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特朗普首次訪印:他肯定是要“拿到東西”的


特朗普首次訪印:他肯定是要“拿到東西”的

2月24日,在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莫特拉體育場,印度總理莫迪(中左)與到訪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握手。圖/新華

特朗普首次訪印:華麗場面與“交易關係”

本刊記者/曹然

2020年2月24日,站在自己故鄉所在的古吉拉特邦第一大城市艾哈邁達巴德的莫特拉體育場中心,印度總理莫迪面向現場11萬名觀眾介紹:“下面有請我的朋友、印度的朋友——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

在全場歡呼的聲浪中,莫迪和特朗普握手、擁抱。美國總統隨後發表演講稱:“我和第一夫人從千里之外趕到這裡,就是為了傳遞一個信號:美國愛印度,美國尊敬印度,美國永遠是印度忠誠的朋友。”

不過,在一些美國媒體看來,作為歷史上第二位在首個任期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這趟訪問主要是為了在2020年總統大選中取悅印度裔選民。

“這是一個選舉驅動的事件,就像莫迪在美國的大秀滿足了他連任的目的,現在莫迪用豐富多彩的表演來回報特朗普。”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會長、高級研究員包道格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表示。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特朗普訪印期間,推進反恐合作、深化在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接觸、加強防務和貿易關係等議題都會在印美雙方的談判中出現。場外,印美官員們正就關於知識產權、貿易便利化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協議進行談判。

“對莫迪來說,他在特朗普訪印上的最大訴求,是戰略層面上的。”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南亞問題學者林民旺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

英國廣播公司(BBC)分析稱,儘管特朗普的訪問行程中將充滿華麗的場面,但在政策上並不太引人注目。

美印關係正處於歷史上的高位

當特朗普一行從甘地故居乘車前往莫特拉體育場時,路邊圍觀的人群綿延不絕。他們高呼口號,向美國總統的專車揮手致意。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宣稱,莫迪動員了超過1000萬人夾道歡迎他。但事實上,艾哈邁達巴德全市人口不到600萬。

特朗普此行,幾乎復刻了艾森豪威爾1959年訪問印度時“萬人夾道歡迎”的場面和行程安排。61年前,作為首位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也在聖雄甘地紀念館獻花,參觀了泰姬陵,並在另一座印度知名大型建築德里拉姆利拉廣場發表講話。

但隨後的60年間,共計只有5位美國總統在任內踏上印度的土地。從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間,奉行不結盟運動的印度政府與前蘇聯關係密切,與印度衝突頻繁的巴基斯坦則是美國在南亞的軍事夥伴。

“美印關係一直是磕磕絆絆的,”林民旺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直到克林頓2000年訪問印度。這是冷戰後美國總統第一次訪問印度,實際上意味著美國對印度的看法在慢慢發生變化。”

不過,美印關係並未立刻轉暖。印度的不結盟立場、印巴衝突、印度的“有核國家”地位等問題都成為阻礙美印關係發展的絆腳石。

2006年3月,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訪問印度。他沒有參觀泰姬陵,也沒有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講,但和時任印度總理辛格簽署了關於印度核問題的協議。印度以開放核設施接受檢查為條件,獲得了美國的民用核技術。《福布斯》雜誌後來將小布什評為“印度歷史上最好的美國總統”。

“小布什的協議破除了美印關係一個很大的障礙。”林民旺對《中國新聞週刊》介紹,“之後的奧巴馬和特朗普時期,美印關係實際上一直處於不斷往上走的趨勢。”

林民旺認為,美印關係的轉暖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印度國力不斷增強,“自己讓自己變得重要”;二是中國崛起。“因為中國崛起,美國需要盟友來分擔制衡中國的成本⋯⋯最主要的一點是,中印關係也一直磕磕絆絆。正因為關係不穩定,所以可以作為制衡的要素。”林民旺說。

2015年1月,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應莫迪邀請,成為第一位出席印度共和國日活動的美國總統。這趟訪問中,中國南海問題成為美印領導人會談的焦點問題之一,由美印等國防務力量聯手打造“自由和開放的印度-太平洋地區”的概念也被奧巴馬提及。

2019年6月,美國國防部正式發佈《美國印太戰略報告》,指出為實現印太地區的“自由開放”,美國需要認識到經濟、治理和安全之間的關鍵聯繫,在外交、商業、軍事等層面應對中俄等國的挑戰,因此要加強和印度等國的軍售合作。報告還提出“尋求與印度建立防務關係”。

“美印關係現在處於歷史上的高位。”林民旺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

“印度下了很大的賭注”

在莫特拉的萬人體育場,特朗普高調公佈了印太戰略的新進展。“美印剛剛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三軍聯合軍事演習⋯⋯我們要出售給印度最先進的武器,飛機,火箭,導彈。我們會簽署30億美元的直升機合同。”他還表示,美國將致力於成為印度最大的防務夥伴,雙方共同建設自由和開放的印太地區。

2019年10月,美國國防部曾發佈數據稱,美國對印軍售從2008年的幾乎為零,到2019年增長到將近180億美元。

“正是印度答應在貿易談判上作出讓步,或者在軍售上下了‘大單’,才讓特朗普最後決定訪問印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背景。”林民旺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特朗普來,他肯定是要‘拿到東西’的。”

2017年以來,莫迪一直邀請特朗普訪問印度。美國總統多次表示“非常喜歡莫迪”,但對於訪印未予積極回應。“實際上印度挺受羞辱的,莫迪本人也被特朗普在各種場合笑話過。”林民旺說,“印度可以說是忍辱負重,因為對他而言,美國的戰略重要性是排在第一位的。”

“印度一直在猛烈攻擊我們。”就在出訪前夕的2月20日,特朗普在科羅拉多州的選舉集會上指出,他“真的很喜歡莫迪”,但“我們得談談,印度給我們很高的關稅,他們對我們的打擊很大。”因為難以解決目前的貿易逆差問題,與印度的貿易談判可能會放緩,“我們只做好的交易”。

半年前,美國政府以印度設置貿易壁壘為由取消了對印度進口商品的普惠制待遇。印度予以反擊,宣佈對美國29項商品加徵關稅。

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副國務卿的伯恩斯回憶道,雖然莫迪和奧巴馬建立了友好關係,美印在安全等領域的合作令他印象深刻,但雙方在“貿易和投資上的進展不是那麼多”。

美國援外合作署(CARE)的數據顯示,美國是印度最大的出口貿易夥伴,印度對美出口佔2019財年印度出口總額的15.9%;美國也是印度第二大進口貿易伙伴,印度2019財年從美進口額佔進口總額的6.9%。印度對美出口的增長率,也遠高於對美進口。

針對特朗普在關稅問題上對印度的指控,印方官員表示,印度是發展中國家,關稅“並不比其他發展中國家高”。他們同時表示,隨著印度更多地從美國油氣行業進口能源以及大量購買民用客機,美印間的貿易逆差將在未來幾年縮小。

30億美元的軍售訂單,被外界認為是印度的另一種回應。“他們未能達成貿易協議,因此莫迪作出額外的努力,向特朗普總統提供其他的東西。”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印度中心主任馬丹(Tanvi Madan)指出。

馬丹認為,印度在國防預算“嚴重吃緊”的背景下作出訂購,“是希望美印關係恢復到某種平衡狀態。它下了很大的賭注,期待特朗普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人。”

不能僅僅是交易關係

“我告訴巴基斯坦,要消滅他們邊境的恐怖分子。”特朗普在莫特拉體育場的發言激起了全場熱烈而持久的掌聲。他隨即又說:“我們和巴基斯坦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沒有人鼓掌。

“特朗普在訪問印度推進美印關係發展,但是他實際上也懂得巴基斯坦的重要性。”林民旺對《中國新聞週刊》推測,特朗普訪印結束後,“可能美國國務院會發一個聲明,稱特朗普跟莫迪談判的過程中,談了克什米爾問題。他會給巴基斯坦這麼一個說法。”

巴基斯坦問題是美印關係複雜困境的一個縮影。“美國政府必須始終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平衡利益。儘管各方有強烈的不同意願,但誰也不能改變這種聯結。”包道格對《中國新聞週刊》指出。

印度經濟學家夏爾馬(Mihir Sharma)觀察到,在小布什和辛格簽署核協議後的幾年裡,“對雙邊關係的真正樂觀情緒佔了上風,但後來這些期望落空了。”奧巴馬曾致力於和印度共建“21世紀的夥伴關係”,但伯恩斯回憶,“雙方的言辭往往超過了實際行動,不可能複製核協議的巨大突破。”

針對特朗普此番訪問期間再次提出的“防務夥伴關係”,林民旺指出,至少在短期和中長期內,印度成為美國的軍事盟友的概率非常之低,甚至基本不可能。

“最主要的是美印之間的戰略互信實際上並不高。歷史上美國有多次對印度防務安全利益的損害,比如印巴戰爭期間對印度進行的武器禁運。”林民旺說,“印度外交強調多頭平衡,不會輕易跟哪個國家形成正式的同盟。”

被特朗普擱置的美印貿易關係,則更不被兩國的輿論所看好。此前,美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額從2008年的660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1426億美元。但喬杜裡指出,這樣的增長是在印度GDP每年以超過7%到8%的速度增長時雙方加強戰略聯繫的結果。

“2019年到2020年,印度經濟增長數據大幅下降到5%,加上特朗普專注於平衡目前有利於印度的貿易赤字,兩國貿易關係拓展的可能空間已經耗盡。” 喬杜裡說。

2月20日,印度股票市場當週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孟買證券交易所SENSEX指數下跌0.37%。2月24日開盤後,SENSEX指數暴跌800點,所有行業指數全部受挫。“特朗普帶來的希望遠不如新冠病毒疫情對投資者造成的擔憂。”印度《經濟時報》評論道。

在2月中旬舉行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美國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和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曾就克什米爾問題進行了異常激烈的交鋒。夏爾馬在專欄文章中披露,目前印度在華盛頓的“盟友”不是很多。莫迪對特朗普的支持使他疏遠了許多民主黨人,一些共和黨人則因內政問題對印度政府失去信任。

在此背景下,特朗普訪印有可能提升印度政府在華盛頓決策圈的影響力。2月20日,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發言人帕特拉表示,與白宮的密切合作確保了印度仍處於特朗普戰略藍圖的前沿和中心。

“在任何情況下,印度對美國的態度總是建立在兩國關係的基礎上,而不能僅僅是交易關係的假設之上。”夏爾馬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