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日語的古文和漢詩該如何讀?

66的娃娃


日語是怎麼讀文言文和漢詩的?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漢字是語素文字,不是表音文字,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但卻沒有實行“語同音”,漢字可以被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共同使用,而成為一種通用語,這就是漢字的優勢。

每一個漢字在日語裡有對應的發音,所以日本人是用日語的語音來讀漢字的。

漢字約於公元5世紀之時,經朝鮮半島而傳入日本,漢字傳入日本以後,實際上成為了日本的官方文字,日本人不僅用漢字,而且用漢語的文言文作為官方的書寫系統,所以,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前的圖書,基本上都是用漢語的文言文書寫的,今天的中國人閱讀這些圖書,毫無語言障礙。

因為文言文是官方的書寫系統,所以日本人也創作了大量的文言文作品和漢詩,大概從奈良時代(公元710年至794年)開始,日本的文人就開始大量創作漢詩,日本最早的漢詩選集是《懷風藻》,中國人閱讀《懷風藻》毫無語言障礙。

日本的史書《日本書記》、《古事記》、《吾妻鏡》等等,均是用漢語的文言文書寫的。

(《日本書紀》部分篇章)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人開始使用推廣假名,儘量用假名書寫日語,並進行了文字改革,不再使用文言文寫作了,但是,日本人在學習假名、日語語法的同時,必須還要學習漢字和文言文,因為日語中有70%多的詞彙來自於漢字詞,日本的文化典籍大部分都是用漢語的文言文書寫的,學習漢字和文言文,有助於理解日語中漢字詞的意義,並瞭解日本的歷史文化。

那麼,問題來了,日本人是怎麼讀文言文的呢?其實和中國人一樣,就是用漢語來讀,每一個漢字都有對應的日語發音。既然,他們讀的是漢字,那為什麼我們中國人聽不懂呢?原因很簡單,秦始皇實行了“書同文”,但沒有實行“語同音”,漢語的語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讀法是不同的,大致可分為上古漢語語音、中古漢語語音和近古語音,中國的書籍是分不同時段傳入朝鮮半島的,在日語裡,漢字的讀音有吳音、漢音、唐音的區分,日語保留的是古漢語的發音,另外漢字在傳入日本以後,還帶上了日語口音的色彩,這樣一來,今天的中國人就聽不懂日本人讀的文言文和漢詩了,但是一旦寫出來,我們就可以完全看得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