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中国香烟发展史


你能想象香烟在中国都经历过什么吗?改朝换代、饥荒战火、不愁吃穿者的微笑、普通人为生计奔波的愁容、商家的巨幅美女广告、工厂流水线上的普通女工……香烟不仅仅是香烟,它还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在不同层面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跟权力、金钱和美女都或多或少地关联。中国很多名人爱吸烟。这是鲁迅先生一个非常经典的吸烟镜头。

许广平曾说过:“凡是和鲁迅先生见面比较多的人,大约第一印象就是他手里面总有枚烟拿着,每每和客人谈笑,必定烟雾弥漫。”鲁迅离不开烟,我们读过的他的文字,几乎都是诞生在烟雾弥漫之下。推崇鲁迅的毛泽东也一样地嗜烟如命,留下了不少吸烟的影像。他说自己如果没有香烟在手上,或吸上几口,在思考问题时,总觉得缺少点什么。1964年秋,四川什邡卷烟厂开始为毛主席等领导人生产特供烟。

邓小平跟毛泽东一样是老资格的“烟民”,他无论是在开大会还是接见外国客人,甚至到国外出访时都要吸烟。1988年4月16日,人民大会堂,邓小平问阿基诺夫人:“我可以抽烟吗?”阿基诺答:“我不能对你说不可以抽,因为我不是你这个国家的领导人。”于是邓小平拿出了一根烟。


尽管有些人认为烟草是中国本土产物,但目前学术界公认烟草产自美洲,在明朝万历年间传入中国。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吸烟和烟草同时进入中国。明清两朝,人们主要是吸旱烟、吸水烟和闻鼻烟,并发展出了中国独特的鼻烟壶艺术。图为民国时吸水烟的云南人。

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卷烟和雪茄烟传入中国。1895年,在四川什邡诞生了中国第一个雪茄手工作坊。《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开始在中国投资建立烟草公司,占据了全国卷烟市场的大半江山。能与外国公司相比的,只有简照南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有限公司。图为吸烟的张作霖。

20世纪初,中国的大多数男人都沦陷进香烟的怀抱,也出现了少数吸烟的女人。这是民国时,坐在人力车里叼着烟卷的两个女人,她们头上戴着花,身上还穿着花衣服。

渐渐地,更多的女性向香烟屈服,加入烟民的行列,尤其是在商家大量地投放广告之后。图中左为记念牌香烟的广告,右为哈德门牌香烟的广告。哈德门牌香烟是1923年英美烟草公司在青岛设立分厂开始生产的,在历史上非常有名,鲁迅到北平后就常吸哈德门牌香烟。

像在西方国家一样,在民国,女性吸烟也被视为一种美和优雅,那些广告里塑造的女性形象尤为如此。她们发型时尚、穿着时尚、妆容时尚,手里还悠然地拿根烟。于是,吸烟也便成了时尚。图为20世纪30年代的香烟广告。


1937年,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一些重要香烟产销地相继沦陷。到1941年,重庆接连遭遇轰炸,但人民的日常生活依然照常。图为烟民在街头自己买烟叶、准备晾晒后自己卷进纸里制成烟卷。

在重庆大后方,一些市民靠卖香烟维持生计。

在敌后,多途径发展卷烟工业,如军队办烟厂、机关建烟厂、民众开烟厂等等。20世纪30年代,中央在瑞金等地办过小型卷烟厂,1937-1946年,延安也办过几家烟厂。图为八路军在延安开展戒烟教育,在黑板上写着三条吸烟的危害,其中一条是:夜间暴露军事秘密。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解放华北军事重镇张家口。此后,张家口成为中共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这是童工在张家口火柴厂工作,他们工作的间隙也会上文化课。火柴和打火机都是点燃香烟的工具,在中国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人都把火柴叫:洋火。

1948年,上海解放前,街上的巨幅“大号银行牌”香烟广告,旁边是一位穿紧身衣、高跟鞋,手里拿着香烟的金发美女。那时候,上海街头可以看到很多香烟广告,还有动爵牌、白兰地牌、马蹄牌香烟等等,处处都显示出大都市的繁华。


然而,繁华终有落寞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战争刚刚结束,国内烟草行业处于无序状态,烟草行业也进行了改组、赎买和公私合营,中国烟草行业的旗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也实行了公私合营。图为1950年,长春一家卷烟厂的女工在分拣烟叶。

1959年至改革开放前,中国香烟实行统购包销政策。改革开放后,中国香烟产品严重匮乏。图为1981年,天津卷烟厂的生产车间,该厂生产的过滤嘴喜凤、恒大牌香烟一直是市场上的畅销货。那时候,买烟也需要凭票。 摄影:宋佑民/新华社

20世纪80年代初,云南玉溪卷烟厂的技术设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红塔山”风靡全国。每到香烟订货时节,玉溪市大小酒店都住满了经销商。图为玉溪红塔集团董事长褚时健与副董事长字国瑞。褚时健1999年被控贪污受贿罪获刑。

1988年中国火车上的香烟广告,左为中国本土品牌“红双喜”,最早由南阳兄弟烟草公司创立,后来红双喜牌卷烟正式归上海卷烟二厂;右为世界香烟著名品牌万宝路。

北京市名烟名酒价格自1988年7月28日放开,由市场定价。图为北京市西单菜市场的名烟柜台上,中华、红塔山、阿诗玛等敞开供应。曾经作为特供烟的“中华”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

价格放开了,市场更加活跃了。199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正式颁布,国家以法律形式肯定了烟草专卖制度。图为1990年,北京街头卖香烟的小摊。

曾经,在室外吸烟几乎没有禁地。图为紫禁城里休息的中国军人,其中一个人手里拿着香烟。

街边下棋的老人,每个人手上都夹着一颗烟。旁边都是观棋的中小老年。

天安门前,也是可以吸烟的场所。图为在天安门合影的两个男人和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叼着香烟。这个年龄的孩子是不懂得吸烟的含义的,而两个大人都在笑呵呵得拍照,丝毫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

2015年5月,北京市的控烟新法规生效,该法规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法规。香烟在北京人生活里的美好时光正在成为过去时。图为1980年代苏州街头戒烟的公益广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