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么评价魏冉这个人,他对于秦国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一个人的历史


秦惠文王死,然后秦武王三年又凉了,秦昭襄王继位,但是国家大政始终把持在以宣太后为首的一干人手里,而魏冉作为宣太后的弟弟,自然是她的得力助手,尤为重要。

秦昭王虽然没有亲政,但是宣太后时期的秦国,一样发展良好,甚至灭掉了秦国的长期威胁――义渠国。宣太后主权,魏冉主政,二者配合才有形成秦国崛起的物质力量。特别是魏冉推荐了白起作为秦国军事领袖,更是为后来的秦国打下了不世江山。虽然魏冉后期被杀,但是他对秦国的功绩不可磨灭。


盛世打杂


魏冉是秦宣太后芈八子同母异父之弟、秦昭襄王赢稷的亲母舅,是一位出将入相式的杰出人才。因食邑在穰,故称“穰侯”!



魏冉一生功勋卓著,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两点:

一、拥立之功:

勇武好战的秦武王举鼎身亡后,未留下子嗣,遗命弟弟赢稷继承秦国大统。当时,赢稷远在燕国为人质,离秦国千山万水,且赢稷年龄尚轻。所以,惠文后和其他的公室子弟纷纷拥立公子嬴壮上位。但芈八子之弟魏冉自秦惠文王时代,就在朝中为官,实力雄厚。



经魏冉多方斡旋,质燕的赢稷得以回国继位,魏冉被任命为将军,戍卫国都咸阳。但公子嬴壮得惠文后、秦武王之妻武王后拥戴为“季君”。国无二主,双方展开了长达三年的血腥争斗。最后,因为秦昭襄王一方有魏冉镇守咸阳的优势,公子嬴壮夺权失败,嬴壮、惠文后等主要参与者被悉数诛杀!



因秦王赢稷年幼,故而朝政大权被宣太后与魏冉姐弟俩掌握!

二、出将入相:

秦惠文王与秦武王在位期间,秦国纵横捭阖,攻占、消化巴蜀两地,并攻占宜阳战略要地,为秦国东出打下基础。权倾朝野的魏冉为巩固胜利果实,再次以怀柔、征战策略,对六国进行了蚕食:

魏冉作主为秦昭襄王娶了一位楚国公主为妻,瓦解了齐、楚两国的盟友关系。一招奏效后,魏冉肆无忌惮的派兵攻打楚国,并以“和谈”为名,将楚怀王扣押在秦国,使楚国这个庞然大物在与秦国交锋中愈发被动!

齐、楚两国失和,使秦国对于东方六国的把控更加得心应手。魏冉与自己一手提拔的白起互相辅助,不断吊打山东诸国(东帝齐国就是在魏冉执政期间被打得几近亡国的),打得各国争相割地献宝,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声势与实力!



魏冉为秦国立下大功,自然名利双收。但魏冉是个不容易满足的人,他跋扈、贪婪,不断动用秦国兵马来为自己拓展封地,引起了秦昭襄王的不满!


秦昭襄王终非池中之物,他明白,要想亲政,必先打压外戚势力。于是,秦昭襄王不断求才,以辅助自己夺权,这一等,便等来了范睢。范睢晓以利弊,帮秦昭襄王夺回了王权,魏冉等人被赶出咸阳,回到了各自的封地。


不书公子


魏冉这个人对秦国极其重要,他是芈月的弟弟,秦昭王的舅舅,白起的举荐人。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身死,无子,惠文后想立公子壮,宣太后想立公子芾,赵武灵王想要立此时还在燕国为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群臣很多人反对立公子稷,但在魏冉的支持下,秦昭王成功继任秦王。

秦昭王即位之后,任命魏冉为将军,守咸阳城,平定了公子壮和一些大臣的叛乱,将武王后驱逐回魏国,诛杀了秦昭王的一些内心不轨的兄弟。因为秦昭王年纪比较轻,宣太后就主持朝政,宣太后依靠魏冉掌握大权。

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赵国人楼缓为秦国丞相,后来秦昭王免掉了楼缓,任魏冉为丞相。

秦昭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魏冉推荐白起为将军,带兵攻打韩魏,于伊阙大败韩魏联军,共歼敌二十四万人,俘虏魏将公孙喜。

秦昭王十五年,公元前292年,又攻下了楚城的宛叶两城。魏冉称病免职,秦王任用寿烛为丞相。

秦昭王十六年,公元前291年,免掉寿烛,任魏冉为丞相,封魏冉穰侯,再加封陶邑。

秦昭王十九年,魏冉率军攻魏,魏国献出河东四百里土地,随后,又夺取了魏国河内地区六十余座城。魏冉派白起攻下了楚国都城郢都,设为南郡,白起被封武安侯,白起与魏冉的关系很好。

秦昭王三十二年,魏冉带兵攻魏,魏将芒卯战败逃走,魏冉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说服魏冉退兵,魏冉同意了。

秦昭王三十三年,魏冉再次攻魏,歼敌四万,获得魏国三个县。

秦昭王三十四年,魏与白起胡阳攻赵韩魏,在华阳城下,大破芒卯,歼敌十万,拿下了魏国的三座城和赵国的观津。

秦昭王三十六年,范睢出现,劝秦昭王免掉魏冉的相国之位,并让其回到封地陶邑,魏冉最后老死于陶邑。


历史简单说


魏冉,据《史记》记载:原为秦宣太后亲弟,在秦昭王初继位时因助昭王平定季君之乱为年少的秦昭王扫除宫廷内乱而名声大噪,后因秦昭王年少,宣太后亲自治理国家,而任命魏冉处理具体政务。后来被仼命为秦相又封魏冉于穰邑,又加封陶邑,是历史上有两个封邑的权臣,号为穰候。是当时秦国“四贵“之一。从他种种的事迹来看,笔者认为,此人既是能力超群的人,又一个贪婪成性之徒;既是功秦国功臣,又是秦国祸害。

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魏冉穰候的:”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候,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身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译过来的意思是:穰候是秦昭王的亲舅父,而且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大土地,削弱诸候,并曾称帝天下,使天下之君都向西叩头朝拜,又是穰候的功劳。到他尊贵达到极点、富足超过限度的时候,一个普通人向秦昭王一开陈其利害,即刻就身遭屈辱、权势削夺,以至于忧而死,何况是那些寄居别国、无亲无故的外来之臣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明了穰候是因贵极富溢的原故最后被身遭屈辱权势削夺后忧愤而死的,也确实如此,但是为何是这样的结果呢?笔者在整理《史记》中的《秦本纪》和《穰候列传》得出笔者的浅见,魏冉严重地破坏了秦国的战时法治秩序和秦国战略实施方向所以他不得不被驱逐。

众所周知,秦帝国之所以得以在战国时得以强大傲观列国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秦孝公时期推行商鞅变法才逐渐强大起来的,商鞅变法的战时法治理念便是“举国同法,法令从君主以致庶民,奉行法无二出”,“赏罚贵信”、“有罪必有刑”……孝公时,太子太傅公子虔因太子杀人犯法而被劓刑,国民不论出身立功可得爵位使得秦国上下法令严明臣民奋于公战立功农耕兴旺生机勃勃而傲视列强。

然,在昭王在位二十年后,魏冉权倾秦国朝野《史记》中司马迁用了八个字表述当时的魏冉:“穰候之富,富于王室”可见一斑。可当时的魏冉并不满足,《史记》中还有个疑问是:“复益封陶”,陶这个地方并不在秦国的国土范围之内,而是远在魏国与齐国的交界之间,原属于宋国。陶邑,是魏冉公器私用的开始。

陶邑,是当时宋国的一座大城市,它富裕程度当时没有地方可比,是天下最大的一块肥肉,任何诸候都对它垂涎三尺。为了得到它不少诸候可谓千方百计,齐闵王也因为它险些亡齐。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借齐闵王灭宋吞并宋地而妒恨齐国合纵破齐。然而在破齐之前,秦昭王向合纵诸候承诺不取一寸齐地不占一分利,目的旨在灭强齐。然而,魏冉不顾秦昭王的名声,私下与魏国协议帮助魏国掠夺宋地的同时,要求魏国以陶邑作为谢礼赠送于他,完全背离了当时秦国“不取毫厘”的立场,为己加封,扩大自己在秦国以外的势力。

私欲膨胀,私调秦军试图攻魏挟王扩张私人领地。五国破齐后,由于魏冉与魏人达到私约接收陶邑后,秦军的一部分便驻守在陶邑并没有回师秦国。陶邑周边皆是魏地,魏冉私下让白起攻下当时魏都大梁想把陶邑周边之地全收入以扩张陶邑的范围。结果秦军驻陶邑一部攻进魏都大梁之时却被团团包围于梁囿久久不能突围。由于秦军攻入魏都大梁,魏国一边围困秦军的同时一边急忙向诸候国赵燕请求支援,并以秦军一旦吞并魏国之后必定继续吞并别国为由,说服赵燕两国陈兵函谷关准备伐秦。

赵燕陈兵函谷关昭王得知是因为丞相魏冉缘故之后,又急又气之时一边派救兵解困一边与赵燕谈判,赵燕两王痛斥秦王不单失信于诸候且擅自拿下陶邑不甘心还要吞并魏国。秦昭王不得不“自圆其说”的同时,并赵燕两国以订下不干涉齐国战后善后之事的城下之盟才化解了“误会”。事后,秦昭王罢免魏冉丞相一职,封陶邑作为魏冉的领地。《史记.穰候列传》记载:“复益陶邑”。其实是因为亲情作出的无奈之举。

从魏冉私自与他国合谋败坏君主名声私自动用秦军扩张自己的私人领地引来外敌威胁国安的事情过程来说,不论放在哪一国,都是叛国之罪。然而,秦昭王并没有按当时的秦律治罪魏冉,而是大事化小罢免魏冉丞相一职后,顺水推舟把远离秦境的陶邑益于魏冉,首开商鞅变法以来“有罪无刑”的坏法先例。

然而,到了秦昭王三十六年,复相后的穰候魏冉“故技重施”仼用客卿灶为秦将想讨伐齐国夺取刚、寿二邑,以扩大自己距离秦国千里以外的陶邑。于是魏国人范睢自称为张禄先生,抨击魏冉讨伐齐国,是越过三晋而进攻齐国犯了战略上的错误,引起秦昭王强烈不满。秦昭王深知,此举严重打乱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战略步伐的同时,也因魏冉私谋而大公而影响国内的战时法治秩序引发国内臣民之不忿。那时由于宣太后专制于朝政,迫无奈只得免去魏冉丞相之职令其迁出秦国回自己的封地陶邑。《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描述魏冉离秦归陶邑的:“穰候出关,辎车千乘有余”,意思是说,魏冉迁出关外的时候,运载家当的车子就有一千多辆。

魏冉凭着有拥立昭王之功,宣太后的亲弟,秦昭王的亲舅,战功卓越,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人,在秦国达到了富贵的顶点,同时也因为这些,后来的种种作为都凌架在当时秦国的制度之上,成为“二秦王”。后来范睢的出现才说出了秦昭王多年以来想说却不能说的话,也能帮他做他多以来想做却又不能做的事,才使当时秦国“四贵”把持朝多年那种“太后擅行不顾,穰候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怪现象得以在普通人的烁金之口结束。


海马论史析理


近几年,一部《大秦帝国》,一部《芈月传》,让秦国宣太后芈八子(芈月)成了热门历史人物。大家都认为,宣太后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之弟穰侯魏冉,才是奠定秦国统一基础贡献最大的人。

魏冉,也叫魏厓、魏焻,因封地在穰,又叫穰侯,是战国时秦国的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魏冉从秦惠文王时起,就在秦国任职,公元前306年,秦武王23岁因举鼎而死,没有儿子,各兄弟争位。魏冉实力较大,拥立了秦昭王,平定诸公子之乱,(或者说杀尽非他外甥的秦惠文王诸子、包括秦惠文王王后)。之后魏冉因深受宣太后宠信,又凭着他的拥立之功及和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总揽朝政近四十年。

魏冉是个才华横溢的人物,为大秦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同时他又是一个有品格缺陷的人物:比如他贪婪成性,比如他不知收敛,比如他不知进退;他既是功秦国功臣,又是秦国祸害。

魏冉的功

  1. 公元前306年,拥立了秦昭王;

  2. 之后花了几年时间,平定秦惠文王诸公子内乱;

  3. 秦昭王十四年(前293年),魏冉起用白起为将军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他们;

  4. 秦昭王十五年(前292年),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

  5. 秦昭王十九年(前288年),由魏冉操持,秦昭王自称西帝,尊齐湣王为东帝;

  6.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年),魏冉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入北宅,随即围攻大梁;

  7. 秦昭王三十三年(前274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交好。秦王派魏冉进攻魏国,斩敌四万人,使魏将暴鸢战败而逃,取得了魏国的三个县。

  8. 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年),魏冉与白起、客卿胡阳再次攻打赵、韩、魏三国,在华阳城下,大败芒卯,斩首十万人,夺取了魏国的卷、蔡阳、长社,赵国的观津。

”天下皆西乡稽首者,魏冉之功也“,可以说,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富饶,而魏冉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扩大了秦国的版图,并使秦国成为可以傲视六国的霸权,为秦国一统中国奠定了基础。

魏冉的过

魏冉的过主要是两点:1、功高震主,“太后擅行不顾,穰候出使不报“,世人只知有穰侯而不知有昭王;2、破坏大秦崛起的根本,公器私用。

魏冉凭着有拥立之功,又是皇亲国戚,本身战功卓越,还提拔了一批有才干的人,党羽从多,在秦国达到了富贵的顶点,彼时【穰侯之富,富于王室】、【穰侯出关,辎车千乘有馀】,到了魏冉掌权的后期,世人”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

魏冉对他的封地陶,苏秦早在五国伐齐时就直接指出【魏冉必妒君之有陶也】,到了后期,魏冉的私心已经影响了秦国的东出,在魏冉攻打魏国时,魏大夫须贾劝魏冉放弃攻大梁,说的是【夫兵不用,而魏效绛、安邑,又为阴启两机,尽故宋】,即魏冉【若退兵则魏国可献上绛、安邑为陶邑开辟道路】,可以说魏冉数度攻魏却无功而返,与他的私心益厚有很大的关系。

其他人能看出来魏冉的私心和贪财,秦昭王嬴稷不可能看不出来,也不可能对魏冉损公肥私的做派无动于衷,特别是在嬴稷对内被四贵掣肘,对外军事上接连不利时,当范雎提出”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的建议,才会被秦昭王全盘接收,并最后一次罢免了魏冉的相位,并令其迁往自己的封地。魏冉最终在自己的封地陶”忧愤而亡“。


张良自挂东南枝


秦国穰侯魏冉有出色的政治才能,识人无差,用贤无碍,为秦国的强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只是私心较重,把私欲置于国事之上,终于被昭襄王摒弃。魏冉是秦宣太后芈八子的异父同母弟,还有一位弟弟华阳君芈戎。秦惠文王的儿子,秦孝公的孙子秦武王与大力士孟说在洛阳周王室的太庙比赛举龙文赤鼎,大鼎脱手胫骨被砸断而死。武王壮年而死,没有儿子也没有留下遗言,秦国后宫和朝廷乱成一团,纷纷欲拥立各自的公主继位当国君。


宣太后想立公子芾与惠文后想立的公子壮争秦王,并得到惠文王弟弟樗里疾的支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其时赵国赵武灵王在位,经过系列改革和扮猪吃老虎之后,见秦国内乱,也欲从中捞取好处,便把在燕国为质子的惠文王儿子羸稷接过来,派兵送到秦国,要求秦国立他为君,同时耀兵秦边境之上。大兵压境,内有政敌,这时魏冉出现了,他联络了樗里疾和朝臣,以赵国势大为由说服大家迎立公子稷,之后用了两三年平了内乱,从这一点说,穰侯对秦国有大功。


昭襄王初立,实权操在宣太后和魏冉等人手里,樗里疾去世魏冉任丞相,他是秦国历史上著名的铁血宰相,以铁腕统治秦国,先后四次担任国相,由此秦国在对外政策上更重刀兵。(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比如,当上国相后,魏冉派遣弟弟华阳君芈戎率领大军进攻楚国,楚军司令景缺战死沙场,三万战士阵亡。前295年,秦发兵攻打魏国的襄城,次年,秦败魏师于解地。前294年,向寿率兵攻取韩国的武始,同年,魏冉破格起用在新城之战有出色表现的白起为将,攻夺韩国的新城。前293年,魏冉再用白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他们,斩首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但与秦国的基业同时膨胀的是他的野心私心,他不断的通过东征西讨积累战功财富和地位,又致力于对付齐国,原因是自己的封地就在临近齐国的边界,占领了齐国的土地就可以纳入自己的封地,这不是谋国而是谋个人的私欲。等到范睢入秦后,说服秦昭襄王独掌大权,乾纲独断,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罢免,迁到关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于陶邑。


南方鹏


魏冉对秦国的贡献,大致可以归于三点:

1、平定季君之乱,稳定秦国政局

秦武王意外扛鼎而死后,引发秦国政坛的地震。他死得太突然,又没有儿子,谁能成为下一任秦王呢?各方势力粉墨登场,最有实力问鼎王座的是武王的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壮,一个是公子稷。

公子壮是秦武王的亲弟弟,秦惠王的嫡子,根正苗红,最有资格继承王位。他得到惠文王后与武王后的支持。公子稷是秦惠王的庶子,当时入质燕国,远在天边,看上去继位可能性很小。然而公子稷的背后,有两个极厉害的人物,一个是母亲芈八子,另一个是舅舅魏冉。

魏冉是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兄弟,被封为穰侯。芈八子与弟弟魏冉秘密从燕国接回公子稷,立为秦王,他就是秦国史上著名的秦昭王。芈八子成为太后,史称宣太后。不甘示弱的惠文王后、武王后也拥立公子壮为秦王,史称“季君”。

秦国冒出两个王,内战无可避免。宣太后把魏冉提拔为将军,镇守首都咸阳。这是秦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内乱,史称“季君之乱”,内战整整持续了三年。在魏冉的铁腕下,昭王的军队彻底打垮了季君的军队。在宣太后的指示下,魏冉尽诛公子壮(即季君)、惠文后、昭王异母兄弟以及追随季君的大臣。

由于秦昭王年龄尚幼,宣太后与魏冉遂专国政,威震秦国。

2、纵横捭阖,开疆拓地

魏冉曾经四度担任秦相,掌权时间长达四十年。在这四十年里,秦国向东鲸吞蚕食,走上高速扩张之路,魏冉之功,不可抹煞。

魏冉上台后,马上策划阴谋,瓦解齐、楚联盟。为了达到目的,他采取三管齐下的方针:第一,以重金贿赂楚怀王及楚国重臣;第二,秦、楚通婚,楚怀王娶秦女,秦昭王娶楚女;第三,秦国将其占有的上庸归还给楚国。

楚怀王就是个贪小便宜的人,秦国给点小恩小惠,他又把奇耻大辱给忘得一干二净了。他又干了一件傻事,傻乎乎地与齐国断绝关系,把太子横送到秦国当人质。后来史书这样评论:“楚之祸自此始。”

拆散齐、楚同盟后,魏冉翻脸不认人,频频对楚国发动进攻。最后楚怀王傻傻地被骗去武关议和,不想一去不复返,沦为秦人的阶下之囚。至此,楚国失去与秦国较量的资格。

魏冉自己也是一员名将,颇有军事才干。他三番五次带兵进攻魏国、韩国,甚至打到齐国,捞到不少土地。在魏冉的威逼下,东方诸侯进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恶性循环中。

3、伯乐之才,重用白起

魏冉另一大贡献,就是发现并重用白起。

白起早年的军事生涯不可考,在伊阙之战前,史书仅有他的一次作战纪录。公元前294年,他指挥秦师攻克韩国重镇新城。此时的白起年仅二十几岁,已获得“左更”的军功爵,在秦二十等爵中位列十二等,属中上等爵位。

公元前293年,秦相魏冉派向寿为大将,挥师东进,进攻周室。魏、韩两国联手武力干预秦国入侵,集结了二十四万军队,与秦军对峙于伊阙。当时秦军的数量不及魏/韩联军的一半,劣势十分明显。

在此危急时刻,魏冉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提拔白起担任秦军大将,取代向寿。魏冉这是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在赌,因为向寿是秦昭王由小玩到大的亲密朋友,用白起取代向寿,若不能出奇制胜,魏冉的政治生命可能就此结束。

可事实证明,魏冉的眼光是独到的,他果断起用白起,不仅赢得伊阙之战的伟大胜利,更是发现一位千年一遇的军事奇才。在后来军事生涯中,白起消灭东方诸侯的军队,超过一百万,是秦国一统天下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物。没有魏冉的破格任用,白起就不会那么如鱼得水。


君山话史


魏冉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魏冉可以和商鞅,张仪一起相提并论。当时,秦武王举鼎而死,秦国内乱。丞相樗里疾去世,甘茂受猜疑而逃走,秦国开始动荡不安。魏冉到达秦国后,和宣太后一起,从燕国请回秦昭襄王,并立秦昭襄王为新的秦国国君。并重用白起为大将,开始了对东方六国,穷追猛打的进攻。伊阙之战,白起斩杀,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之后渡过黄河,占五城,又歼灭韩国五万军队,占领了魏国大大小小的六十一座城池。韩国申不害变法,强大起来的韩国,从此一蹶不振,魏国更加衰强了。魏冉又命令大将白起灭楚,郢城之战,白起又用水攻,歼灭了楚国三,四十万楚国军队,楚国迁都寿春,从此也衰败了。魏冉又和大将白起,胡伤在华阳之战中,大败赵,魏联军,斩杀魏国十三万军队,二万赵军被歼灭。魏冉拥立秦昭襄王,任用白起为大将,开始了秦国讨伐六国的开始,多次打败六国军队,在秦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作为,功劳特别大的一个人。


茶山文哥


魏冉是宣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秦昭襄王嬴稷的舅舅,就凭这层关系,魏冉在秦国四次担任丞相权倾朝野,深受宣太后宠信。魏冉是智者也是一代名将,他威震诸侯不是靠嘴吹出来的,是打出来的,是靠智谋获得的。

拥立之功,姐弟同心

说到魏冉的功绩第一个就是拥立之功,没有魏冉的全力支持,秦国国君的位置就没有昭王什么事情了。秦武王举鼎而死之后,自己没有子嗣,因此王位就要在诸位兄弟中选出,秦惠文王的儿子很多,有能力有野心的也不少,因此竞争相当激烈。当时昭王并不占优势,因为他还在燕国当人质呢,基本上就只能当个看客,然后客死异乡。



这个时候魏冉帮他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是把他从燕国接回来。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因为首先他是人质,燕国轻易是不会放走的,要让昭王回国就要先有筹码来和燕国交换才行。这难不倒魏冉,他找到了赵武灵王,因为赵国和燕国接壤,通过赵武灵王的计谋,由赵国的赵固负责将昭王先接到了赵国,而后由赵国返回了秦国。


魏冉知道,自己的命运早就和姐姐以及这个外甥绑在一起了。现在群臣里大多数人都反对由昭王赢稷继位,不过对于大多数大臣魏冉并不担心,因为那些人不过是跳梁小丑,左右不了大局。魏冉心里是有个名单的,这个名单里的第一个就是樗里疾,樗里疾是右丞相,号称智囊,且在赢氏家族里地位崇高他的态度至关重要。当初就是他鼎力支持赢荡继承王位,这次他会支持谁呢?

答案是他支持赢稷继位,站在了魏冉的一边,至于甘茂这个不太好对付的人早就被魏冉联合樗里疾给排挤走了,还有谁有实力和赢稷争夺君位呢?答案是有,这个人就是公子壮。公子壮是赢荡的兄弟,都是惠文后的儿子,他和秦武王赢荡是亲兄弟,自然十分相似勇力无双,对于秦君之位他志在必得。对于这个匹夫没有什么难度,而且魏冉已经和樗里疾用计将甘茂逼走了。



不过要把反对势力连根拔起不是那么容易的,为了达到一击必中斩草除根的目的,魏冉和樗里疾定下了引蛇出洞的诡计。他们诱使公子壮认为时机成熟主动发难,这样一来所有支持公子壮的人都暴露了出来,下面就好办了,一网打尽一个不留,连惠文后也干掉了,宣太后可以直接摄政,避免了两宫太后的问题出现。

知人善任,开疆拓土

魏冉的第二个功劳是在作为秦国丞相期间,东征西讨不断的扩充秦国的疆土,为后期始皇帝展开灭国大战奠定了基础。魏冉还为秦国举荐了一名战神,这个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杀人如麻,他就是武安君白起。有了这把无敌之剑谁还敢造次呢?况且魏冉本人就是个能文能武的人,当时赢稷还小,于是朝政被宣太后和魏冉所把持。秦国从秦武王去世几年后的混乱局面中,终于趋于稳定。



魏冉不断的对三晋展开攻伐,消磨三晋的军事力量,这里所说的三晋指的是“赵魏韩”三国,这里不仅有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的助力,魏冉自己也亲自出马,屡战屡胜,把韩国和魏国基本打残了。就剩下赵国了,战国四大名将其中的两位赵奢和廉颇都在赵国,要不是有这么两位名将撑着,赵国不可能有本钱和秦国周旋到最后。


魏国和韩国就没这样的运气和能力了,他们的将领都被秦军吓破了胆,根本没有对抗秦军的勇气了。至于楚国连国都都被白起给攻克了,成为了秦国的南郡。对于这种情况楚国的将领们没有任何办法,在白起这个魔鬼面前,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有个统计白起在所有的战斗中就没有输过一次,也就是说他真的是没有败过。

强秦弱齐,一家独大

就剩下齐国了,齐国当时的实力和秦国不相上下,曾经一度自封为东帝,把秦国封为西帝。这引起了其它几国的不满,于是在燕国名将乐毅的带领下,燕、赵、魏、韩、楚五国组成联军,在秦国的帮助下进攻齐国。当时秦国执政的就是魏冉,魏冉就是利用了五国联军的力量削弱齐国的力量,差一点就把齐国给灭国了。尽管后来齐国的田单利用火牛阵击败了燕国军队,用反间计逼走了乐毅,并收复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但是齐国已经元气大伤,再也没有能力和秦国对抗了,因此始皇帝展开灭国之战时,齐国就没有抵抗,直接投降了。


谋私废公,惨淡收场

看到这里魏冉这个人作为秦国的相国,似乎十分完美,但是这里就要涉及到魏冉做这些事情的初衷了。他的初衷不是为了秦国的一统天下,而是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他不断的通过东征西讨积累战功、财富和地位,致力于对付齐国,很大的原因是自己的封地就在临近齐国的边界。占领了齐国的土地就可以纳入自己的封地,这不是谋国而是谋个人的私利。

随着秦昭襄王赢稷慢慢长大,这位舅舅越来越让他不放心了,但是赢稷是个韬光养晦的高手,没有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出手的,他一面培养自己的亲信,扶植自己的势力,一面等待机会。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制魏冉于死地的人范睢,建议撤去魏冉的相位,罢黜宣太后,把外戚的势力一网打尽。赢稷立刻采纳了范睢的要求,罢免了魏冉的相位,这是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了,因为魏冉再也没有重整旗鼓的机会了。

他死在了秦昭襄王赢稷的手里,权倾朝野的魏冉在罢官免职后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宣太后一族也退出了秦国的历史舞台,一个时代结束了,属于伟大始皇帝的时代即将到来。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能做宰相那绝对不是一般二般人,军事能力,辅政之功,选才任能这都是本事!秦虽然经过商鞅变法是有变化,但后人努力尤其是优秀的宰相班子也是功不可没的,魏,赵,韩都经过变法但并没有大的改观,说明宰相班子很重要,魏冉个人功绩是抹不了的。至于后来被迫交班,同一个地方出现两个优秀的人,自然就有矛盾,王权和相权矛盾的时候,要么相权代王,要么相权让路,魏冉最后能成功身退,当然也是一种智慧!至于引兵争地这事儿都是政治上的一种解读,以他当时的权力地位,在秦哪儿都可以弄块封地,需要费那么大周章引兵去争么?自污他污都需要个借口,历史的真相永远留给后人去猜,不能书上写什么就是什么,还有“为什么”~最后人家是成功身退了,2000车金银,几辈子吃喝不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