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們已經很方便的使用簡體字了,為什麼有人提出要恢復繁體字呢?

創客新視角


我只談談個人看法,首先我不反對簡化漢字,但是我反對如此粗暴的簡化漢字。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就詳細描述過中國簡化漢字和日本簡化漢字的對比。我們的方式簡直粗暴的令人髮指。


日本對漢字進行了徹底的清查,篩選出常用漢字進行簡化,而中國沒有做相應工作。這導致了一些幾乎不怎麼用的漢字被簡化,但是常用漢字卻未被簡化。如:“餐、藏、翻、臀、蠢、罐、警”等常用漢字,然而一些非常用的卻被簡化:“糶(糶)、癤(癤)、籩(籩)、颸(颸)”。

日本簡化漢字遵循類推原則,而中國相對特別隨意。日本發佈了簡化漢字標準,而中國卻使用約定俗成的方式。甚至發動農民造字,多麼偉大的想法啊。這就造成了很多字結構混亂。如:“溝、構、購,被簡化成了溝、構、購;講,卻被簡化成了講;媾、篝等字,卻又完全不簡化。”

中國簡化漢字只管方便,忽略系統的完整性。即造成了文化的缺失,更容易造成歧義。就因為那誰說:“漢字數量必須大大減縮,一個字可以代替好幾個字。”

這樣就造成指代魚米之鄉的“蘇”州和“甦”醒都簡化成了“蘇”。臉麵和麵粉都簡化成了“面”。如果你僅僅覺得這些文化缺失沒什麼,那造成歧義就不可原諒了。

就像水滸傳裡:“薛霸起來燒了麵湯,安排打火做飯吃”。你讓現代人看還以為他要煮麵呢,其實人家只是燒洗臉水。

再如,適和適,在古代不但是兩個不同意思的字,連讀音也不一樣。“適”讀kuo,是疾速的意思,“適”讀shi,是到哪裡去的意思。很多古人的名字就傻傻分不清了如:“李適、高適、沈適、趙汝適”。這就要命了,很多古人要強行改名如《夢溪筆談》的作者沈適改成了:“沈括”。既然“摘”不用簡化為何要簡化“適”呢?

我們現行的這套簡體字,簡直是漢字簡化史上最失敗,最粗暴的一次。


漁耕樵讀




1、 “蘭”,簡化之後沒了草字頭,看不出本義不美觀。“蘭”在中華文化中地位很高,往往是君子美人的象徵,簡化實在不太合適!


2、“醜”,簡化也有些不妥。繁體是“醜”,一個非常形象的字,“跟鬼一樣醜陋”。簡化後,就不明白了。


3、“聽”,本來包含“耳”,非常合理;簡化字卻改成“聽”,加個“口”,令人費解——地球上哪一種動物“聽”竟然是用“口”而不是“耳”?


4、“鳳”,繁體一看即知是鳥類,簡體令人無從猜起這到底是什麼東西。



5、“葉”,繁體“葉”有草有木,簡體變成了四不像。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繁簡字各有其優缺點:

繁體字字形優美,表示文字的優勢更明顯,但是太繁,難記、難寫;簡體字彌補了繁體字不易識記、書寫的缺陷,卻在形義方面遜色於繁體字。繁體字藝術性強,未免曲高和寡;簡體字實用性強,卻難以登上書法等大雅之堂。

總之,恢復部分合理的繁體字 ,是有必要的!


行者顧勇詩書原創


對於把簡體字恢復為繁體字,我不反對也不支持。如果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簡化字和繁體字各有優勢。

文字是傳播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有效工具,簡化字筆畫簡潔,書寫簡單,容易辨認,排版、印刷、出版都很便捷,具有非常突出的傳播優勢。

而繁體字筆畫複雜,既不好辨識也不容易書寫,對普通人來說,繁體字如同外語,讀、寫都很困難,傳播起來也沒什麼優勢,只能在小圈子裡流傳。對文字工作者來說,校對繁體字時,工作強度也很大。

但從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來講,推行繁體字的意義重大。繁體字的發展過程,十分清晰地展現了漢字的演化過程和完善過程,每個漢字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十分突出,它是先賢智慧結晶的集中體現。

從繁體字溯本追源,一直可以追蹤到倉頡造字時的理念和想法。倉頡最初以形造字,畫出動物形體,比如,“鳥”字。

從最開始描繪“鳥”的形狀開始,到逐漸變圓筆為方筆,再簡化筆畫和結構,一直到變得書寫容易,經歷了漫長過程,是一代代學者共同努力的結果。中間若少了任何一環,都是一種文化的斷裂。

再一個,漢字的演化跟書法同步進行,深入瞭解繁體字的演化過程就是有效認識和學習書法的過程。想更好學習書法,必須對漢字的發展有一個全面瞭解。

書法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逐漸過渡,字體結構和運筆越來越簡潔,是實用性向藝術性遞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凸顯出來的意義同樣不可抹殺。

在這個漢字的發展過程中,有些不常用的漢字沒有被簡化,或者說沒有找到簡化的字型,就一直停留在了繁體字階段,意思一直沒變。有的漢字由於分化成多種意思,每一種意思又有不同指示和解釋,因此,也轉化成了不同的繁體字。

比如,“發”的繁體字,有兩種寫法。

第一種“發”,念平聲,做動詞用,如發展,發揚,發財等。第二種寫法“髮”,指頭髮、毛髮,念去聲,做名詞用,

簡化字是一個“發”字,屬於同音假借,但繁體字是兩個字,並且,指代的意思和性質完全不一樣。如果用繁體字,可以對意思一目瞭然,簡化字就沒有這個好處。


鴻鵠迎罡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已經深入人心,經過了數十年來的考驗,完全符合我們的書寫方式,極大的提高了我們的書寫效率和漢字的辨識度,完全沒有必要去恢復繁體字。


由於繁體字的寫法複雜,各地有各地的寫法,這種繁體字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漢字的流通,造成了本地人只認識本地字的尷尬局面。由於這個原因,魯迅等人曾經提出要廢除漢字,可見當時的繁體字是多麼的不得人心。

提出要恢復繁體字的無非就是一些跳樑小醜,在賣弄自己的可能僅有的書法水平,繁體字是寫出來是好看,但是極其不利於漢字的發展和流通,嚴重的浪費了書寫的時間。

簡體字是時代的潮流,是發展的必然產物,由於簡體字容易書寫,便於記憶,普及簡體字以後,各地的文盲數量急劇減少,極大的提高了國人文化水平。

簡體字將會順應時代潮流,經久不衰!


我是小慄,喜歡我請點贊關注,謝謝你。


小慄正能量


漢字有一個逐步簡化的歷史過程。歷史上出現了幾次反覆,明朝的時候“俗書”(簡體字的前身)就已經很流行了。清朝又出現了反覆,很多繁體字是清朝的時候恢復的。民國時期也推行過簡體字,只是遭到的反對聲音太大,沒有能夠推進開。 新中國成立以後對漢字進行了大幅度的簡化,這對減少文盲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對科技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漢字的簡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大進步,是無庸置疑的。


凡事有利必有弊,漢字的簡化也帶來一些弊端。古書比較難普及,有些古書看懂的人少。有一定的弊端是漢字的簡化多次出現反覆,直到當今還有人希望恢復繁體字的主要原因。

有人說漢字簡化隔斷了中國歷史,這就是危言聳聽了。中國的歷史文化存在於我們的史書中,儒道佛釋的傳承中,存在於古代詩詞裡,存在於成語裡,存在於風俗習慣裡,存在於幾千年的口傳心授裡。況且還有大量的經典著作已經翻譯成用簡化字的現代漢語。所以根本不存在文化斷層的問題。

權衡利弊,使用簡化字利遠大於弊。不能開歷史倒車。


靜湖A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由得心裡“陰暗”一下,這些口口聲聲說要恢復繁體字的人,恐怕不要說寫繁體字,估計連全認識都比較困難吧?再說嚴重一些,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日常普及,這些人也會提筆忘字,恐怕連簡體字都寫不全了!何況繁體字?

依我看,提恢復繁體字的人,要麼是吃飽撐的閒的,要麼是裝有文化,或者是想製造話題刷存在感,更甚者還停留在以往對臺灣、香港嚮往膜拜的舊夢中不願意醒來。除了這些,還能有什麼原因呢?我實在再找不到其他。

不是說繁體字不好,雖然個人也認為繁體字無論從美觀程度還是本意傳達來說都有其優勢,但是,從繁體字到簡化字的推廣普及又豈是一朝一夕之功,來之不易的建設成就為何又要再開倒車?

再者,在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趨緊密、中國文明又漸次走向國際之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通過恢復繁體字而人為給外國友人制造學習中文漢字的難度呢?沒有困難製造困難也要上嗎?

恢復繁體字的事情,還是想想就算了,不務實、不科學,更不合時宜。效率、效率、效率!你覺得是不是呢?



司馬砸光


呵呵,很多人都會戀古之風啊!當年孔夫子在面臨春秋時期逐漸禮崩樂壞的社會風氣,是多麼痛心疾首啊!可歷史的車輪還是要滾滾向前,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隨著禮崩樂壞的逐步深入,舊的貴族逐漸沒落,新的生產關係逐漸建立,繼而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中國社會也在地球之巔率先告別了殘酷的奴隸制,進入真正的封建時代!

仔細看過了一些想恢復繁體字的理由,一是認為繁體字更具美感、更符合倉頡造字六書之法;還有一個更加可愛的理由就是,當初簡化漢字的目的就是為了便於書寫,便於快速掃盲。現在文盲基本掃除,漢字也進入了計算機時代,不用艱難地一筆一畫的書寫了,恢復繁體字的時機已經成熟。

呵呵,這個理由真的很可愛啊!我怎麼一點也沒感覺到繁體字有多美啊!要說更美、更規範,我看李斯時期統一全國的共同文字秦篆,那才真的叫美啊!那完美的弧度,那優美的曲線,那巧妙的組合,真象一幅幅活生生的圖畫!反正也不用一筆一畫麻煩的書寫了,為什麼不提倡恢復秦篆呢?那不更具古樸之風嗎!那繁雜無比的點撇折捺,哪能與完美的秦篆相比呢?

漢字從結繩記事到八卦刻畫,再到甲骨金文,大篆小篆,進而漢隸楷書,經歷了由簡到繁,再由繁到簡,多次反覆定型,現已變成了民族固定符號,再去折騰有什麼意思呢?你喜歡哪種字體,那是你的權利啊!掛在書齋任你欣賞,任你讚歎!可大眾也有大眾的選擇,莫將個人意志強加大眾,那才是重要的!不用哀嘆,繁體字、漢隸、秦篆,甚至甲骨文都不會消失,它會永久地保存在民族記憶中,博物館永久記錄著她們曾經的輝煌和功勳!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放眼未來吧,把那一份復古的心思,化為重新創造的力量,那不更好嗎?


雲卷飛山


其實文字就是語言符號,大家認可了,習慣了,也就通行了,人家用26個字母拼音,不也一樣源遠流長。居然都習慣了,恢復繁體字純屬沒事找事,你說繁體字好看,文字的主要功能又不是藝術,那叫書法,喜歡寫書法的,完全可以大寫特寫繁體字,沒人攔的著。你也可以說繁體字的歧義性較少,這當然是事實,不過整個中國語言文字,用簡體字寫,發生歧義的比例也是很少吧,都很少到可以忽略不計,管他呢。最後就是恢復成本,都走了那麼遠,改了那麼久,幾代人都習慣了,年紀小一點的還不認得你那個繁體字,難不成要全國都來一次掃盲運動?難道簡體字就不是中華文化?說純屬沒事找事,都是輕的!


zcjing


國家第一第二次簡化漢字,目的是為了當初的掃盲。建國初期,中國城市裡的文盲很多(農村還要多),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正規的漢字,很多人不識,為統一漢字的簡便書寫,國務院在1956年第一次漢字改革,統一了民間流傳的簡體字,這些改革的漢字,大多數是常用的,而且筆畫較多的。比如“鬱”字,簡化成“鬱”字,憂鬱的鬱。60年代,好像是1963或者1964年,第二次漢字改革,這一次改的字沒有第一次多。70年代,又進行第三次漢字改革,沒有通過,不了了之。

為什麼現在有人反對用簡體字書寫呢?我的觀點,詞不達意。譬如,一個“發”字,曾經在一家理髮店門口看見店主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特用了“發”,寫成理發店。頭髮的發,繁體字是“髮”,這兩個字雖然都讀fa,意思完全不同。為什麼第三次漢字改革沒有通過嗎?已經把中國的漢字改的面目全非了,走進了死衚衕。道路的“道”字,改成了走字底,上面一個“刀”字。這算什麼字。

漢字是不是需要改革,鄙人意見,非也。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就是一個個方塊字,形象字傳承了下來。窮和窮,這兩個字,哪一個更能說明字的本意?繁體的“窮”字,說明這家人住在低矮的房間裡,要弓著身進出。因為窮,對人點頭哈腰的。那個簡體字“窮”字,只能說明房屋的高矮不清,雖然沒有什麼,但主人還有“力”,還乾的動。

建議逐步取消簡體字,從小學三年級,簡繁字同步教學,到初中,課本不能再有簡體字,一律使用繁體字。


手機用戶65289553092


文字這玩意兒,用的人多,懂得人少,潛心研究的人少之又少。關於文字誰都可以說幾句,說到點上的不多。

一,關於折騰。與大多數的人想象不同,國家一直處在強力推行簡化字的過程中。這場折騰遠沒有停止。有各種法律法規嚴禁使用繁體字,如若停止折騰,繁體字會迅速取代簡化字。注意到嗎?結婚的請柬多是用“傳統漢字”的,沒人願意自己的婚姻是殘缺不全的。

二,關於倒退。簡化字是重新啟用被歷史淘汰的異體字,是倒退。被歷史淘汰的東西多是糟粕。比如“聽”用口聽很無理嘛,“盤”簡化為“盤”,表音的聲符不對了。“壩”這個字,第一次見就能認識,簡化成“壩”,表音不準了。簡化字開歷史倒車。

三,關於效率。簡化字沒有效率,製造混亂很麻煩,為少寫幾筆,卻要多寫一行註釋。個人寫個借條,多寫兩筆並無壞處,如果是寫本書,那應考慮讀的人方便,“後”與“後”分開更清晰,“分”與“份”合併是有意為難讀者嗎?寫的人麻煩一點,會給上萬讀者帶來方便,這就是效率。再說了,現在多用音碼輸入,與筆畫完全無關,少那兩筆毫無益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