn-p-0000/28e05aed7892408d9cf34a911e3548fb\

65867450339


我自己观赏一件作品做法是:1、首先是否有创新点,不能抄袭别人的作品,一件好作品首先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其次作者本人的性格、思想是否也真正融入这件所作的作品当中,这都是可以从作品上看出来的。2、从手法上看,比如拿陶瓷作品来说,一件作品是否是纯手工做的一眼就能看出,从作工、修整、釉质、烧成等等。所以说作品的好与坏不单单是单方面来看的,而且从多方面来评价的。3、好的作品最是引人注目的,这件作品就会符合大众的审美、有独特艺术表现手法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