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微信是张小龙的个人公司推出的(跟腾讯无关),现在会是什么局面?

庐州山人历红尘


小编觉得,可能影响不会特别大,小编是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的:

1、张小龙是个厉害的产品经理,但不一定是一个很好的创始人。开发一款好的产品不简单,但想要赢得市场赢得用户也不容易。开发产品,你只需要重视的是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而对于开发公司,还需要面对资金,市场拓展,用户量等方面。

2、从小编的亲身经历来说,在微信最开始拓展用户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重视它,甚至不愿意去单独注册它,因为小编觉得有一个QQ就够了,直到QQ的多次推荐才用QQ号注册了一个,后来用的人越来越多,QQ用的也就越来越少。如果没有QQ的资源,小编觉得微信不会成长那么快。

3、在微信同期还有众多的同类型产品,如小米的米聊,网易的易信,都没能发展起来。小编觉得,倘若微信不是腾讯开发出来的,那么腾讯肯定也会开发出其他的同款产品,按照腾讯的竞争资源优势,微信想要抢夺一席之地也很困难。


乐美科技




如果微信是张小龙自己开发的和腾讯没关系,也许会不会这样的强大,腾讯的其他团队会开发一款新产品,也许叫Q信,腾信,微信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语音通信,万物互联连接是时代的产物,谁都阻挡不了.腾讯离开张小龙肯定会寻找李小龙,王小龙等等小龙,中国人才还是不缺的,但是微信离开腾讯就没那么幸运了,社交圈子是一个关系领域,一般的情况下很难撼动其地位.



在微信推出之前,米聊是比较先做语音通信的,对讲机式聊天,小米在硬件市场想占领市场,所有小米手机预装米聊,如果没有微信,腾讯沉睡,米聊也许会替代微信,会成功,可以腾讯那个时候已经有了2亿中国网民的关系圈子,给微信快速导入用户,让微信用户暴力增长,随着时代的推动,快速领先米聊,地位稳稳的,因为你用其他的聊天工具,你的朋友亲人都用微信,这就是社交硬关系.

因此说微信离不开腾讯,腾讯在那个时间也离不开张小龙,如果腾讯没有张小龙,没有更新自己的产物,会被新的产物所替代.如果张小龙离开腾讯,自己做微信不会那么的顺利,除非腾讯一直在沉睡,但是社交领域比较敏感的腾讯不可能的.


种草栗子菌


相信很多人都会把微信的成功归功于腾讯强大的社交流量导入作用,其实不然。流量导入在微信前期注册量的剧增固然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没有张小龙这位国内顶级产品经理对于熟人社交的独到见解,以及对微信定位的思考和对产品的精心打磨,微信很难取得如今的辉煌。

2011年当米聊刚推出时,张小龙就意识到了移动社交APP对腾讯当时如日中天的社交拳头产品——QQ的巨大威胁,于是连夜发邮件给马化腾,毛遂自荐要求带头做腾讯自己的移动社交APP,马化腾欣然应允,并命名为微信。如果张小龙当初没有加入腾讯,自己创业研发微信,无非有以下这3种结果:

1、微信取得巨大成功,并威胁到腾讯,然后在马化腾的招安下,被腾讯收购。这种可能性最大,一方面,腾讯不可能眼睁睁看着竞争对手威胁到自己而无动于衷;另一方面,张小龙作为杰出的产品经理,其主要兴趣是打磨自家的产品,而无意成为商界上呼风唤雨的企业家,这一点从他当初把foxmail以1200万元卖给博大公司中可以看出来。

2、微信在腾讯的打压下,日渐衰微,最后被腾讯之外的其他巨头收购,成为又一个“米聊”,这种结果还是有一定可能性,毕竟腾讯有多年成熟的社交平台经验,背靠QQ,又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再成功打造出另一个“微信”也是比较大概率的事情。而站在腾讯对立面的微信如果一旦出现决策失误,马失前蹄,就很有可能被腾讯自身产品反超并夺回市场。

3、微信取得巨大成功,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但张小龙拒绝了包括马化腾在内的BAT们的收购,微信成为又一个“今日头条”。这个可能性最小。一方面,正如前文所提及到的,张小龙自身的性格原因;另一方面,目前一款移动互联网爆款产品想完全独善其身,不站队BAT,成功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一方面,可以说,今日头条为广大互联网创业者树立了一面旗帜。



趣闻简评君


微信的成功与其背后的公司无关,是产品的特性决定它行走至此。腾讯的背后加持只是加速了微信成功的速度而已。

微信发展到现在已经走过了第七个年头,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微信的发展简史,或许从微信走过的路中,你会得到一些它成功的经验。

编者按: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行者慎思”(ID: shensing)。作者陆树燊,创业者,微信创始团队成员。

微信是互联网圈永远的热点,这不,这两天突然微信又成了话题中心,原因有两个:

1、微信更新版本,做了一个『浮窗』,有了这个小小的浮窗,用户可以在聊天和阅读文章之间随时切换;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刚上线时App store各种一星差评的截图发出来,整个科技圈投资圈都在惊叹:原来成功者当年也是很落魄的(这个鸡汤真好喝)。

作为微信创始期的亲历者,我想到了一些不同的东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产品经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讲稿。当时已有不少听众把我的一些观点做了笔记发在公共媒体,但现场讲稿却在我的电脑里存放了一年半。

现在把讲稿整理出来,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帮大家还原出一个不一样的微信发展史。也算是对7岁的微信宝宝一个致敬吧。

本文分为三部分: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

微信在上线433天的时候,用户数达到1亿,上线2年的时间,用户数达到3亿,这是非常可怕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联网产品,这是绝无仅有的。

这样一个几乎可以称为『抛物线增长』的产品,它的发展路径中每一步,其实都是非常有关联的。

下图右边是微信在全盛时期14年2月之前的活跃用户增长情况。左边,是从微信1.0到6.1的每个版本的发展次序。

从1.0版本到2.0版本,这两个版本微信的发展平淡无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发文字、发图片,可以免费替换移动运营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户活跃度并不高,或者说,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类,甚至是跟手机QQ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力的。

大家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评就是这个时候了。

微信迎来第一波用户增长是在2.0版本发布了语音功能。这个功能是来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机中做出来的,但很快国内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进。

从2.1、2.2、2.5、3.0到3.5版本,这几个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实就是一件事:让用户可以不断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关系链

首先,通过匹配通讯录的功能,微信把用户手机里的这些好友都加进来了;通过QQ离线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户也拉进来了。

当然,从最开始,微信就是允许用QQ账号直接登录微信的,但此前这个特性并没有让微信在和米聊等竞争时有优势,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后,这种账号优势是巨大的。

2、陌生人关系链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摇一摇。

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给用户提供了一种通道,与附近的、远方的有缘分的陌生人成为朋友。

那时候很多人评价微信为『约炮神器』。

实际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个时候发布的(2011年6月)。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讲这种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务),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和普及,让随时随地确认用户的地理位置成为可能(这在PC时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们就能够自然地从远程网络的社交中识别出那些离用户最近的、能够产生更多线下互动的其他用户。

当时还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概念,叫『弹性社交』,用户到达一个位置之后,就能和那个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国有一个全明星创业者团队就做了一个这样的产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对一个聊天工具来讲,每个用户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别人聊天吗?但是,当一个用户第一次安装微信,并把手机通讯录里的、QQ里那些已经使用微信的好友们导入进来,一开始他也就只有几个好友,这样是聊不起来的。

微信只有不断的给他们之间制造一些可以聊的话题、一些可以聊的场景,才能让他们留下来。所以这时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等场景就应运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摇一摇在几个功能发布之后,用户数就实现了暴涨,并把国内同行都远远地抛下了,奠定了在国内移动端通信App中的巨无霸地位。当然上面的数据图中,因为后期数据增长太庞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几波『暴涨』给掩盖掉了。

为什么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后,用户量就飙升了呢?

最简单的一个解释,就是对于一个全民通用的App来讲,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动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这方面,相信大家都听说了微信摇一摇设计中的故事了,这里就不细说了。

3、线下关系链

接下来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维码名片。有了二维码名片,我们每个人在线下见面时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从熟人,再到陌生人,线下的关系链一一导入到微信中来。

我们现在在社交场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换名片,而是说『加个微信吧』,然后打开扫一扫,说『我扫你吧』,等着他打开二维码。

大概在发布这个版本之后,微信用户达到一亿。

4、盘活关系链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个即时通信工具,而在一个聊天工具里面去做社区,在全球互联网历史上其实是没有过的。

但为什么要做呢?

前面说到,此时用户数已经有一个亿了,一个亿的用户在这个App里面,他们每个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学同学,比如前阵子在某个大会认识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们却从来没有机会聊天。慢慢地,我们都不知道对方是谁了(或者是否还活着?)。如果无缘无故强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对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这种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们还记得,在微信出来之前,我们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通常都会收到各种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轰炸。为什么很多明知群发短信别人不看、不回,甚至会很烦,但还是要发?因为有太多的『沉寂人脉』,好不容易找个理由和他们打个招呼,告诉他们『我还活着』,当然不能错过。

所以这时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现,给这个问题画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句号。

有了朋友圈,我们每天在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许他跟你没有太多共同话题,但他至少可以点赞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对你的关心。于是通讯录里的陌路人升级为『点赞之交』。

而且你还会从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点赞列表中发现:『咦,你们两个人是怎么认识的?』于是就有了一种『三角好友关系』。

这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更多连接,因为有了更多共同的话题、共同的信任。原本人与人之间在网络中都只是单线联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个三角更密集的网络关系了。每个人都成了这张密集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结点。这样的网络,当然也就更稳固了。

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有了朋友圈,我们很容易及时更新朋友们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话题。比如我们常见的朋友圈评论:『你去泰国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乐!』、『新婚快乐!』、『加班到现在么?』、『这么晚还不睡』……

在我看来,如果说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动互联网巨头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个让这种巨头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态圈在此时已经完成了,后续的其他功能虽然也有其重要意义,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经站稳脚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谓『第一张移动互联网船票』。

这里需要提一下公众号。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没有『公众号』,因为当时公众号并没有专门发布的客户端版本,而是 原来预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发布前后开始上线功能。

微信单聊群聊、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个信息传播的闭环,至今我们依然每天活在这个闭环的信息轰炸中。

5、商业化

5.0版本,微信发布了游戏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我之前的文章《支付大战简史:微信支付 vs. 支付宝》中写道:

13年初,在腾讯公司年会上,公司总裁刘炽平跟全公司员工说“2013年是微信的商业化元年”。这一年,微信发布了微信支付、游戏中心、表情中心,三个志在让微信实现商业化的产品。

1)游戏是腾讯公司历来的营收重点,借助微信的大用户量、高活跃度和强关系链,这种优势也从PC端迁移到手机端;

2)表情包在QQ时代就一直是中国网民的爱好,但并没有给腾讯带来很好的营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过表情赚得盆满钵满。于是微信就努力地试试,结果并不好,中国果真和日本不一样,网民不愿意为表情付费的习惯到了移动端依然没有改变——所以微信表情现在基本转为免费策略;

3)而支付就是腾讯成功逆袭的一条战线了。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游戏中心确实是很成功的,给微信赚了很多钱,也帮腾讯股价实现了大规模上涨。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实现了盈利。

6、插件化

从前面的五个步骤看起来,似乎微信从一开始就设计好了路径:导入熟人关系链、陌生人关系链、线下关系链,盘活关系链、商业化。

其实不然,微信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有一个完整的战略思考,每个功能都是到了具体阶段,根据需要去补充的。

在这些功能迭代的过程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个界面、整个业务结构、功能结构几乎没怎么改变。这是因为微信在增加功能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功能的向后兼容性,只做当时最最最需要的那一项功能,而不是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越来越多,却一点而不臃肿,要知道,这是QQ长期以来被诟病的地方。

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个个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可以随时安装可以卸载。再后来有了公众号,微信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众号这种相当于一个可装卸的功能插件。

(作者注:而现在又有了小程序平台。这更是一种全功能的插件平台。关于插件,我在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中有详细的讲述。关于小程序的插件化价值,我的文章《小程序的前世今生(一):为谁而生?》中也有说明。)

在微信的成长过程中,参照了很多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终走出来的是微信自己的路,并且迎来了国内外的各种抄袭、复制、模仿者——手机QQ、微博、来往、易信、支付宝、Facebook……

可能你看到『前身』这两个字觉得很奇怪,微信为什么有前身?

这就是QQ邮箱。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

故事要从2010年美国出现的一个叫做Kik的App开始讲起。

那个时候Kik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获取了一百万的用户,震惊了全世界。这种用户增长速度是前无古人的,算是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奇迹。

很巧的是,QQ邮箱团队当时正在着手开发一个叫做『手中邮』的App,也就是QQ邮箱的移动版。

邮箱团队的负责人张小龙看到Kik这个奇迹之后,马上发了邮件给马化腾(Pony),说这个东西我们应该做。Pony同意了,把它命名为『微信』。

于是邮箱团队就着手从『手中邮』转向微信的开发,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邮件,这个名字非常确切。由于微信是邮箱团队开发的,为了快速实现,尽可能复用了原先QQ邮箱的整个后台协议和框架,所以背后的通信协议采用的也是邮箱的HTTP协议,而不是通常即时通讯工具所用的UDP协议。所以我们每次发送一条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过微信后台向朋友发送一封微型的邮件。

2005年,腾讯公司收购了张小龙创办的Foxmail团队,让他负责QQ邮箱的开发,一直做到2010年。于是这整个五年的过程中,这个团队一直在锻造QQ邮箱。这款产品后来在腾讯内部叫做七星级邮箱。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邮箱做了非常多的尝试。

我给大家复习一下,看看QQ邮箱长什么样子(2016年9月截图):

在这个邮箱界面,我们仔细看看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QQ邮箱的漂流瓶。

2)QQ邮件订阅以及已经下线的『阅读空间』。它们是微信公众号的前身。是不是有点像?通过邮件去订阅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间,就像我们现在通过公众号去关注一些媒体、大咖、朋友的公众号一样。

3)QQ邮箱以前还有一个功能,可以在邮箱里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9、2010年的时候,那时还没有Web微信,我还经常在公共电脑用这个功能和朋友聊QQ。这个功能后来搬进微信里,就成了『QQ离线消息助手』。

4)微信曾经尝试过一个『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给QQ邮箱上的好友发一些比较简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经跟今天的微信单聊消息很像了。

5)曾经还有过一个功能叫作『广播』。广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线,比腾讯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时间上线,当时就是希望把Twitter给复制到中国来。这个功能后来因为腾讯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腾讯微博,所以就放弃了。但是,正是因为『广播』,邮箱团队才第一次开始尝试去做社区功能。在此以前这就是只是一个邮箱,大家对邮箱的理解就是一个工具软件,在这里发邮件收邮件,然后就走了。也正因为有了广播的尝试和失败,才有了后来在朋友圈的一战成功。

6)邮箱有记事本功能,微信有语音记事本插件。

7)邮箱有『文件中转站』,相当于邮件的附件收藏夹,于是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邮箱有标签功能,给邮件打标签,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组功能时,提供的也是标签功能。

……

如果你仔细去发现,还能发现其他的相似之处。

3、阅读空间的移动化

我们知道2005年上线的QQ空间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贴上了低龄化的标签,在空间上面,有各种音乐、装扮、背景、荧光体字体之类,很适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当时最早QQ空间的前端技术是比较差的,所以体验很不好。

但随着用户的长大,原来的中学生,也慢慢上了大学,毕业成了白领,他们就不太喜欢这些花哨的东西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于是邮箱团队就做了阅读空间(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户只看好友的文章内容,不看各种花哨的摆设,这样体验就好很多了。

后来,又引入了订阅网络上的博客的功能,类似于Google Reader。

我是在这个2011年加入QQ邮箱团队的,最开始就在『阅读空间』项目组工作,而当时微信也还只是邮箱团队中另一个项目组的产品。

当时我们团队就在想,阅读空间能不能也独立做成个移动App?说干就干,这个项目唯一的产品经理兼客户端开发就是我了(早期的时候我还兼任了设计师,随意P图)。当时内部定了个名字叫『微杂志』。

Demo做好了,小龙一看,不如把它合并到微信里面吧,于是就有了微信里面的两个插件,一个叫腾讯新闻 ,一个叫微博阅读。结合公司当时的资源,把腾讯新闻、腾讯微博上的内容抓取过来集合在插件里面,推送给用户。腾讯微博后来停止服务了,所以微博阅读插件就不在了,而腾讯新闻插件现在还在,它给腾讯新闻带来了非常好的流量,也因此造就了腾讯新闻客户端在移动互联网的辉煌。

有了这两个插件,团队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这种能力开放给所有的媒体?于是就有了公众平台。

最早的时候,公众平台不是这个名字,叫媒体平台。我们都知道微信公众平台的网址是『mp.weixin.qq.com』,这个mp,就来自于媒体平台『media platform』的缩写。

后来,又把它改成『官号平台』,取『官方账号』之意。当时还想,不只是媒体可以来发内容,还可以邀请一些明星过来,最早的时候引入了像陈坤、王力宏、杨幂等等这些明星来发内容,早期的用户可能还有印象。杨幂的粉丝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她就会给你发一段语音(当然是自动回复的语音),粉丝都很开心。

再后来,觉得这事格局还不够大,就改叫『公众平台』了——口号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众平台就诞生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我们经常看公众号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内容嵌入链接,所以如果要加链接的话,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阅读原文』里面。

有没有人想过,为什么叫阅读原文,这不是很奇怪么?不是应该叫『相关链接』之类么?

这是因为当时公众平台的内容模板用的是我之前做『微杂志』的模板,而微杂志的模板又是因为做的是博客内容抓取,为了方便用户回溯去看原网址,也为了尊重原作者,给他带回去流量,所以在底下加了一个『阅读原文』的链接入口。

这个坑就一直留到了现在。

『微杂志』早期的截图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因为它有腾讯这个爹,所以有了实现用QQ账号直接登录、和QQ打通实现离线消息、邮箱本身的推广资源、腾讯母体的平台运维支持、腾讯一向在即时通讯的经验等,这些都是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想像的支持。

但这些必然性就导致了经常有人说:如果把张小龙换成雷军,换成其他任何人,他都能做出微信来。

这样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因为微信的成功,它有两个方面:

首先,微信在移动端做成了一个类似QQ在PC端那样的全民级通讯平台,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这方面的成功,靠腾讯的亲儿子这一点,应该是非常大的概率能做到。

但另一方面,微信已经远远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实际上已经远远超过了QQ,成了一个操作系统,全民每天平均有超过40%的时间花在微信里面。另外,微信覆盖了QQ无法覆盖的高端人群,也实现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这也是QQ一直无法做到的。而且微信借助它的创新,还引来了大量的国外同行的模仿,这是原来更无法想像的事。

一个产品做到这种程度的成功,就远不是有资源支持就能够做到的了。

1、第一个偶然:没有负担

很多人都听说过了,当年微信初创时,腾讯公司里面有几个团队都在做微信类的产品。但是,邮箱团队原本是没有做移动App的经验的,而另外两个团队,他们都属于无线事业群,原本就是专门负责移动应用的开发的。

理论上,他们应该比邮箱团队更有经验。但是,他们受制于另外一个因素:腾讯无线当时有很大比例的收入来自于移动运营商,市面上有微信类的产品出来后,中国移动就和腾讯无线打招呼,不允许上线这样的产品,别人可以做,但你们是大公司,你们就是不可以。

所以当时无线团队是束手束脚的,非常谨慎地在做。后来我们看到,像QQ通信录里面加了一个Q信,就是这样的妥协下的产品。所以当然他们是成功不了的。

而邮箱团队由于不归无线团队节制,加上小龙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胆开发,大胆上线,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个偶然:种子用户群

早期做微信的时候,其实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样,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户,基本来自于团队自己的产品,QQ邮箱。

有两个来源:一个是QQ邮箱的首页,放了一个微信的广告。另一个就是在微信里面引导用户发邮件去邀请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因为最早的来源是QQ邮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户比较『高端』——QQ邮箱由于长期的体验优化,已经获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爱。这些从早期喜欢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轻人,已经走出校园,走进职场,喜欢上了简洁、专业的风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户属性很大程度也影响了社交产品的调性和口碑。于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们中传开的。

3、第三个偶然:极致追求

如果没有张小龙和整个微信团队追求极简体验的格调和品味,那么微信从文案、图标到功能定义,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样,整天去宠着用户、惯着用户,又要想办法让用户花钱:今天改改皮肤,明天加个QQ秀,后天搞这个钻、那个钻、会员、积分、星星、月亮……然后再一会改来一会改去,折腾用户。

这些个性化的、商业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对小朋友就应该这样,但这样做的话,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户,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们都知道以前白领们,特别是外企员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们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经销声匿迹了,米聊这样强劲的对手也黯然退下战场,手机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这些都和微信的『极简』追求有莫大关系。微信的这种『性冷淡』偏好,甚至影响了今天整个中国的移动互联网。

4、第四个偶然:远离总部

微信的成功还得益于,微信团队是在广州办公,而不是深圳办公。

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腾讯的总部在深圳,2012年的时候,腾讯公司大概有2万人,其中至少1万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广州邮箱团队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为人数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纯粹,而不会被总部的各种人才流动打扰,实现了优秀人才的集中和长期合作。

我在互联网行业经历过的这些年,微信团队的优秀是超过我见过的任何其他团队的,特别是它的优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腾讯与阿里的区别,就像书生和土匪的区别》中提到:

微信团队(曾经的广州研发部)在腾讯公司中又极为特别,也许是因为远离总部,在微信做大之前,这里的升职、调动的机会并不多,人员流动很少,团队里隐藏了非常多低调却才华横溢的同事。在部门群里聊天,总是时不时就有人赋出诗一首,或者来一句让人拍案叫绝的金句,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常常少言寡语,默默在做好事情,专心的雕琢产品、代码、设计稿。

如果说微信团队的招聘有什么标准的话,以我的观察和总结,那么,这些人除了优秀之外,身上还必须有一个亮点,他才可能进入这个团队。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着极低的录用率,特别是到了后面快速发展期,还特别苛刻,『宁缺勿滥』,不肯降低标准。

5、第五个偶然:胆大心细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尝试。朋友圈的实际对手,是微博,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同样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抢占国内这个『生态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区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险的,就像Facebook后来就把Facebook Messager独立出来,但也没有很成功,新浪微博当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个独立应用对抗QQ和微信,也没有成功。

另外一个案例,微信的早期对手米聊,很早就在产品中加入社区,自动同步用户改签名等动态。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在用户关系链没有沉淀好的情况下,做出来这个功能,最后整个动态区就变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胆大心细地做了。为了这个功能,微信团队整整花了半年的时间,内部尝试了40多个方案,才最终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来,一举成功,几乎没再有大的改动。

这个尝试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总结:

一个产品的发展历程顺不顺利,除了它的产品策略,除了产品团队的实施过程之外,跟产品团队的基因、团队的积累、团队的管理方式、团队的行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关系。

正是因为微信团队经历过了邮箱时期的各种功能尝试,不但积累了经验,还锻炼了团队,建立了团队的系统基础,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做出了一个几亿级的明星产品。(关于微信团队如何打造成这个能打仗的团队,参见我的文章《微信团队的实验室文化》)

所以我前面说,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邮箱的成功和失败上面,这种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我们学习的,恰恰是那种偶然性。


36氪


张小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他拥有着精湛的产品经验和过人的胆识,当初创立微信的时候,很多的人也是不支持的,大多数人认为,微信上的所有应用,在扣扣上都能够实现,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呢,但是张小龙坚持自己的主张,在语言聊天和“附近的人”的完美提炼中,微信也得到了手机端质的发展,一跃成为了腾讯公司的手机端明星产品。

从个人能力方面来说,张小龙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微信的发展并不是靠一个人的努力和坚持就能够发展起来的,更多的是背后强大社交流量的支持,在微信出现之前,扣扣一直作为一款全民垄断的社交软件,其地位和影响力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微信当初的推广方式也是通过腾讯公司扣扣的流量来推广宣传的,很多人开始登陆的时候也是用扣扣来登陆的,直到前几年才开始用手机号来实名验证登陆。所以,没有腾讯帝国的支持,微信是不可能发展壮大的。

这些事情让我想到了原来的米聊,可是现在在人们的意识中也渐渐淡化,最终胜出并能独立发展下去的还是微信。

所以你题干中提出的问题,张小龙开办自己公司创立微信,那么,会遭到腾讯公司的复制和冲击,利用其强大的社交优势,微信也就会如同米聊一样。

欢迎大家关注干货君,发现你身边的干货应用和实用技巧!


挖好片儿


都近400个答案了,还邀请我回答,这是多众多答案不满意吗?这种无端设想,回答得再完美,又有如何?


微信如果不是腾讯公司产品,微信可能做不到今天的规模。

微信能做到今天的规模是离不开腾讯公司的大力支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微信得益于腾讯QQ的导流,微信起步阶段,用户基本上是原来的QQ用户,即使是现在,也有很多人是通过QQ登录微信的!QQ数以亿计的用户,几乎都成了微信的忠实用户。如果张小龙自己做微信,得不到QQ 的流量支持,起步会很困难。可能就直接倒在腾讯QQ的脚下了,甚至可能都干不过米聊或是往来了!

2,目前腾讯跑马圈地,在新零售领域买买买,动作频频,你当小马哥不务正业搞零售吗?才不是呢,小马哥在2018年IT领袖深圳峰会就表示过,“新零售第一就是对支付有好处。”当然是微信支付!为什么沃尔玛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支付宝,支持微信? 这都是腾讯的助力! 没有腾讯,张小龙要抢占支付场景谈何容易?

.................

微信如果不是腾讯公司产品,腾讯会有新的社交工具出现并超越取代微信。

这点不容置疑吧? 因为腾讯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从早期QQ模仿OICQ起步,现在全国无人不知QQ,还有谁会想起当年的模板OICQ ? 如果微信是张小龙自己的产品,相信以腾讯的技术和能力,一定能开发出类似微信的“微笑,微谈,微言,微话,微音......"。且这些社交产品一定会超越微信!


还是不要做无端臆想了吧!


Monzier


张小龙目前可谓是炙手可热的明星产品经理,因为他的成功,连带着“产品经理”的职位都火了。不得不承认,张小龙确实是个很优秀的人才,但是微信的成功除了和他个人卓越的能力有关,更是和背靠着的腾讯公司这个平台有巨大关系。离开了平台的价值,他自己创办公司,开发同样的微信产品,未必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

从目前的成绩可以看出,张小龙是个成功的产品经理,但这不意味着他能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个好的CEO。早在1997年,张小龙就创办了著名的邮箱Foxmail,当时中国的互联网网民还没有今天上亿的规模,大概几千万左右。他就凭借自己的能力把Foxmail的用户做到了400万。但两年后博大公司收购了Foxmail,再后来博大又被腾讯收购了,所以张小龙就进了腾讯的研发中心。

从张小龙个人的职业发展经历看推测,他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并不在创业做老板上。如果他要创业,早在九十年代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开始了。做一个公司老板比做产品经理,需要操心的事情和具备的能力更多,不仅仅是研究市场和用户习惯,还要应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资金来源等等复杂的事情。所以张小龙如果自己开公司,不一定能成功,比较创业失败的风险很大。

当时微信最开始出现的时候,身边很多用惯了QQ的人其实并没有特别想使用新软件的意愿。就拿自己为例,愿意注册和使用微信就是因为QQ多次推荐,以及能够使用QQ号直接登录。所以,如果不是因为背靠腾讯这个平台,微信的成长和发展速度绝对不会这么快。

再就是微信这款社交工具的技术门槛并不高,同一时间市场上有很多款和它相似的聊天软件,比较有知名度的就是米聊。要是没有张小龙的微信,可能按照腾讯一贯的模仿风格,也很快会开发出其他名字的类似产品。

总之,如果微信是张小龙自己的,很可能早就在和腾讯的竞争中被收购或者直接干掉了,对腾讯而言,并没有什么实质影响。


独角兽工场


不得不承认,张小龙确实是个很优秀的人才,但是微信的成功除了和他个人卓越的能力有关,更是和背靠着的腾讯公司这个平台有巨大关系。离开了平台的价值,他自己创办公司,开发同样的微信产品,未必能有今天这样的辉煌成就。


就拿张小龙的成名作品,foxmaill来说,早在1997年,张小龙创办著名的邮箱产品foxmail1,凭借一己之力,做到400万用户,但你要知道那是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才不过几千万。

但是即便如此,张小龙还是将foxmail1以1200万卖身于博大互联网公司,而博大互联网公司随即被腾讯收购。

如果微信是张小龙自己开的公司做出来的,到最后一定会与腾讯进行用户的竞争,他所面临的只有两条路:被收购和打战。

换句话说,是腾讯给了张小龙一个更大的舞台去施展才华,张小龙才在后来带领微信成为国内第一APP。

如果你们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写作不易,欢迎关注转发。


推哥科技爆料


一子定乾坤

大家都知道,微信嫣然已成为腾讯的二大社交通信应用之一,而且风头盖过了老大哥 QQ,网传微信每天为腾讯赚钱 3 亿,好生厉害。

大家也都知道,微信这个超级产品是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 。才有了今天辉煌,那么问题来了,如若如果微信是张小龙的个人公司推出的(跟腾讯无关),现在会是什么局面?

我的理解是,如果微信真的的是由张小龙单独推出,而不是借助腾讯这个平台,那么微信和腾讯必将「面面相觑,共唱凉凉」。

缘由很简单。

1、腾讯本已有 QQ ,所以当初又推出一个和 QQ 功能类似的微信,这在很多人眼里其实是不解的,感觉是在重复造车,自己打压自己的产品,但其实不然,因为这是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成功产品,而这与 PC 时代的互联网完全不同,间接看 BAT 之百度,现在的落伍就是因为其错过了换联网 2.0 时代。

2、微信现在的日活量达到了 10 亿级,而且可贵的是微信嫣然已经成为了一个闭合的生态圈。这对腾讯的贡献可以说是相当有分量的。

1、微信是由张小龙一手主导的产品,这没人否认。单就产品本身而言,离开腾讯,张小龙完全可以造出如此等级的产品,要知道他也是 Foxmail 的创始人,当年中国互联网网民不过数千人,而 Foxmail 的用户就达到了 400 万,这在当时可是相当牛 x 了。但产品的成功不止是产品本身得优秀,产品的流量和使用率也很重要。

2、微信初期的发展和壮大,腾讯 QQ 给了很大的帮助引流,而不是打压。这点你看如今的今日头条,抖音如此迅速引爆全球,腾讯迅速出击进行阻挠,并大打出手,进行「封杀」。还有拼多多的遭遇,电商领域的狭缝里要生存,要出人头地,阿里和京东双重打压,真的是如履浮冰。除了自身实力之外,如果不走一条自己独特的路,很难能成功(这个具体分析下面有说)。

三、将军再好,不一定能掌好门

张小龙,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产品经理,更有人将其与苹果的乔布斯相提并论,足见其在产品设计方面的卓越。但将军再好,不一定能掌好门。

1、从张小龙的履历来看,其并不喜好走创业这条路,也许也不适合走那条路。当年在 Foxmail 大获成功的张小龙,在 Foxmail 被博大收购、继而博大被腾讯收购,才进入了腾讯的地盘。要是他想创业,早多少年前就可以进军这片当时的蓝海了。

2、思维问题,不同的角色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前几天风靡网络的「产品经理与研发打架事件」,实则就是两种不同角色思维代表的斗争。所以这里的产品也一样,产品的优秀是基于产品经理对用户需求和喜好的准确把握,而企业要成功则还需要资金、市场等多方面的融会贯通。很显然,张小龙也不大喜欢也不太适合这样。

3、还有,就算微信是由张小龙自己推出的产品,那么面对腾讯猛攻追打,要不被打趴下,十有八九就被腾讯吞并了,因为张小龙对产品的卓越追求会使得产品趋向完美,但同时会影响产品在狭缝中迸射出窍,上面提到的「拼多多成功突围」,若不是他另辟蹊径,走阿里、京东所忽略的低价廉货,农村包围城市,惹发争议的商品质量问题,还有在朋友圈里病毒式疯狂传播增流量,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综上所述,一子定乾坤。微信的成功是张小龙和腾讯合作的伟大创举,若这一步棋不是这么下的,那么这盘棋就难说了,或许腾讯就没有现在的威风,也就成为不了中国市值最高的企业,微信也会存在,但不会像现在这么火。

如上是我的一点想法。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朋友?


PS:送给所有人一份价值 888 元的互联网私密大礼包,点击头像关注,看我个人介绍获取。


stormzhang


张小龙被广为人知是因为微信光为人用,在微信没有推广之前张小龙确实也很厉害,开发了Foxmail邮箱,最后1200万卖了,后来进了腾讯主持开发了移动端交友软件微信。

微信发布时间是2011年1月21日。当年瞬间用户突破2亿以上,

但是其实具有同样功能的米聊,也就是雷军的作品,米聊发布时间早一年,于2010年12月。当时用户也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微信已经是移动的的霸主。


如果如你所问,如果是张小龙个人开发微信,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现在的成绩,因为微信今天的成果是因为有腾讯这个推广平台,很轻易就能吸引大家尝试使用,一旦使用之后很难脱离朋友圈。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平台,你的微信做的再好,也不一定能推广的大家都熟知,不一定能吸引大家尝试使用。

退一万步讲,即使你第一年吸引了几百万人注册使用,
立马就会吸引腾讯的注意,腾讯在巨大立马就能模仿一款比你更好的软件压你一头,因为钱多,在你还没成为巨头的时候就扼杀在摇篮里了。

所以可以预见,如果是个人开发肯定是最后死翘翘或者被收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