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我们已经很方便的使用简体字了,为什么有人提出要恢复繁体字呢?

创客新视角


我只谈谈个人看法,首先我不反对简化汉字,但是我反对如此粗暴的简化汉字。

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就详细描述过中国简化汉字和日本简化汉字的对比。我们的方式简直粗暴的令人发指。


日本对汉字进行了彻底的清查,筛选出常用汉字进行简化,而中国没有做相应工作。这导致了一些几乎不怎么用的汉字被简化,但是常用汉字却未被简化。如:“餐、藏、翻、臀、蠢、罐、警”等常用汉字,然而一些非常用的却被简化:“糶(粜)、癤(疖)、籩(笾)、颸(飔)”。

日本简化汉字遵循类推原则,而中国相对特别随意。日本发布了简化汉字标准,而中国却使用约定俗成的方式。甚至发动农民造字,多么伟大的想法啊。这就造成了很多字结构混乱。如:“溝、構、購,被简化成了沟、构、购;講,却被简化成了讲;媾、篝等字,却又完全不简化。”

中国简化汉字只管方便,忽略系统的完整性。即造成了文化的缺失,更容易造成歧义。就因为那谁说:“汉字数量必须大大减缩,一个字可以代替好几个字。”

这样就造成指代鱼米之乡的“蘇”州和“甦”醒都简化成了“苏”。脸麵和麺粉都简化成了“面”。如果你仅仅觉得这些文化缺失没什么,那造成歧义就不可原谅了。

就像水浒传里:“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你让现代人看还以为他要煮面呢,其实人家只是烧洗脸水。

再如,适和適,在古代不但是两个不同意思的字,连读音也不一样。“适”读kuo,是疾速的意思,“適”读shi,是到哪里去的意思。很多古人的名字就傻傻分不清了如:“李适、高适、沈适、赵汝适”。这就要命了,很多古人要强行改名如《梦溪笔谈》的作者沈适改成了:“沈括”。既然“摘”不用简化为何要简化“適”呢?

我们现行的这套简体字,简直是汉字简化史上最失败,最粗暴的一次。


渔耕樵读




1、 “兰”,简化之后没了草字头,看不出本义不美观。“蘭”在中华文化中地位很高,往往是君子美人的象征,简化实在不太合适!


2、“丑”,简化也有些不妥。繁体是“醜”,一个非常形象的字,“跟鬼一样丑陋”。简化后,就不明白了。


3、“聽”,本来包含“耳”,非常合理;简化字却改成“听”,加个“口”,令人费解——地球上哪一种动物“聽”竟然是用“口”而不是“耳”?


4、“鳳”,繁体一看即知是鸟类,简体令人无从猜起这到底是什么东西。



5、“叶”,繁体“葉”有草有木,简体变成了四不像。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繁简字各有其优缺点:

繁体字字形优美,表示文字的优势更明显,但是太繁,难记、难写;简体字弥补了繁体字不易识记、书写的缺陷,却在形义方面逊色于繁体字。繁体字艺术性强,未免曲高和寡;简体字实用性强,却难以登上书法等大雅之堂。

总之,恢复部分合理的繁体字 ,是有必要的!


行者顧勇詩書原創


对于把简体字恢复为繁体字,我不反对也不支持。如果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个问题,简化字和繁体字各有优势。

文字是传播思想、情感和文化的有效工具,简化字笔画简洁,书写简单,容易辨认,排版、印刷、出版都很便捷,具有非常突出的传播优势。

而繁体字笔画复杂,既不好辨识也不容易书写,对普通人来说,繁体字如同外语,读、写都很困难,传播起来也没什么优势,只能在小圈子里流传。对文字工作者来说,校对繁体字时,工作强度也很大。

但从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来讲,推行繁体字的意义重大。繁体字的发展过程,十分清晰地展现了汉字的演化过程和完善过程,每个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十分突出,它是先贤智慧结晶的集中体现。

从繁体字溯本追源,一直可以追踪到仓颉造字时的理念和想法。仓颉最初以形造字,画出动物形体,比如,“鸟”字。

从最开始描绘“鸟”的形状开始,到逐渐变圆笔为方笔,再简化笔画和结构,一直到变得书写容易,经历了漫长过程,是一代代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中间若少了任何一环,都是一种文化的断裂。

再一个,汉字的演化跟书法同步进行,深入了解繁体字的演化过程就是有效认识和学习书法的过程。想更好学习书法,必须对汉字的发展有一个全面了解。

书法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逐渐过渡,字体结构和运笔越来越简洁,是实用性向艺术性递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凸显出来的意义同样不可抹杀。

在这个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不常用的汉字没有被简化,或者说没有找到简化的字型,就一直停留在了繁体字阶段,意思一直没变。有的汉字由于分化成多种意思,每一种意思又有不同指示和解释,因此,也转化成了不同的繁体字。

比如,“发”的繁体字,有两种写法。

第一种“發”,念平声,做动词用,如发展,发扬,发财等。第二种写法“髮”,指头发、毛发,念去声,做名词用,

简化字是一个“发”字,属于同音假借,但繁体字是两个字,并且,指代的意思和性质完全不一样。如果用繁体字,可以对意思一目了然,简化字就没有这个好处。


鸿鹄迎罡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已经深入人心,经过了数十年来的考验,完全符合我们的书写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我们的书写效率和汉字的辨识度,完全没有必要去恢复繁体字。


由于繁体字的写法复杂,各地有各地的写法,这种繁体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字的流通,造成了本地人只认识本地字的尴尬局面。由于这个原因,鲁迅等人曾经提出要废除汉字,可见当时的繁体字是多么的不得人心。

提出要恢复繁体字的无非就是一些跳梁小丑,在卖弄自己的可能仅有的书法水平,繁体字是写出来是好看,但是极其不利于汉字的发展和流通,严重的浪费了书写的时间。

简体字是时代的潮流,是发展的必然产物,由于简体字容易书写,便于记忆,普及简体字以后,各地的文盲数量急剧减少,极大的提高了国人文化水平。

简体字将会顺应时代潮流,经久不衰!


我是小栗,喜欢我请点赞关注,谢谢你。


小栗正能量


汉字有一个逐步简化的历史过程。历史上出现了几次反复,明朝的时候“俗书”(简体字的前身)就已经很流行了。清朝又出现了反复,很多繁体字是清朝的时候恢复的。民国时期也推行过简体字,只是遭到的反对声音太大,没有能够推进开。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汉字进行了大幅度的简化,这对减少文盲率起了非常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对科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汉字的简化是中华文明的一大进步,是无庸置疑的。


凡事有利必有弊,汉字的简化也带来一些弊端。古书比较难普及,有些古书看懂的人少。有一定的弊端是汉字的简化多次出现反复,直到当今还有人希望恢复繁体字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汉字简化隔断了中国历史,这就是危言耸听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存在于我们的史书中,儒道佛釋的传承中,存在于古代诗词里,存在于成语里,存在于风俗习惯里,存在于几千年的口传心授里。况且还有大量的经典著作已经翻译成用简化字的现代汉语。所以根本不存在文化断层的问题。

权衡利弊,使用简化字利远大于弊。不能开历史倒车。


静湖A


看到这个问题我不由得心里“阴暗”一下,这些口口声声说要恢复繁体字的人,恐怕不要说写繁体字,估计连全认识都比较困难吧?再说严重一些,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日常普及,这些人也会提笔忘字,恐怕连简体字都写不全了!何况繁体字?

依我看,提恢复繁体字的人,要么是吃饱撑的闲的,要么是装有文化,或者是想制造话题刷存在感,更甚者还停留在以往对台湾、香港向往膜拜的旧梦中不愿意醒来。除了这些,还能有什么原因呢?我实在再找不到其他。

不是说繁体字不好,虽然个人也认为繁体字无论从美观程度还是本意传达来说都有其优势,但是,从繁体字到简化字的推广普及又岂是一朝一夕之功,来之不易的建设成就为何又要再开倒车?

再者,在如今世界文化交流日趋紧密、中国文明又渐次走向国际之时,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通过恢复繁体字而人为给外国友人制造学习中文汉字的难度呢?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吗?

恢复繁体字的事情,还是想想就算了,不务实、不科学,更不合时宜。效率、效率、效率!你觉得是不是呢?



司马砸光


呵呵,很多人都会恋古之风啊!当年孔夫子在面临春秋时期逐渐礼崩乐坏的社会风气,是多么痛心疾首啊!可历史的车轮还是要滚滚向前,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随着礼崩乐坏的逐步深入,旧的贵族逐渐没落,新的生产关系逐渐建立,继而带来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也在地球之巅率先告别了残酷的奴隶制,进入真正的封建时代!

仔细看过了一些想恢复繁体字的理由,一是认为繁体字更具美感、更符合仓颉造字六书之法;还有一个更加可爱的理由就是,当初简化汉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便于书写,便于快速扫盲。现在文盲基本扫除,汉字也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不用艰难地一笔一画的书写了,恢复繁体字的时机已经成熟。

呵呵,这个理由真的很可爱啊!我怎么一点也没感觉到繁体字有多美啊!要说更美、更规范,我看李斯时期统一全国的共同文字秦篆,那才真的叫美啊!那完美的弧度,那优美的曲线,那巧妙的组合,真象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反正也不用一笔一画麻烦的书写了,为什么不提倡恢复秦篆呢?那不更具古朴之风吗!那繁杂无比的点撇折捺,哪能与完美的秦篆相比呢?

汉字从结绳记事到八卦刻画,再到甲骨金文,大篆小篆,进而汉隶楷书,经历了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多次反复定型,现已变成了民族固定符号,再去折腾有什么意思呢?你喜欢哪种字体,那是你的权利啊!挂在书斋任你欣赏,任你赞叹!可大众也有大众的选择,莫将个人意志强加大众,那才是重要的!不用哀叹,繁体字、汉隶、秦篆,甚至甲骨文都不会消失,它会永久地保存在民族记忆中,博物馆永久记录着她们曾经的辉煌和功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放眼未来吧,把那一份复古的心思,化为重新创造的力量,那不更好吗?


云卷飞山


其实文字就是语言符号,大家认可了,习惯了,也就通行了,人家用26个字母拼音,不也一样源远流长。居然都习惯了,恢复繁体字纯属没事找事,你说繁体字好看,文字的主要功能又不是艺术,那叫书法,喜欢写书法的,完全可以大写特写繁体字,没人拦的着。你也可以说繁体字的歧义性较少,这当然是事实,不过整个中国语言文字,用简体字写,发生歧义的比例也是很少吧,都很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管他呢。最后就是恢复成本,都走了那么远,改了那么久,几代人都习惯了,年纪小一点的还不认得你那个繁体字,难不成要全国都来一次扫盲运动?难道简体字就不是中华文化?说纯属没事找事,都是轻的!


zcjing


国家第一第二次简化汉字,目的是为了当初的扫盲。建国初期,中国城市里的文盲很多(农村还要多),老祖宗遗留下来的正规的汉字,很多人不识,为统一汉字的简便书写,国务院在1956年第一次汉字改革,统一了民间流传的简体字,这些改革的汉字,大多数是常用的,而且笔画较多的。比如“鬱”字,简化成“郁”字,忧郁的郁。60年代,好像是1963或者1964年,第二次汉字改革,这一次改的字没有第一次多。70年代,又进行第三次汉字改革,没有通过,不了了之。

为什么现在有人反对用简体字书写呢?我的观点,词不达意。譬如,一个“发”字,曾经在一家理发店门口看见店主为了显示自己有文化,特用了“發”,写成理發店。头发的发,繁体字是“髮”,这两个字虽然都读fa,意思完全不同。为什么第三次汉字改革没有通过吗?已经把中国的汉字改的面目全非了,走进了死胡同。道路的“道”字,改成了走字底,上面一个“刀”字。这算什么字。

汉字是不是需要改革,鄙人意见,非也。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就是一个个方块字,形象字传承了下来。穷和窮,这两个字,哪一个更能说明字的本意?繁体的“窮”字,说明这家人住在低矮的房间里,要弓着身进出。因为穷,对人点头哈腰的。那个简体字“穷”字,只能说明房屋的高矮不清,虽然没有什么,但主人还有“力”,还干的动。

建议逐步取消简体字,从小学三年级,简繁字同步教学,到初中,课本不能再有简体字,一律使用繁体字。


手机用户65289553092


文字这玩意儿,用的人多,懂得人少,潜心研究的人少之又少。关于文字谁都可以说几句,说到点上的不多。

一,关于折腾。与大多数的人想象不同,国家一直处在强力推行简化字的过程中。这场折腾远没有停止。有各种法律法规严禁使用繁体字,如若停止折腾,繁体字会迅速取代简化字。注意到吗?结婚的请柬多是用“传统汉字”的,没人愿意自己的婚姻是残缺不全的。

二,关于倒退。简化字是重新启用被历史淘汰的异体字,是倒退。被历史淘汰的东西多是糟粕。比如“听”用口听很无理嘛,“盤”简化为“盘”,表音的声符不对了。“壩”这个字,第一次见就能认识,简化成“坝”,表音不准了。简化字开历史倒车。

三,关于效率。简化字没有效率,制造混乱很麻烦,为少写几笔,却要多写一行注释。个人写个借条,多写两笔并无坏处,如果是写本书,那应考虑读的人方便,“后”与“後”分开更清晰,“分”与“份”合并是有意为难读者吗?写的人麻烦一点,会给上万读者带来方便,这就是效率。再说了,现在多用音码输入,与笔画完全无关,少那两笔毫无益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