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马镫的出现究竟在古代战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Ta丶黄天瑶


先讲观点:马镫是由古代中国人发明的,它的出现改变了古代战争的格局,传播到欧洲之后,不但改变了欧洲中世纪的战争形态,更深刻印象了中世纪欧洲的社会形态,让欧洲加速进入封建时代。

下面分两个部分阐述:第一,中国古代战争,催生了马镫的发明;第二,马镫传到欧洲,引发欧洲重大变革;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战争,催生了马镫的发明;

中国古代战争,最初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一般只有骚扰,突袭,侦探的功能。而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和中原帝国的战争,让战斗形式出现了变化。汉朝匈奴始终是帝国心头之患,匈奴人擅长骑射,实行的流寇式的战法,呼啸而来,得手之后迅速离开,很少和汉朝军队正面冲突,更不会与汉军肉搏。这时候,如果汉军也采取骑射战术,技术上根本无法和匈奴骑兵抗衡,这时候汉军就开始采用冲击战术,就是战士骑在马上,手持长枪或者长戟冲入敌军阵营。当时因为没有马镫,需要战士两腿夹住马腹,身体行动很不方便,为了防止骑兵摔落马下,战士的马鞍前后都非常的高,防止骑兵出现前仰后合的情况,尽管如此,军人摔落下马的情况时有发生。而随着马鞍增高,上马越发困难,有时候披挂重甲的骑兵需要占有扶持才能上马。慢慢的为了上马方便,开始出现了单侧马镫,后来发明了双侧马镫。双侧马镫出现之后,骑兵冲击的威力大幅度提高,因为战士和战马几乎成为整体,冲击力增加,稳定性增加。考古方面,大约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马镫的雏形。马镫,改变了古代中国的战争形势,让汉族骑兵可以和北方游牧民族在广袤的平原上平等交战。

第二部分,马镫传到欧洲,引发欧洲重大变革;

中国人发明的马镫,最早传到中亚,公元七世纪伊朗就出现了马镫,771年,阿拉伯骑兵越过直布罗陀海峡,剿灭西哥特王国,剑指法兰克人。法兰克人正是在这个时候,通过战争学会了使用马镫。改变了欧洲的战争形势。

没有马镫之前,欧洲骑兵不是主力,战斗形式都是手持长矛冲到敌军面前抛射长矛射杀敌人,一旦被敌军步兵围困,就容易被拉下马,剁成肉酱。有了马镫之后,骑兵战斗力迅速提高,人马一体,冲击力非常恐怖,一个身披金属铁甲,手持长矛的士兵,快速冲击步兵阵营,带来的杀伤力和震慑力都是极其惊人的。当时人形容:

一个骑在马上的法兰克人把巴比伦城墙撞一个窟窿。

马镫不但改变了战斗形式,更深刻影响了欧洲政治变革。首先是让贵族成为了战斗的主力。当时一匹马的价格相当于9头牛,金属盔甲的价格更是比马更加昂贵。骑兵已经不是普通人家可以当的兵种;其次出现了职业军人。贵族子弟开始从小学习战斗骑射技术。第三,出现了采邑制改革。以前法兰克人是把获胜的土地分给贵族,打仗的时候贵族征集自由民参战。后来查特马特采用采邑制。国王把领土分成伯爵公爵,公爵伯爵再往下分给男爵子爵,男爵子爵再分给骑士。每一层级之间以土地为纽带形成附庸关系。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句历史名言就是产生在这个时候。也正是这样,中世纪欧洲慢慢进入了封建社会关系。


所以说,看似简单的马镫,不但改变了中古时期世界各国的战争形态,也促进了社会形态的深刻演化。


铁锤文史


马镫它是一个可以挂在马鞍两侧,供人踏脚的一种马具。一些专家从一些史料上推测,马镫可能在汉朝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不过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最早出现马镫元素的文物是在三国两晋时期。

马镫可以极大限度的支撑骑行者的双脚以及让他们在马上发挥最大的优势。它的出现给了中国古代的骑兵极大的帮助。在古代对于骑兵的选拔是非常的严苛的,这一点从古代的兵书中便有体现,在《六韬》这本书中曾提及:选骑士之法:取年四十以下,长七尺五寸以上,壮健捷疾,超绝伦等,能驰骑彀射,前后左右,周旋进退,越沟堑,登丘陵,冒险阻,绝大泽,驰强敌,乱大众者,名曰武骑之士,不可不厚也。

在先秦时代,作战之时用的大多都是战车,但是战车体积较大,操作并不是那么灵活,所以到了秦汉时代慢慢将战车过渡成了马上作战。然而马上作战不仅需要骑者有精湛的骑术,且各项素质的要求都很高。但在马镫没出现之时,骑者对于马的操控并不是很方便,由于双脚没有支撑点,遇到崎岖难走的路双脚很难发力。马镫的出现不仅能让骑者在马上更加牢靠,而且还可以解放上半身,骑者可以最大限度的活动上半身,使用一些双手武器,例如弓箭、双手刀等等,大大的提高了马上作战的战斗力。


口袋里的喵


提起古代的冷兵器战争,可能很多人头脑中马上会出现我们影视剧里面的战争场面。两军对阵,双方各出一员大将。雷鼓声一起,双方大将立即拍马舞刀来到阵前厮杀。后面的士兵就跟看客一样,不断跟着叫好助威。双方主将拼杀几百回合,等一方被斩于马下之后,后面的士兵就会立即掩杀过来,失败一方的士兵就会四散溃逃。一场战争就这么结束了。

多少年来,我们很多人认为古代打仗就是如同影视剧里面这样。当然,这个错误也不能全怪影视剧的编导们,我们古代的小说,比如《三国演义》其实就是这么写战争场面的。不过,最近有本《南北战争三百年:中国4—6世纪的军事与政权》的书,却让我重新认识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

这本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百余年军事对政治的影响。但是作者却始终要解决一个根本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会形成“五胡十六国”的分裂格局?为什么在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羯、氐、羌开始大规模入侵中原,建立政权?

以前,很多学者会把这个原因归结为,是西晋的皇帝昏庸无能,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爆发了“八王之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有机可乘,南下建立政权。这个答案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是,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原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斗争,从西周时期开始,就没有中断过。当初北方的犬戎还带兵攻破了西周的首都镐京,杀掉了周幽王。可是,他们最后还是没有在中原立住脚,劫掠一番,然后被郑国、卫国、晋国这些国家打败,不得不跑回自己的地盘继续放牧去了。

那么,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少数民族能够在中原立住脚呢?这本书的作者李硕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战争技术出现了重大的革新,也就是出现了马镫。

有人可能马上会质疑我,不对啊,我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那里面骑兵打仗已经使用马镫了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都认为,马镫出现在三国以前的东汉时期。证据是从东汉时期的武梁祠内,流传出来了一副骑马者画像石的拓片。这个拓片上面,清晰的展现了马镫的造型,与我们现在的马镫非常接近。眼见为实,很多人就肯定,马镫肯定早在东汉时期就出现了。

  • 马镫不是东汉时期发明的

但是,李硕却告诉我们,眼见不一定为实。问题就出现在了这块拓片上,这块拓片其实出自清代一个叫冯云鹏的人的书里面。冯云鹏在武梁祠进行拓片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也许是想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吧,就擅自对画像拓片做了手脚,自己擅自给画像加了马镫。恐怕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自己这随手一添,造成了困扰历史学界几十年的问题。

小小的一个马镫,真的能改变战争格局,甚至改变历史么?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了解一下,在没有马镫之前,古代军队是怎么打仗的。

其实,古代军队的兵种很简单,主要就是两种,骑兵和步兵。在我们一般认知的范围内,是不是认为骑兵要比步兵厉害?骑兵借助战马,马当然要比人跑的速度快,冲撞力强。可是,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兵根本没有没有办法作为主力兵种使用。

没有马镫,也就意味着人没有办法固定在马背上。马背非常滑,所以在马飞速奔驰的过程中,常常有士兵会跌落下来,根本没有办法当作主力兵种。所以,早期骑兵使用的主要武器是弓箭。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也主要是凭藉它超强的机动能力,骚扰敌人后方,破坏敌人的运粮道路,给敌人造成心理上的恐慌。这就有点像我们后来的游击战,出其不意,打完就跑,根本没有办法决定战场的战局。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汉朝时期,只拥有骑兵的匈奴只能骚扰汉朝的边界,根本没有办法占领城池。

  • 为什么匈奴只能袭击中原 而不能占领中原地区

再来看中原地区,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耕,人们是以土地为中心生活的。所以,中原地区必须使用步兵来进行防守。我们可以来看一个例子,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匈奴曾经想深入中原。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追击到平城这个地方。没有想到的是,匈奴依靠骑兵强大的机动性,出其不意的把汉军合围在了城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在我们的史书,比如《史记》中记载的是,匈奴围困汉军七天七夜。后来,因为刘邦向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的阏氏,也就是单于的夫人行贿,匈奴最后答应撤兵离开。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里面有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当时,汉军已经断水断粮,士气也一落千丈。如果匈奴真的有实力,他们应该打下平城,消灭汉军,然后抢夺城里的财物。这可比接受汉朝的贿赂要划算得多。李硕给出的原因是,当时匈奴的骑兵根本没有办法消灭汉朝的步兵。汉朝军队采用的是密集的步兵战术,也就是排成密集的队列,打人肉阵地战。匈奴面对汉朝的步兵,看得见、追得上,但就是咬不动,吃不下。最终才就坡下驴,接受了汉军的贿赂,主动撤兵。

那可能你会说,北方少数民族没有步兵,打不了阵地战,中原政权缺少骑兵,机动性差,那双方互相取长补短不就得了,北方训练步兵,中原增加骑兵,这好像也不是多难的事吧。其实,这还真的是挺难的。为什么?

  • 不同作战技术影响了不同的政治走向

因为不同的作战技术,还影响了北方草原民族和中原政权不同的政治制度。北方是游牧民族,他们大多都是逐水草而居,领袖对部署的控制力非常弱。匈奴的士兵外出打仗,想的根本不是,我要为我们的部落而战,单纯的只是想多抢劫点财物,所以很多匈奴士兵抢完就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只能是以部落为单位,不能形成中原的那种集权制度。要想训练强悍的步兵,敢于近身和敌人肉搏,士兵必须要执行严格的纪律,军事统帅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否则,战场上那么多人,仗还没打呢,就全都逃跑了。

中原政权呢,发展骑兵也非常困难。在马镫没有出现之前,骑兵是一个难度极高的技术兵种。据说,光训练不从光滑的马背上摔下来,就需要几年的时间。北方的少数民族,男孩子从小就在马背上生活,马已经成为了他身体的一部分。中原士兵呢,从小主要是种地,没有骑过马,即使参军之后加以训练,也不可能达到游牧民族士兵的骑兵水准。所以,古代中原政权,从汉朝开始,到三国时期,中原政权主要依靠的是招募北方少数民族骑兵进行战斗。

北方少数民族和南方中原地区,在几百年的不断冲突中,都互相吸收对方的先进战略战术,最终在十六国时期出现了马镫。马镫可以将人牢牢的固定在马背之上,战斗力大为增强。

东汉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中的鲜卑部族开始崛起。他们意识到中原集权制度的好处,开始主动汉化,建立了严格的军事纪律。等到了西晋时期,趁着中原地区内乱,他们率领配有马镫的骑兵南下。后来,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南下,最终西晋灭亡,中国进入了“五胡十六国”时代。

有的时候,看似一个偶然不经意的发明,却可以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


兮兮说事儿


马镫的出现究竟在古代战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马就是古代的动力源,因此需要驾驭,需要一系列的马具,比如轡头、鞭笞、鞍鞯、马镫等等。就好像今天发动机的变速箱。就好比万户飞天,他的动力也是一种热机、燃气机,可是它就是没有驾驭的能量。能量驾驭程度不够,就容易失控。核反应驾驭住了,就是核堆,驾驭不住,那是核弹。

通过类比,大家可以理解马具驾驭马的意义了吧。

那么,具体作用来说,由于马在商代开始就大规模代替战象,成为战争的主力。商周时期还是战车为主,比如单辕车、双辕车等等。到了项羽彭城之战,3万骑兵连夜长途奔袭,可以完胜40万守城之军,下马挥剑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当时已经能够仅靠双腿驾驭战马,从而解放了双手。一手抓缰绳,一手挥剑。


看到这里,大家清楚了吧。马镫,用双腿驾驭了动力,解放了双手。进而双手可以挥剑、刀、戈、戟,可以双手用长矛,还可以在骑行中开弓射弩。

把机动力和攻击力结合在了一起。

古代欧洲人不知道为什么东方人是怎么做到双手可用,还以为是身体和马长在了一起,所以想象出了一种怪物,半人马。


银杏智库


马镫,玩意虽小,但它给历史带来的震撼和影响力,超乎想象!小小马镫的出现,改变了古代战争的面貌,催生了新的战争模式。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历史进程,一点不夸张。

讲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马在人类战争史的角色演变谈起。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马分离”——人在车上,马拉战车;人类战争第一次速度提升,但遇到个沟沟坎坎,可就完了,很容易人仰马翻车覆。打个仗之前,还必须先“约架”,约在一个平坦宽敞的场子。第二个阶段是“人在马上”,人终于甩开了笨重的战车,骑上了马背。但马背“油光水滑”,骑士全靠两腿死死夹住马肚,才能不掉下来摔个嘴啃泥;战场上根本腾不出手脚,防得了自己不掉下来,就防不住步兵的长枪往上戳。春秋城濮之战中,晋国骑兵玩起了“花活”,给战马披上老虎皮骑上,把楚国的骑兵的战马吓个半死,一顿尥蹶子,结果楚国大败!第三个阶段就是“人马合一”——伟大的马镫出现了!这是一个古代战争史上革命性的小发明。

马镫出现之前,骑兵一般只用于侦察、通信、小规模突击和骚扰,用于战场上正面冲突的骑兵很少,古代的中西方均是如此。马镫出现之后,骑兵解放了双手,舒坦了双脚,从原来的只能在马背上射箭,变成可以拿起长枪、大刀进行砍杀了;人类战争史也因之迎来骑兵无敌的年代。想象一下,冷兵器时代,配备马镫的骑兵,有着绝对的速度、高度,强大的冲击力和灵活机动性,来去一阵风。打得赢就一顿砍杀,步兵的小短腿怎么能跑过四只大铁蹄?怎么能够抵挡骑兵居高临下的劈砍?逃无可逃。打不赢就抖起缰绳一溜烟,跑了!追无可追。这对古代的战争模式造成怎么样一种震撼和冲击!

马镫在中国西汉时间就有了,比西方要早七八百年。马镫首先改写了中国历史,它让处于农耕民族的西汉王朝终于有机会痛揍游牧民族,将强悍的匈奴从黄河之南,一口气驱赶到千里之外的漠北,使其“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为汉儿”。从此,“汉族”之威名,立于世界千载,繁衍至今。如果没有马镫,这种动辄万骑以上,甚至十几万骑的大规模的骑兵作战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成也“马镫”、败也“马镫”;也正是因为它,使得中原汉族被北方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溃败。好端端的一个大唐盛世,被安禄山的骑兵一路横扫,差点崩溃;终宋一朝,一直受着来自西北、北方“西夏、辽、金”等游牧民族的铁骑踢踏挤压,最终被更凶横的蒙古大元骑兵踏“碎”了。再有后来的满清铁骑,再次入主中原。

马镫是中国人的发明,但它的影响力却是世界性的。英国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响。正是中国人发明的马镫,才使中世纪的欧洲进入了“骑士时代”。欧洲人直到6、7世纪马镫才得到推广,被西方人成为“中国靴子”。

西方学者认为,马镫是随着“上帝之鞭”一起到来的欧洲的。被中国的西汉王朝驱赶到千里之外的匈奴后人,经过几百年的休养后,在伟大的阿提拉带领下,配备中国马镫的骑兵,突然出现在欧洲大陆。罗马人在此之前,从未看见过这种“新潮”装备,惊得不知所措。甚至连马鞍都没有的欧洲人,面对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匈奴骑兵,哀嚎连天,整个罗马世界陷入恐慌、痛苦之中。势不可挡的匈奴骑兵,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

历史记载中,公元378年的阿德里安堡战争,马镫第一次在欧洲出现。哥特人借助马镫的稳定性,骑兵得以手握长枪,胯下千磅重战马如同猛虎下山冲击罗马军团,罗马军团无法消受,很快崩溃!阿德里安堡战役是个转折点,从此,欧洲人领教了“中国靴子”的威力,骑兵才开始取代传统步兵,成为战场决定性力量。

马镫进入欧洲,彻底改变了古代欧洲的战争模式,引发了一场大变革。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个前所未有的骑士阶层诞生了。我们常常将马镫进入欧洲的800多年称为“骑士时代”。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马镫使中世纪穿戴沉重铠甲的封建骑士得以产生。”

综上所述可知,只有马镫的出现,才使得重装骑兵真正成为可能,才真正改写了古代战争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可以说,有了“中国靴子”——马镫以后,西方的骑士制度才成为可能。

小小的马镫,它在古代的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着呢!!


品谈客


马镫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出现是古代冷兵器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决定了古代骑兵作战的方式。



因此让古代骑兵在战争的作用越来越大,在最早也就是战国时期,马镫就在匈奴一族曾经出现过,只不过没有大规模的流传,加上当时战国七雄人才济济,兵力强盛,马镫就没有流传。



后来到了东汉末年,单马镫开始在这儿流传,只不过这个时期是用来上马,并没有大规模的运用战争,直到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双马镫开始出现,于是在中国历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让当时的人开始了重视骑兵,让骑兵参战,同时骑兵的出现也成为了古代战争中最终的转折点。

我是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喜欢历史文化的请关注我吧。


独坐静饮淡看世态炎凉


马镫的出现究竟在古代战争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马镫究竟在古代战争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借助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的话来表述一下:“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这段话说的极为精辟,马镫“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这就是马镫的巨大作用,它是人和马之间的连接点,同时也是受力点。

其实,在发明马镫和高桥马鞍之前,人类社会是有骑兵的,不但负责警戒和骚扰任务的游骑兵,还有披坚执锐作为突击重锤的重骑兵。

亚述骑兵、波斯骑兵、马其顿伙伴骑兵、帕提亚具装骑兵都是各个时代的重装骑兵。其中,萨尔玛提亚人的重甲最为夸张,人、马具甲,因盔甲过重骑士坠马后,无法凭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这已经俨然是中世纪的重装程度了。但这些骑兵所处的时期,别说没有马镫,就连马鞍也不过是用皮革简单的裹在马身上。

所以是否有马鞍马镫,并不是骑兵形成军种的必要条件。那些自幼生活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在即便没有马鞍的情况下,也能在马上做出复杂的技术动作。我就曾亲眼见过,我们的藏族同胞,在没有马鞍的情况下,在马匹上作出射箭、叼羊等动作。

实际上这些动作,在古代对于步兵来说,已经拥有足够的杀伤力。但毕竟不是所有的民族,都是自幼生活在马背上。

在没有马鞍、马镫的前提下,想要训练一只技术娴熟的骑兵部队,所付出的成本几乎是难以想象。也正是为什么在没有把马鞍、马镫之前,骑兵部队一直都是军队中的少数派,很少有大规模骑兵对冲的战例出现。

当马鞍和马镫出现后,第一次将骑手和马匹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从此以后,兼具机动性和冲击性的骑兵部队,便成为了步兵部队的终极噩梦。

亚述人浮雕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就像亚述壁画当中所描绘的那样,在没有马镫之前,骑兵的长矛通常是向下穿刺的,这说明当时马匹的速度并不会太快,更无法做到后世那种借助马力的单手夹枪冲锋的情况。

而且,因为没有马镫的固定,冲入步兵方阵的骑兵极易因受打击而从马上跌落。一旦出现了这种情况,对于骑兵来说便是必死之局。

而有了马镫之后,骑兵可以凭借马匹强大的冲击力,凿穿步兵方阵,造成巨大破坏后绝尘而去。这种反复的冲击破坏,才是骑兵部队最令人生畏的战术。

所以马镫的出现,其实是降低了骑兵部队的训练成本。让更多种族拥有了大规模建制骑兵部队的可能性,也让骑兵成为了一种可以独立作战,长途奔袭的独立军种。


独立思维、个人视角,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期待您关注。

各位爷,您要是看着觉得还中,要不尝试点个“赞”?

我用人格担保,点了绝对不会怀孕!哈哈哈!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马镫具体什么时候出现,已经没有办法去考证,一般情况下认为是在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就出现了。马镫的出现使得骑兵战术迅速的在农耕民族中应用,比如像我们这些不善于骑马的汉族中应用。它直接改变作战方式,千里奔袭闪电战成了可能,而这一个到了元朝的时候,被发挥到了极致,开启了骑兵天下的时代



人类最早期的战争,就是靠简陋的武器,到了商周时期人类开始使用了战车,但是战车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铁器没有大规模的应用,所以很容易损坏。春秋时期用战车作战很讲究礼仪,而我们后来所说的大战300回合就是从这里来的。不管从灵活性和机动性能,战车都是很有局限的,但是战车是国家的综合实力的象征,比如说千乘国家,万乘国家,战车的数量就代表你国家的大小。


部队的运输速度并不快,此时的游牧民族不靠战车靠精湛的马术,在战国,秦,西汉的时候成为一大隐患,我们基本上是处于防守阶段,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想骑兵方向转变的一次革新,但是作为农耕天下的人,骑上马没马镫也不是那些马背上民族的对手。

马镫的发明直接改变了这一种劣势,有人常常三国的孙权为什么不去统一天下,因为孙权没有战马,此时骑兵已经作为一支非常主要的力量,比如曹操的虎豹骑,公孙瓒的白马义从等等。你没有战马,就代表着你没有骑兵,没有骑兵就没有办法统一天下,孙权从辽东的公孙家族买马,诸葛亮送给他一百多匹马,这个是外交的礼物,可见当时战马的重要性。


后来的宋朝为什么老是想拿回幽云16州,主要因为那个地方出战马,宁夏的河西走廊西夏也出战马,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得出为什么辽,西夏,后来的金能够折腾我们那么久却毫无办法

马镫的出现,直接造就了骑兵的战术,同时产战马的产地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军事实力最核心。出产战马的地方失去就代表这个国家没有实力抵抗外族。这种情况直到火器的大规模的应用才得到改变。


知常容三国


马镫的出现和普及,使得战争装备发生了变化。

从戈到槊,战斗动作从勾啄逐步演变为击刺。持槊向前的冲击力很大,马镫可以起到支撑身体的作用,足以抵挡具甲武士的横冲直撞。

因为马镫,步骑兵战渐渐取代了车战。

槊一直是武器中的骄子,风光了近五百年。

这对于战争来说,变革是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