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我國著名京劇藝術大師程硯秋先生的人生?

聊聊關於生活中那些事


程硯秋(1904~1958)程硯秋先生是京劇旦行“程派”的創始人。他原名豔秋,字玉霜,後改御霜,祖籍東北吉林長白山(通化、臨江一帶),世襲爵祿,父名榮壽,母託氏。到了程先生這一代家境已近貧困。

為生計拜榮蝶仙為師學戲,開始習武生,後又拜陳桐雲學花旦,再拜陳嘯雲學青衣。初演於“丹桂園”,為孫菊仙、劉鴻聲配演,頗受好評。後得到著名詩人羅癭公的器重並指導技藝。


在他的成長道路上,羅對他的影響非常的大,在程硯秋倒倉時,是羅替他治病,醫好了嗓子。還為他指點古典文學,提高他的文學修養,替他請教師教授崑曲。程硯秋在羅的培養下,詩書畫等方面都有了很好的修養。程觀秋對羅非常感激,羅因病住院,整個醫治期間都是由程硯秋在演戲之暇抽空來照應。

十五歲時,程硯秋經羅介紹拜師梅蘭芳,並得到王瑤卿的指導,藝遂大進。後與餘叔巖、高慶奎、朱素雲等人合演,得到這些藝術家的提攜與指教,技藝日臻成熟,演出大受歡迎,其盛況大有“智慧日增,聲滿十方”之勢。


雖然最初程先生也是無戲不演,不過成名之後,即根據自己的條件向唱腔的創新方向發展。他好學精研,把新創的曲調在新排的戲中應用,經實驗考察它的成功與否,從中總結經驗再行改革。

程硯秋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守成法而不泥於成法,脫離成法而不背乎成法”。他善於巧妙地運用其他劇種、曲藝中的音樂元素,融入唱腔絲毫不露痕跡。

他根據自己嗓音特點創制的新腔既新鮮動聽,又與眾不同——唱腔綿密婉轉、低迴幽咽、似斷實續、起伏跌宕,加之節奏多變且韻味悠長,令人百聽不厭。因程派獨具風格的唱腔深沉含蓄、外柔內剛,所以深受觀眾的喜愛。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新創腔調效果極佳。在上海演出時備受讚譽,時人稱他是“旦角領袖”。不錯,程先生確以新聲(腔)領導了潮流。1931年,《戲劇月刊》發起、組織評選中國“四大名旦”,票數揭曉,程硯秋先生以總分540分名列“四大名旦”之中,排次第二。

程硯秋具有先進的民主思想,他在30年代排演了不少具有民主愛國思想的新戲,如《荒山淚》、《文姬歸漢》等。程硯秋非常愛國,七七事變後,程先生髮出“寧死槍下,也不從命”的拒演誓言,遷居京郊青龍橋,與農民、山林為伍,同甘苦共患難。

建國後,他代表中國人民出席了巴黎世界和平擁護者大會。歷任中國文聯委員、全國劇協理事、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今存程先生代表作《荒山淚》戲曲影片及《程硯秋文集》、《程硯秋演出劇目選集》等著作。


魏青衣


程硯秋先生是較具實力的藝術家,集創作,演出,導演於一身。

他思想進步,同情廣大勞動人民。他愛國,反對侵略,痛惡壓迫。為了反對戰爭,反對壓迫,希望和平的願望可以早些實現,一生都在不懈地創作著。 因此,也大大地推動了戲劇藝術事業的發展。

於建國初期編演了《英臺抗婚》,這出戏對以往傳統京劇藝術做出了較大的突破和創新。 1956年,出演了《荒山淚》。 晚年致力於教學和總結舞臺藝術經驗的工作。


程硯秋先生一生演出劇目非常豐富,傳統戲有《武家坡》、《賀后罵殿》、《三擊掌》、《玉堂春》、《汾河灣》等側重唱功的青衣戲,也有《游龍戲鳳》、《虹霓關》、《弓硯緣》等 。


重安12


可能因為程祖成長經歷坎坷,歷經苦難,他成名後為人比較認道理而不重情份,遇事拉得下面子。有梨園界同行向他借錢救急,以衣箱質押,結果到期還不上。先生不顧衣箱等同藝人吃飯的傢伙,厲聲令人即刻把衣箱抬走。赴法期間對文武場面的安排也頗多非議,為人詬病,結果一眾合力整出來個新豔秋跟他打對臺。凡此種種都在梨園行給先生留下不厚道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