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人说王冬龄的“书法”就是一堆乱柴皴,大家是怎么看他的书法创新的?

千千千里马


其实抛开“字”这个层面,整个作品看起来还是比较耐看的,也很有韵味。

大多数群众,都会被“书法”这个词捕获,然后以能不能看懂为评判标准,却忘记了字跟其他所有画一样,都是图形,这些图形都有一个目的,就是传达信息和情感。

或许我们可以忘记这个字本身去看这样一副作品,你会看出点其中的味道。


杠上添花


有人说王冬龄的“书法”就是一堆乱柴皴,大家是怎么看他的书法创新的?

象王东龄那样“书写”的人,在当今书法界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大家的评论也是两级分化。其实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概念认知的不同,明白了这个两个基本概念就可以定位王东龄们的“书写”到底是怎么样的事物,如何评判。

一、何为书?

也就是什么样的作品是属于“书法”?与“书”相对应的是“画”,书与画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中国书法与国画都是使用的笔墨纸砚,都是线条的构成,那怎么区分书与画呢?基本的论调是看线条表现的是什么,书法是基于“汉字”的表达与表现。国画是基于“事物”表达和表现。

不是用笔墨画线条就是书法,要成为书法的核心范围是“汉字”,脱离了汉字的核心书写功能,也就可以判断脱离了“书法”,向所谓的笔墨艺术靠拢。

我们回头看王东龄们写的“书法”,游离在“书”与“画”之间,既不是“书法”也不是“国画”,而是一种基于传统书法的“笔墨艺术”。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书法史,各个名家一直都在“边界”中行走、追求。但还是有一个边界的,这个边界虽然没有人去定义,但脱离不开“书”的基本概念,汉字本来就是事物的抽象表达,在汉字上再抽象,就不是汉字了,也就不是书法了。同理,国画也有一个边界,现在的很多人也在进行所谓创新,这个创新其实就是突破“书画”的界限。国画之外现在有“水墨艺术”,书法之外其实也应该有“水墨艺术”,这些个王冬龄们就是实践者。

综上,王冬龄们写的“书法”就是脱离了“书法”边界的“水墨线条艺术”。对其的评价,也应该在“水墨艺术”的范畴内进行,而不是在“书法”的范畴内进行。

二、何为法?

也就是什么样的作品符合华夏审美体系,与“法”对应的是“艺术”,“法”与“艺术”的界限在哪里?

中国人从来不讲“艺术”,“艺术”这个概念是现代社会西方哲学范畴内的一个概念。虽然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个概念,并加以应用,但这个概念的核心与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是不一致的,是有区隔的。这个区隔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源“天人合一”。

中国的“艺”都是讲“法”的,这个“法”就是天道运行的规则,是人与天对应的关系,不是自己“创造”的,也不是自己能“创新”的。中国传统道、儒、法三家都遵从这这一原则,并在这个基础上构建自己的审美体系。

中国传统书法的“法”不仅仅是线条的规则,用笔墨的技巧,更多的是对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和表达。

我们来看王冬龄们的“艺术”表达,都是在西方“艺术”概念下来对“书法”进行结构、重构,完全脱离了传统华夏审美,脱离了“天人合一”的精神。从这点来看,王冬龄们的所谓艺术创作,更多的是西方审美体系下的一种创作,叫水墨艺术还是恰当的。对其作品的评价,也应该放到现代艺术范畴来进行。


云隐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件笔者亲身经历的事。

笔者工作室里,挂着一幅一位书家的草书作品。一位还不太熟络的朋友喝茶闲聊,说:这个字不好。我问:怎么不好?答:写的都不认识。笔者哑然。
又过了一段时间,此朋友再来喝茶闲聊,中间又说:这个字不好。我问:怎么不好?答:都不认识。因为已经混熟了,所以笔者说:以后别再说这种话了,会被人笑话。你不认识,说明你水平不行,不能因此就说人家写的不好。草书有草法,如果不经过专门研究,没有几个人认识。
张芝草书,“颠张醉素”,又有几个人能认识?但不可否认的是,都是一代“草圣”,千余年来,令历代文人书家如痴如醉。说实话,我也没研究过草书,我也不认识。但是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不认识,就否定书写者的书写水平,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短板。

书法自汉代始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开始了艺术审美的自觉。书法有法,书法是在法度范围内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是通过各种书法要素来表达创作者情绪及审美的一门抽象艺术。书法有笔法、字法、章法三大要素,近现代书家也越来越多地注重墨法的运用,以增加笔墨意趣,使自身情绪更能得到酣畅淋漓的宣泄,审美追求得到更好地表达。

草书最能表达书写者的性情,作者的性情通过书写达到一定程度的表达,也是书家应该具备的素养,正如蔡邕在《笔论》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也;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

但是,书写的难于辨识,也是不争的事实。即便在书法审美教育远远高于当今的民国时期,也有草书辨识的难度,因此于右任先生在百忙之中编写了《标准草书》,功莫大焉。

只是于右任先生的初衷还是在于书法的实用功能,“文字为载记思想之符号,愈便利,愈适用,试观数千年来书体之演进,益征此理。而初为趋急赴速应运而生之草书,至后世仅重笃其个体之发展,而玩疏其系统之组织,致翻不若楷书之普及社会,至号憾焉!”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的数字化时代,书法已经完全失去了实用功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艺术化,使书法成为了更为纯粹的一种艺术形式。如果我们还以“看不懂、不认识”、“漂亮”或者“好看”等浅俗的标准,来衡量一幅书法作品艺术水准的高低,甚或拿起杀威棒,以审判者的姿态,动辄扣以“丑书”的大帽子,恰好暴露了我们自身艺术审美水平的低下和狭隘的心胸。

在中国书法中,“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历代书家书论家都对书法的“势”作出过自己的阐释,如崔瑗《草书势》,卫恒《四体书势》,蔡邕《九势》、《篆势》、《笔势》,钟繇《隶书势》,索靖《草书势》,刘劭《飞白书势》,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等。

其中崔瑗《草书势》的出现,表明书法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书法脱离了作为学术与文字附庸的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他从草书的形态美、动态美等方面,肯定了书法的审美价值,并指出了书法能够表达创作者情绪和意志的特征,是表现作者情感个性、意象结合的抒情艺术。王冬龄的艺术探索,也正是这一美学概念的艺术实践。

王冬龄在书法界的地位及传统书法功底人所共知,笔者不再赘述。他在美国讲授中国书法三年余,接触了解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并将其中一些元素与中国传统书法相结合,进行大胆创新,便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甚或口诛笔伐。综合起来,无外乎“不认识”、“这还是中国书法吗?”

前面说过,书法发展到今天,已经完全脱离了其实用功能而成为了一种纯粹抽象化的线条艺术。张芝、张旭、怀素的大草,若非专业人士,我们又有几个人认识?汉代张芝时期,一代大儒赵壹写了一篇在中国书法史上非常著名的文章《非草书》,对张芝及其草书大加非难。

首先,赵壹从草书的 起源上指出其“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江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从而认为以简易便捷为尚的草书“非圣人之业也”。

其次,赵壹对当时竟尚草书者的有乖本源而提出了异议。以为草书的产生为适应简易省时的需要,然而当时学草书者却违背了这一宗旨,脱离了书法实用的目的,故他批评时人“皆废仓颉、史籀,竟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犹谓就书,云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

最主要的一点是,赵壹从立身显名的功利标准出发,对草书进行了否定,认为书法对于仕途并无直接的效用。在他看来,儒家经典始终是学问之大者,有助于立德立功,而文艺只是雕虫小技。

从赵壹的《非草书》可以表明,东汉时期,书法就已经摆脱了它的实用功能,成为一种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书法审美的自觉也始于东汉后期,它的标帜便是草书的成熟。草书的成熟使书法脱离了文字符号的阶段,由于草书本身流美而富于动感的线条,及其自由变化的造型,致使它易于表现人的情感个性,因为含有传情达意的作用与观赏审美的价值,于是,书法作为一种中国特有的艺术进入了艺术的殿堂。

历史已经发展到了今天的数字化时代,连我们常用的钢笔字都已经越写越少,书法更是完全脱离了实用性功能。而我们还是以是否“认识字”为标准而来衡量书法艺术,衡量王冬龄的草书创新,是否太过浅见偏陋?而且动辄以“丑书”的大帽子乱扣,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段不堪的年代,也恰恰折射出了我们自身的狭隘愚昧。

但从书法艺术角度来看王冬龄的草书创新,并没有脱离笔墨纸砚等中国书法的元素,单从这一点来讲,王冬龄的草书创新自然还是书法。中国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尤其是章法墨法方面,王冬龄在书写中运用的可谓淋漓尽致。他以笔墨的丰富变化,首先营造了整体空间的纵深感,以书法的形式充分演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象说,用书法探索,实践并诠释了蔡邕所谓的“形势”与“笔势”相结合的“书势”。在王冬龄的作品中,“计白当黑”、“浓淡干湿”、“欹侧向背”、“穿插揖让”等等传统书法的笔法技法都有充分的展现与探索,只是在章法墨法上进行了大胆的继承探索创新,怎么就在很多人眼里变成“丑书”了呢。

有人说王冬龄因为经常观察一堆乱柴,所以才有了现在的“乱书”“乱柴皴”。其实汉字本来就是因“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制,作为汉字的高级表现形式的书法艺术,“物象”一直以来也是书家毕生追求的东西。无论是杨雄的“心画说”,还是许慎的“象形说”,还是蔡邕强调的“势”的美学范畴,都是在自然界中汲取灵感,比如“千里阵云”、“锥画沙”、“屋漏痕”等等,都成为书法史上的千古美谈,对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可是怎么到了王冬龄这儿,就要受到无情的讨伐呢?

文艺需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任何有益的探索创新,我们都应该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不能因为自己的浅见无知,动辄就乱打棒子乱扣帽子。如果仅仅以“不认识”而对其探索创新大加鞭笞,不但暴露了自己的愚昧无知,更是不利于艺术的健康良序发展。试问,当年的张芝、怀素等草书大家,时至今日,我们又有几个人能“认识字”?那些乱扣帽子乱打棒子的人,你确定能看懂梵高、毕加索?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看懂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素养,站在一定的高度,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学习艺术。对于艺术家的探索创新,应该更多地给予包容理解,而不是暴露自己的无知,动辄乱舞棒子乱扣帽子。

大家好!

我是【听琴山馆】王万平,古琴、书法职业教师。读书、弹琴、写字,略有心得,愿与您分享交流。欢迎关注【王万平书法】,您有任何批评、意见及建议,请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谢谢!


王万平书法


没有金钢钻能揽瓷气活,没有二把刷子能在书法界立足吗?依我看那肯定有一技之长,并不是像我们这些凡夫儒子能比的。

中华文华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书法又被视为东方艺术之首,不要依鼠目寸光看别人!谢谢!🙏🙏








皖宝无处不在


王教授聪明在于一个“乱”字!他终于达到了目的“以乱达名”!

千年书法历史上,前人古人书法你(今天许多人)永远都不要想抄袭或者超过!无论你书法什么艺术家的冠名!一副现代名家字画就是“不值钱”,值钱的名家背后都有故事和炒作,反正不可能超过赝品,后人临摹的兰亭序。

这位书法协会大师高明在自己的身份一点不假!如此这般,让一些跟屁虫和拍马屁的人开始加入了“指鹿为马”的粉丝团,这样,这位王教授非常简简单单在全国各地火🔥了一把!

舞台上表演有唱念做打,说学逗唱,书法上有上下有型,左右规平,内外横竖,点力书匀之说,王大教授所谓的“乱书”真的惊动了地底下的王羲之,吓懵了草书狂人怀素等十大家!

怎么来证明王教授的乱书“一文不值”?非常简简单单办法就是让一个没有任何官职的书法爱好者临摹去市场上试试看?我相信不是被打得鼻青眼肿就是被人骂得体无完肤!

这样的书法可以在中国还引起一番争执和评论,我的天那!王姓那个教授在被窝里真的不知道笑了多少回啊!他料事如神,要的就是这个结果,还有我今天为他正文立碑,文章将在头条平台上获得再一次强大的推荐!

文章下位……第一,第二是一位名家草书形体字,第三,四,五,六是书法改革家王教授,爱好书法家朋友们不如在这里大家胡乱“乱说一通”吧!








大提琴心声


先给书法下个定义吧,书者,写也;法者,度也。简单的说,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度。它的核心精神就是“法度”二字。在法度的范围之内就是书法,超越了法度之外,再借书法的名义说事,就是对书法的玷污。

我当然不反对创新,但是,请你记住,“千变万化不离其宗”,“宗”才是根本,割断了书法文化根基的创新,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注定没有长久生命的。

子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是一种最高的精神境界,人生是一场修行,从咿呀学语开始,到古稀耄耋,修行二字,一直贯穿始终,最后修得一个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他所理解的“随心所欲”,是一个无法无天胡作非为的状态,所以他才敢如此狂妄的“创新”。要把随心所欲和不逾矩统一起来,才能叫作真正的创新。

离开了“宗”(根本)和“矩”(规矩、法度),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和书法无关。



98明明德


这种书法的出现,以及这种现象的存在,並且还有市场,实在是书法界的耻辱,更是时代的悲哀。书法在中国传承千年,每一个时代都不乏书法大家的涌现,让后人羡慕和临模。但这些大家的书法都透着一种美,给人以享受。谁能承想,现如今一些不务正业的所谓书法家,却为了沽名钓誉,别出心裁地在书法上动起了歪脑筋,既败坏了书法的美誉,也让书法从圣坛跌落到垃圾堆旁。真是可悲、可叹、可惜呀!


大汉子民14


书法在当代还是具有很大包容性的,各流派都很兴盛,有点百花齐放的感觉。王冬龄先生的书法最常见的是草书和现代书法——乱书,另外,王冬龄的隶书和楷书也非常出色。

王冬龄草书。王冬龄草书最早学林散之先生,有些字形还依稀能看出林散之先生的影子,而王冬龄先生的草书最终取法明清人 。其草书的特点是注重线条的张力和气象的弘大,是很见传统功力的,并不像网上有些人说的那样。

王冬龄现代书法——乱书。王冬龄先生在书法方面有传统的一面,也有现代的一面,在“乱书”这一块,就像一个“书法老顽童”。现代书法本身已经接近纯粹的视觉艺术,或者说现代书法不注重最后的结果,享受的是书写时的感受。所以我认为王冬龄的乱书应该也是这种感觉。我们没必要以传统意义的书法去评判他的乱书。



古风书法


书法:顾名思义就是言书写的法则或章法。从个体到整体一幅字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就是:漂亮:不说你什么体还是什么书,要么整体工正,要么古朴大方,要么行云流水,要么金钩银划。总之让人看到有舒服流畅的感觉。这就为之书法。

严格说。中国书法就毛笔字书写的技巧和方法。对仗工整,疏密有致是任何书体的法则。

八十年代前很多老年人写的对联或碑刻你看着就觉得舒畅。他们不是书法家,但他们的字以启蒙就开始练。现在很多号称的家可能不及他们。个人认为现在书法家怎么变都不可能超越古人。所以为了搞点新颖的东西障人耳目现在一些聪明的脑残就弄出点什么编筐书,射墨书,丑书,吃豆腐美女书,口书,脚书,拖地书,象形书,倒立顶球书等等五花八门的胎神书招摇过市。欺蒙拐骗所以谓之家。而且还是法家。

这样一些不务正业的人也许可以蒙骗一些文盲,一些不知何为书法的人,甚则借用自身的某些权力或优势去欺骗人民。但最终是自取其辱。为社会为后人留下一篇笑话。


苍山孤雁1


💐💐国画中的乱柴皴,能表现有特定风貌的山石,能皴出令人欣赏的上档次的山水画或精品;王冬龄的草书乱柴皴是糊塗乱抹,无艺术美,令人望而生厌。

🍀他的致命之处有二点:不善于“师古人”:对可以“无行无列”的草书章法理论,食古不化;又不知“师造化”:不知自然长出的密草,无论面积大小都是乱中有序的。

🌹从古至今,好的草书、山水画都追求乱中有序,疏密有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