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每天有多久的阅读时间,一本书看完还要做笔记至少也要4,5个小时吧。要是工作或其他学习时间紧张,你怎么

戴利TomDaley


经常读书写作的小伙伴都会为了时间紧张而发愁,我是一名历史老师,SOHO的工作模式,同时也是一个宝妈,一年阅读量100+,一个月输出书评文章笔记大概5万字左右。业余时间还练习书法、手绘,陪娃娃看书玩耍,每天读书的时间大概两个小时。虽然偶感时间精力不够用,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已经形成固有的规律和作息。

我是一个早睡早起者,一般早上5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读书写作主要靠早晚和平时的碎片时间完成。

我觉得出现题主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1、提升记笔记的效率

不动笔不读书,虽然都知道这个道理,但不同的人对于做笔记这件事的看法不一,大部分不会做读书笔记的人,只知道摘抄、密密麻麻地记录,读完一本书,看着写下的满满的笔记,成就感十足,以为这就是读书的成果。


殊不知,这是误解了笔记的作用。我们记笔记最重要的是指导行动,读书笔记尤为如此。笔记不仅仅可以连接过去的经验和经历,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就像拆书帮的RIA便签法笔记,A1是写下过去的经验经历,A2则是写出读书以后未来的行动。


正确的记笔记的方法,应该加入自己的思考,写下未来的行动。而不是密密麻麻地不动脑筋地去抄书。《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中给出了笔记的优化建议:设定问题——整理课题并分解结构——搜寻现场信息——建立解决方案的假设——验证假设——决定解决方案——实行解决方案。

2、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视觉宽度

我们如果想读大量的书,最好是在阅读前,先读一读阅读方法的书籍,磨刀不误砍柴工,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以后,针对不同的书籍,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一本书之前,先用检视阅读法,看图书的封面封底、作者目录,先判断这本书对自己是否有价值再选择相应的阅读方法。对于自己有价值的地方,可以采用分析阅读的方法,对于不大重要的地方,可以采用略读法或速读法,提高视觉宽度。

不要在一本书上拖拖拉拉,浪费很长时间。阅读的时间和收获的价值并不一定成正比的。如果一本书花费很长时间还没有看完,就会出现看完后面忘记前面的情况,这本书的框架结构也就慢慢散掉了。

3、掌握必要的时间管理术

如果读书经常拖延,这个时候不妨学学时间管理,找到时间的黑洞偷手和高效的时间段。这样确保我们可以把高效时间段啃一些较难的书籍,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可以用甘特图、番茄钟等工具检测自己的读书时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关闭手机WIFI ,减少干扰,切实提高效率。


作者:梦归秦淮(多平台签约作者,历史硕士,知识管理达人 公众号:恒言读书)

干货 | 思考 |技能 | 2018年,一起成长。


梦归秦淮


这好像不止一个问题。


首先,每天有多久的阅读时间?周一至周五,一般早晨至少一个小时阅读(这里讲的阅读是指读一本本的书,不算公号文或者头条文章),中午大概读半个小时,晚上没有运动的话一个半小时左右,有运动当天就没有阅读了,可能会读一些优质头条文或者公号文,而周末,基本上一整个白天都会拿来阅读,晚上写点东西。



其次,你这里是指一本书看完还要做笔记至少也要4,5个小时,对我来说,算上做笔记可能还不止四五个小时。除非是篇幅较短的书籍,否则四五个小时阅读过程中,也仅仅是记录了大概,重新整理思路后写书评还要花时间。



最后,要是工作或其他学习时间紧张,怎么安排?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事情需要忙,如果今天这个忙,明天那件事情忙,一天忙个没完,那自己该静下来好好想想了,这样忙的生活是否有收获?是否就像《无问西东》中的那句台词,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所以,繁忙之余还抽空读书的,除了真爱,最关键的便是自律了。像村上春树,每天雷打不动,必须写满规定字数。就我个人而言,如果今天真的很忙,一点时间都没办法挤出来,那明天必须加量把今天的补上,否则到后期只会越欠越多,然后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



方法千万种,以上仅供参考。书友要根据自己的作息以及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但前提是得先行动,不能光想方法,却不去做,那样对提升自我毫无用处。


注: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侵请联系作者删除。


小虫啃书


我每天的读书时间在3个小时左右,从开始阅读到做完笔记有两种模式,2-3个小时的以看为主的模式,5-6个小时以听为主的模式。

第一,以看为主的模式:早晚各1小时左右

早期专门学习过读书方法,初步系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比如快速阅读、跳读、写读、主题阅读等,并在两年500本书的阅读经历中不断实践、调整、训练,目前对于如何读书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心得体会。

对于一般的非经典类著作、非大部头书,我一般可以在2-3小时内读完,并且迅速把握书籍大意。方法的本质很简单,书籍作者写书的时候一定要表达一些特定的思想、观点,我们只需要找到这些观点、掌握住它们就好了,经过持续的训练就会掌握住的。

读完以后,我一般会用思维导图、印象笔记、讯飞语记等软件写读书笔记,但也并不是每一本书都写,可能是同一个主题的两三本书写一份笔记。而且,我的笔记并不是原文复制摘抄,那只是基础阶段,而是要学会提炼、融汇贯通为自己的知识。

在这种模式下,我的时间安排一般是早上读1个小时,晚上读1个小时+做笔记,集中专注的阅读可以显著提升你的效率。

第二,以听为主的模式:零碎时间+集中做笔记

各类听书软件的出现释放了我们的眼睛,显著提升了碎片化时间,我每天听书的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主要是早饭、午饭、晚饭。不要小看这三个时间段,一般情况下我都是自己吃饭(好像暴露了自己单身的悲惨命运)。吃饭在我看来是人类的动物本能,这段时间也可以被利用起来。

于是,经历过无数次尝试后,我发现听历史、传记等叙事为主的书籍是相对高效的,如果听较为专业的书籍其实效率是很低的。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听完了10多本曾国藩、各类文学著作、人物传记。

不可否认,听说的过程中我们总会走神,眼睛被别的事情吸引住,所有总会有一些空白没听到。所以,听完书以后一定要回顾,可以通过电子版、纸质版书籍(图书馆一般都有),快速回顾,再用以上方法做笔记。

在这种模式下,我的时间安排是,零碎时间听书4-6小时+集中时间写笔记1小时左右,如果设置成2倍速听,则时间会缩短一半。

以上两种方式,是我目前最常用的读书方式,充分利用了每一块时间,放大了时间价值,也不会耽误工作、学习。

我个人从中受益匪浅,每年读+听300本书左右,笔记100万字左右,两年下来,自我感觉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成长。


我是千城,就是那个要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的男人。

欢迎留言说出你的想法。公众号:千城撩书。一起打开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据说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按照这个标准,我也给自己估算了下2018年大概读多少本书。一年12个月,一个月四周,这样算起来我一年按一周读完一本书总共需要读48本,这是按最慢的速度粗略估算,毕竟一本书一个礼拜还是可以的,不是吗?重点是你要计划好,每周必须阅读一本甚至更多,这样一年之后,你才能清楚的明白自己这一年是否有收获。

好了,这样细化到一周一本,那你就可以很轻松的安排每天需要读多少页,这个当然是根据你当时所读书的篇幅长短以及内容是否需要反复推敲而定。

  • 比如现在出现了为大众所乐见的快餐式阅读,即放弃思维的辅助,成为了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的消遣。长此以往,不仅会使青少年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退化,乃至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甚者还会变成没有思想的“空心人”虽然它能给你带来一时的快感,但“学而不思则罔,”孔子早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这种局限。这类书籍就像偶尔花十几二十分钟吃顿“快餐”,细细品味,虽别有一番风味,但不可常吃,危害身体健康。
  • 正餐式的经典阅读更强调细嚼慢咽,强调文章对人的净化和移情的作用,当你手捧中国文化的经典之作,诸如四书五经等,灯下独坐,以心灵沉浸其中,任世间的繁华与骚动都不为之所觉,这或许就是读经典之作的精髓所在吧,读后带给你的更是一种心灵的清澈与明净。

如果你把言情小说等不需要经过太多思考的小说列入48本之一,那我想这个一周应该可以读好几本吧?不过不建议此类书籍多读,偶尔失恋花两三个小时消遣下还行。经典书籍文学作品需要结合时代及其创作背景,有代入感的去阅读,这类书籍阅读的过程中对某一段感触较深的做下笔记,方便读完整理读后感。就像题主说的,一本书看完再做笔记至少也需要4、5个小时吧。就我个人而言,看之前还得去了解创作背景,四五个小时读完不到三百页的《活着》,对于书中比较难懂的内容需要查阅工具书等,看完再回顾书中内容写下读后感,时间完全不够用啊!所以,每天有多久的阅读时间这个情况得因人而异,只要我们的目标计划——一年48本以上,这个终点是一致的,那么这个过程所选择的路线长短就无所谓了,毕竟每个人对书的理解程度有快有慢,每个人所选的书籍类型需要花多长时间去阅读也不定。

至于谈到工作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一般是趁午休吃完饭看半个小时,晚上睡前半个小时,这是在工作日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安排阅读。当然,按照这个速度根本读不完一本书,所以我一般会利用周六上午继续读完。读完一本书,读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朱熹曾提出“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而胡适在这“三到”之外,再增了一个“手到”。何谓手到?胡适说,“就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读书单靠眼到,口到,心到,还不够的;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一定要专注集中注意力,认真去品味书中的每一个字,才能有效的读完一本书,否则,你就只是读完本身而已。

总之,计划、坚持、自律、专注、时间管理、效率=有效阅读=48本以上/年

我是享读久读吧,爷别忘了走过路过赏赐个赞吧!当然,加关注共享读书资源。截止目前已读11本书,我在奋力追补中!留言回答下面这个问题,共勉!



繁华世界读自己


书友的意思,他想说的应该是,“大家每天大概有多长时间是用来读书的?一本书看完还要做笔记,四五个小时够用吗?要是工作或者其他学习时间紧张,大家又是怎样安排的?”

接下来,有书君就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这方面的话题,第一个先说,大家每天大概有多长时间是用来读书的。这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说有很大的伸缩性,因为大家有着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作息时间。比如在图书馆工作的书友,每天读书的时间一定比大多数人要多;但是水果店里的叔叔阿姨,每天基本不怎么读书。


2016年,我们国家人均读书时间是13.43分钟,人均纸质书阅读量为4.77本。相比其他国家而言,少的可怜!不是大家不想读书,而是很多人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觉得没有时间去读。

那么,工作时间紧张和其他学习时间时间长,那怎么安排呢?

有书君认为既要增加阅读时间,又要提高阅读效率。

提高阅读效率有三个锦囊如下:


第一,多种方式读书。


有句俗话:“时间像海绵里的水,要挤总是有的。”但是怎么挤呢?这就需要书友有效的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读书。

很多喜欢读书的人偏爱纸质书,这无可厚非。有书君的建议是,可以在手机上装个kindle,上下班挤地铁的时候拿出来看两眼,毕竟每次坐地铁的时间挺长的。此外还可以把要读的书的电子版放在电脑桌面上,工作空暇的时候也可以看一些。



第二,注意理解不懂得概念。

其实读书的时候,很多章节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毕竟通俗易懂是很多书的共性,但是有些书就有一些比较难理解的片段。这个时候你要多看看不懂得句子和概念,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很多我们轻易get到的内容,就可以快速浏览,提高阅读效率。


第三,提高读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专注,别分心。

风一吹,草一动就想去看看;声一响,话一说,自己也想搭两句,是不行的。专注眼前的书,才能尽快的读完,其他的都是白扯。



有书快看


碎片阅读

我目前采用的办法就是这个,碎片阅读是尽量用碎片时间读几页,比如上下班时间,公交车或者地铁上看几页,吃饭或者上厕所看几页。

驻扎思考

就是分一部分脑力去思考,若是工作不忙,我都会抽时间脑子里过一下所读的内容,尤其是一些专业书籍,偶尔思考一下还得翻来书来求证一下。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些思考时间,若是不思考书上的内容,我也会做情景假设。脑子这种东西不用就退化了。

随身笔记

有时候冒个点子或者什么感悟,我会顺手写下来或者画下来,甚至会用微信语音记录下来。

这个习惯是我大学就有的了,很长时间我都是顺手写在一张纸或者某本书上,后来发现等你想回头去看的时候,瞎了,找不到那纸了~

所以现在我都随手带小本,随手记。

集中时间整理

等一本书过一遍的时候,我会抽个下午的时间,去漫咖啡或者安静点的公园,慢慢整理下来,可能还要画个导图什么的。

我觉得超级嗨

毕竟我是个身子懒惰思维跳脱的人,这样搞的话一点不累,一本书看完快的就是一周,慢的话可能好几个月。不过书读的深刻,有时候一页纸的内容会过上一周,这都不记得,那就炸了。

对了,我学英语也是如此,不滚雪球,不压榨自己,完全的佛系读书法,多读几遍么总会知道的。

唯一的缺点是,很多人说我偶然性发呆,像个傻X😊


ChaC


时间管理和读书不应该是冲突的,关于阅读,需要灵活一些。

重点不是每天确保读多久的书,而是在能读书的时候,尽可能专注。

而且,读书的意义并不仅仅只是做读书笔记而已,更重要的是,读书给你带来的思考和行动上的转变,也就是一切都以实践为核心。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知道了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原因就在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看得太多,看进去融入行动的太少。

001 我读书最勤快的时期是大学的时候,每个学期能读至少20本英文原著左右。

自由可支配时间比较多,我往往是在遇到不喜欢的课时,顺手就拿书出来读。

然后,每天睡前是雷打不动的阅读时间。

如果遇到期末或四六级考试等,我会只在睡前读半小时书,其他时间都用来备考。

002 工作以后,确实,读书的时间少很多,为了保持阅读的习惯,我还是坚持每天睡前读半小时书。

养成习惯以后,到了那个点,不读书就不舒服,读完几乎就能沾着枕头就睡着。

所以,我建议,在特别忙的时候,无需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每天读十分钟也很了不起。

重点是要坚持,重点是读的时候要全神贯注。

这个社会,还在坚持读书的人真的是太少了。

给刷到这个地方的你一个大大的赞吧!从今天开始,就每天读一点,再忙也读一点,习惯与积累的力量总有一天会惊艳到你。

以此共勉之。

我是Mindy, 95后英语达人,每天分享英语学习资讯,更多精彩,不要错过


Mindy与桥上彩虹


考博前正是在住院总医师期间,非常忙碌,连睡眠时间都不能保证,但是我还是在早上起床悄悄的背英语单词等,在产房时刻待命时,不敢离开,只能在休息室变看书边听着隔壁胎心监护的声音。最后考试前十天下老总,每天学习18个小时,成功通过考试。

其实工作以后很少有大片的时间去阅读,而读书也成为一种习惯。但是医生与大多数人不同,是因为专业书籍的阅读时间占了绝大部分,一种是遇到临床问题寻找答案,而另一种却是在为科研做各种背景知识的准备。

利用闲暇时间来阅读便成了一种习惯。

对于我而言,上下班坐地铁期间,中午休息时间,下了手术完成各种文书之后,晚上睡觉之前都是看书学习的时间。而这些时间累积起来也是有很多的长度。

周末带着孩子一起阅读儿童故事书,也是一种阅读。

有人说这样的碎片化阅读效率不高,不能做笔记,记忆程度不高。其实手机也可以做笔记,备忘,还可以截屏等。极大的方便了大家。但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自己逐渐养成。


妇科龙医生


可以两方面进行优化:


第一形成自己的阅读方法,根据情况进行调整。


在阅读时不同类型的书籍,有不同的方法。不需要用同一种方法来阅读所有的书籍。同时还要根据阅读目的来调整。


比如在阅读小说时,要是单纯的娱乐,不需要做笔记。但要是写书评,就要考虑从哪个角度去写,去整理的梳理故事线,考虑从哪个角色或情节进行切入。要是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方式,做笔记的重点又不相同,去分析作者写作的风格、套路、常用词。


而在阅读商业书籍,不同的目的,阅读方式和关注点也不相同。要是想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不需要把这本书从头到尾一字不差的阅读。可以通过阅读目录和翻书来查看跟自己问题相关的内容,有针对性的阅读。想学习某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思维导科来梳理框架,把多个知识点根据重要程度进行分类。找到作者的主要观点,推导的过程,以及想办法去验证或了解观点的使用范围。同时还要根据自己的了解,把书中的知识进行下实践或尝试,看看效果。


在阅读一本之前,分清书籍的类型,以及自己的阅读目的,这样在阅读时才能更有效果。


二、优化可支配的时间


每天阅读的时间长短,不仅跟你的时间安排有关,还跟你对阅读的重要程度有关。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多,一般也就在2-4小时之后,而且你并不能确保一定能把这些时间用在阅读上。


我在2011年时挑战过 每天一本书,坚持了一整年时间。当时每天的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而且每年出差大都在200多天。我为了完成这个挑战,花了很长时间进行准备,找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零散时间,想办法利用起来。


为了阅读,不读新闻、不玩游戏、不上网、多输出。随身带着一个Kindle,平时在坐车、排队、吃饭、等人的间隙时,花上几秒中把Kindle拿出来阅读。特别是做动车、飞机时,全部都用来阅读、做笔记和写作。


尽可能少的使用手机,特别是每晚睡前一定不看手机或电视,而是拿本书去阅读。不管工作再忙,每天都能保持2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保持了一整年,最终完成了 每天一本书的挑战。


实际对于阅读来说,能长期坚持每天阅读1小时,然后花上30分钟来做笔记,就已经足够了,阅读时间再少一点,比如30分钟也可以,关键问题是要长期坚持,慢慢的就会形成累加效应。


每天都保持4-5个小时的阅读,对于普通人是无法坚持下来的,别做强求,但每天花上30-60时间,进行阅读。并不是太困难,关键在你对阅读是否重视。你要认为很重要,少刷一会朋友圈子、少聊会微信、少看一点视频或新闻,就足以留出半小时、1小时的阅读时间。


战隼


我基本一周一本书一篇书评,以后还会写其他相关的关于图书的稿件。白天工作没时间,只能早晚抽时间看,周末是大块的阅读时间。

以下是我的读书安排。


听书

平时上下班的路上,我会听书,可能听正在看的书,也可能是与正在看的相关领域的书,等阅读时加快理解书中内容,看书的速度会提升很多。

每天使用KEEP健身时,把KEEP背景音取消,教练引导音量调低,播放听书,一边锻炼身体,一边听书。平时听书会加速播放,锻炼的时候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调回正常语速播放,能听的更清晰。


阅读+笔记

我有两种阅读方式,一种是纸质书,一种是kindle阅读。


纸质书阅读时,一边阅读一边划线,引发了自己的想法就记在页边空白处,觉得特别重点的地方折角。也就是说,我的笔记是直接记在书里的。写书评时,再次翻看原书笔记,重读原书精华,如果此时觉得有必要单独记录,我会存在有道云笔记里,作为将来写作的素材存放。


kindle阅读时,也可以做笔记保存,还可以看看被许多人划线的地方都是哪些,参考别人的重点,看自己是否也有相同或不同的理解。写书评的过程与纸质书相同。


我的阅读速度不算快,一本230页左右的书,大约需要3-4天时间完成,加上写书评等整理事项,一本书一周能完结。即使遇到工作特别繁忙,晚上加班没时间看,在周末也能补回来看书的时间,保证自己的阅读量。


关于读书和心理学,我会持续输出相关内容, 如果刚好你也喜欢,欢迎关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