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张伯驹先生?

tdjrx


张伯驹晚年向故宫捐赠的文物,占据故宫所藏半壁江山。在动荡的岁月里,张伯驹以一人之力试图挽回和保护过去的历史的痕迹,他所试图还原的,是属于我们的民族印记。所以,我想来说说他的事迹。


他是中国第一大藏家,也是中国近代第一文化奇人。他,就是张伯驹。


父亲张震芳,满清最后一位直隶总督,办过煤矿,私人盐业银行大亨。张伯驹可以说是标准的富二代。七岁入私塾,九岁能写诗,从小享有“神童”之誉。博览群书,通今博古。


张伯驹书画


富贵人家的孩子,一出生,人生就已经被规划好了。继承家业、光耀门楣。但张伯驹偏偏放纵不羁爱自由。

一不认官,二不认钱,独爱诗词、书画、戏曲。一生都醉心于古代文物,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据女儿张传綵回忆:在奶奶眼中,父亲是十足的“败家子”,不可能使家业中兴。

他是中国第一大收藏家

“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张伯驹《丛碧书画录序》自述。


搞收藏对于张伯驹,起初,只是出于爱好。 却没料想成为了一生的事业。

张伯驹收藏的李白《上阳台帖》


1936年,道光皇帝的曾孙溥儒要卖自己收藏的唐代韩干的《照夜白图》,张伯驹费了心思,却与之失之交臂,此画后流于海外。


其实也没多大事,就是特别“心疼”。从此,保护重要文物不外流就成了他的毕生追求。 而此时,溥儒手中还有另外一幅传绝迹:中国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平复帖》。


《平复帖》


张伯驹害怕《平复帖》会重蹈《照夜白图》的覆辙,请求收购。 这一幅,一定要保下来!但三番请人说合都因价钱太高而谈不妥。


张伯驹收藏的唐寅王蜀宫妓图轴


后来溥儒母亲过世急需用钱,张伯驹却又不想乘人之危,并未买画,只说是借给他钱以应急,溥儒感动,以四万元低价将《平复帖》售予张伯驹。


而另一件稀世珍宝《游春图》更是几经波折。

《游春图》


当时拥有《游春图》的马霁川准备将画卖往海外。 张伯驹听闻此事,这还得了?求助故宫博物院,无果。


急而气极的张伯驹冲到琉璃厂,挨家挨户声讨盗卖国宝流外的叛族行径。 闹的满城风雨,逼得马霁川只得将价钱压到220两黄金卖给张伯驹。


《游春图》局部


然而此时的张伯驹因买画早已身无分文,别无他法,他只得卖掉自己最爱的15亩大宅(原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宅),再凑足银两,换回如今故宫博物馆的头牌珍宝《游春图》。


他在北京,曾有上百所房宅,就用这样“一宅一画”的方式,都被他换做了件件顶级书画。

张伯驹收藏的杜牧《张好好诗》


《平复帖》,《游春图》,《百花图》《上阳台帖》……这些神话般存在的真迹,都被他完好的保留在中华大地上。


哪怕后来张伯驹被绑架勒索,潘素欲卖画救他,都被他严词拒绝,称“宁死也不能卖画!”


他捐了“半个故宫”

高山之所以称为高山,并不仅仅是因其巍峨挺拔的身姿。 更是因其面对狂风暴雨,还能够滋养一方水土,守护芸芸众生。


张伯驹收藏的范仲淹《道服赞》


20世纪50年代,这些珍藏了30多年书画名迹,被张伯驹夫妇陆续无偿捐给国家。其中多幅国宝级名画,现在静静地陈列在故宫博物院中。


而这些文物的价值,如今已经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了。

张伯驹收藏的宋代杨婕妤百花图,为现存最早女画家作品


故宫虽然不是张伯驹的家,可他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了。

张伯驹自创书法——“鸟羽体”

文化部所颁奖状


文革中,张伯驹未能幸免于难。

“此人很坏!”

“他资助过袁世凯!”

“拉出来!”


71岁的张伯驹被被隔离审查8个月后,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进行劳动改造。但因为年龄过大,革委会拒绝接受张伯驹夫妇。


两位老人无奈,只好回到北京。


在北京,原来的房间早已被别人占了,只留了一间10平米的房间,经济上没有来源,只好靠出卖家中结余物资度日,最后连家具也卖了,靠亲戚朋友的接济度日。


张伯驹潘素夫妇合唱


曾经风光无限的“民国四公子”,如今却落得个家徒四壁的境地。一生倾尽全力保护国宝,晚年却获得如此待遇。旁人都为其愤愤不平,可他自己面对磨难,却一直坦然自若,不怨天,不尤人。


张伯驹作品

1982年2月,张伯驹因为感冒住进北大医院,被安排在一个八人间的病房内。夫人潘素提出要换个单人间或双人间,有利于病人休息。


但医院方面拒绝了,理由是:张伯驹不够级别。

1982年2月26日,张伯驹病逝。


事后有学生跑到医院大骂:“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单人间?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4.世上再无第二个张伯驹

人心鄙夷,世情益乖。 固然是因为坚持本心,他一生都洁身自好。

但潮涨潮落有沙过,烟雨散尽亦有云。


他的气节,他的风骨, 却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文人大家。

「“父亲把毕生心血倾注于保护中华文明、中国艺术之中,我亦难辞其咎。” 」——张传綵

「“这几年,我参加的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有多少次了。很多人的悼辞上无一例外的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的不朽者 ,张伯驹是一个。” 」——千家驹

张伯驹画作《白芍药》


「 “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 」——章伯钧

张伯驹现存唯一故居


我们有幸去拜访了张伯驹先生最后的一处宅院,低调如斯,就坐落在北京的后海边。

黄包车夫载着游客路过时,总时忍不住吆喝一声:这是民国四公子张伯驹的故居,过去这样的宅子,他在北京有几百个。


是的,几百个宅子,都换了这些珍贵的字画和文物。

张伯驹现存唯一故居


在和张传綵老人聊天的过程当中,她反复提及的除了父亲卖房买话,便是他对于年轻人无私的提携。一代文化大师王世襄一直想要研究《平复帖》,但深知此物实在太珍贵了,便小心翼翼地提出,能否去张家看上一次。没想到,张伯驹竟说:“你拿回家看去。”


张伯驹女儿(拍摄于2016年11月)


就是这一次的“借贴经历”,造就了正在酝酿的一个大计划……我们按下不表,下回分解。有些东西必须要留下来。 以高山之巍峨,呵护文化生生不息。


看更多美学知识和东方传统手艺,欢迎关注【东家·守艺人】。


东家APP


都说张伯驹是美食家,衔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口味并不是非名贵食材不食。王世襄去张伯驹家吃饭,看到他拿整盘的炒口蘑待客,简直两眼放光。要知道,这种珍贵的蘑菇食材平时只舍得拿来切片做汤调味。但他其实吃得极其简单,他吃一个鸡蛋大葱就觉得很满足。要学生带来北京的点心竟是天津的煎饼果子。

大家说张伯驹是真正的民国公子,从来没见到他大笑过,平时说话,也是细声细气的。平时爱穿长衫大褂,在王世襄家玩耍,他斜躺着和大家说话,说着说着,他便把袜子偷偷甩掉,在抠脚皮。

我对于张伯驹的爱并不是来源于他身上的光环,“人生赢家”,民国四公子,袁世凯的姑表侄。我爱的是他执着的可爱。穷或者富,民国或者解放,他始终做的是自己。

张伯驹是一个可以为了心爱的古画撒泼打滚的男人,这并非我杜撰,据张伯驹的女儿张传綵回忆,出手古画的人要价不菲,而张公子此时已经家道中落,连一向慷慨支持丈夫“寻宝”的潘夫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很是犹豫。公子见夫人没答应,索性躺倒在地。任她怎么拉,怎么哄,也不起来。最后,潘素允诺拿出一件首饰换钱买画。张公子这才翻身爬起,拍拍沾在身上的泥土,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张伯驹与潘素的爱情也是个传奇故事。相遇时潘素已经名花有主,张伯驹也妻妾皆具,潘素却下定决心跟定张伯驹。随后潘素被软禁在西藏路汉口路的一品香酒店,不许露面。张伯驹与好友孙曜东趁天黑开出一辆车,买通了看守的卫兵,将潘素接走带回了北京。

在两人结合40年后,年近八旬的张伯驹到西安女儿家小住,与老妻暂别,仍然写下深情款款的《鹊桥仙》送给潘素。也许无论她如何白发苍苍,如何容颜老去,在他眼中,她依旧是40年前的认识的那个,明媚鲜艳地弹着琵琶的女子。


susie李舒


张伯驹先生是一个真正不朽的人,在中国收藏界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张伯驹先生和妻子潘素研究书画

现在很多人调侃“要研究中国历史得到国外去,尤其是日本。”虽说是调侃,但也带有一点认真。

因为光是在日本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历史文物有200多万件,仅东京国立博物馆就藏有9万多件。

其他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法国的博物馆都藏有大量的中国珍贵文物。

看到这些,大家都很无奈、气愤,不过庆幸的是,我们手里还留有几件书画的国宝。这些都得益于张伯驹先生!

张伯驹先生曾收藏的李白《上阳台贴》

“为人不识张伯驹,踏遍故宫也枉然”,故宫的顶级书画国宝几乎有一半都是张伯驹先生捐赠的,他捐赠的文物可以建一个大博物馆了(文物尽是国宝级)。

其收藏的范仲淹《道服赞》

张伯驹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出生,他父亲是清末重臣张镇芳,开办了盐业银行,他的表叔则是袁世凯。

在他长大后,父亲将他带进军营,但是他并不喜欢军营生活,便回家专注自己的爱好——诗词歌赋、戏曲书法。

他一天在家,父亲怕他玩物丧志,就把他安排在自己银行干事,也就是在银行,改变了他的一生。

由于盐业银行有很多达官贵族典当的文玩,张伯驹在这里对古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是这里使他拥有了极高的鉴赏能力。

张伯驹非常喜爱文玩,为了收藏不惜倾家荡产。

年轻时的张伯驹先生

1936年唐代名画《照夜白图》流失国外,极大的刺激了张伯驹,张伯驹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将会被流失出国的文物挽救下来。

他曾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随后他收藏了被誉为“中华第一贴”的《平复贴》。收藏《平复贴》可谓是一波三折(这里鄙视一下溥儒),后来日本人出20万大洋,张伯驹一口拒绝,此贴现在估价20亿。

陆机《平复贴》

1946年,张伯驹又收藏了隋朝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此画是迄今为止存世最老的画卷,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这次张伯驹又是从日本人手里抢下来的,为了收藏这幅画,张伯驹将自己的宅院都卖了(这个宅院可是李莲英的旧宅,搁到现在光地皮都得上百亿)。

《游春图》

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张伯驹以一己之力保存了我国一大批国宝级的书画,光是中国历代名家顶级书画,仅是在册收录的就有118件之多。

最令人敬畏的是,张伯驹先生在解放后将《平复贴》、《游春图》等国宝文物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馆和吉林博物馆,最后连二十万奖励都没要,只得了一张褒奖令。

1982年2月25日,张伯驹最后的合影

晚年的张伯驹先生可谓是凄惨,无工作,无户口,只能靠写字卖画,朋友救济为生。

晚年的张伯驹先生

1982年,张伯驹先生聚会回来突发不适,2月26日悄悄的离开了人世。


司马长史


【关于张伯驹,不妨看看程朱理学朱熹的后人朱家溍先生是怎么描述的~~】伯驹道兄和我认识是偶然的。我的父亲翼庵先生平生收藏法书名画及各种古器物,所以琉璃厂各古玩铺都经常往我家送东西,我和他们非常熟悉,也常到琉璃厂去。有一次在惠古斋,遇见伯驹,惠古斋掌柜的柳春农给我们俩人介绍的,当时我二十岁。我还记得那天我在低着头看一个高澹游《万峰秋霁图》卷,柳春农在陪着我的时候,忽然听他自言自语地说:「张大爷来了,四爷您慢慢看,我先去招呼一下。」说着话他就迎上去,徒弟已经开门,进来一位细高身材,三十多岁,在戏院也常遇见的人。我听别人说过,他就是张伯驹,但因为没人介绍,没说过话,所以我仍旧低头看画。柳春农陪他坐着。

张伯驹先生旧影

惠古斋在厂东门里,路南的古玩铺如吉珍斋、韵古斋等等都是老字号,惠古斋当时是路南的新字号,匾额是我父亲写的。柳春农是个很能干的人,琉璃厂的同行们都叫他小柳。当时古玩行业中有几个人,如尊古斋小焦、虹光阁小杜、惠古斋小柳,都是岁数并不算太小,而以小称,大概是因为他们都能说会道很让人喜欢的缘故。当时我看完把卷子卷好,小柳看我和伯驹两人都没有主动要互相说话的意思,就笑容满面地给介绍了。我们寒暄几句,当时我觉得伯驹说话声音很低,好像也不爱说话,所以我也不和他说话。这时候小柳就两边说,施展他的周旋本领,一个人谈笑风生,风雨不透,可是我和伯驹始终没谈下去,坐了一会我就走了。

张伯驹绘《菊》

第二次是在丰润张孟嘉先生家里,孟嘉先生是一位画家,又是长我两辈的亲戚,他藏有一幅王烟客的《晓岚图》轴,一个王石谷的青绿山水长卷。伯驹这次是来看这两件东西的,我因为早已看过,所以那一次我也没有久坐。此后有时遇见不过点头而已,就是这样淡淡如水之交。这其间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很长时间根本没见面。

一九五一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我们故宫博物院的业余京剧团发起捐款的义演。从正月开始每周演出两场或三场,参加演出的有一部分故宫的职工,同时还有专业演员参加,例如《阳平关》,我演赵云,刘砚芳先生演黄忠,钱宝森先生演徐晃。《连营寨》祝荫亭先生演刘备,我演赵云。这个演出团体售票情况非常好,继续了一年,到「三反」运动开始才停止演出。专业演员参加的还有迟月亭先生、王福山先生等等。乐队则完全是专业的,场面头是马连贵,打鼓佬有杭子和、侯长青、裴世长,三位轮流来做活。大锣马连贵,小锣王长贵,齐钹小杭,胡琴朱家奎等等。他们诸位先生在一九五一年的时候都还是「散仙」,尚未参加组织,所以连贵先生很容易组织了这样一个强阵容的乐队。

张伯驹《七言对联》

有一次我演《长坂坡》,散戏正在卸装的时候,看见伯驹进后台来了,「真正杨派的《长坂坡》!现在演《长坂坡》赵云没有够上杨派的,只有你这一份」。他还没走到我面前,就大声地把话说完。我连忙说:「你过奖了,我很想听听你有什么意见。」我一边洗脸,换衣裳,一边我们就没完没了地谈起杨小楼。这时候刘砚芳先生也过来,我们三个人一同散步到景山东街马神庙路南的一个四川小馆吃晚饭。席间伯驹说想参加演几次,当时商量妥当,订好戏码。从次一个星期开始,共演出四次。一次是我演《青石山》,伯驹扮吕洞宾。二次是我演《拿高登》,他在压轴演《打棍出箱》。三次是他演《摘缨会》,我扮唐蛟。第四次是《阳平关》,他演黄忠,我演赵云。

张伯驹先生扮演黄忠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来往,我们原来淡淡如水的关系变成莫逆之交。他到我家来,我也到他家去,谈古书画,谈戏。我们又共同组织京剧艺术基本研究社,有载涛、刘曾复、叶仰西、钱宝森、王福山、迟景荣等诸先生参加。一九五五年在中国京剧院的小剧场,我们演过一次《祥梅寺》,因为钱宝森先生临时患病,我替他演黄巢,王福山演了空,四将是伯驹演葛从周、刘曾复演孟觉海、金惠演朱温、王玉珏演班翻浪。后来又排《安天会》,未能上演就掀起反右运动、「四清」。后来伯驹去吉林博物馆,十年动乱的后期我去了干校。客观环境把我们隔开。我从干校回京,可巧伯驹也从吉林辞职回来,在一个晚上,他到我家来看我,这一次我们互相倾吐了二十年来的彼此经历和感受。

自传统戏曲恢复上演以后,一九八〇年我演出《麒麟阁》,伯驹和李万春、许姬传、梅绍武、王金璐、吴小如等等诸位都坐在第一排。谢幕后他们都到后台向我祝贺,伯驹走在最前面,笑着说:「始望不及此,谁想还能有今天。」那天演过之后,我就到武当山去,在这期间夏淳同志在剧协还为我这次戏开了一个座谈会。我从武当山回来,听了这次开会的录音,伯驹热情的发言有很丰富的内容,并提出希望我演《状元印》。我们两人认识以来,因为彼此不了解,有几年见面无话可说,自一九五一年以后成了知己,在我最倒霉的时候,他不避嫌疑来看我,在他倒霉的时候我也同样关注他,我认为这都不是偶然的。还有把无法以经济价值计算的国宝文物无偿地捐献,我们二人也都做到了,应该说算得上同心同言的朋友了。

余叔岩、张伯驹演出《探母见娘》

伯驹是个乐天的性格,他在最穷困的时候,我们见面聊天,谈古书画、谈老戏、谈杨梅余还是照旧兴高采烈,大有「回也不改其乐」的意思。当他手头富裕的年代,对于认识的人,如果有困难,他常常解囊相助。这种习惯一直继续到他自己已经不是有钱的人了,但遇年节如果有他认为应该帮助的人,他还是勉强地点缀点缀。一九五六年他有一次向我借四百元,说有急用,可巧我又亲眼见到他的用途,就是开发帮助几个人。这种性格很像《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杜十七爷。

今年伯驹逝世十周年了,他的女儿传、女婿楼宇栋计划出版一本纪念文集,我想起这位老友,拉杂写些回忆,当作纪念吧!

一次百年不遇的堂会

还有一个堂会被说得很多,这就是张伯驹过四十岁生日,在隆福寺的福全馆举办的一场大型堂会演出。大轴是《空城计》,张伯驹自演诸葛亮,当时是杨小楼配演马谡,余叔岩配演王平,程继仙配演马岱,王凤卿配演赵云,所以被称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杨小楼、余叔岩、程继仙、王凤卿等都是平常单挑班的了不起的大佬,或是息影舞台多年的名角儿,这四个人给张伯驹配演四将,都是因为和张伯驹的交情,是绝无仅有的盛况。当时张伯驹用八毫米的胶片录了影,后来他将胶片捐献给艺术研究院,结果艺术研究院在“文革”中给毁掉了,非常可惜。虽然张伯驹自己只是玩儿票,但是实际上这场堂会确是可以载入戏曲史册的。

原文作者:朱家溍(文物专家,清史专家,戏曲研究家)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 年3月刊《我和伯驹道兄》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文藏


张伯驹爱好收藏,也把自己毕生收藏的珍品捐献给了国家。

张伯驹(1898—1982年),字家骐,号丛碧,系袁世凯表侄,张锦芳之子。张伯驹虽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生活却十分朴素,不沾烟酒,不着丝绸,不论车马,不讲求饮食,且淡漠政治,从不与各派政治势力深交,被时人称为“张大怪”。

张伯驹从30岁开始致力于字画收藏,他在《丛碧书画录序》中写道,“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若无国家战事,他或只是一位酷爱收藏的普通收藏者,然而目睹国家珍宝的种种惨遇,他以一人之力,不惜“挥金如土”、变卖家产甚至借贷来收购字画,以防止其流失国外为己任。

张伯驹收藏的字画,以珍稀、罕见、数量多而闻名。同样爱好收藏的章伯钧曾经感叹,把自己家中所有收藏集中起来,恐怕也未必抵得上张伯驹的一件藏品。那么,张伯驹究竟有多少藏品,这些藏品对于中华民族又有多大的价值呢?

张伯驹在《丛碧书画录》中提到自己收藏的珍贵书画就有118件,实际数量比这个数字更为丰富,常见国宝级珍品。如著名的《平复帖》,宋代定为西晋著名书法家陆机写给友人的一封信札,原无标题,因帖中提到“彦先羸瘵,恐难平复”,故名《平复帖》。帖尺幅为23.8×20.5厘米,牙色纸本,全帖只有九行八十余字。平复帖的创作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我国目前已知存世最古老的名人墨迹。该帖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颇具古风,为研究汉字的流变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更难得的是,帖上还有历代收藏者的印章和题跋,包括宋徽宗赵佶的题签和玺印,显示了较为完整的流传过程,堪称中华第一帖。隋展子虔《游春图》,是张伯驹收藏的另一幅可冠以“最”字的藏品,它是中国迄今存世年代最早的画作,也是展子虔惟一存世的作品。唐李白的《上阳台贴》,是诗人惟一的传世墨迹。此外还有唐杜牧《张好好诗卷》、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宋徽宗赵佶《雪江归棹图卷》、元钱选《山居图卷》等等珍贵书画作品,不一而足。

李白 《上阳台帖》(局部)

杜牧 《张好好诗》(局部)

为收藏这些珍贵文物,张伯驹不惜倾尽家财,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他收藏《平复帖》的经历便可管窥。《平复帖》最初为清代乾隆皇帝之母孝圣宪皇后所得,后依次传于成亲王、恭亲王奕及奕的孙子溥心畲。张伯驹意欲收藏,无奈价格太高只得袖手。民国初年,清朝旧贵族家境每况愈下,大多依靠变卖旧物度日。1936年,溥心畬将所藏唐代韩幹《照夜白图》卖出,后竟从一英国商贩手中流向国外。张伯驹听闻后心急如焚,为避免《平复帖》也遭受同样的命运,张伯驹借溥心畬母亲病故急需用钱的时机,找名流做中间人,以4万元大洋的价格将《平复帖》买下。据陈明远2010年出版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一书的估算,1936年的银元价格比20年代略有下跌,一块大洋约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30元左右。4万大洋即使对于张伯驹,也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乱世之年,收藏无价之宝,张伯驹可谓日日处于危险之中。1941年,张伯驹在上海开车去接刚下飞机的父亲,竟被汪伪特工总部的“76号”特务组织绑架,绑匪知道张伯驹收藏有很多名贵字画,开口便向张家索要300万法币(中华民国1935年发行之货币,据《大众晚报》1947年7月30日的记载,1941年法币虽有所贬值,但仍然可以买到一头猪,绑匪索要金额实为巨款),否则撕票。当时,张伯驹为收藏字画已家底日空,断拿不出这么多赎金,要想救命,就只得变卖字画。张伯驹的夫人潘素设法去看张伯驹,他却偷偷叮嘱她万不可动家中字画,尤其是《平复帖》,他对妻子说:“这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这个字画要留下来,不要以为卖掉字画换钱能赎出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一时间双方陷入僵局,这样快过了八个月,还是绑匪首先妥协,把赎金降到40万,张家人多方筹借,才凑齐四十根金条将张伯驹救出。后北平沦陷,张伯驹颠沛流离,却始终考虑到《平复帖》的安全,将其缝于衣被之中随身携带。期间有日本人意欲高价购买,而张伯驹早已将其视若己命,绝不出让。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张伯驹捐赠给故宫博物院的陆机 《平复帖》(局部)

1955年,张伯驹夫妇秉着对新政府的信赖和希冀,将私人收藏的《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范仲淹《道服赞》以及黄庭坚《草书》等8件精品捐献给故宫博物院。1965年,张伯驹将《百花图》等三十多件藏品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同时,张伯驹婉拒了政府的奖励,称愿让国宝“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正如张伯驹的独女张传彩所说,张伯驹“是一个爱国家的人,他认为这些文物首先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只要国家能留住他们,他付出多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当然了,除了张伯驹搞收藏的故事,他和夫人潘素的爱情故事也非常传奇,比电视剧还要精彩曲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考古咖


先上一张账单:

张伯驹国宝守护账单

这还只是账单的一部分,实际上账单名目上书画珍品多达上百件,很多都是张伯驹真金白银买下来的;不同于一般人的买买买,他买的都是中国名字画,其中一部分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

你要问我张伯驹是谁?他就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书法大家启功称之为中国民间收藏第一人。

青少年时期的张伯驹

从那份简短的账单我们很容易知道,张伯驹收藏的这些书画很贵;不仅贵,而且很难得。

好在张伯驹出身好,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张镇芳,是袁世凯哥哥的内弟,深受袁世凯信任,当过长芦盐运使、直隶总督、河南督军、盐业银行董事长等军政商要职。

自身的热爱、加上显赫的家庭背景使得张伯驹可以玩古字画收藏,但名字画历来都是收藏家、古董商竞争追逐的对象,张伯驹的收藏之路因而也发生了一连串惊(哭)心(笑)动(不)魄(得)的事情。

卖豪宅、变卖首饰,只为《游春图》

隋朝,展子虔,《游春图》

《游春图》后来收藏在清内府中,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离开紫禁城时带走了不计其数的历代珍贵文物,其中就有这《游春图》。

等到1945年溥仪被俘,混乱中不少珍贵文物散落民间,北京一古玩商马霁川用极低廉的价格购得《游春图》。

马霁川本来想把《游春图》卖给洋人,被张伯驹制止;但马霁川开口要800两黄金,而张伯驹此前因为购买名作太多,手中没有如此巨额的黄金。

眼看国宝很可能要流落异国,无奈之下,张伯驹想了一狠招,他来到琉璃厂,走进荣宝斋、一得阁、德古斋,庆云堂……每到一处便说,

“有一幅《游春图》,此卷有关中华民族的历史,万万不能出境。如果有谁为了多赚金子,把它转手洋人,谁就是民族败类,千古罪人。”

这一招果然有效,马霁川见《游春图》一事已闹得满城风雨,他再转手洋人亦很困难,于是同意降价到220两黄金出让。

然而220两黄金,也不是小数目,张伯驹竟然就把自己的一处豪宅似园(李莲英旧墅,对,就是慈禧身边的那个大太监)给卖了!

宅子卖了,换来220两黄金,不曾想马霁川又节外生枝,借口金子成色不好,要再追加20两,不然《游春图》将要另寻新主。

万般无奈,张伯驹跟妻子潘素软磨硬泡,“撒泼斗气”,变卖她的首饰换来了20两黄金,这才终于保住了《游春图》。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晚年照

张伯驹曾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

这正是张伯驹伟大的地方,如果他仅仅以富二代的身份收藏名字画,那这份账单只是会很耀眼很多金;但令人感动的是,张伯驹收藏这些国宝,不仅是出于热爱,更是为了守护,“故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所以这一份账单,尤显珍贵和伟大

(更多关于国宝守护的故事请关注艺萃微信“艺萃”)


艺萃


大家好!我是书画杂谈,要想评价张伯驹先先,必须先了解他,我下面就作简单介绍:



张伯驹(1898年3月14日~1982年2月26日),原名张家骐,字家骐,号丛碧。别号游春主人,好好先生,河南项城人。他是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

张伯驹先先首先是中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由于家庭出身关系,他曾在民国年间在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张作霖等部队任职。还在民国三十六年,在北平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委员,参加并支持北大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抗战胜利后曾在国民党第11战区司令长官部、河北省政府、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任职。有生之年将自已所收藏的文物几乎全部捐给国家,包括许多国宝级的艺术品,比如晋.陆机《平复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宋.赵佶《雪江归棹图》、杜牧.《赠张好好诗》卷等,爱国之心令人敬仰!



张伯驹先生不仅是一名收藏鉴定家,也是文物保护者。新中国成立之前,他与张葱玉、邓以蛰、张大千、徐悲鸿、沈尹默、吳湖帆、启功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负责书画鉴定、收购出谋划策。



张伯驹先生也是书画家、诗词学家,京剧艺术研究家。为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艺术,建国初期,他创办了北京古琴研究会、京剧基本研究社、中国书法研究社等。

另外,他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著有《中国书法》一书;他本人书法很有特色,被人称为“鸟羽体”,类似鸟虫篆,颇似蚯蚓,然其却中锋用笔,骨力内含。



他的绘画自成一格,代表作《楚泽流芳》、《红梅》、《兰石》等。



在京剧方面,他作为票友,与余叔岩合作编写《近代剧韵》。还与梅兰芳等人创立“北平国剧协会”。1937年,他组织举办了轰动全国的河南旱灾筹款义演,并在剧中饰孔明。


影视艺术汇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收藏大家和文化奇人。民盟著名领导人章伯钧曾对女儿章诒和介绍张伯驹说:“他曾是盐业银行的董事。其实公子哥儿,就是他的工作。”

20世纪30年代张伯驹在从碧山房寓所花园留影,寓所原为李莲英旧宅,原址在今天北京西四附近,时年约32岁

张伯驹祖籍河南项城,与袁世凯同乡,出身北洋高官之家,父亲系河南督军张镇芳。正如章伯钧所说,张伯驹虽然子啊军界、金融界任过职,但其一生都从事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工作,旧小说里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形容才子,其实这正是张伯驹的真实写照。

1949年后,张伯驹担任了民盟中央委员和北京市第一届政协委员,并发挥其本身特长,兼任了文化部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民国年间,张伯驹用自己的房产和金条购买了无数珍贵书画。1950年代中期,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将收藏的陆机《平复帖》、范仲淹《道服赞》、蔡襄自书诗册等八件绝世珍品无偿捐给故宫博物院;此前,他们还把《游春图》等无价之宝献给了国家。1956年7月,时任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特为张伯驹颁发了一张褒奖令,以褒扬“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为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伟大贡献”。

《平复帖》局部

西方豪门有将财产捐给社会的传统,钱财捐给基金会或慈善机构,文物捐给博物馆,在这方面,张伯驹其实早与国际接轨了。对于张氏夫妇这张褒奖状后来的情况,知名作家章诒和在其书中曾经提及:

一会儿,父亲起身准备告辞。我(章诒和)向张氏夫妇执弟子礼。然而,我礼毕抬头之际,眼睛向上一瞥,却发现“奖状”高高而悄悄地悬靠在贴近房梁的地方。“奖状”不甚考究,还蒙着尘土。

章诒和对此颇有感触,她想起了另一位颇负盛名的文人柳亚子。少时父母带她去柳宅吃饭,从黄昏到夜深,记不清大人们喝了多少坛绍兴老酒,说了多少古今闲话,她只记得大客厅里那几幅用金丝绒装帧得金碧辉煌、与毛泽东等人唱和的诗词手迹。后来章诒和在文章中评论说:“这两个文人做派很不同:一个把极显眼的东西,搁在极不显眼的地方,浪漫地对待;一个将极重要的物件,作了极重要的强调,现实地处理。”

这样的人物,今后还会出现吗?

无人知道。

谢谢阅读。


民国年间那些事


在中华民族上下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下无数书法珍宝。在封建社会中,这些书法珍宝往往都是被地主豪绅和国家掌握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清朝的紫禁城就是国家的宝库,其中无数奇珍异宝让人憧憬。

在清朝被推翻之后,紫禁城也就成为了人人都可以进入观赏的地点了,然而由于战争年间情况复杂,当年清朝被推翻后,溥仪等人被驱逐出宮,他们在走的时候带走了大量的书画财宝,这也导致很多奇珍异宝都流离失所,这对于中国文物保护工作是一个打击。

经过我国文物保护者的不懈努力,追回了很多的奇珍异宝,其中这也有很多民间的爱好者的帮助。但其实追回文物这个工作是一个非常烧钱的事情,对于很多民间的文物爱好者,他们的经济情况想要帮忙追回文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很多人只能调研到文物的流失地,却没有办法为国家尽一份力。然而在民间还是有非常爱国、非常注重国家文物的保护工作的文物爱好者,并且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去帮助文物讨回,其中一位就是张伯驹。

张伯驹作为清末大家族的幼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并且由于张伯驹的家族在清朝中担任很重的职位,所以张伯驹从小与袁氏家族的小公子一起读书。张伯驹长大后由于学识渊博,开始担任重要职位,在他以后的人生中还在金融界施展过一番拳脚。

张伯驹从小就喜欢书画珍宝,在数十年的人生中生活过得都很拮据,这是因为张伯驹将大量的钱都投入在文物上面,在张伯驹的收藏中有很多罕见的书画。并且他视书画珍宝若自己的性命,在一次绑架中,绑匪要求用文物来抵酬金,但张伯驹坚决不肯,可见张伯驹对于书画古物的喜爱。

也正是因为有过这些经历,所以文物追回工作对张伯驹来说不是一件可望不可及的事情,在张老数十年如一日收藏文物的历程中,帮助国家追回了很多古代文物,并且他在建国以后将手中的很多书画珍宝都无偿捐献给了国家,他曾为国家捐献价值上亿的文物,这也让张伯驹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候受到国家的赞赏和肯定。

结果就是这样一个人,老来由于身体疾病居然不能入住条件好病房。在建国初期,由于医疗条件的落后,有身份有钱的人可以入住好病房。这种将人分类的行为让人心寒,更是让这位无偿捐助国家上亿元书画珍宝文物的老先生心寒。1982年,外出归来的张伯驹突患感冒,再加上年龄太大,最终没能从死神手里逃脱,享年84,永远铭记这位低调的老先生,学习他的精神!


历史云顶


有人说:张伯驹这名字,要么不知道,只要知道了,就永难忘记。

他家世显赫,一生有很多头衔。在民国是四公子之一;启功先生说他是“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被誉为社会良知的经济学家千家驹先生评价:“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


一说到某某公子,往往想到挥金如土的纨绔子弟,殊不知在字画收藏上一掷千金的张伯驹,日常生活却十分简朴。据说他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也从不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饮食也非常随便。


张伯驹人长的帅,与潘素女士一见钟情后,在国民党中将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出金蝉脱壳,演绎了一段才子佳人修成正果的爱情故事,一直以来脍炙人口。



书画唱和的神仙眷侣

但张伯驹先生最让人景仰的,还是在其对古代书画的收藏保护以及他无偿献宝的爱国情怀。

民国时期,有一批外国人大肆搜刮我国文物,在得知唐代的《照夜白图》流失海外后,张伯驹先生立志“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此后一生,张先生都用行动践行誓言,为抢救国宝,不惜倾家荡产,避免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国宝级书画流失海外,其学术修养、爱国情怀足可垂范后世。流失海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唐代《照夜白》

张伯驹先生将一生所藏书画精品汇总于《丛碧书画录》,故宫博物院顶级书画,近一半乃张伯驹所捐。

故宫镇馆之宝 西晋 陆机 《平复帖》


故宫镇馆之宝 隋代 展子虔《游春图》

故宫镇馆之宝 唐代 李白 《上阳台帖》


唐代 杜牧 《张好好诗》


北宋 范仲淹 《道服赞》


吉林省博物院 镇院之宝 南宋 杨婕妤 《百花图卷》


故宫博物院 明代 唐寅 《王蜀宫妓图轴》

张先生晚年因患感冒住进北大医院八人间的病房。病房人多嘈杂,既不利休息,又易交叉感染。潘素向医院申请转到单人间。但被院方以级别不够为由拒绝。不久先生病情加剧辞世。事后,有学生跑到北大医院叫骂:“你们知道张伯驹是谁吗?你们说他不够级别住单人间?呸!我告诉你们——他一个人捐献给国家的东西,足够买下你们这座医院!”




张伯驹先生的一生都处于动荡的时代,但不论潮涨潮落,他都一如既往地守着做人的根本,这份品质,比他捐献的国宝书画更让人崇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