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又是一年年關將至,在外奔波一年的人們都希望儘快的趕回老家與父母團聚,同全家人圍坐一桌吃頓年夜飯是一年中最愜意溫馨的時光。中國人的飯桌坐次是最有講究的,就拿年夜飯來說,飯桌的北方是為上位,坐北朝南者一般為家中最長者,晚輩如果做錯了位置是會被父母或者他人訓斥的,當然除去逢年過節或家中有親戚朋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不是太講究這些事。

如今快節奏的人們對於舊時的禮節已經越來越簡單化,那麼在制度繁複嚴苛的古代,關於尊卑等級以及坐次排位制度又會有著什麼樣的特殊講究呢?

一:坐北朝南帝王位

在古代帝王的權利是至高無上的,帝王的座位自然也是最為尊崇的上尊位,帝王位講究南向為尊,即帝王的正面要朝著南方,也就是坐北朝南。

江山易主王朝演變,但帝位朝向這一點是歷朝歷代的帝王都所遵從的,最為直觀的表現是故宮太和殿中的龍椅正是坐北朝南的擺向。

在《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有載:“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皇帝坐北面南,臣子面君自然要面北。

北面稱臣也和帝王位的朝向一樣歷朝歷代都沒有改變。

大殿之上皇帝端坐龍椅,底下的文武群臣東西分列,這是大家經常在電視裡看到的畫面,不過關於文武群臣東西分列的制度具體起源何時已經不可具體考據。

二:文武分列臣子位

在《史記·叔孫通傳》中記載,漢高祖劉邦因天下初定而朝禮制度簡單,文臣武將朝堂之上混亂散漫,高祖頗為不悅,叔孫通毛遂自薦為高祖定製了一套朝堂禮儀,東文西武的排列最早始見於此。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東文西武也就是左文右武,這裡的左右是以皇帝視角來決定,帝王坐北朝南,則帝之左為東列文臣,帝之右為西列武將,而後在以地位高低前後依次排列。

老子所言:“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正是個道理,而左文右武這一制度也被隨後歷朝歷代所延續下去。

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鄉;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鄉。《史記·叔孫通傳》

三:文武混編制度

叔孫通在為劉邦制定朝堂禮儀時曾對劉邦說:

“臣願頗採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顯然當時的漢禮融合了秦儀,左文右武很有可能自秦朝時已有,但並不能確定。

朝議模式雛形始於春秋,在春秋至戰國時期朝議具體禮節已無從考究,不過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卻有這樣的記載,戰國時期的趙國的藺相如因為有功被升為上卿,職位高過了廉頗並被排在了廉頗的右邊,廉頗為此頗為不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廉頗曰:“吾羞,不忍為之下。”

這裡的“位在廉頗之右”顯然是以右為上,結合上文所說這就很難讓人理解,在漢初的文武排列中,以皇帝的視角來說武將位列其右是肯定不符合這裡的記載的,以臣子的視角來看文臣本就位列於武將之右,肯定也不符合。

最大的可能是戰國時期有可能部分國家存在著文武混編的情況,古人以右為上,很可能文武群臣混編按地位高低從右至左依次排列。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之所以說是部分國家,是因為漢承秦制,如上文所說當時的秦國有可能已經實行文左武右的制度了。

所以我們在看春秋戰國時期的影視劇時,文武群臣或分列或混編都是允許的。

左文右武憐君榮,白銅鞮上慚清明。——《遠公亭特丹》唐·李鹹用

四:制度的變化

不過這一制度有時也會發生意外,在《萬曆野獲編·朝班》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由於明神宗幾十年不曾上朝,群臣因排位前後發生矛盾,最後由司掌禮儀的蔡獻臣出面,以常朝大朝之說互相說調才算罷休。

所謂“常朝”顧名思義即日常的朝會,“大朝”是指在特殊的節氣或節日所舉行的禮儀性朝會,蔡獻臣正是以所爭執的二人在“兩朝”各自有理為說辭才打的圓場。

在古代朝堂之上除了皇帝位萬年不變,臣子的排位歷朝歷代都有所不同,除了上面說的分列與混編,也有文武面相對向而不是面朝皇帝的,也有文臣或武將排列在王公之前的,臣子朝會時在形體上甚至有跪坐、站立和跪姿的演變過程。

五:坐次制度的樣板——鴻門宴

如果要深究坐次排位制度,最有代表性的當屬鴻門宴,與其它史書記載不同,司馬遷在記載鴻門宴時把在場的每個人的坐次順序都記載下來,看似無用實則是有一定道理的。

《史記·項羽本紀》: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

項羽與項伯坐西向東,范增坐北向南,劉邦坐南朝北,張良坐東向西。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這裡的排位坐次很有意思,我們來具體分析一下,項羽自視甚高且實力是高於劉邦的,加上又是東道主,所以項羽在這裡的坐次是尊者位,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尊位同父,自然要和項羽坐在一起。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項羽的坐西朝東位應是為上尊位。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都知道坐北朝南的位置才是最為尊崇的,怎麼到這裡變成了范增坐北朝南,項羽卻要坐西朝東呢?他不是早就把自己當成了帝王了嗎?

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區分“堂”和“室”的區別。

六:室中東為尊

鴻門宴的本質說白了就是項羽請劉邦吃飯,既是吃飯自然不可能跑到大殿上去,室內才為宴請之所,所以室內的座位尊次和殿堂上的尊卑制度是不一樣的。

《稱謂錄》: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幾。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古人講究室內以東向為尊,也就是坐西向東,在宴請賓客時只有最為尊貴的客人才可以坐西面東。當然賓客不可能就一個人,南向坐的賓客尊崇也是僅次於東向坐的,有了客人主人還會叫朋友來作陪,而陪客一般是坐南朝北的北向坐,剩下的坐東朝西的東向坐是最為低次的,一般主人會坐在那裡,以表示來的都是尊貴的客人,包括朋友充當的陪客。

我們在以此對照鴻門宴的坐次再看一下,項羽顯然把自己當成最尊貴的人坐在了貴賓位,亞父范增也同樣很受項羽尊敬所以坐在了南向位,而本應坐貴賓位的劉邦卻淪落到了陪客的位置,這顯然是項羽對劉邦的一種奚落嘲諷。至於張良,在此危機四伏的場合下估計他也不會在乎這些。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之所以要交代每個人的具體坐次,就是要為了表現項羽自視要勝過劉邦一等的高傲心理。

室內東向為尊的講究並不是在宴請賓客時如此,在任何時候都是如此,這在史書中的記載有很多,比如漢朝名相周勃年輕時很不愛讀書,每次跟仕儒們談話總是很不客氣的坐在東向坐上。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勃不好文學,每召諸生說士,東鄉坐而責之:“趣為我語。”

七:三昭三穆

室內以東向為尊的另一側面表現在祭祖的制度上,天子祭祖的地點在太廟,太廟中當朝太祖的牌位即為座西向東的東向位,太祖左邊三世牌位稱為三昭,右邊稱為三穆,這便是宗廟所謂的三昭三穆制度。

年夜飯的飯桌你坐對位置了嗎,看古人對於坐次排位的那些嚴苛講究

天子若要祭拜只有站東向西的祭拜,在列祖列宗面前作為晚輩輩分自然最低,這也符合室內東向為尊而西向為最次的等級制度。

經過漫長的朝代更替,這一制度最終還是會發生改變,東向為尊的制度到了明朝就演變成了以南向為尊,在《柳敬亭傳》中柳敬亭因受眾人尊敬而“使之南面上坐”,南向坐也就是開篇所說的坐北朝南的皇帝坐,當然這裡是在室內,所以說古代的坐次排位制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柳敬亭傳》:嘗奉命至金陵,是時朝中皆畏寧南,聞其使人來,莫不傾動加禮,宰執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稱柳將軍,敬亭亦無所不安也。


結語:

總而言之,古代的坐次尊卑制度是有著堂和室的本質區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室中東向為尊上,堂上南向為君王,你記住了嗎?

最後,筆者友情提醒,臨近除夕,如開篇所言如果你是家中的晚輩,過年回家儘量不要做東向坐和南向坐,也就是本文所說的“皇帝坐”和“項羽坐”,西向坐和北向坐你可以大膽放心的坐下,更可借本文內容“順便”給大家普及知識,屆時滿座皆親朋皆為你折服,豈不快哉?

—全文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