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東漢末年,黃河水位下切,加之稠桑原頂端的森林植被已經被破壞,所以先秦時代的函谷關已經失去了天險的作用。於是,位於崤函道西端的潼關就做了替補。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有關潼關的第一次歷史記載是曹操與馬超的戰爭,“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馬超等屯潼關。”不過,最後曹操雖然打勝了,卻留下了“割須棄袍於潼關,奪船避箭於渭水”的“美談”。

潼關位於名為麟趾原的黃土塬體上,和函谷關所在的稠桑原一樣,麟趾塬也是頂面平坦,且從秦嶺延伸下來直到黃河岸邊。所不同的是,函谷關位於稠桑原之中,而潼關則位於海波550米的麟趾塬之上。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麟趾塬東側是名為遠望溝的深溝,西側是名為禁溝的深壑。二者溝中都有水,在水流和雨水的反覆沖刷下變得壁如刀削。潼關初建時,從函谷關方向來的敵人想要經過麟趾塬必須先登上塬頂,再下禁溝,然後順著潼水走到潼水、渭水和黃河三水交匯之處才能進入關中。所以漢潼關就建在了下塬的必經之路。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但是,一般而言,但凡守衛重要城市首先靠的就是外圍的關隘,僅僅憑城拒守總是不明智的。所以想要登上潼關拒守的塬體必須要經過潼關第一道門戶——金陡關。即使打破金陡關,前面還有一條名為黃巷坂的窄路。想登麟趾塬,只能通過黃巷坂。這條路和函穀道一樣,南面緊靠高原,北面和黃河之間有一高岸隆起,形成了南依高原,北臨絕澗的形勢,中間唯有一孔道,寬僅數米,僅容單車,也是丸泥可塞。當地人亦稱之為“五里暗門”,“五里”言其長度,“暗門”形容其險峻。因為道路奇險,所以非常適合伏兵!

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潼關吏》中這樣描述潼關東門外的險要:“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沿著黃巷坂上了塬體,才算來到大boss潼關面前。但是這還不算完。大boss潼關背後還有一個查崗的原配時常盯著潼關的一舉一動,這個原配就是禁溝。通過潼關城後,下了塬體就來到了禁溝。

禁溝,北起禁溝與潼河交匯處,南至秦嶺,南北長約15公里。禁溝溝底經過長期雨水沖刷,形成了一條寬30米的坡道,成為通往潼關城後路的一條軍事要道。由於禁溝向南可以直抵秦嶺,並通向武關方向,倘若敵人自武關方向來,就會繞過潼關直接進入關中,因此禁谷的防禦是潼關防守的重中之重。作為潼關防守的配套,在禁谷山谷兩側建有十二個關隘,稱作十二連城,因唐朝時禁止行人通行,所以才取名為“禁溝”。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禁溝兩側烽火臺已經漸漸湮滅

到了隋朝,在漢潼關以南大約4裡處,位置大約在城北村與楊家村之間,因為雨水與溝中水流的長期沖刷,麟趾塬出現了一條溝道,上達禁溝,下抵塬體,當地人稱此溝為“坑獸檻谷”。為了控制這條新的通道,隋朝在該溝道上口北側修建了新潼關。於是,漢潼關被稱為潼關北城,隋潼關被稱為潼關南城。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到了公元691年,也就是唐朝武則天時代,潼關遇到了和漢函谷關一樣的問題,那就是黃河水位下切。漢朝初建潼關,因為黃河緊貼著塬體流淌,要想通過潼關只能登上麟趾塬,但隨著黃河不斷沖刷,河道不斷加深,河床不斷下降,原來的河床已經裸露了出來,形成河灘,從而導致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行人從黃巷坂出來,不必再登塬,直接從河灘上過去就行。

潼關為什麼取代函谷關?潼關變遷了三次,都是為什麼變遷?

如此一來,麟趾塬上的漢潼關就成為了擺設。因此唐政府就給潼關挪了地方,從塬上移到了河灘,新修建的唐潼關在黃河河谷南側一個晚近形成且海波在400米左右的低臺地(麒麟山高阜)上,南距麟趾塬漢潼關約2公里,同時也把原來經漢潼關走禁溝的舊路廢止了。

最後,附上《山海關志》中的一句話足可說明潼關的意義,“畿內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