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冷战时期,几十颗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为什么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

军武知识


现实情况非常复杂,在核武诞生之后,接着就有了盾,可谓是矛盾攻防的时代。首先说说这个矛,那就是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在1945年之后,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阵营,在两个领域建造“核武器之矛”,一个是导弹,另一个就是战略轰炸机。


但由于坊间有个段子叫“穷国玩导弹,富国玩飞机”,这使得早期美国是占据优势的,美国人拥有数量较多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对苏联构成了巨大的军事威胁。苏联在战略空军方面和美国比存在较大差距,再加上对于苏联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本土防卫,而不是去进攻美国本土,再说也够不着呀,美国对苏联进行了战略包围,苏联在海外搞个军事基地都很困难,而美国可以直接把军事基地建在苏联的家门口,直接起飞炸苏联,这让苏联在战略上显得很被动。

因此苏联人也并不是好欺负的,开始大力发展导弹,虽然在导弹方面和美国比还是有那么一丁点差距,但足够让美国总统睡不着觉了,比如说当年玉米曾经说“苏联人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导弹”,这让美国人大为吃惊。再加上苏联在太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造卫星和宇航员都上天了,美国人就在琢磨,万一哪天苏联人在太空投放核武器该怎么办?因此美苏之间围绕着“核武器之矛”,展开了长期的竞争,在这期间催生了太空探索的技术进步,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直到有一天,美国人和苏联人都认识到,只有矛不行,还得有盾,因为防守总比进攻要省钱啊,矛太多了,但对方也有矛,一旦打起核战争,那就是双方都玩完了,或者实力弱的一方先玩完了。

最后就发展成了“矛盾攻防”的局面,美国人和苏联人不只造导弹和飞机,而且还要造反导弹的导弹,建立国土防空网,但所谓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保持核均势,盾升级了,矛也跟着升级,然后无限制的重复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导弹越来越多,核弹头也越来越多,相应的防空网也越来越严密,这使得进攻的成本越来越高。这就好比如说有100万战力的输出,但是对方的魔抗有80万,结果就是只能产生20万的伤害,如果对应在核武器制造方面,如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核武器只有百分之20,那么就得多造几倍的数量,以防止出现无单可用的尴尬。最后矛和盾都发展出了一种终极形态,首先在矛的方面,出现了两个终极大杀器,其一就是战略核潜艇,苏联在这方面有部分优势,这个大杀器轻易是找不到的,没准哪天就冒出来给美国发射几枚核导弹。再就是隐形战略轰炸机,这个就是美国人独有的,因为这玩意太金贵,像B-2这类的飞机,一架就得24亿美元,美国人自己也才有21架。苏联人还发展出了核子火车,在苏联广袤的国土上,整天都有辆装着核弹头的火车四处转悠,想想那个场景就有多可怕。

在盾的方面,最终极的形态就是里根政府提出的“星球大战”计划了,但因为种种原因,该计划不了了之,但目前的反导系统,虽然已经大大提升了防卫能力,可也不能保证百分之100的防住核弹。其实说到这里,答案也很明确了,之所以造更多的核弹,主要是为了突破盾,再就是让对方在短时间内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就像密集阵系统一样,以数量取胜。如果只是单纯的造几十颗核弹,万一失效了或者被拦截了,那就是个巨大的悲剧了。因此核战争的逻辑就在于彻底毁灭对方,而不是选择性的毁灭对方,因为只要战术性的核打击,不能有效摧毁对方的核反击能力。

举个例子说,如果苏联人想彻底毁灭美国,难道要只攻击地图上标注的目标吗?当然不是了,因为苏联人如何百分之100的确定在这些标注目标之外没有目标?这显然是做不到的。

因此根据“覆巢之下没有完卵”的逻辑,进行大规模无差别的战略核打击,是最行之有效的,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就将数千枚核弹头一股脑的倾斜在对方国土上,这也是最佳的方案,否则等对方回过神来,就算自己还剩下几十枚核弹,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在古代也有类似的例子,如果能理解了“水淹七军”的逻辑,再理解这个也不是件难事了。


图维坦


大概是美苏两国脑袋进水了吧!这只是玩笑,接下来我们认真地讨论一下。

美苏冷战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两个超级大国基本平分了地球的控制权(控制权,不是主权哈)。全世界的其他国家都要站队,寻求美苏两国的庇护。既然当了大哥,自然就要保护小弟。因此,核弹的数量不是以毁灭对方为标准,而是以毁灭世界为标准的。谁用核弹扔我家小弟,那我就也扔你家小弟。

当时,还没有完整的卫星侦察系统,两个超级大国一旦遭到核攻击,短期是无法确认核弹来自于哪个方向。而核平一个国家,只需要几分钟,两国都无暇顾虑。于是,美苏两国的核战略非常简单粗暴,那就是只要遭到核攻击,立即对全球进行核反击。不管谁用核弹打我,反正我要毁灭世界。

然后,两国手下面都有着一大帮子小弟,两个大哥谁也不能认输。但在核平衡下,两国又不敢爆发正面冲突,那么,怎么才能显得自家的大哥比别人家的大哥厉害呢?最简单明了的就是,你家大哥有的,我家大哥都有,而且我家大哥还比你家大哥多!

美苏两个大国于是进行了疯狂的军备竞赛,核弹越生产越多,互相攀比。美国还耍了点小心思。因为苏联经济不如美国,美国就利用高强度的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美国的经济战略,也助推了两国的核弹制造数量。

这时候,比拼的不是谁核弹多,也不是真的要毁灭了对方,而是比拼国家实力。用军备竞赛,来证明自己更加强大!几千颗核弹既是负担,也是荣耀。谁先负担不起,就说明谁先认怂。到最后,美苏两国都负担不起,不得不签署协议,两国建立核弹互查机制,来告诉对方,我的核弹多少颗,你的核弹多少颗,双方都不许增加制造。

说来也是搞笑,大国竞争,反而有点像两小孩过家家。可冷战下的核恐怖,还真是令人瑟瑟发抖啊!


虾大人


有关核弹的威力被亏大了,几十枚核弹不可能摧毁对手,一枚核弹也就是毁灭一座城市,对于一些超大城市不止一枚的,美苏都是世界大国,面积,人口都相当大,几十枚核弹并不能达到摧毁性的效果。而且要真正让对方摧毁,不仅仅是城市,还包括各类重要的目标,它们绝对数量并不低,再考虑到作战等,所需的核弹数量非常巨大。

双方所谓数万枚的核弹,只是综合统计,具体一点,最多也只4万多枚,其中主要为许多战术核武器,它们的当量也就是一千吨以上,整个的百万吨级以上的大当量核弹头也就是各有几千枚的样子,这个数量早已足够人类毁灭多少次了,但是在军备竞赛的理念下,双方都乐于拥有更多。

核武器的价值在于呆在发射架上,它是一种威慑力量,说白了,就是一个形象,拥有者需要经过手中拥有的核弹数量与质量向对手展示自已的实力,证明自已不是可以欺负的,美苏的核竞赛本质上就是获得对对手的心理优势,也因此双方更关注如何扩充自已的核武库数量。在当时的背景下,双方都希望建立更大的优势,以避免对手动手,以备战的方式避免战争。

双方竞赛的结果就是势均力敌,谁也没办法取得理想的优势地位,那么最终只能尽可能避免一战了。这种局面在60年代最为紧张,到了80年代,双方都意识到如此比拼之下,双方都没有好处,也因此才开始核裁军谈判,双方共同让步,以减轻各自的压力。这才上有美俄的核裁军谈判等等。


南国军情


首先,没有任何数据,文献表明只需要五十枚或者是九十九颗核弹就可以摧毁美苏这样领土排名世界前列的国家。以美苏核武库内比较常见的一百万吨当量级核弹为例,其能直接摧毁的范围也就只有360平方公里左右,也就是说两颗以上的一百万吨级当量核弹才能将华盛顿,莫斯科这样的城市夷为平地。而且,需要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有1500多个城市和军事设施都需要用这种当量一百万吨级的核弹才能毁灭,更别说是城市和军事设施更多的其他北约成员国。

并且,当时美苏核弹都有核地雷、背包、火箭筒等武器用来凑数。所以说,即使是两大阵营核弹总数量超过四万枚的八十年代,从核弹的平均爆炸当量和总爆炸当量来看,美苏也是并不具备让对方重新从猴子进化的能力的。以至于斧头镰刀倒下的最后一天,苏联和美国仍在计划如何在不增加新编制的情况下部署更多的核弹。据计算,想用战略武器彻底摧毁美国起码需要五千颗当量五千万吨的超级氢弹,想摧毁领土两倍于美国的苏联付出的代价将会更大,甚至是该数据的两到三倍。

然而,在当时美苏高当量核武库中平均三颗中才有一颗百万当量级,平均二十颗才有一颗千万吨当量级,也就是说美苏的千数级核武库实际离真正意义的互相摧毁还有很大的差距。也就是说不仅是问题描述的非常不恰当,且后续的解释也十分模糊。无论是柏林剑拔弩张的街头还是风云突变的加勒比海,还是八十年代的巅峰对抗和今日的缓慢增升,美苏(俄)两个大国在核弹的生产和单核弹头威力与大小的平衡实际上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在将来也将是一样如此。


利刃号


这个问题说起来能把人笑死,真的非常搞笑。



美苏冷战正式开始时,苏联最高领导时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定下的调子是除了直接军事冲突外,和美国进行全方位竞争,全方位对抗。美国首先试爆了原子弹,并在日本使用,苏联当时还没有,所以美国威胁苏联,如果不按美国的意思从东欧撤军,美国会用300颗原子弹炸平苏联。可能是感觉被侮辱了吧,苏联原子弹试爆成功后,双方的核军备竞赛开始了,竞赛包括核武器当量,还有就是数量。当量方面,苏联的“沙皇氢弹”5700万吨当量,碾压一切对手。



再看数量,由于美苏两国都觉得自己不能比对方少,但是对方到底有多少核武器那可是最高机密,你不可能知道,所以美苏都觉得对方有可能比自己多,那么怎么办,抓紧时间造吧,造得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射程越远越好。按照这样的思维模式,美苏都开始拼命造原子弹,直到苏联解体时,美国新任总统问国防部长,我们到底有多少核武器,国防部长说三万多枚,总统立即大骂,要那么多核武器干什么,于是美俄开始签署削减核武器条约,目前美俄都有超过七千枚核武器,但比起苏联四万多枚,美国三万多枚的变态程度来讲,目前还算好一点。



从美苏核武器竞争就可以看出来,美苏相互不信任,又缺乏坦诚的沟通,都心怀鬼胎,所以做出让人觉得可笑的事,数万枚核武器,已经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美苏这么做,无非是各自寻求安慰,却把纳税人的钱白白花费在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事情上。


毒刺剑客


我是军事妹子,冷战时期美苏狂造核武器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核平衡、确保相互摧毁。

很多人奇怪,用核弹攻击一个国家,只需要几十枚上百枚核弹覆盖目标全部城市就行了,为何美苏要耗费巨资制造上万枚核武器呢?像中国这样,制造数百枚核弹,省时省力多好。其实美苏也是不得已为之。

图为俄罗斯核导弹


核武器威力强大这点不假,但前提是能够在目标上空爆炸,如果核武器在飞行过程中甚至在陆地上就被摧毁了,那还有什么用?当时美苏就是处于这种考虑才不断扩大核武库,两国都是不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权利的,如果其中一方先发制人,用全部核武器瞬间将另一国军事基地、核武库毁灭,那么怎么办?



中国核武库比较小,有效、可靠才是真理

所以,要不断扩大核武库,让核打击手段多样化,空中带着核弹的轰炸机、地上发射井里的洲际导弹、海里的导弹核潜艇,三位一体核打击,你就算上万枚核弹打过来,总不能百分百把我遍布全球的核武器一网打尽吧?只要能确保我的漏网之鱼,可能是一艘导弹核潜艇、可能是一架满载核弹的远程轰炸机还能发动致命打击,这就是上万枚核武器的存在意义了。


图为美苏签订缩减核武库协议,双双喜笑颜开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现象,美苏一方不断增加核武器,另一方为了确保幸存核武器仍能形成核反击,只好扩大自己核武库,接着另一方由于相同考虑也增加……就是这么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导致美苏核竞赛。其实双方也都明白,这场耗费巨大国力的竞赛是没有啥意义的,甚至说是一种浪费,到形势所逼没办法。所以到了冷战末期,美苏就缩减核武器数量一拍即合,愉快的坐到谈判桌前扯皮。

我是军事妹子,喜欢我的回答请关注我吧😄


双马尾班长


据日本共同社6月13日报道,日本长崎大学“核武器废除研究中心”当天发表估算报告称,截至今年6月,世界9个国家持有约14450枚核弹头,其中俄罗斯约6850枚、美国约6450枚,两国的核弹头占全球总量的92%。

通常来讲,一颗百万吨的热核弹头就可以摧毁一座中等城市,在美俄的核武库中,大部分弹头都属于这一类。无需动脑就可以想象到,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目标供核弹打击,这是我们经常说“美苏(俄)的核武器可以毁灭地球若干次”的原因。

如果你觉得美俄的核弹头太多,那么冷战时期美苏的核弹头更多,其最高峰时超过3万枚,占到全球核弹头总量的95%以上!而且,当时两国核武库中大当量核弹头的数量要远远超过现在。

从美苏到美俄,它们为什么要装备如此之多的核弹头?除了军备竞赛的推动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考量和理由?或者说,貌似非理性的背后有没有理性的支撑?

回答是肯定的。冷战时期,因为现实的生存威胁驱使美苏,尤其是美国在核战略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相应地也涌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虽然受到当时环境和条件的限制难免有许多偏见和谬误,但也不乏真知灼见。其中与核武器数量有关的一点是,美苏核武器在较高水平上的均衡有利于两国关系实现战略稳定,其理由如下:

一是高水平的核武库才能达成确保摧毁的目的。理论上说,一个国家有100枚百万吨级热核弹头就足以摧毁任何一个大国了,因为如果消灭一国100个城市,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不可能再有什么有价值的目标了。但是,对美苏来说,100个核弹头够用吗?这要考虑到核战争的很多具体情况,比如,如果对方有导弹防御系统,会拦截掉一部分导弹;比如,如果一方发动以打击核武器为目标的第一次核打击,另一方核武器可能要受到巨大损失,这样在进行核反击时就会损害确保摧毁的能力。但是,如果双方有很多的核弹,那么,无论是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还是对手先发制人的打击,都无损另一国确保摧毁的实现。当先发还是后发都不影响确保摧毁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自然也就失去了抢先动手的冲动,等待对方动手而不是主动挑起毁灭性的核战争就成为理性的选择,战略稳定也因此得以维持。

上世纪70年代苏联大力发展分导式多弹头,同时导弹的精度也显著提高,因此出现了用1枚洲际导弹消灭美国多枚洲际导弹的可能性,而此前用几枚导弹才能摧毁一枚导弹。此事在美国国内虽引起一些恐慌的声音,但总体反应平静。主要原因就在于,美国有大量隐蔽性极佳的潜射导弹和便于疏散与应急起飞的战略轰炸机,所以,主流意见认为,即使苏联使用分导式多弹头导弹进攻美国的“民兵”洲际导弹并将其全部消灭,对美国确保摧毁的能力也不会构成真正的威胁,美国剩余的核力量仍足以摧毁苏联。

二是高水平的核武库使军控条约违约的可能性和违约的危险后果都大大降低了。如果军控条约将双方核武库保持在100枚核武器的水平内,那么某一方如果违约,匿藏或秘密制造哪怕是20~30核弹,其影响也是巨大的,而如果违约可以带来可观的战略优势,这也必须成为违约的刺激因素。但是,如果军控条约将双方的运载工具和弹头数量规定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比如运载工具数以千计,弹头数以万计,那么,某一方即使违约的数量达到规定额度的10%,对两国确保摧毁的能力也不会有实质性影响,如果违约收不到好处,违约的动力自然也就消失了。而对战略稳定有影响的大规模违约是很难不被发现的。当美苏都不再担心对方违约的时候,猜疑也就消失了,不仅军控条约更容易维持,战略稳定也不会受到冲击。

事实上,美苏在上世纪7、80年代达成的军控条约并没有规定双方的核力量完全对等。比如美苏1972年5月达成的《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及其补充议定书规定,将双方的陆基洲际导弹冻结在1972年7月1日实有和正在建设的水平上,苏联为1618枚,美国1054枚。潜射导弹和导弹核潜艇冻结在1972年5月 26 日双方实有和正在建造的水平上,苏联为950枚和62艘,美国为710枚和44艘。美国并不介意苏联在数量占有微弱优势。

当然,美俄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不可同日而语,但作为两个势均力敌的核大国,一方面冷战时期的某些惯性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两国在现实中也有各种尖锐的矛盾,所以仍存在如何维护战略稳定的问题。在大的核裁军的趋势下,稳健而不是急剧削减核武库也许更有利于保持美俄的战略稳定。


进击的女武神


说起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可谓是异常的强烈,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大,历史罕见。

那为什么几十颗核弹就能毁灭对方,而却要造几百上万颗呢?这由于相互毁灭保证理论的提出。(美国人提出的)



相互毁灭保证:1、先发治人的打击能力 2、二次打击能力。

二次打击能力直接导致了核弹数量的急剧增加。二次打击能力指的是在经受对方的一轮核饱和攻击之后,仍然能够保存的核攻击能力。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美国人被它的实战威力吓到了,美国人生怕核武器扩散。在联合国提出要求所有国家核武器的研制以及核材料的生产都要接受联合国的监管,以防止核武器的扩散。苏联当然不买账了,要求美国先把自己的核武器销毁在来讨论这件事。后来苏联代表干脆连会都不来开了,联合国的口水战一直打到1949年8月29日苏联引爆了自己第一颗原子弹。

当时的美国拥有235颗核弹。在听到苏联爆炸了核弹后,美国对苏联极度不信任,美国开始加速生产核武器。苏美40年的核对抗正式拉开序幕。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洲际弹道弹道,美国本土完全暴露在苏联的打击之下。

美帝当然是坐不住了,一共生产了700多架b52战略轰炸机,还有陆基弹道导弹,潜艇的潜射弹道导弹。

到了1960年肯尼迪任美国总统时,美国已经拥有大约27000核弹,苏联却只有他的十分之一。

可怕的美帝。


蓝n博


这个问题很简单

1,几十颗核弹不可能毁灭对方。只能毁灭主要城市。农村,森林,偏远地区,几十颗肯定不够……如果有人躲在很深的地下,也不可能毁灭。

2,核打击都是先下手为强。但是无法确定自己会是先手……因此要具备二次,三次核打击能力。需要很多的核武器在对方第一次打击后,幸存下来,并能报复对方。

最后,小编说一句断言……如果发生全球核战争,胜利的一定是中国……因为全球人类都死的差不多了,剩下的最多人的必定是中国,因此一定能获得最终胜利✌。


飞刀47号


美苏造出几千颗核弹,是一种无奈的疯狂,也是一种理性的疯狂。这要从核武器的诞生讲起,所以本回答废话较多,深表歉意。

从宇宙的尺度来看,人类是脆弱的尘埃,任何一点儿风吹草动都能将其毁灭。太阳燃烧的力道变大、贸然闯入的小行星、突然冒出的超级病毒,都能轻易地抹去这个物种。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在人类诞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是没有能力进行有意识的自我毁灭的。也就是说,假如有位狂人以毁灭人类为己任,即使他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源,也几乎不可能达成愿望——战争总有活着的一方,生化危机病毒并不存在,不管他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人类的个体可以被干掉,但这个物种依旧坚挺。

至少在1945年7月15日之前,这种情况基本属实。

1945年7月15日,美国新墨西哥州大漠深处的一声炮响,为人类带来了自我毁灭的希望。这个大炮仗,被我们称为原子弹。

原子弹和之后出现的氢弹都属于核武器。这种武器依靠原子核裂变或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其它武器难以匹敌的杀伤。美国拥有原子弹后发生的事情我们耳熟能详,广岛和长崎成为了第一和第二个被核武器攻击的城市。万幸,也是仅有的两个。在1945年之后的四年里,美国是地球上唯一拥有原子弹的国家。即使从人类短短的文明史的尺度来看,四年也是个短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人类仅仅算是看到了自我毁灭的曙光。第一颗原子弹的当量约为2.2万吨梯恩梯,它的出现在数字上也就相当于地球多了2.2万吨的TNT炸药,用来修几条山路可能都不够。四年里,美国也就制造了约230颗原子弹,而且在二战结束后从来没用它们攻击过任何一个国家。但是,量变带来质变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再多的刀剑也无法灭绝人类,但核武器完成这一使命的质变是完全可期且一目了然的。问题是,人类期待这种质变吗?


未来的高中生看完了历史书上的“核武器发展史”一章,一定会产生一个疑惑:那个时代的人类为什么要造出他们远远无法承受的数量的核武器?想要解答这个问题,他还得学“国际关系史”这一章。

命运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剧作家,它给了演员道具之后,也不忘悄悄搭好了舞台,这里要上演一种前所未有的戏剧化的危险的偶然。几乎在人类点亮核武器这支科技树的同时,历史的进度恰巧转换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美苏冷战。

相信你也能猜到,打破美国核武器垄断的第一个国家就是苏联。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美苏的核竞赛正式开赛。在核武器数量上,苏联奋起直追,美国毫不懈怠。在60年代中期,美国的核弹头数量达到了顶峰,大约为32000颗。苏联则在70年代末期从数量上超越了美国,并在80年代达到了顶峰的近40000颗。(注:数据来自互联网,可能存在误差)

“多少颗核弹能够毁灭人类”这个问题的答案众说纷纭,但我相信,美苏的核弹加在一起,足矣。

围绕这些核弹制定的“使用计划”的疯狂程度更令人瞠目结舌。天空中24小时飞着载有核弹头的轰炸机,大洋深处四处游弋着具有发射能力的潜艇,山中布满了隐秘的导弹发射井。两国都用尽一切手段保证自己在经历过对方的一轮核打击之后仍具有报复能力。“核公文包”、“石碑系统”、“周长系统”等计划层出不穷。极致的疯狂出现在苏联计划的“死亡之手”还击系统上。简单来说,这个系统把人类的命运交给了计算机,如果计算机检测到苏联本土受到攻击,能够自动发出还击指令,无需人工控制。幸好,这一计划最终没有实现,因为连苏联军方也承认,“这实在是太疯狂了。”


可以肯定,美国和苏联都没有用核武器毁灭人类的打算,甚至没有打算毁灭对方。但现实却出现了足以毁灭人类的疯狂。想要理解这种疯狂,就要理解冷战。

在人类历史上,分歧与对抗是家常便饭,誓不两立的分歧与你死我活的对抗也时常出现。美苏冷战无非也就是意识形态分歧和两大阵营的对抗。但是,冷战的特殊在于,人类第一次被近乎完整的分成了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领导者拥有碾压性的强大实力。换句话说,冷战中出现了极为规整的阵营划分和极为突出的两极对抗。在这种情况下,美苏彼此的否定是绝对的,猜疑是无休的,恐惧是无限的。

在这种情况下,美苏核竞赛的疯狂是一种“理性的疯狂”。

毫无疑问,美苏核竞赛首先源于不安全感。它们为了维护自身安全而发展核武器,但这又同时增添了对方的不安全感,从而使核竞赛加剧,最终导致自己的处境更加不安全。有一个术语可以形容这种情况,叫做“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看似疯狂,实则是权衡利弊后的理性选择导致的平衡。

我们来设想这么几种情形:

  • 美国和苏联都不发展核武器,那么它们都是安全的,假定这时候两国安全值都是10。
  • 美国发展核武器,苏联不发展,那这时候美国安全值为15,苏联安全值是-5。反过来也一样。
  • 美国和苏联都发展核武器,两国的安全值都是5。

如果你是其中一方,你不知道对方会不会选择发展核武器,你会怎么选?

你一定选发展核武器。因为不论对方怎么选,你选发展的安全值都比不发展要高。对方选发展,你选发展(5)>不发展(-5);对方选不发展,你选发展(15)>不发展(10)。

理性吧?也疯狂吧?

理性导致了疯狂,疯狂导致什么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疯狂导致了和平。

美苏为什么只是“冷战”而没有“热战”?因为不敢。核打击的代价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承受的。这就叫“威慑”。上面提到的“两国都用尽一切手段保证自己在经历过对方的一轮核打击之后仍具有报复能力”就是最大的威慑,也叫“相互保证摧毁”。同归于尽的后果让美苏维持了恐怖的平衡。两国也正是为了保持这种能与对方同归于尽的能力,陷入了无休止的核竞赛。

我这么努力,不是为了毁灭你,而是让自己有能力和你一起毁灭。


1991年,这一切随着苏联的解体烟消云散。疯狂褪去,只留下成千上万的核弹头和一卷卷秘密档案。冷静后的人类们开始试图控制悬在头顶的达摩克斯之剑,这又是下一个故事了。

但疯狂是偶然还是注定?我不知道。为了维护安全而丧失了安全,因为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而维持了和平,现实就是这么荒诞。

但我知道,力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类的尊严所在。获得有意识的自我毁灭的能力实质上赋予了人类尊严。但只有为避免毁灭做出的努力才使人类的尊严高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今日头条号“国际小侃”!讲国际,我们更专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