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慈恩塔(西安大雁塔)

唐贞元十六年(800年),全国仅录取17名进士,这其中就有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多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目,白居易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在慈恩塔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的一生经历曲折丰富,声名赫奕,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不可抹去的印记。但在他的履历表上,无论如何不能漏掉溧水。白居易正是从溧水走向长安,一举成名,从而誉满天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他的祖先是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北)。唐代诗人。贞元进士拔萃,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初任翰林学士,迁左拾遗。因上表谏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曾任杭州刺史,宝历元年(825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官至刑部尚书。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溧水考生白居易

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死在襄阳襄州别驾任上,家庭突变使白居易陷入困境。白氏兄弟四人,仅有长兄白幼文在浮梁为吏,他与弟弟白行简、白幼美守着母亲在家,毫无营生。丁忧三年服除后,迫于生计,只好投奔其在溧水做县令的叔父白季康。

“贞元十四年秋天,白居易为了生活,为了前程,不得不出游了。首先他把母亲送到了洛阳,住在族兄家里,然后再下江南,他计划先到溧水看望叔父白季康,后到浮梁探视长兄白幼文。”(王拾遗《白居易传》)

贞元十四年(798),白季康让白居易在溧水参加县试。白居易聪明过人,还是婴儿不会说话时,已经认识屏风上的“之”“无”二字。以后又刻苦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白居易《与元九书》)。聪慧又勤奋的白居易通过县试自然是水到渠成的。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贞元十五年(799)秋,白居易赴宣州参加州试。考试科目是一赋一诗,赋题为“射中正鹄赋”,诗题为“窗中列远岫”。写诗作赋原本就是白居易所擅长的,而他出众的才华,也得到宣州刺史、宣歙观察使崔衍的赏识,并推举他参加下一年的礼部考试。

贞元十六年(800)正月,白居易以宣州乡贡的身份进京城长安考试,考中第四名进士。是年,白居易二十九岁。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唐一朝,进士是公认的难考。原因就在于,唐代的科举是考试与推荐相结合,首先要参加县试选拔,再参加州试,取得“乡贡”资格,然后才能进京赶考。各州“乡贡”是有名额限制的,而且人数少得可怜。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白居易传》王拾遗 著

比如开元二十五年(737)朝廷规定:“诸州贡士,上州三人,中州二人,下州一人,必有才行,不限其数”(王定保《唐摭言》)。那么宣州有限的几个乡贡名额,怎么会让外籍的白居易占了一个呢?白居易再有才华,但毕竟不是宣州人。这其中一定有其叔父白季康的缘故,对此王拾遗先生也认为“他的叔叔白季康居官的溧水,属宣州管辖,当时宣歙观察使、宣州刺史崔衍与白季康是上下级,总算有些关系吧。”

至于白居易作为宣州“乡贡”,有很多证明资料,他在《叙德书情四十韵上宣歙崔中丞》中也提到“身忝乡人荐,名因国士推。提携增善价,拂拭长妍姿。”近期也有人说白居易是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但很少有人提及白居易在溧水参加县试。只有王拾遗先生在1983年出版的《白居易传》中说,“白居易大约到了溧水之后,就在那里参加的乡试”。而白居易的诗文集中没有为这次溧水之行留下片言只语的纪录,这真叫人遗憾。不过,既然白居易作为宣州乡贡是铁定的事实,而要成为宣州乡贡,白居易必须、而且只能在溧水参加县里举行的选拔考试。所以,白居易作为溧水考生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无想山国家森林公园

白居易应该两次到过溧水,第一次当然是贞元十四年(798)的县考,第二次应该是在贞元十六年(800)的考中进士以后。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考中进士以后,先回洛阳省母报喜,然后赶到宣城,拜谢崔衍对自己的提携,并在宣城小住。在这期间白居易还去了当涂,凭吊了采石矶边的李白墓,留下了诗作。这一次宣城之行,白居易肯定也到了溧水,因为他内心最感谢的是他的叔叔白季康。既然到了宣城、当涂,焉能不来溧水看望叔叔,向叔叔报喜?否则,不合常理。我们可以设想,白居易第一次来溧水,踽踽独行在溧水街头,穷困落寞;第二次来溧水又是何等风光!此时的白居易,已是“一登龙门,身价百倍”了。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东屏湖畔

撰写《溧水府君墓志铭》

即使白居易两次来过溧水,也是行色匆匆,溧水不会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即使他龙腾于溧水,他感谢的也只是白季康与崔衍,不会叨念溧水给了他发迹的机遇。随着他的官越做越大,溧水的影子或许也在他心目中渐行渐远。晚年白居易写下了一组小令《忆江南》,也只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溧水并不在他的回忆中。但我们还是要感谢白居易,他为他的叔父白季康撰写了《溧水府君墓志铭》,为后人研究溧水人文历史留下了一份非常珍贵的资料。溧水县志记载的唐代县令,仅有五个,传略均语焉不详,唯有白居易为白季康留下了这么一份弥足珍贵的资料。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溧水府君墓志铭》可以校正《旧唐书》中“(白敏中)父季康,溧阳令”的错误。铭文中有(白季康)“廉洁通济,见知于郡守,流誉于群僚”。据此,我们可以知道白季康确实得到了上司宣州刺史崔衍的信任。铭文中特别提到白季康“友于兄弟,慈于子侄”,我们可以推测他与堂兄白季庚的感情,以及他对侄儿白居易的关照。铭文说:“公历华州下邽尉、怀州河内丞、徐州彭城令、江州浔阳令、宿州虹县令、宣州溧水令,歿于官舍。”我们可以知道,白季康是死于溧水任内,并死于官衙中。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后任县令把溧水县衙改建成祭祀白季康的城隍庙(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通济街是溧水县城内最古老的一条街,这条街在唐代会昌四年(844)以前是县衙门前的通道。后来县衙变成城隍庙,这条通道便变成了商业街道。这条街当初叫什么名字,已不得而知,但查阅溧水县志可以知道它在明万历年以前就叫通济街了。当然,很有可能这条街的名字自唐代一直到今天就没有变过。“通济”一词就是取自《溧水府君墓志铭》,白居易称颂白季康“廉洁通济”。后人以“通济”名街,旨在纪念白季康,怀念他关心民瘼的功德。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古(溧水)城隍庙图

“通济”二字于白居易意义不凡。早年他与凝公大师交往,大师赐给他八个字,“居易常求心要于师,师赐我八言焉。曰观、曰觉、曰定、曰慧、曰明、曰通、曰济、曰舍,由是入于耳,贯于心,达于性”(白居易《八渐偈》,《白香山集》卷二十二),白居易终生不忘。这“通济”二字乃白居易“入于耳,贯于心,达于性”的大师箴言。

通济,又是儒家的入世、济世的最高境界,白居易在给元稹的信中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与元九书》)。“通济”就是“兼济天下”,就是关心民生疾苦,救助天下苍生。“通济”既含内修,又含外施;既指个人道德修养,又指为社会、百姓做出的贡献。因此,白居易用“通济”评价白季康,是很高的褒扬。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现溧水风光

白季康因为有善政,“邑人思而爼豆之”(《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二),溧水人建了城隍庙祭祀他。溧水人同样怀念、敬重白居易这位从溧水走出去的伟大诗人,在城隍庙塑像纪念他。“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署县事赵介如辟西庑立祠,祀神长子唐中书令敏中、神从子唐昭文侯居易,表曰‘有唐文献之祠’”(《万历溧水县志》卷之二)。万历四十六年(1618)溧水人又在县城建造了“怀白亭”,以寄托对白氏家族的怀念与追思。

长按下图二维码,阅读最新“方志江苏”文章

鲜为人知!白居易是从南京溧水走出来的“诗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