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何评价王立群、康震、郦波和蒙曼四个人?

子非瑜也


当时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课红过的人很多,但是,当他们成为点评嘉宾,面对公众临时发挥的时候,就能显现出真正的文化底蕴来了。比如说以前号称是季羡林关门弟子的钱文忠,还有说《论语》的于丹,都曾经红极一时,我记得当年蒙曼老师刚出来在《百家讲坛》讲课的时候还曾有过小于丹之称。

但是,后来央视的若干节目请这一拨人出来当点评嘉宾,明显看出钱文忠和于丹功力不逮,碰到很多诗词典故的时候他们都不知道如何接话,更不知道怎么自由发挥。显然是对相关的历史和文化不熟悉导致。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选择这四位老师当嘉宾,就是因为他们的功底深,临场发挥好,除此之外还能跟他们相比的,大概就是易中天老师了。不过估计易老师因为在修国史,忙得很,不一定有时间,放眼望去,大家看看还有哪些老师可以超越他们。

不要总去挑剔别人的毛病,而是要看到别人的厉害处,不管怎么说,反正我对他们四位佩服得五体投地。我要有那么高的文学文化素养,那将是终身追求而不达的目标。而且王立群和蒙曼都是学历史的出身,对文学还有那么高的造诣,就更值得敬佩。


苏小妮


四位老师当中,王立群老师要比其它三位上《百家讲坛》早,他和阎崇年易中天纪连海于丹钱文忠他们一批的,和同期几位大红大紫的老师相比,王一直不愠不火,没有很大的关注度和曝光度,他没有阎崇年和钱文忠的争议性,也没有易中天和纪连海的娱乐性,更没有于丹炖的一手好鸡汤的本领。

和康震郦波蒙曼相比,王老师依然如故的低调,他们没事还喜欢到媒体出出镜,参加一些文艺节目,而王立群老师极少参加类似活动,一是年龄大了,二是不怎么适合综艺节目。

从个人喜欢的角度来看,我最喜欢王立群老师的讲课,他的知识乍一听会让人感觉学术性很强,好像很死板一样,但如果你听进去,你就会发现他的学术是很严谨的,对待历史的态度也很严谨,他不像易中天那样戏谑和信口开河,也不像于丹那样不讲人话。我感觉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历史揉碎了一点点给听者讲清楚,同时还掺杂了许多个人的见解和看法,不是那种生搬硬套的历史搬运工,而是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在说史。从这一点来讲,我感觉他胜过其它所有上过讲坛的老师们。


元芳有看法


要说最喜欢哪一位,那真是感觉难分伯仲,每个人都有十分突出的特点。

先说王立群老师,有人也许感觉他不温不火,不如其他几个老师犀利激昂。其实你仔细看他解读的南唐后主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跟刘邦《大风歌》,就知道王老师其实是一位非常睿智深情的学者。

蒙曼老师,经常是言简意赅的用平常语言说出深刻道理,感觉蒙曼老师的点评更加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郦波老师,儒雅的学者气质是大家公认的,给我最深印象的是郦波老师三观很正,他提出的不要盲目崇拜劣质偶像,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非常赞,还有很喜欢的是郦波老师的集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他在中华好诗词表演《一剪梅》,才艺也不输康震老师啊。

康震老师,第一印象就是幽默,有他的时候总是笑声不断,妙语连珠,而且康震老师点评毛主席诗词真是一绝,主席诗词在他慷慨激昂的解读中让人更感觉豪迈壮丽,气象万千,不多说,大家自己感受。

四位老师或婉约或抒情,或优雅或豪迈,既博学多才又输出正能量,各有千秋,珠联璧合,都是非常让人崇敬跟喜爱的,因此虽然有的朋友指出中国诗词大会不如中华好诗词那样有难度,但是从总体的观赏度来说,还是诗词大会更好。

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有了这些德才兼备文化人的解读,相信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会得到更好的发扬跟传承,也希望看到四位老师更多的节目。

(本文只是简单总结了下,更多四位老师的详细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如画四季)


如画四季


这四个人因为“诗词大会”火了。我觉得可以一个一个来说。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教授,主要的研究方式是中国古代文学。除了出版了《百家讲他》系列的相关图书之外,还出版过《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和《成书研究》等著作。王立群给人的感觉是老成持重,他最早在《百家讲坛》讲的是项羽。应该说,当时《百家讲坛》找他讲汉代人物,其实是想借着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的火爆势头。王立群讲课,虽然也借用现在一些流行词语,但是他对于人物的分析,尤其是人物内心的活动更具体,也更带感情。但是,有时候的他对于人物的分析有点过度,脑洞稍微大了一些。

第二个是康震。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康震在上《百家讲坛》的时候,还是副教授,而且是是节目里最年轻的。老实说,我开始不喜欢他讲的《李白》。据说,曾经《百家讲坛》的节目组对他讲的《李白》也不是很满意,有点死气沉沉,学术气味有些浓厚。从《李白》之后,康震又讲了《杜甫》,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看不到康震的身影。直到后来康震再讲《苏轼》的时候,换了一种方式,语言上更加有趣,也更加注重讲述故事(我一直觉得他讲《苏轼》是他所有节目里面的巅峰)。据说,是因为节目组多次与他沟通,让他在思想上有了转变。后来,康震又讲《唐宋八大家》等。最近,因为诗词受到社会的关注,他凭藉幽默的语言,成了大众喜爱的学者。

第三个是蒙曼。蒙曼最开始讲的是《武则天》,可能是因为她是女性的缘故,所以讲历史上伟大的女性,观众更加认可。所以,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深谙大众传播之道,直到如何调动观众的胃口。也许是因为讲历史的男性偏多,所以蒙曼作为女性,更能够让受到关注。

第四个是郦波。老实说,这四个人里面我不太喜欢郦波。前三个人虽然讲的内容很通俗化,但是往往也不失学者的价值,比如蒙曼在讲武则天是否曾经杀掉自己女儿的时候,就做了很多严谨的分析。但是郦波讲《海瑞》,讲《张居正》,无非是把《明史》等史书的内容重新翻译成了白话文,然后如同说评书一样讲出来。他后来,在很多话题上,见解也不如前几个人。大概是郦波的形象气质更符合我们对传统文人的想象吧,所以也获得了不少的粉丝。


兮兮说事儿


王立群、康震、郦波和蒙曼这几位都是名动天下的人物,也都是大学教师。对大众来说,最熟知的就是明星、有钱人的身份了。

都不是纯粹学者了

王立群是河南大学教授、康震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是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都是名校学者,但是他们的学术身份明显不如在央视舞台上获得的名声大,都是从《百家讲坛》这个学术娱乐节目成为红人。

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出书、社会活动等成为名动天下的学术明星,后来青歌赛、《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加持下,几位人士的名气继续暴涨,赚的盆满钵满。但是在这些节目上也有露马脚的时候,比如郦波在《诗词大会》上就暴露出来只会评诗不会作诗的尴尬。

但是这几位已经都不是纯粹的学者了,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走红一时的马瑞芳出过一本书,书名是《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意思百家讲坛这个电视文化的产物就像是西方神话中那张魔鬼的床,人被捉到床上,长了截短,短了拉长。对“学术人”变成“电视人”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百家讲坛的内容流变

电视传播面向的是大众,我国大众的认知和常识水平一直没有得到充分的启蒙,只能是讲一些通俗无比的内容。这一点,从百家讲坛本身的变化就能看出来,最早的百讲,不愠不火,传播的都是高深的内容,丁肇中、叶嘉莹、杨振宁等高端学者登坛开讲,都是最为前沿的知识和观点。

后来因为收视率一直在低段位徘徊,在业绩压力面前,不得不转身,成为了一个类似电视书场的节目。从易中天的《品三国》和于丹的《论语心得》开始,一路开挂,成为心灵鸡汤和历史评书的传播重器。这些登上百讲的人,也就成了大俗特俗的电视文化的俘虏了。至于他们在爆红之后,私生活上的表现如何,是否与电视上仙风道骨一样,坊间传言多多,估计也会很精彩吧。


何殊我


上周末北京书市期间,看到同事发的书市现场照片,有一张照片里两个易拉宝摆放在一起,一个是曲黎敏讲诗经的新书,另外一个就是康震讲古典诗词全国巡讲北京站。这大概也是王立群,郦波,蒙曼身上同样有的特征:通过百家讲坛而为大众熟悉的文化名人。王立群是最早上百家讲坛而火起来,另外三位登上百家讲坛的时间晚些,但同样在大众文化媒体迅猛发展的时期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虽然都有很好的学术训练背景,但他们的知名度还是相对集中在大众文化领域,在专业学术圈里的影响可能还是很小。

这几位从文化知名度的大小看还是有些差别,可以排出个先后。虽然四个人的大众知名度都不小,无论是图书出版,还是新近大热的知识付费浪潮,这几个人依旧受到内容制作方和平台的欢迎,像康震,郦波和蒙曼均有知识付费的课程,所讲的领域也是唐诗宋词这类大众喜闻乐见的主题。加上,像《中国诗词大会》这种央视大火的节目,这四位都是评委,知名度都有新的提升。但从目前的知名度大小来看,康震应该最大,他在北京师范大学还担着官职,课堂也是大受欢迎,还是《经典咏流传》,《历史其实很有趣》等节目的嘉宾,非常活跃。蒙曼紧追,她的百家讲坛连讲了几个主题,网络上的音频课程也是大卖。郦波再其次,他今年有好几本书出版,从古诗词到王阳明,在江浙区域有大的影响。王立群可能要处于末位,他的名气可能还是在百家讲坛上积累的名气。


老李有刀


四个字总结:水平不行(也许不是水平真的不行,而是展示出来的水平不行)


王立群

王立群先生能够出现在大众视野,归功于百家讲坛。王立群先生最著名的就是读史记。

史记是非常庞大的一本书,也是国人最熟悉的一本书,尽管熟知史记的大部分人只知道史记的名字。

王立群先生其实并不是真的读史记,而是讲历史故事,借助史记的幌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讲历史故事。

为了收视率当然可以这样宣传,但是也给人一种错觉,史记不过是一堆故事集,这也就大大的贬低了史记。

史记作为正史的源头,司马迁几乎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写下的这本书,如果知道后人用这种方式来讲,那么他会很懊恼的。

史记有五十二万多字,看似庞大,实际上记载了三千年的历史,实际上司马迁写出来每个字都是精心提炼的。他挑选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有标准的,而且人物的次序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更深层及的含义。

了解史记,我们如果仅仅读故事,那么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直接在网上直接就可以搜索出史记的白话文,那么我们还要听媒体传播干什么?正是史记的文字并不是那么简单靠着翻译就能够理解,所以才让史记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

读史记首先要了解司马迁这个人,不能够理解司马迁这个人,史记就是一本故事集,正因为司马迁的存在,才让这本书有了不同的意义。

继承父亲的遗愿,继续写史记,因为为李陵辩解而下牢,“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在汉朝意识形态的那么浓烈的时代,能够不按照当时的主流说法,“成一家之言”需要多么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史记之中很多事情给了我们答案,但是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列传第一伯夷叔齐列传,就提出了好人有好报的问题吗?如果有,那么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首阳山?盗跖日杀不辜,却能够安享天年?

列传之二管晏列传,伯夷叔齐到管仲晏婴隔了几百年,这几百年之间出现了数不清人物,但是管仲的出现代表着个人精神的觉醒,同时也标志着封建秩序瓦解的开始,人们可以通过智慧去争取地位和权力,而不是周开始的血缘系统。

有的时候,不是观众接受能力差,而是传播者不能够深入浅出。


康震、郦波

前面已经有很多人论述了这两个人。

我斗胆梳理一下他们的求学历程:小学识字,中学背古诗,高中选择文科,大学研究古典文学。

这种历程在大家看来顺理成章,也没什么不对,但是两个人的水平受到质疑就是因为这种机械化的培养流程。

讲解古诗词,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非常难。讲解者不仅要了解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更是需要对诗的做法,词的填法进行学习,从小没有打下良好的根基,长大之后不能够潜心学习,仅仅浅尝辄止,为了节目而应付了事,在不经意间就会流露出水平的不足。

两个人的评论水平大多数都是正确的废话,他们不是通过分析而得出好诗词,而是先假定这首诗词很好,然后再找证据。

很难想象,没有接受过传统教育的他们,怎么能够研究古典诗词。

诗词不是谁的专利,也有诗无达诂的说法,但如果是在根本上就错了话,也就没有诗无达诂的说法了。

每每拜读顾随先生的诗词赏析,都有产生一种“心向往之”的感觉。

而去读龙榆生、俞平伯、夏承焘等人的诗词赏析的时候,更是能够感觉出语言之美。

在这个连浮生六记都需要翻译才能看得懂的今天,我感觉到文化的悲哀。

当忙碌与生存成为借口,我感觉到的更是可怜。

反观二人,不过是披着学术外衣的娱乐明星,如果说娱乐明星捞钱还名正言顺,而他们借助着知识的名义捞钱让人感觉到斯文扫地。


蒙曼

被人称为小于丹,于丹当年出的论语心得因为不能够出版被中华书局的编辑大刀阔斧的润色,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事情,而她打上小于丹的标签让我甚是怀疑是为了炒作。


著书都为稻粱谋,每个人为了生存也无可厚非,我只希望著书立说的时候拿出诚意,用心一点。当商业资本涌进文化领域,弊端也自然会产生。

当年许鞍华拍文艺片没有钱是王晶出钱让她能够顺利拍出电影,但是王晶本来就非常的有才华。

我时常在想,有钱之后真的就能够出精品,那么怎么解释郭敬明?


顺便说一下易中天。

易中天先生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做《鸦片的战争和战争的鸦片》,这是茅海建先生《天朝的崩溃》的读后感。

但是尹宣先生辛辛苦苦翻译的《辩论》,却被易中天先生先运用在了《美国宪法的诞生和我们的反思》里面。

我懂劣币驱逐良币的经济学原理,但是。。。。。。


诗书君


这四位老师,我都是看诗词大会的时候才知道的,不能说了解,只能说认识吧。


王立群老师是史学家,历史造诣深厚,点评时旁征博引,很有学者风范。他的点评很多成为网络流行语,比如“过错是暂时的遗憾,错过是永生的遗憾!”“命运就像掌纹,虽然曲折,但是却可以自己掌握。”

而且王老师的态度温文尔雅,不温不火,值得点赞!

郦波老师很有儒生气质!语言表达清楚,干净。尤其是对有关爱情诗的点评,很纯粹,很美好!

曾经看过他的一些禅意散文,文字温暖,很喜欢!郦波老师的笑容可掬,让人容易产生亲近感!做他的学生一定很幸福吧!


蒙曼老师跟于丹的风格迥然不同!于丹有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外露!而蒙曼老师给人的感觉就是邻家大姐讲故事或者说是“这首诗真美啊,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我想如果蒙曼老师来当小学老师,孩子们也一定能听懂她的话,也喜欢听她的课!


康震老师的讲解气势磅礴,很大气,比较适合讲解毛主席的诗词!他一读,味道就出来了!

如果他愿意当中学老师的话一定很厉害!估计能成为中学生的偶像!


凡眼看红楼



海浪30636993


说实话这几个人我都喜欢,但是最喜欢的还是康震老师,因为他有才幽默风趣。

康震

康震,男,1970年3月生,陕西绥德人,著名文化学者,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和诗词,是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 其多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唐宋八大家》系列、《诗仙李白》、 《诗圣杜甫》、《李清照》等;担任中央电视台《汉语桥》、《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



说起康老师不得不说他对中华古典文学的博学,作为曾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的副院长,他的博学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最开始喜欢他是他当最爱是中华的老师,出口成章,语言幽默风趣,简直是一个可爱的老顽童,而是知道的多,讲解通熟易懂,和蔼亲昵没有架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