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7 山西金融之中心

我们第一天歇脚处是长治的赵、周同学家,但沿途路过不少晋商大院,于是选择了太谷县的三多堂。当年万里茶路行进到山西中部,一出太行山经过的第一座县城就是太谷县,所以这里是南来北往、通京赴陕的通衢要径,金太谷也就因为这种重要位置发达起来。老马因为此前去过一次太谷,已小有领略其风采,所以推荐我们一起再看看。对金太谷的名头由来很感兴趣, 我走之前专门查阅了些资料。民国年间一位较早研究山西票号的山西籍大学者卫聚贤,在他所著的《山西票号史》序言中说:“山西金融之中心,确系太谷,……实系太谷县在当时经济上占大势力, 其一县之势力可抵榆次、祁县、平遥、介休等数县,故独为一标,且各路运汇来之现银,先集中太谷,办收交,开利率,悉以太谷为先、为准。又省库所收之银,其元宝上有太谷县孟家银炉所印的‘孟合'二字,即当作十足银使用而不化验。可知太谷县在当时经济势力之大。太谷县志关于太谷标期的盛况的记载则文艺了很多:“故标期之日,票号之内,到处堆满金银元宝, 有目睹者谓:两、三天都无可睡之炕。过标之时,商家还要邀班、唱戏、公演三天,商民人等,像过节一样,热闹非凡。”这种充斥着银光宝气的场景,欢闹喧腾的场面,想必给人留下一个“金太谷”的印象是再容易不过的了,如果看过《白银帝国》印象会更深。小时候我对太谷的印象来自同学的奶奶,同样是粗茶淡饭,她老人家总能做得有滋有味、与众不同,惹得一帮缺油水的小孩子馋虫直叫,回家跟妈妈述说,妈妈常常是用一句“太谷家会吃”来打发。现在回想起来,大概老人家小时出身不差吧,在金太谷是见过世面的。

金火车头钟表

山西金融之中心

翡翠烧鸡

山西金融之中心

翠鸟羽毛镜

山西金融之中心

三多堂现任馆主收藏的牌匾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我们所去的三多堂也叫曹家大院,位于太谷县北洸村,距乔家大院7公里,但年代要比乔家久远。是太谷曹家创始人曹三喜开创曹家辉煌基业,成为晋商一支劲旅后所建造。从明末开始太谷县就有不少巨商崭露头角,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在县城竞相建造深宅大院,风光至极,其中尤以曹家所建的福、禄、寿、喜字形的四座大院最具代表性。岁月更迭目前幸存下来的仅有寿字院,也就是寓意多福、多寿、多男的三多堂。

旅游资料正规的介绍是,三多堂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东西并排三个穿堂大院,上接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房舍270多间。整个院落院中有院,错落有致,具有高耸、厚重、古朴的特色。这个布局完整的建筑体系,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的特点,而且还吸收了欧洲建筑文化的理念。院内砖、木、石“三雕”技艺高超,绘画艺术精美。

在我们看来,整座大院格局虽然气派,但和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相比,总觉得略显憋仄,狭长阴沉而神秘。楼顶三座亭式重楼,状似牛、羊、猪首,远瞧为整座建筑平添了威严之气,更富有神秘感。或许,神秘感就是这里民居大院的主题词吧,这也是太谷的民居与众不同之处。

县城街景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三多堂不仅是显赫的民居的代表,还是一座博物馆,这从另一个侧面看出曹家的富庶。“明清家具展”中有世所罕见的用92块天然花纹大理石镶成的“百寿大屏风”,后部有上下各50个“寿”字型和三代帝王之师祁隽藻摘录的古代十七位学者告诫后人的真迹文章。一百个寿字和文章均用阴刻手法刻于其上,又以金粉涂之。还有一面“螺钿镶嵌贝壳镜”,用天然贝壳雕琢上民间吉祥图案和“福禄寿”三星而成,选择不同角度观赏,会呈现出不同色泽。据传如果看到红色则会官运亨通,看到粉色则要走桃花运,而黄色则预示着要发财致富了。

令人称奇的是“珍宝馆”展品,展出的清宫国宝金火车头钟,系法国给清廷的贡品,用黄、白、乌三种金制成,重80多斤,上镶时钟、晴雨表,上好发条可沿轨道而行进。这件国宝是慈禧太后逃往西安路经北恍向曹家借款的抵押物。另一件珍宝是明代大画家仇瑛临摹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卷长7.74米,宽0.45米,上有1643个人物,208头牲畜,生动逼真,价值连城。还有翡翠烧鸡、翠鸟羽毛镜,都很吸引眼球。那只烧鸡连纹理都和真烧鸡非常相似,雕刻工艺了得。羽毛镜面据说全部由越南的翠鸟毛贴成,珍贵而稀少,颜色也历经200多年不变,艳丽如初。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出了三多堂本来是要看孔祥熙宅院和货币展的,但太谷县城保持的较原始的明清风貌似乎更吸引人,街巷整齐,宅院讲究,县城中心的鼓楼雄伟壮观,像一个定盘星一样,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对古城规划起到了定位作用,以此为中心,形成四街八井七十二巷,使得古县城规范齐整、进退有节,这和大同非常类似。金太谷的富庶繁华从现存的古建筑及其街巷、商铺名称等方面亦可体现。太谷县城建筑三分之一是商号,三分之二是民居。现存的大户人家宅院或临街大商铺,正房一般都是五间,院落是两进或三进院。门楼样式明清风格的多,也有中西合璧的,院外墙青砖石砌,高且厚,窗户一律朝里开,除了高大气派外,一看就是防盗措施严密,规制显然也超出了当时规定的范围,所谓财大气粗是也。走在古城街巷里,不时会发现巷子名称直接以商号命名,比如兴隆巷、钱市巷、钱龙巷、卖珠市巷等;临街的门面店铺一家挨一家,很多还沿用旧时的名称;昔日银行旧址仅在西大街就随处可见,广升誉、德胜园、广恒发、元生利、志成信等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时买卖兴隆的场景。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砌在墙里的石敢当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不经意露出的奢华。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山西金融之中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