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你的老家,“明天”用方言怎麼說?

老哥聊生活


山西汾陽,明天=第明(讀第迷)應該是古漢語,次第,明日的組合。

例句:問:二嫂,何日集咧(哪天有集?)答:第明奏有。咱倆相跟上一起趕集去?

越是遙遠的地方,千百年來老祖宗的聲音保留的越好,也不容易被統一語擠壓滅絕。語言保持著古代祖先的語音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宋之問就是汾陽人,他的詩就是汾陽話。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是典型的汾陽話。


北京抖抖抖


大家好,我是江蘇鹽城的,鹽城在江蘇省的位置是北部偏南一點,南部又偏北一點。


在我們老家,老一代稱蘇南人叫“蠻子“,濱海,響水一帶叫“胯子",而濱海,響水人則稱鹽都,亭湖,建湖這一帶人叫“冒子",意思是老鹽城這一帶的人說話口音很冒,不好懂。


從鹽都,亭湖向南,大豐東臺一帶又是大豐腔和東臺腔了,大豐,射陽還有許多海門的移民,他們都講海門話。

記得小時候我們說明天叫“門格”,昨天叫“著格",後天叫“後格”。(方言文字表達肯定不恰當,還望大家見諒)。


百花爭春我為先


我老家稱“明天”為“大門(音)”。我分析,應當是“到明”。大學時接觸過音韻學,裡面總結了好多種音變現象。比如趙各莊或者趙格莊,其中的ge音,其實是一種變音,ge由jia而來,趙格莊即趙家莊。

到明,有時候也說“大明天”。“大”,也是一種音變,由“到”而來,鄉親們所謂的大明天,就是“到明天”……


快樂de田野


江蘇是全國人口較多、密度最大的省份,方言眾多,特別是在江淮一帶,素來就有“一縣十八腔”之說。從區域劃分來看,主要分為江淮方言、吳方言和泰如方言三大方言區。

一是江淮方言區。顧名思義,江淮方言通常是指長江和淮河流域一帶的方言,如淮安、鹽城、徐州、宿遷、連雲港一帶。其中,徐州、宿遷口音區別較大。在這一帶,“昨天”通常會被叫做“咋聽”、“咋個”,“今天”被說成“該個”,“明天”被說成“沒聽”、“梅個”。

二是吳方言區。吳方言的語音特色是舌尖上翹,音低、輕並且吐字快。這部分區域主要是指蘇州、常州和無錫、南京一帶。而無錫市的宜興、江陰等地方言也有不少差異。比如宜興人把“紅綠燈”叫“文路燈”,“夜宵”叫“壓完”,“明天”叫“梅個”;江陰人把“吃飯”叫“七萬”,“睡覺”叫“困告”,“走了”叫“飽了”等等。

三是泰如方言區。泰如指的是泰州和如皋地區。泰州過去又分為泰興、泰縣泰州,俗稱“三泰”,如皋也包括如東、高郵等揚州部分地區。這裡的方言既與江淮方言有共同特點,也與吳方言區有共同之處,但仔細辨別還是能夠感覺到的。這裡人說“如皋”通常叫“滷膏”,如果通常叫“爐果”,明天叫“彌梯”、孩子叫“匣子”,鞋子叫“小鳩”,人叫“稜”,腳叫“節”。

宿遷、徐州語音變化不大,但有輕重之分。尤其是宿遷的洋河、泗陽區別較大,幾乎每個鄉鎮的方言都不一樣,甚至相隔一條馬路、一條河說話語音都不一樣。比如宿遷、徐州人把狡猾的人叫“膠殼鬼子”,把做什麼叫“佐魔帶”,把屋頂叫“烏雞蓋子”,把胳膊叫“袼褙”,把護袖叫“呼頭袖子”等等。這個地區年紀大和年紀輕的人口語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年輕人所說的方言不再像老人那樣純正了。

下面我們來用江蘇方言來對比一首古詩《明日歌》看是什麼效果,體會一下是否沒有強烈的音樂色彩:

《明日歌》原文: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江蘇方言如下:美格福美格,美格吙辭多,娿森達美格,萬四層粗坨。四稜旯被美格累,春醋秋拉腦將自。遭佧歳東樓,母佧勒思醉,卜連美格稜子吙?請斤聽娿《沒樂鍋》。

以上觀點和提法均可以得到佐證,感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前往體驗考察一番,歡迎探討交流,歡迎關注本人其它精彩文章,喜歡的也可以收藏閱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戲品聊齋


座標福州。

從小就常聽“兩家聲”(福州人對持北方口音的人的稱謂,意思是:說另一種語言的人)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福州人說普通話。

福州方言屬閩東方言,其發音據說古音多,且多有古句成詞。

明天,讀起來是:明朗。寫成文字,就是:明旦。

當太陽昇起來時,明天就到了!

黑夜過去,天也就“明朗”了。



古菁書畫


我們魯中山區臨朐的,稱”明天”為”早晨”。

記事起,就經常聽姥姥唸叨:”早晨逢盤陽集,早晨清清得早著點兒起來,去趕集”。

”早晨,天氣怎麼樣”?”早晨天氣跟幾門兒(今天)一樣,還是剛熱。”

這是最標準最典型的臨朐土話,雖然遠離了故土,但是一聽到臨朐土話,就鄉音濃濃,分外親切,有一種家的感覺。我也喜歡說臨朐土話。這是我們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特色語言。


落英鄉間


中國方言是漢語的分支。中國地域廣闊,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

方言形成的因素很多,例如,長期的小農經濟,社會的分裂割據,人口的遷移,山川的阻隔等。

像我們東北三省地區,就叫東北官話。

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說方言的地區會越來越少,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會說方言了。今天我問了一位80後的同事,我說“明天“用方言怎麼說,他說不知道什麼叫方言,更不知道方言怎麼說。

在我們黑龍江省,“明天“用方言說有兩種,明個兒,趕明兒。


藍色妖姬13921


我是少數民族,我們是苗族支系中人口最少的__白苗。

我們的語言很特別,世界找不到第二的。那就聽好咯。我們把“明天”叫__“歌照”。哈哈哈。。。

很特別吧。

跟我說“歌照芒孟朵”?

解釋是:明天去哪裡?

你學會了嗎?[耶][耶][耶]




拼搏人生84253978


聽懂的朋友給個贊👍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d5050005efe591c670ae\

IM松哥一家之言


我老家呂梁山下,河東運城,后稷故里稷山縣,土話許多字用文字難說出,明天,叫滅(音)道。其實就是明兒個,但土話的明同諧音叫滅(音),也是明亮的意思,說滅(音)快。說你明天去外地,“你滅(音)道個去"。明天來,"滅(音)道個來"。

今天,叫雞(音)兒個。後天,叫後兒個。昨天,叫亞(音)兒個。前天,叫前兒個。中間的“兒"字輕聲帶過,似拉了下調。

前些天,叫耐(音)天。前個月,叫耐(音)個月。前些年,叫耐(音)些年。

更早的年回憶,叫捂(音)個時侯。如抗戰時期,老人會說:捂(音)個時侯,日本人釐(來)啦,可壞,殺人放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