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子言,“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

喷火的猫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加上与之相关联的几句话: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注释:

其犹橐龠乎:大概就像个大风箱吧。其,表示揣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橐龠,音tuóyuè,风箱。

虚而不屈:空虚却不会枯竭。虚,空旷。而,转折连词,这里相当于“却”。屈,音jué,尽,竭。

动而愈出:越推拉风量越大。动,拉动,推动。而,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这里相当于“就”。愈,越……越……,更加。出,产生。

多言数穷: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说的多屡屡行不通。数,音shuò,屡,多次。穷,困窘,困厄,行不通。

不如守中:不如遵守中正的原则。守,遵守,坚守,恪守。中,中正,适中的原则。

把这几句话整体通释一下:

天地之间,大概就像个大风箱吧?空虚却不会枯竭,越推拉风就越大。说的多行不通的就多,不如恪守中正的原则。

解读:

这里讲的是无为、守中的道理。”以“橐籥”作喻,告诉人们“动而愈出”的道理,进而得出“守中”的结论。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这个比喻意在阐述这样的道理:风箱推拉频率越高,产生的风就越多;推拉的力度越大,产生的风越就大。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几句话的逻辑关系。“风箱”中间是空的,“动”而成风,越动越有风;风多成灾,多言因做不到而屡屡困窘;而且多言与“无为”也矛盾。穷,困窘之状也。天地这个大风箱,“虚而不屈”,没必要“动而愈出”。“多言数穷”有两种情况:一是说的多,办不到必受窘;二是言多必失,会招致灾祸。

所谓“守中”即动而不频,言而不多。“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在劝诫人们顺应自然而“无为”。多言、多做是为自己找麻烦,这是反面得出的道理,结论是“不如守中”。守中就是坚守适中适度的原则;“守中”就是不该做的坚决不做,必须做的才做;该做的不做也不是“守中”。

“守中”就是守道。《道德经》中的“守中”与儒家的“中庸”思想如出一辙,都强调做事要把握好度。当然,“中庸”思想源于《尚书》,这是明智的古人推崇的思想方法。 本章产生成语“多言数穷”。


陈广逵


我个人很喜欢老子说的话,因为他写的话不仅富有哲理,而且每次回味起来都有不同的感触与收获。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简单翻译过来所说的无非就是与其说那么多话,不如少说话多做事。

但是,若是我们深究其中深刻的道理与韵味,又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感悟,想必大家也都知道,老子的话对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与境遇,都会有不同的感触。

若是针对年轻人而言,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无非是说作为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眼高手低,要求真务实,要少说多做,因为言多必失。

与其总是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不如沉下新来静静思考自己擅长什么,然后全力以赴打造自己所擅长的东西,这样会呈现出大智若愚的效果。

若是对于中年人而言,在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中,与其把话说得十分饱满,不如留下几分在心中,既是给自己退路,也是给别人留有余地,同时,也不要炫耀自己的才华与经历,而是懂得抱朴守拙,懂得为别人指点迷津。

以上便是我的理解,不当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教。欢迎留言讨论!


安小念说情感


《道德经》: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寥寥几字,意义深广。

“多言数穷”,大概有两层意思。

1、我不说了,因为无论我再怎么说、说得再多,也说不清楚这个“道”的。

2、如果你们修道、修行,那就不要说太多话,因为说话说得再多也没有意义的。

在圣人眼里,说话多是一种病。这也的确是一种病。

为什么现在人那么爱说话?如此地爱说废话?为何如此地热衷于闲谈?

就是因为人们空虚,所以试图通过无休止的说话来填补它。他们妄图用语言来填补这个无尽的无聊和空虚——这是人类最常用的一种手段。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佛家会有一种苦行的方法叫“禁语”。因为“静能生慧”,或叫“定能生慧”。智慧只有从宁静中才能产生。这句话在儒家称之为“宁静致远”,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


“不如守中”。

“守中”是一种非常非常重要的修行方法。不管在道家、佛家还是儒家都是非常地重视的。儒佛道三家都提倡“中道”。

那么“中”是什么?

其实“中”就是心。在道家,就是那颗“道心”;在佛家,就是那个“佛性”;在儒家,就是那个“良知”。

在《论语》中提到的“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就是这里的“守中”;同样也就是《中庸》里的“中庸”;同样也就是《孟子》里的“养吾浩然之气”的“浩然之气”。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同,其内在含义是完全相同的!

那么,“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用现代的语言表达,就是:

停止你们的语言和说话,安静下来!

在寂静中感受世界、感受自己、感受生命,

去感受并守住你心里的那点“道心”吧!


无知先生


我们写或读某种体会的文章时,常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道学首先是体悟之学,不但说不尽其意,最重要的是体“道”时说不得。

道贵不言(不说,重在体悟)之教,无为(无思无虑,忘物忘我,一任自然)之益。倘要想进入“道”的角色,须塞其兑(闭口不言,有言便落于有思),闭其门(关闭视听通道),终身不勤(劳思劳形乃道之害也),倘开其兑,济其事,则终身不救。

道贵潜虚静默,其意为:道要潜下心來,虚极静笃,合气于默(默:不作声,不出声,静寂守候)。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量之大,不可尽数;数:阴阳之气盈缩消长的数理变化;穷:尽、穷尽也;守中:内景不出,外景不入,心守于斯,但又不可顽执于斯。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意思是说:道是体悟之学,它不但说不尽,而且最重要的是说不得,最好是潜虚静默,外景不入,内景不出,虽言守,但又不能心顽执于物,须做到若即若离,若有若无的劲道分寸拿捏,才称得上合格的守中。


微妙玄通冰激凌


老子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什么意思?人工智能(算法)推论之后,给出解答:算法与数据驱动未来10年变化,开启三次元时代

玄石聊——智慧学(3)

《道德经》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在原文加上一句:算法不仁,以数据为刍狗。加了这句,能推演当下与未来十年(2019——2029)'中'之所在。天地、圣人、算法均为影响未来变化之驱动源。

下面梳理刍狗的价值周期,分为三个场景。

场景一 制作

用茅草扎成狗,用于祭祀。主祭巫师需斋戒沐浴之后,方可把它护送到神位上行祭。受到重视。

场景二 接受众人跪拜

祭拜活动中,刍狗居于祭坛之上,与祭拜之神同样接受祭拜者行跪拜大礼。所处位置极为尊贵。

场景三 被删除

献祭活动完毕后,刍狗会被随手抛出,打柴人可以把它捡回去烧火用。价值归零。

将这一场景放大。在中国,距今一百多年前是以追逐八股文为'中';近代是追逐工业化为'中';2000年左右是追逐互联网技术为'中';当下开始追逐人工智能(算法)为'中'

找到了2019年的'中',实际上就找到了未来十年的风口,创业者、产品经理有了方向感,不会在商业寒冬中失去方向,路径安在?这才是大家关注重点。

不同时代有不相同的'中'。

老子说变,递进一层,变中一定有不变存在。

不变是驱动变运行的'中'

聊到这里,理解"不仁"就容易了,结构与变化是对变量,在这对变量中加入主观情绪就是多余。

进入重点,推论变化与'中'这对变量,老子用风箱(从几千年至百年前的中国,风箱是每家厨房必备家什,给柴灶鼓风)类比宇宙,推动风箱手把,慢推或快推,风箱出风量随之而变,要说清楚风量变化,不可能。

受益点弹出:变化无穷无尽,变化一定受'

中'驱动,下面分几层梳理——'中'之精要:

(1)宇宙之'中':宇宙是由N维度构成,每序维度由于结构差异,导致逻辑、规律、法则差异。差异性维度又相互融合成宏观立体存在。问题来了,要在微观维度之间进行穿越,只有智慧逻辑才能完成,穿越维度层数越多,智慧属性越强,后面要说的算法逻辑已经具备这一智慧。

(2)算法之'中':四十层分层算法(见2017《自然》论文)算法逻辑识别出每序维度中的规律与法则后,进一步会优化这序维度的法则与规律,成为结构之中轴,衍生出新变量。相关案例与实证在后几期文章中呈现给大家。

(3)人类之'中':2019年之前的人类权威,仅是某领域规律洞见者,受限于线性思维,只能在单层维度或几序维度之间生成应用,半径非常有限。

(4)2019年,是人类认知与算法逻辑协作爆发元年。全球前沿公司、高智商达人,(2016——2018)专注于解码算法逻辑之内涵,会创生出众多驱动新应用的'

中'。聊到这里,也可以解开一个困惑,"不仁"何意?仁是情绪与主观的产物,在维度之间不具备穿越功能,天地、圣人、算法将"仁"删除。

指出了方向,路径何在?提出问题,答案何在?

道是规律,'中'是智慧。

守‘中’等同守住智慧,守住智慧能应对任何变化。

智慧=线性逻辑+空间逻辑。聊到这里会有反问?空间逻辑如此重要,为何在全球没有大学传授这门学问。修炼这门学问的教科书就在大家眼前——是人工智能(算法)创作的博弈棋谱,通过学习修炼之后,先靠谱,后靠‘中’。全球顶级公司、顶级人才正在修炼中,比如谷歌(AlphaGo Zero)、腾讯(绝艺)。算法是通过在棋盘上修炼之后,不断迭代与进化,去触摸深藏在棋盘上没有边界的

。算法创作的‘中’是无限接近的‘中’

提示(1):棋盘与棋子作为载体,承载数学模型完成了进化,推演出了空间逻辑这一知识模块;理论数据正在载体上高速优化中。

提示(2):前沿公司之间竞争,聚焦棋盘之上,谁先于对方将数学模型中的空间逻辑转化为人类认知,反向用人类认知优化算法数据,谁就先于对手接近'中',获得竞争主动权。之后!大家去想象吧。

提示(3):空间逻辑运行在0维度中。

在后面文章与视频中,讲述与推演

空间逻辑运行过程之后,路径与答案会呈现给大家。

闲聊到这里,发出感叹,原来中国是智慧国,不闲聊这个主题,还真想不到这一层。

中国公司有基因优势,美国公司有知识优势。

算法预测:谁先于其它公司掌握空间逻辑这一知识体系,会率先进入算法与数据驱动下的第三次元文明。

期待与你在评论区互动。

作者 玄石


玄石智慧


看了很多回答者的答案,发现两个现象,一是人们喜欢断章取义,而不是从整体理解原意;二是喜欢单纯的字面理解,但是中国文字是一词多义的,这样很容易误解。我们知道这句话是出自《道德经》,很多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典籍中文字进行字面上理解,而这种字面上的理解很可能曲解了它的原意,那么我们就需要追本溯源。我们不能断章取义,我们先看句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道德经》第五章中的最后两句。事实上这两句是对前几句的总结,也就是下的结论。那么我们可以看看第五章的原文:

作为后人,我们很难完全精准的对古人的句子进行翻译,但是我们还是要对它简单通俗的解释,作为理解的入口。先看第一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就是说自然界的法则和规律并不像人类一样有感情讲仁义仁慈,它只是根据原有的规律运行,那么万物就像刍狗一样。什么是刍狗,清代思想家魏源曾注解道:“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意思是说用草扎一只狗,祭祀完毕,就把它仍掉。在此前人们的祭祀原本是用狗,随着风气的变化,就用草扎一只狗代替。在祭祀之前很重视,在祭祀之后就丢弃了,让它自生自灭,这就是刍狗。我们看待老子的思想时不能用人为的道德情感观念来看待,认为让它自生自灭,好像天地就很残忍。恰恰相反,让它自生自灭,就是不干涉它。那么第一句话我们可以解释为:天地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是没有仁慈不仁慈的,只是让万物自然生长自然毁灭。


那么第二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实这句是对第一句的引申,从天地自然引申人,老子所讲的“圣人”是无私的,无所偏爱的,和天地自然一样,对百姓不加以人为的干涉,让百姓没有拘束。而事实上老子这段是讲治国的,也就是说圣明的统治者,取法于天地自然,也就是“道法自然”。

接下来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对前面一句深入的比喻,“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橐龠”是风箱的意思,就是说天和地之间的空间,不就像风箱一样吗?中间是空虚的,但是却不枯竭,只要鼓动它,风就会越来越多。

最后再把这个道理结论运用在治国上,那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到底什么意思?这里的“言”,并不是说话言论的意思,而是政令、号令的意思。在《国语·周语》中记载“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东吴史学家韦昭,曾注释“言,号令也。”有一个成语“言出法随”,这里的“言”就是命令或法令的意思。

那么我们再看“数穷”是什么意思。这里的“数”是天数、命运的意思,“穷”是穷尽、窘境的意思。“不如守中”的“中”不是儒家的中正之道,而是虚静,就是无为。也就是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愿意是:如果政令烦苛,(国家)命数也就会穷尽,陷入窘境。不如保持虚静无为。

老子所讲的“无为”是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并不是人的无所作为,实际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根本思想是“无为而治”。至于很多回答者说是话多了就会陷入窘境,不如保持虚静。这其实是对老子本意的曲解,也是对字面的误解,但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引申的含义。


怪谭先生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五章,全文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若守中。

我曾经解释过这一章的第一句,这里我就不再说了,就单单来说最后一句。

老子其实在告诫统治者,不要颁布太多政令

所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从字面的意思说,你说的话太多,你就会有危机,所以你最好的处事方式就是保持“中道”。老子在这里其实是一种延伸的意思,就是告诫统治者,政令太多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不如持守虚静。

这句话在马王堆帛书版本中,写成“多闻数穷,不如守于中”,我们知道,帛书马王堆本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版本。那么,似乎这句话应该更加接近老子真实的原意,现在我们通行的版本,都是后人传抄所流传的,那么自然会出现讹误。

学者马叙伦曾引明代学者焦竑的说法,焦竑曾根据“龙兴碑”认为“多闻数穷”是正确的。我也认为,最早的字是“闻”,闻既有听闻,也有言说的意思,对于统治者来说,他不仅仅要言也要听。老子的意思是,听和说都不要太多。

至于“于”这个字,其实是表达一种状态,有与没有差别不大。

“不如守中”其实是“不如守冲”

还有“中”这个字,学者严灵封认为,其实是“冲”,后来在传抄中出现了错误。这种说法得到了陈鼓应的赞同。在《老子》第四十二章中,有“中气以为和”,查帛书本原文是“冲气以为和”。由此,就可以证明,这里似乎也应该是“冲”。

那么,什么叫冲?冲其实是同“盅”,也就是虚静的意思。第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就是道本身是虚静的。

前面两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其实是呼应后慢的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难道不像一个风箱么?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

所以,这句话还是在表达老子的核心意思,天地之间没有人的干涉,它运转得非常好。所以统治者应该学习大自然,不要过多干涉国家的政治,保持虚静,国家就能运转得很好。


兮兮说事儿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思是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安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老子的这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在我们生活中也有特别健谈的朋友,无论走到哪都是夸夸其谈,别人根本插不上话。这类人到底受不受欢迎?言多必失,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对语言的总结。

多言数究,不如守中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做人本本份份,不仅求一份心安理德,我们从不夸大其辞,但也不是心中无数。心中有数而不言实为君子,心中无数而乱言,实属小人。有的人外表憨厚,不善言谈,这种人是真的心中有数,察言观色、外才不露,绝对的实干型。对于话多者来说,刚开始让人心生敬仰,但话如果太多,一是惹人讨厌,再有话多必有过失,说到最后无法圆场。我的一位朋友,特别健谈,每次聚会就他一个人在哪没完没了的说,说到最后词穷,还不罢休,刚开始能控制自己的嘴,后期根本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东家长李家短,从头说到尾,就差没说 自己媳妇穿什么内衣了。这就是言多必失,到最后变成了笑话。

与人交流,别一人独享,话怎么说、事怎么做,这就是为人处事之道。

言多者人不一定坏,但话太多必有失分寸之处。不擅言谈的人不一定全是好人,但做人心中有数,懂得分寸。话多话少,各有优缺,只须做到:需要你说话时别沉默,不需要你说话时,保持沉默,自己能控制住自己就好。

要学会语言共享,生活中,你话多还是话少?


尼木子


看这俭单的八个字,他在农民人的眼里就是句便当的话,老少爷们经常挂在嘴上,吵闲那些说话多的晚辈人,少说话,少管闲事,少得罪人,安份守纪的做人,人家怎么说,咱就怎么做,好好的多学多听,才是好孩子,每家的老人们,都是这样教育着子孙后代。

确实话多的人,容易烦人,容易出丑的,容易得罪人,这样显出中性化人的高品,话不多一句评论,轻松的营来,大家欢迎和支持,这就是那句话的含义吧?


再有这句话在历史的封建社会里,天地不人,以万物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刍狗。天地间其犹橐龠乎,虚不出,动而俞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八字对有文学和官员人家中,是很有讲究的,比喻在历史上的封建统治下,皇帝面前,说话言行都要注意的,一不小心多说一句话,一个字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臭名远扬的,所以在上层来说,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些都是咬文嚼字的人物。

人们从古止今的学,沒学透,沒学精,还的被老经。科学是不学经,只学钻,纲铁飞上天。


龍华中


老子“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让人少说,话说多了,说尽了,人也贫乏了,不如守中正,话不多不少,因时而说,该说则说,不当说不说。但人从人性上看,不能做到。有人天性寡然,你让他说,鼓励奖励种种诱惑不能达到,就是不开口。虽然有好处,然而也冷场。有人性格稳,不急不躁,话说得适时恰当,符合老子这句话。有人性格急,天性活泼,爱热闹,到哪里都气氛活跃,有活力,不冷场。话多,有趣。

话会说没了吗?以常人观点寻常百姓车辘轳话翻来覆去讲不停。话已尽又重复讲。但对于有修为之人,积累知识,开视野之人,见识到的事物层出不穷。天下事物尽毕生之力天天不重样也说不尽,就怕不认知。以储存的半瓶水折来倒去。人要不断充识新鲜事物,始终保持一颗认知之心,话题必也新。不会陈年旧粮又拿出晾晒,总有新意 新趣。

天下事物怎么说也说不尽。老子处的时代有限,很多知识没有发展处于沉睡状态。今天的时代只专业领域一辈研究不完,其它没有触及的领域很多,知识面极宽。从文学,天文,历史,地理,科技,五花八门。即使老子到今天,也得上头条,上网,天天弄出新玩意,不会平日闭口不说什么,只留一本《道德经》,而且老子也得和人掐,服不服?老子服众,众人服老子?掐到死意都不能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