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如何理解这句诗?

不一样的守候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句出自于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于是作《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与张九龄相比如何?”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

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还觉得可惜。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感遇》是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

“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是深的意思,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

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那些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萃辰天心书院


首先纠正题主,原句是“草木有本心”,而非“草木本有心”,”本心“意为天性,全诗出自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开元末期,唐玄宗放弃年轻时励精图治的精神,逐渐沉溺声色,怠慢政事,还宠信李林甫和牛仙客。前者口蜜腹剑,善弄权术,后者溜须拍马,专事逢迎。二人把持朝政,排除异己,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张九龄看不过去,多次直谏,皆被无视,反遭李林甫陷害,被贬为荆州长史,远离长安。他心中郁结不满,托物言志,作《感遇十二首》,这是其中之一。诗人以兰、桂自比,表达自己“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高雅情怀。

前半首诗写兰桂特征,后半首诗写兰桂品质,实际是诗人自身情怀的诉说。

01兰桂特征

春日的兰草翠叶纷披,迎春勃发,显示出无限生机活力。秋天的桂花皎洁明净,香气清雅,干净美好得令人欣喜。

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都在各自的季节里尽情展示自己的生命特点,春兰葳蕤,秋桂皎洁。它们焕发出勃勃生机,欣欣向荣,就是对季节的尊重,这本就是一种美好的节操。

首句,诗人用整齐的对偶句将兰、桂对举,清晰地点出春兰生机勃勃和秋桂清雅高洁的特征。兰、桂皆是花中君子,诗人用其芳洁品质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节操。

第二句,诗人用“自尔”二字说明“佳节”出于兰、桂本然,出于自我修养,这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文。

02兰桂品质

前半首诗皆言兰桂不言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隐士。风送芬芳,隐士闻了后,满心喜悦。

“谁知”有一种意外的意思,还带着欣喜的感觉。能让大德之士展开笑颜,兰桂若有灵,该会欢欢喜喜地等待被隐士折取欣赏。实则非也,非也!

诗人最后另辟蹊径,忽开新意。“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春兰葳蕤生机,秋桂皎洁清新,它们这样是天性使然,才不是为了吸引人来折取,就算是志行高洁的“美人”也不例外。

用现在的话说:你来或不来,我就在那里,独自芬芳,不管是否有人欣赏。

兰、桂散发幽芳却不被人知、不被人折,就如同诗人遭谗被贬的现状。他虽无心与物相竞,却用兰桂“不以无人而不芳”寄托了自己不因被贬而放任自我,表示自己依旧会坚守本心,秉公守则,恪尽职守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他的本心,而非为了美名。“何求”二字用得铿锵有力,淋漓尽致地将诗人不肯廉价赢得美名的清高志趣给表现出来了。尽管遭受陷害,张九龄依旧是那个张九龄,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志洁行芳,不求人知。

有书君以为,这首在咏物背后赞扬的兰桂品质、寄托的生活哲理,对现在的我们依然适用。

人生路漫漫,困苦、诱惑、挫折……有太多东西能让人失去自我,开始带着面具迎合这个社会。若一直保持本心,最后虽未必会实现世人眼中的成功,但自身一定会没有遗憾。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题主的问题不有点错误,是「草木有本心」,而不是「草木本有心」。「草木本有心,何求美 人折」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感遇十二首》的第一首,全诗如下: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张九龄的这首《感遇》,采用比兴的手法,托物言志,「草木本有心,何求美 人折」诗人借兰桂不求美人折,寓托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内在操守,不必求人相知的人生哲理。

诗的开头,诗人举了两种高洁的植物兰桂,春天,兰叶茂盛地生长,秋天,桂花皎洁地盛开。这两句诗中,有花,有叶,有春,有秋,实为互文见义,兰也有花,桂亦有叶,各各兼包,概指全株。兰花与桂花,在自各的季节里,展现自己最美好的生命力。

三四句承接一二句。兰花与桂花在自己的季节里蓬勃生长,各自形成了自己最美好的季节。兰叶葳蕤,桂花皎洁,它们都有自己的生命特点;兰叶春生,桂花秋放,它们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季节。它们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季节里展现了自己最美好的本质,散发出生命的芬芳。

五六句一转,兰桂展现自己最美好的本质,散发出生命的芬芳,原是它们的生命天性使然,谁知道它们的芳香被那此隐居山林的人闻到了,他们的美好的品质被他们听到了,于是,这些隐士纷纷跑来欣赏它们的美。

兰桂展现自己美好的生命是为有人来欣赏它们吗?七八句一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兰花到了春天,它们自然就会茂盛地生活,桂花到了秋天就会皎洁地盛开,这是它们自己的天性使然,是它们追求自己生命的美好使然,不是为了别人的欣赏。

此诗是五言古诗,却有着律诗一般的结构,一二句起,三四句承,五六转,七八句合,结构严谨分明。语言上,此诗虽在咏物的背后,阐释了一个高雅的人生哲理,但词意平和温雅,不激不昂,深得温柔敦厚的质。明程元初(《初唐风绪笺》卷三)评:

诗欲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此诗气高而不怒。

明邢昉(《唐风定》卷一)评:

透骨之语出之和平。


谢小楼


弹指江湖三十年,淋漓旧墨尚依然!我是翰墨苑,我来答题。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出自王昌龄的组诗《感遇十二首》的第一首,也是蘅塘退士编写的《唐诗三百首》中的第一首,全诗为:

感遇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最后两句实际是属于隐者的发语,表达了无心与物相争的情怀。意思是草木有自己的天性,怎么会求取观赏者的攀折呢?

这两句花常用于表达自己天性爱好的观点,用来表示自己的志向兴趣是不会以外物为转移的。

例如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飞花令环节,姜闻页对阵张淼淼失利,后引用这两句,意在说明,我喜欢诗词是我的天性使然,不会因为对阵的成败而去改变。


翰林院


用现在的话,就是:你没事就把花摘了去干嘛?哪怕你是个美人,哪怕你是因为欣赏的缘故。花草有自己的美,不会因为不能被美人摘去装点美,就心里不高兴。

或许,被美人摘了去,对花草来说,如同“献祭”般,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总之,每个人都需要被欣赏,如何被欣赏,不一定是一样。


呵呵说吧


这首诗出自张九龄的感遇二首,其中一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这首诗运用比兴手法,用春兰和秋桂来自比。透露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佞臣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最后两句是春兰和秋桂芳香出于自然,并不需要别人欣赏。


风and蒲公英的约定


草木本是有心人,何求美人空折枝?自古多情空遗恨,从来插柳自成荫。

求顽石而生胎卵,慕高云而坠崖悬,追海市以入蜃楼,精猴望水而捞月,皆画饼自充,掩耳盗铃,殆笑天下。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情不关风与月。怎知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不必好高鹜远了,低下你的头来,看看脚下,早已碧草荫荫,鸟语花香了。莫问前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噫,唯斯人,吾谁与归?哈哈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