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無感停車是人工智能的典範

5月14日,深圳第一張自動駕駛路測牌照花落騰訊,標誌著騰訊無人駕駛從技術層面走向應用層面。同一天,寶馬也正式公佈獲得上海智能網聯自動駕駛測試牌照,成為首家在中國獲得該牌照的國際整車製造商……可以預見,2018年將成為人工智能產品化元年。

無感停車是人工智能的典範

無人駕駛集合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尖端技術,是未來智慧交通的一大亮點,在人工智能領域,無感停車與無人駕駛並駕齊驅,隨著無人駕駛技術以及智能網聯汽車的應用推廣,未來,無感停車將作為智能網聯汽車的標配,進入大規模商業應用通道,真正將無人、無感進行到底。

2017年,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人工智能由此上升為國家戰略,規劃明確將人工智能產業作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到2030年帶動相關產業規模超過10萬億。作為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的一大應用,人工智能無感停車技術已相當成熟,推廣普及人工智能無感停車,業已成為不少城市搶佔智慧停車、智慧城市的制高點。

對城市管理者來說,人工智能無感停車最大的優勢在於打通各停車場系統,以及停車場與城市停車管理平臺之間的數據對接,加快城市停車雲平臺的發展速度。據瞭解,為了推進城市停車雲平臺建設工作,最近政府已經在北京啟動了《停車場信息聯網通用技術標準》編訂工作,以此制定智慧停車行業統一標準,預計今年10月份完成,完成後將在全行業推廣實施,從而改變停車難、交通擁堵現狀。

無感停車是人工智能的典範,是智慧城市停車雲平臺的基礎配置。目前,中國首款真正實現“無感出入、無人值守、無感支付”的人工智能無感停車平臺,掌停車融合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金融科技等尖端前沿技術成果,解決了傳統停車管理效率低、操作程序繁瑣、用戶體驗感差等問題,徹底打通了城市道路、商業、小區停車場大數據,實現了城市車位一體化、共享化、智慧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停車管理效率,有效緩解城市車位短缺、交通擁堵等難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