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對"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是怎樣理解的?又是怎樣做的?

德州水上泉城


這句話從字面很好理解,我是這樣理解的:就是自己不想承受的,不要強加給別人,比如說我們不喜歡別人在言語上指責、非議我們,所以我們也不要指責、非議別人;在行為上我們不喜歡別人冒犯、控制我們,那我們也不要去冒犯、控制別人;甚至於起心動念,我們不希望別人有害我們的心,那麼我們也不要有害人的心,更不能有害人的言行。所以這就要求我們能寬容,能包容,說話、行事前,能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人類活動從大的方面粗分可以分為言語、行為、心理,但是從細的方面分就太多太多了,稍不留意,就會“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為了避免自己犯這樣的錯誤,而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煩惱,我目前是這樣做的:

①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其實東家長,李家短的這種閒話是最沒營養最沒有意義的,但是對於我來說,也是最容易犯的,比如說同事在一起,說說那個同事的新衣服怎麼樣,另一個同事做的新發型怎麼樣,對誰誰又有什麼看法…對於這樣毫無意義品頭論足的言論,或置之不理或一笑而過,如果被問到此類的問題,會轉移話題,不會繼續下去。

②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我習慣了看人家的壞毛病,此習氣非常嚴重,導致非常愛挑理,看不慣的就批評指責,其實是自己太執著了。現在我對於看不慣的,首先是反省自己有沒有這個問題,有就趕緊改。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為什麼對方會這樣做,這樣自己的心裡就沒有怨恨了。

③反省,對照經典改過。

以上寫出了兩點,不是說只有這兩點,而是這兩點是最容易犯的,還有很多不容易察覺的,會經常翻看《弟子規》對照,反省改過,讓自己少犯錯誤,爭取不犯錯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坦蕩,別人也舒服。

以上是我自己的做法,分享給大家,做的不好,僅供大家參考。

“己所不欲,施於人”,為什麼很多人會這樣做?其實裡面還有很深刻的因果道理,我們常講【天道好輪迴】,就是你撒出去什麼,終究會收回來什麼。欺人者必被欺,騙人者必被騙,害人者最終害的是自己,我們怎能不懷有敬畏之心!

比如新聞上經常曝光的欺人、騙人、害人的事情,或是沒有被曝光的,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沒有敬畏之心,才敢胡作非為,但不管時隔多少年,終究還是會【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無論鉅細、善惡,施於人的,終究會回到自己身上。


人生坦蕩蕩


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理解其實很簡單!就是自己所不願意做的事,不要讓別人去做,這就是很字面的意思!更深一層的意思的話就是理解別人!

對於不同的思想年齡閱歷等都有不一樣的看法,我來講一下我的看法和體驗,和對於這句話的運用!

這句話是小的時候我就已經是聽說過了,我個人也很喜歡,至於現在也都還在用著。我有一個弟弟,記得小的時候,我倆做什麼麼事都要分著做,對於做事我想誰也不想都包攬在自己身上,所多對一個人對一份力!我是這麼認為的,就當我自私吧!

小時候幫著家裡做事,往往事還挺多,所以我在對待事和我弟弟之間就用上了這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一般如果不是一件事分著做,我會說服自己,你這兩件做哪一件都願意,然後我在給我弟弟挑選的機會,你選一個,你不要的那個我來做!這就是我小時候對於這句話的運用!

而長大了,想法也多了!分工也不同,往往很多事不是你說給他選擇的機會,那叫沒得選,而我們所要做到的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下,理解他人的人和事!以最大最優的方法來進行,將抗拒降至最低甚至讓他理解你,你是為他好!如果你有能力,你可以做給他看,不是我不願,而是立場不同!我也能做得到!

最終還是得看每一個人是怎麼一個情況吧!這就是我的看法和做法!謝謝!有更高明的請指教,小弟虛心學習!還望不要吝嗇!





眾善力合yu人旭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時刻提醒我們要對己對人用一個刻度尺來衡量,能夠換位思考,理解對方的難處。要是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好多煩惱都能煙消雲散。和家人朋友的相處中尤其要時刻提醒自己做到這一點,下面我講兩件小事。

我們家就屬我和我爸最愛攢東西了,我特別愛攢電影票、火車票、隨手記的小紙片等等,我爸愛好幫人修電器,常攢些我不知道叫什麼零件,大大小小各種樣子。家裡儲物的地方不大,我每次整理我那堆東西時都對爸爸放的這堆東西特別看不順眼,覺得很礙地方,經常嘴裡嚷嚷那些零件幾百年都不見得能用上,哪有那麼多人需要他幫忙修電器啊,這就是一堆無用的東西嘛,放著好佔地方呀。我爸脾氣好,不跟我計較,只說讓我先別動,他還用得著。後來我媽打掃的時候,隨口說了句:“你倆這愛好怎麼這麼一致,都愛攢些沒用的東西。”我才意識到我和我爸根本乾的就是一樣的事,我那麼寶貝自己那堆東西,誰要讓我把它們扔了,我立刻就能炸毛,我憑什麼讓我爸把它寶貝的東西扔掉。我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是該改改了。

楊姑娘是我出門旅遊的固定搭檔,我倆至今一起去玩了好多地方,每次我提議我們一起去哪哪玩好不好,她只要有空都愉快答應。別人都誇讚說我倆這是難得的旅遊組合,旅行時間那麼久還沒矛盾真不容易。細想想,我們旅行中分歧是有的。但多年朋友了,太熟悉,瞭解對方的愛好和習慣,尤其是出門在外能夠多徵詢對方意見,考慮對方的感受,旅行安排也是商量著來。去年冬天我倆一起去重慶玩,在那的最後一天晚上她特別想去乘郵輪看嘉陵江的夜景,可我在網上查到國泰藝術中心有話劇《守歲》上演,雖然沒在網上買到票,但想著也許到了那能從黃牛手上買到。我當時說,不然大家分頭行動吧,各忙各的,晚上酒店會合好了。她當即就說不行,人生地不熟的,誰也不放心誰,她不去看夜景了,和我一起去國泰。我挺慚愧的,但心裡很在意那場話劇,就只好由她犧牲一下安排。還好,票有賣的,沒白費功夫,看上了我心心念唸的演出。我開心的同時想到她該多失望啊,我有多想看這場話劇,她就有多想看夜景。她能想到話劇對我的重要,我為什麼不能要讓她帶著遺憾返程呢?回去的路上,我考慮再三後說,不如在重慶多留一天吧,乘遊輪看過夜景再回,不然太遺憾。我話一出口,她眼裡立刻有了光,雙手贊成。因為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重慶之行我倆都沒留下遺憾。但其實,我做得太不夠了,楊姑娘比我更懂得體諒朋友。


張晴柔


您好,漫步雲書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我來談談我的看法。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含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該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

應該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過程應該是一個“推己及人”的過程。為人做事,必須如為自己做事一樣,方可算是盡己為人。“推己及人”是一個“我與己”、“人與我”的關係協調過程,是一個情感互動的心理過程,它所體現的是一種人際間的關愛,即所謂“泛愛眾而親仁”,讓人要博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倫理精神

從倫理精神層次上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一體現了“寬容”精神,其二體現了人際交往過程中互相尊重精神,其三體現了一種“人格平等”精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實踐困境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其倫理層面的高尚,但從現實層面來看,它在實踐過程中卻面臨著一定的現實困境,主要原因是:一是方法的單向性與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二是目的無限定性與行為結果的“惡化”。這兩個現實原因導致了孔子這個思想的侷限性。

針對以上困境,提出兩點建設性意見

一是與他人交往時,應學會尊重他人,傾聽、理解他人,與他人平等相處;二是寬以待人同時又有所限度。

總之,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古代簡單的社會形態提出的樸實思想,當然有很大的積極意義和教育意義,直到現在,我們在學校教育和軍隊中都在以此作為崇高的思想在教化人。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個思想有現實社會中的侷限性,真正能持之以恆做到的人很少。

這是漫步雲書對您提出的問題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可以,也希望您能關注我。


漫步雲書


以下我為大家分享,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儒學的核心思想基本可以概括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字,俗稱五常。“仁”指仁愛之心,對待任何事物要具備以人為本的情懷。“義”有小義和大義之分,小義指正義感,講義氣,是非分明,大義指具備家國情懷。“禮”指講禮儀,重禮節,尊重他人也是尊重自己。“智”指大聰明,大智慧,把自己塑造成一個通曉大道理的智者。“信”指誠實守信,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儒家經典讀物《論語》中的《衛靈公篇》第二十四章,是孔子跟名叫“仲弓”的弟子的對話,對話目的是向弟子傳授什麼是“仁”。

原話為: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字面意思為,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施加到別人身上。

就像孔子看不起勞動,但他就不能要求弟子也看不起勞動。如果這樣做,就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現。

這句話引申意思可以理解為,自己都做得不夠好,就不能要求別人比自己做得好。

世間萬物都是平等的,人一定要有寬容之心,用寬容心去和世界進行溝通,才會給自己少樹立敵人。否則,會四面樹敵,人生路越走越窄。

從處理人際關係的層面來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相當有用處。比如,老闆給甲乙兩名員工佈置了相同的任務,甲因為綜合能力要遠遠超過乙,他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乙沒有完成。這時,不管是老闆還是甲員工,都不能去訓斥,甚至挖苦乙員工。

因為乙員工本身跟甲員工沒有處在同一個級別上,如同讓一個小學生跟一名大學生比賽誰的力氣大,顯然是不公平的。

有多大的力氣就拉多大的車,作為老闆或甲員工,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不能拿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別人,那樣只會讓旁人笑話你的智商。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最怕的是不能相互理解而產生隔閡,那樣會助長消極情緒產生,繼而影響團結,最終會把事情弄僵。有智慧的人,往往知人善用,懂得如何發掘和調動每個人的優勢,讓其發揮各自最大的作用。

一個集體就像一臺機器,不但需要重要零件來幫助正常運轉,還需要次要零件來維持穩固性,它們都必不可少。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玖子巖


我是愛分享文化的【十二十頁】我來回答:我的“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是別人不喜歡的我不一定不喜歡,自己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雖然讀起來有點繞,但是我的信條是這樣的。別人“施”給我的,我不一定不喜歡,但我認為我有權拒絕。我所“欲”的會通過雙手得到,而不是投機取巧。並且,此話前面還有三個字,在有前提的情況下,我認為有些東西,是可以“施”於別人的。

勿施於人不代表不能把不喜歡的東西給別人,而是有前提的。

1、接觸儒家思想

論語十則原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的一課,一起再來回味一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理解

有一天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恕代表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但並不是所有不想要的東西都不能“施”於他人。

舉個例子:

過年期間,由於家裡無聊,父母喜歡唱歌,所以買了2個話筒,但是現在恢復正常生活了,父母又沒時間了,唱多了不喜歡唱歌了,所以話筒就沒用了,但是由於種種聊天,就把這個話筒給了鄰居,鄰居非常高興。並且每天在家嗨歌。

我認為這也算是己所不欲的一種,在自己不喜歡的內容或物品上,給別人的時候,可以詢問一下對方的態度,並且表明自己的立場,這樣的施是健康的,是提倡的。而不是一味的被文字禁錮,這樣反而得不償失。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代表“己所欲,施於人”

既然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那是不是就可以這樣理解為“己所欲,施於人?

自己不想要的不能給別人,自己想要的就可以強加於別人嗎?當然不是的!

舉個例子:

例如榴蓮這個水果之王,喜歡吃的人,會強加推給別人吃嗎?相信會的,並且對方不吃還會一直在說榴蓮好吃,但是對方即便是吃了,可能一時半會也會接受不了。

這就驗證了己所欲,施於人不一定是好事情。

無論是在人際交往中,還是工作中,對於是否施於人,一定要有技巧。

1、分享是件好事,但分享給別人的東西,經過一起嚴肅的拒絕後,決不能在給與。

2、嘗試性的分享給他人,並不是肯定的態度,這樣避免尷尬。

3、自己不想要,對方想要,可以選擇交換的方式。

【結語】

無論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強加給別人,給別人的東西,只有一個標準,即以別人意願為標準。要看別人自己是否願意,而不能依據我們的標準來強加給別人。


十二十頁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話,在字面上很好理解,但要做到卻很難。試問真正做到的有幾人?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喜歡,把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自己不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從不考慮別人是不是需要。

做人最重要的是,寬容,包容,大度。

有一段時間,因為婚姻的事,總是心情不好,在老媽面前,總是吵吵嚷嚷,現在想起來,覺得很難過,自己的不開心,為什麼要和家人發火。

慢慢的,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將心比心,忽然覺得,老媽對我太包容了,可憐天下父母心。

無論是對朋友,還是對親人,我們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不開心的時候,情緒激動,就會大吼大叫。會給親情和友情帶來不愉快。

做人要慢慢學會包容,理解,不要把自己的不快樂,不喜歡的事,強加給別人。

每個人的生活,都不是一帆風順,心情不好的時候,停下來,調整好自己心態,以飽滿的熱情和精神面貌迎接生活挑戰。

切記,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蕭默165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是我們從小就知道的道理,意思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這句話有沒有道理呢?答案無疑是有的,不過我對於這句話是這麼理解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出處

這句話出自孔子的《論語》原文是:

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

什麼意思呢:就是教導我們不管遇到什麼事情,如果你自己都不願意承受,那麼日後也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

這句話告訴我們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不單單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不喜歡的事強加給別人,同時指出“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爭吵,就是因為沒有學會換位思考。

我們總喜歡說“對事不對人”,可是每件事,在不同的人眼中就是不同的事,所以沒有什麼“對事不對人”。我們一直都是“對人不對事”。

生活中總是發生一些小事,我認為,喜歡AJ是錯誤的。你認為,喜歡AJ無可厚非。

那麼這件事本身有對錯嗎?或者說我們爭論有價值嗎?沒有!

但是如果換位思考呢?你是一個追求潮流的年輕人,我是一個墨守成規的年輕人,我們都沒有錯,既然如此,我為什麼要和你爭辯?那麼一場爭論本就沒必要發生了。

這就是換位思考的重要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不能按邏輯推出:己所欲,施於人。

按照邏輯來說,我不喜歡的事物,我不應該強加給別人。那我喜歡的事物,別人也應該喜歡啊。

其實不是這樣的,首先如果別人喜歡,那就不能叫“施於人”。因為本來人家就喜歡可以接受,也就不需要我來強加。

蘿蔔白菜還各有所愛呢,無論是是不是“己所欲”,我們都不應該強加給別人。所以我們不能以自己為標準,而應該以他人的喜愛為標準,來決定是不是要“施於他”。

我是怎麼做的

我在生活中習慣性的換位思考,不論是工作中還是家庭中。

老婆發脾氣,我首先想的是,如果我一早上起來就馬不停蹄的做早飯做家務,洗衣服做飯,一直忙到中午,我也會脾氣不好的。

想到這裡,我就肯定不會跟老婆針尖對麥芒。

也許我會接過她手中的拖布,也許把她按在沙發上捏捏肩,反正不論怎麼做,都能避免爭吵。

在工作中,我們常常會犯錯誤。按照孔子所講,我們不應該第一想法就是“推卸責任”。因為誰都不喜歡被冤枉,誰都喜歡勇於承擔的男人。



由此可見,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都是適用的。我們應該好好理解這句話,把它放到生活裡,也許會有不一樣的驚喜。


聞香書坊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出自論語裡,孔子的一句經典之談。

表達了人際關係中換位思考的基本法則,指的是自己不願意承受的部分,不要讓他人來承受。

換言之,你希望別人怎樣待你,你先怎樣待他人。

人性有很多共通的部分,比如都是不願意被掌控,被猜疑,被攻擊的,都是渴望被理解,尊重,認可的。

當我們被批評,指責,甚至是言辭攻擊的時候,心裡自然不舒服,那麼,遇到他人不小心得罪了自己,或者做錯了事,我們就當記得,不以批評怪罪的態度,對他人言辭激烈的控訴,而是以溫和友好的方式,好好的與對方溝通,這樣方能給每個人的內心都帶來安適,同時也能解決問題。

我們希望得到尊重,便先行尊重他人。我們希望友好,可以先對他人展示出自己的和顏悅色。我們想要被理解,被傾聽,就要願意放下自己,去理解他人,傾聽他人。

會發現,當你給出別人什麼,就收穫什麼。如果給出美好,往往就會收穫美好,如果給出的是消極負面的東西,得到的回應也常常不夠積極正面。

如何去做呢?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沒有辦法去掌控他人,或要求他人怎樣去為人處事,卻可以決定自己,以怎樣的方式,對待自己和他人。

做一個積極的播撒陽光的人,即或沒有收穫到同樣的陽光回饋,也是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施比受更為有福。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慕溪小鹿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歷史的畫卷,因歲月的沖洗,顯得枯黃陳舊,將歷史的足跡點點抹淡。然而,華夏五千年的文化,總有些像《論語》一類的書籍雖早已褪去了華麗的色彩,顯得古老陳舊,但實則它與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題記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出自《論語·衛靈公》。《論語》中有許多簡單的道理需要我們去感悟與實踐。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簡意賅,但其蘊含的道理絕不會同表面一樣容易。就像《論語·衛靈公》中記載的,孔子的學子之一子貢,曾問了孔子一個十分重大的問題:“有一言而能夠終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沒有一句話能夠使人終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語氣對他說:“其恕乎!”什麼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個字解釋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我不願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別人。那麼也就是說,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不要強人所難,更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用現如今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寬容。

《北京日報》曾刊登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車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員讓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難堪,不願去擦。女售票員給了他個臺階下,自我用紙把痰擦掉了。事後少年很後悔,他給報社寫了封信,表示向這位售票員道歉。這件事告訴我們,得理且讓人。寬容的感化常比劍拔弩張的作用要恆久得多。如果她不這麼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結果會是怎樣的呢?也許,不用我說,也能夠想象得到。正因為女售票員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所以以寬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這件事。

怎樣算寬容呢?就是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換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學會忘記。因為剋制性的寬容,不是真正的寬容,它不能從根源癒合心靈的傷口。只有那種不記、不究的寬容,才是寬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個“恕”字,教會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的快樂,如何適應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標;就一個“恕”字,就是我們自我的一幅健康的心電圖,是這個世界的一張完美的通行證。讓我們學會如何去寬容別人吧!得過且過,我們的生活才會快樂。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人著想,人也會為你著想,真誠才能換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這一點,世界會更加和平,安寧。生活會更加和諧,幸福,並充滿了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