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起兵铲除吕后余党的齐王刘襄,作为刘邦长孙,为何不能继承皇位?

执而不惑


没错,刘襄之所以没能被立为皇帝,就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



《史记》说汉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的确,在刘邦与吕雉结婚之前,他就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齐王刘肥,刘襄作为刘肥的长子,于公元前189年继承了齐王之位,此时正是吕后掌权的时期。



刘襄与吕后是有仇的——汉惠帝刘盈性格和善,他曾经在宫中举办了一次家宴,让自己的哥哥刘肥坐在了上首的位置,刘肥觉得这既然是家宴,而自己又年长,便坐下了。但是吕后却非常生气,她端给刘肥两杯酒,让他给自己祝寿。孝顺的刘盈见状边端起了敬一杯,要哥俩一起给太后敬酒,吕后随即将两杯酒打翻在地。此时刘肥清楚了——太后这是想要他的命啊!



于是刘肥不得不使用非常屈辱的办法——他给自己的妹妹鲁元公主一个郡作为“汤沐邑”,相当于割让了一大块国土出去。另外,他还尊妹妹为“太后”——相当于把他妹妹当娘来对待!吕后满意了,把刘肥释放回齐国,但刘肥没多久就抑郁身亡了。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于是刘襄第一个起兵反对吕党,随后周勃、陈平等人才决心拥护刘氏。



诸吕虽然被平定了,但是刘襄却得罪了一个人,一个非常有话语权的人——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刘泽在刘襄欺骗之后最终在胜利之日抵达都城,在选定新帝的问题上他先表态:“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可以说,别的都是借口,最后一句“大臣安”才是重点。如果与自己有过节而且精明干练,深的人心的孙子刘襄当了皇帝,自己有好果子吃吗?



刘泽是这么想的,其他所有的大臣也是这么想的,因为他们都想立一个自己能控制的,不影响自己前途的弱势皇帝。而雄才大略的刘襄,是他们的绊脚石,甚至可能是他们无量前途的终结者!

在这种情况下,“弱势”皇子代王刘恒被选定。而刘恒登基当天,大臣们就发现自己的算盘打错了——代王比齐王更强势!


国史通论


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刘邦的长孙。而且在吕后去世后,铲除诸吕的过程中立下大功劳。按理说,他是最应该被立为皇帝的,为什么大臣们不立他呢?

咱们先来看看刘襄在铲除诸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刘襄)

吕后去世前,让吕禄担任上将军,让吕产担任相国,并让他们牢牢掌控住兵权。当时的皇帝是刘盈的儿子后少帝刘弘,朝政大权掌控在诸吕手里。不过,朝中还有陈平、周勃等一帮刘邦的老臣也有权力,而且他们对诸吕非常不满,因此,诸吕就商量着准备造反。所谓造反,也就是要铲除陈平、周勃等人,让诸吕完全掌控朝政,甚至废掉刘弘,自己当皇帝。

这件事商量一阵后,又不敢贸然行动。不过,这件事让吕禄的女儿知道了。吕禄的女儿是刘章的妻子,于是回去把这件事告诉了刘章。

刘章是刘肥的次子,被封为朱虚侯,住在长安。除此外,刘肥还有个第三子东牟侯刘兴居也住在长安。只有齐王刘襄住在他的封地上。于是刘章写信给刘襄说,让他起兵讨伐诸吕,自己和刘兴居作为内应。

刘襄准备讨伐的时候,想去联合琅琊王刘泽。但是刘襄又不是真正想联合刘泽,而是有点想吞并刘泽的味道。他给刘泽写信,让刘泽来商量,并且还说刘泽是老资格,最好让刘泽来当首领。刘泽当然就去了。去了以后,刘襄就把刘泽给控制了起来。

(西汉前期封国)

刘襄为什么想吞并刘泽呢?原来刘泽本来是侯,因为娶了吕后妹妹的女儿(也就是樊哙的女儿)为妻,因此吕后就把刘襄的土地割了一个郡给刘泽,同时封刘泽为王。刘襄土地被割,心里不服气,所以才想控制刘泽。

刘襄控制了刘泽后,把刘泽的军队也一并掌控起来,起兵往长安进发。诸吕派灌婴去迎战刘襄。灌婴走到荥阳,就不走了。本来他就不愿意帮助诸吕打刘氏子孙,所以就屯兵在荥阳,准备和刘襄讲和。

这时候,长安城里陈平、周勃等人已经把诸吕拿下。陈平、周勃不但拿下诸吕,还因为后少帝刘弘是诸吕立的,以他不是刘盈亲儿子为由,把他给废杀了。废杀以后,就需要新立皇帝。

这时候,被控制起来的刘泽就对刘襄说,你的功劳最大,又是高祖的长孙,理应当皇帝。我的资格比较老,朝中大臣还是比较听我的话。干脆你让我到长安去,劝大家立你为帝吧。

(周勃)

刘襄听刘泽这么一说,激动了,不假思索就把刘泽给放了。刘泽到长安后,大臣们正在商量立刘襄为皇帝的事。刘泽不但不帮刘襄,反而劝大臣们说,刘襄的舅舅驷钧现在是齐国的宰相,他又是一个残暴的人。如果立刘襄为皇帝,将来驷钧一定会干政。他一干政,诸吕作乱的悲剧又会重演。于是大臣们便把代王刘恒接到长安当皇帝,他就是汉文帝。

我仔细查了查历史书,历史书上关于驷钧的资料很少。刘泽说他残暴,但是史书上并没有他残暴的任何事例记载。这说明,很可能刘泽是诬告。但问题是,不管是不是诬告,陈平、周勃等人为什么不做一番调查才下结论呢?因此,我认为,陈平、周勃很可能根本不想立刘襄为帝。

为什么不想立刘襄为帝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襄作为齐王,势力非常强大,长安城中还有刘章、刘兴居两个侯。要是陈平、周勃立刘襄为帝后,刘襄一定只会用他在齐国的旧臣驷钧、祝午、魏勃等人,绝对不会用陈平、周勃。而代王刘恒没什么实力,同时为人又比较谦虚低调。因此,为自己将来的前途作想,陈平、周勃也就顺水推舟,不再考虑刘襄。


张生全精彩历史


刘邦的孙子辈人数不少,但若说谁最有资格继承帝位,那一定是刘襄。第一,刘襄是刘邦的皇长孙,且贵为齐王,继位称帝,顺理成章。第二,在平定诸吕的事件中,刘襄立了大功,充分显示出他的才华、眼光、魄力、勇气。同时,让功臣派放心的是,齐王刘襄与吕后及吕氏家族结有世仇。

吕后失败后,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最初大臣们是议立齐王为帝的。这也很简单,齐王起了兵,为大臣们诛杀诸吕提供了外在条件,功劳数他大,又是汉高祖长子的儿子,亦即长孙。不管是从诛杀诸吕中的功劳而言,还是从立嗣的标准而言,立齐王刘襄为皇帝,都应该是顺理成章的。

不过,后来刘襄没能当成皇帝主要是有一人从中作梗。此人就是琅邪王刘泽,刘襄起兵后,并没有立即西进,而是先派自己的郎中令(王宫卫队长)到琅邪国拜见琅邪王刘泽。刘泽虽然是刘姓皇族,但是得到封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沾了老婆的光。刘泽的老婆是吕后妹妹吕绥的女儿(吕缨是樊哙的妻子),刘泽成了吕后的外甥女婿。所以,他一人兼得刘、吕两氏两边的好处。

刘襄起兵时,感觉兵力不足,于是用人把刘泽骗到齐国扣压,从而兼并了琅琊国的兵力。刘泽对此心怀不满,但此人很有心计,他对刘襄说:“大王您是高皇帝的长孙,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现在大臣们狐疑未定,老夫在刘姓宗族中年纪最长,这些人都等着我去决断。如今您把我留在这没用,不如让我入关决断大计。”

刘襄此时正是追求帝位心切的时候,刘泽这番话刚好点到了他的心窝上,于是,他立即派专车送刘泽进京。刘襄狠狠阴了一下刘泽,刘泽进京能为刘襄说话?只有鬼才相信,但是,刘襄竟然就相信了!当局者迷、鬼迷心窍,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刘襄此时追求的目标是一国之皇帝,这不是任何其他人生目标所能替代了的,这个目标对他来说吸引力忒大了。

结果刘泽一走,回去就坏刘襄坏事,千方百计说他坏话,拉拢人。但是,光一个刘泽反对立刘襄并不能决定刘襄的命运。陈平、周勃、灌婴目睹了齐王刘襄首举义兵的勇气、魄力,又目睹了诛杀相国吕产、长乐宫卫尉吕更始的朱虚侯刘章的英勇、果敢,加上一个身处朝中尚未亮剑的刘兴居。这三兄弟个个英勇非凡,一旦刘襄被立为新君,加上两个弟弟的辅佐,刘氏皇族派必然声威大震。身为功臣派的陈平、周勃、灌婴,虽然可以在与吕氏外戚派的斗争中与刘氏皇族派的刘襄、刘章结盟,但是绝对不希望看到一个如此强势的皇族入主皇宫。三位功臣面对刚刚覆灭的外戚派,当然希望功臣派能够左右政坛,至少可以在政坛上保持优势地位。如果皇族派过于强大,就会打破功臣派和皇族派的力量平衡。所以,平定诸吕可以允许齐王刘襄起兵,可以允许朱虚侯刘章冲锋陷阵,但是,选拔新君绝对不能让刘章参加,当然更不能立齐王刘襄为新君。

就这样,刘襄虽然劳苦功高,反被出局。





历史有妖气


先说结论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襄之所以不能继承皇位,就是因为他这个人太厉害了,一般皇帝厉害了,大臣们就要受气。所以,手握重权的大臣不想让刘襄当皇帝。这是他不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说下,刘襄是怎么个厉害法,大臣又是如何惧怕他,以及他是如何和皇帝的继承人擦肩而过的?

在吕后执政的期间,刘邦的子孙被吕后打压的没有一点脾气。刘邦的八个儿子在吕后死之前,更是死了六个,剩下的两个,一个是代王刘恒,另一个是被吕后养大的,刘邦的私生子刘长。

这两个人,在当时都比较老实,对吕后尊敬有加,也绝不干涉朝中的任何事情。这也就是吕后没有动他们两人的原因。同时这也意味着,刘邦儿子这一辈的人,基本上就算完蛋了。

再看刘邦孙子这边,尤其是刘邦的长子刘肥的儿子,刘襄、刘章和刘兴居这三兄弟,他们是比较有种的,继承了刘邦的血性,他们对吕家想霸占他们刘家的江山很是不满。

当时,刘襄在齐地当齐王,他继承了老爹刘肥的王位。刘章被吕后调到宫中去任官职去了,说白了,刘璋的身份和去都城做人质差不多少,不过,刘璋很会办事,甚得吕后的欢心,他也被吕后重用了。

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刘襄,刘璋因为惧怕吕后,他们是不敢乱来的,但是,他们已经商议好了,一旦吕后死了,那他们就会起兵,杀到都城剿灭姓吕的。

这件事他们也很容易办到,毕竟刘璋在都城,可以作为刘襄的内应,一旦都城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他都可以很及时的告诉哥哥刘襄。

还有一个就是,刘邦死之前曾经和大臣们有一个白马盟约,非刘氏不能称王,这个是很深的人心的。

这些大臣在当时也是因为惧怕吕后的淫威,所以在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不敢反抗他,但是,一旦吕后死掉,就不好说了。

到了吕后真的死了,刘璋火速的把这件事传递给了刘襄,刘襄在齐地拉了一支队伍,以剿灭乱臣贼子为由杀向了都城长安。

吕后临死之前,把自己的侄子吕碌、吕产叫了过来,并且三番五次的叮嘱他们,我死了之后,你们不要来给我吊唁。一定紧紧的抓住手中的军权,一旦你们失去了军权,整个吕家就要被灭族了。

当时,吕产和吕碌掌管着护卫都城安全的南北两军。

齐地的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了都城,吕产和吕碌要应对了,因为吕后死前叮嘱过他们不能离开自己的军队,所以,这时候他们找来了开国功臣灌婴带着大军外出去阻击刘襄了。

此刻,另一伙功臣派宰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两人也在一起商议,看看如何剿灭诸吕,还江山于刘氏。

但是,这时候陈平和周勃根本不知道灌婴是吕氏一派的人,还是刘氏一派的。

反正,灌婴带了人马就出发了,等灌婴到了军事重地荥阳之后,他就不走了,把军队驻扎在了这里,然后,灌婴派人联系齐王刘襄,你赶紧来,我们合军一处,到都城里去把姓吕的给灭了。

刘襄得到灌婴的帮助,甚是高兴真是天助我也,看来这次起义,肯定是可以成功的。于是,他们火速向长安赶来。

虽说刘襄他们的速度比较快,但是,都城里陈平,周勃的速度更快。

陈平想通过郦商的儿子,去劝说吕碌放弃北军的领导权。因为郦商的儿子了吕碌的关系比较好,再加上吕碌这个比较单纯,很相信朋友不会出卖他,在听了朋友的建议之后,吕碌开始摇摆不定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陈平又派了刘璋去干掉吕产。此刻的吕产正带着几十人去挟持小皇帝呢,恰好碰到了刘璋,因为刘璋带的人多,有备而来,就把吕产给杀了。

吕碌考虑来考虑去决定交出军权,最后南北军的调度权跑到了太尉周勃的手中,周勃带着这些人,把姓吕的全部给抓了起来,杀了头。

这时候刘襄和灌婴还在赶往长安的路上,但是,现在的情况是诸吕已经诛灭了。肯定不能让刘襄来长安了,万一他真的来了,那么这个皇帝的宝座肯定就是他的了。

陈平想了一个办法,阻止刘襄前进的步伐,他让刘璋去告诉大哥刘襄,诸吕已经被灭了,你们就回去吧。

没想到就是这一句话,刘襄竟然真的回去了。

这时候在朝中掌握重权的宰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人开始考虑选谁为皇帝了。

按照和刘邦血液关系的远近,以及剿灭诸吕功劳的大小,这个皇帝的接班人,似乎是在刘邦的孙子刘襄以及刘璋等人中选,似乎更加合适。

但是,这兄弟二人,一个比一个猛,若是他们当上了皇帝,遭殃的肯定是大臣,所以,这两个人就被排除了。

刘邦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嘛,一个代王刘恒,一个刘长。

刘长肯定是不能选的,因为他是吕后养大的,和吕后多多少少是会有点感情的,而这帮功臣正是杀害吕后的凶手。刘长当皇帝对功臣不利。

退而求其次,代王刘恒这个人看上去比较老实,容易控制,那就选他为皇帝吧,就这样刘恒被选举为了大汉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


史学达人


原本刘襄、刘章、刘兴居的计划是,两个弟弟做内应,大哥杀进长安。

如果一切按计划行事,按国治以序,惠帝诸子被宣布非亲以后,刘肥是老大,刘襄继承刘肥的权利,是第一顺位继承人。按国乱以功,刘襄也是头功。甚至就是论辈分,刘襄都可以把自己过继给惠帝。更重要的是,刘襄率军入京,其他人连说不的资格都没有了。

刘襄刚起兵,吕氏集团派灌婴去镇压,灌婴到了荥阳却和周勃合谋,和刘襄结盟,说:你要讨伐吕氏,我们也要讨伐吕氏。这对刘襄来说好像是好事,但灌婴已经是友军了,他总不能突破灌婴继续进军吧,只能回去打先前齐国割给吕家的济南郡。这样刘襄就不能按原计划率军进京了。

然后就是被刘襄骗取军队劫持的琅琊王刘泽以帮刘襄争位的借口入京公报私仇了:要是灭了吕氏再弄个驷氏出来,那可不就白忙活了?

如答主张生全所说,驷钧是恶人吗?多恶?完全无考啊。

大臣议欲立齐王,皆曰:“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见在,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代王,而遣章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

代王刘恒得立为汉文帝以后,刘襄的亲弟弟刘章被作为使者去叫刘襄罢兵,刘襄已经失去起兵的理由,无话可说,他总不能明说“我不服,我要进京当皇帝”吧。文帝虽然把先前齐国割给吕家的地盘都还给了齐国,但也刻意淡化刘襄兄弟的功劳:

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模糊地把刘襄兄弟列在了“宗室”里。

前吕产自置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擅遣将军灌婴将兵击齐,欲代刘氏。婴留荥阳,与诸侯合谋以诛吕氏。吕产欲为不善,丞相平与太尉勃等谋夺产等军。朱虚侯章首先捕斩产。太尉勃身率襄平侯通持节承诏入北军。典客揭夺吕禄印。其益封太尉勃邑万户,赐金五千斤。丞相平、将军婴邑各三千户,金二千斤。朱虚侯章、襄平侯通邑各二千户,金千斤。封典客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刘章的功劳还是要说的,齐王刘襄是谁啊,不认识。

刘兴居也很有意思,明知大哥落空了还自告奋勇去清宫处理后少帝,不知道是不是想拍马屁。结果呢,有你什么事?

文帝还因为刘章、刘兴居支持刘襄而不支持自己,没有按约定封他们为赵王、梁王,而是封城阳王、济北王。刘章、刘兴居要是放着大哥不支持去支持四叔那才叫有问题吧?

没几年刘襄、刘章、刘兴居就都领盒饭了,刘兴居是造反被杀的,至于大哥二哥,史书没说他们是非正常死亡的,也许是郁闷死的吧?

刘襄子刘则死得快,刘襄一脉没有可考的后人了,刘章一脉倒是出了个皇帝刘盆子,然而……


代牧益州阎文平


西汉初年平定诸吕之乱,除了与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周勃,陈平,灌英等人,立下功劳最大的就属刘肥的两个儿子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了。

齐王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与沛县老家的寡妇曹氏所生,年纪比吕后所生的汉惠帝刘盈还大。因而,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襄是刘邦的庶长孙。

吕后死时,由于汉惠帝早在八九年前就已去世,他与宫女所生的少帝刘弘,又被外界普遍质疑是吕从后宫外带来的孩子,并非惠帝血脉。

根据立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刘邦嫡系一脉已经断绝,而参照“立长”原则,庶长孙齐王刘襄是汉室宗亲内,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第一顺位人。
在此前平定诸吕之乱的战斗中,齐王刘襄带着齐国的军队,陈兵荥阳、成皋一带,牵制大量汉朝廷的中央部队,为周勃、陈平在长安城内诛杀诸吕的行动,形成了强大的外部呼应。

京都长安,齐王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也是身先士卒,亲手格杀梁王吕产和长乐宫卫尉吕更始,全面接管守卫皇宫的南军。

因此,不管站在皇室血缘的角度,还是讨论诛吕功劳的大小,齐王刘襄都是继承皇位的首选。只不过当时首都长安的最高权力,都掌握在陈平、周勃、灌婴等老臣手中,齐王刘襄继位与否,还得看这帮功臣和刘姓宗族会商的结果。

在拥戴刘襄当皇帝的讨论上,琅琊王刘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刘泽以刘襄的舅舅是大恶人,恐怕会重蹈吕后外戚势力专权覆辙为理由,不同意立刘襄为帝。

但刘泽心中真正介意的,却是刘襄当初在部署向长安进兵夺位时,连哄带骗将他拐进临淄城里软禁,并且接管了他所有的兵马,为发兵西进增添声势和胜算。

陈平和周勃等人呢,也考虑到了防范外戚干政这一层。可他们关切最多的,却是想拥戴一个性情温和的君主,以免这帮老臣在经历刘邦、吕后连番的诛杀功臣行动后,晚年还过得不那么安生。

齐王刘襄能懂得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抢先举兵向西,自然不是个善茬,而且刘襄的弟弟朱虚侯刘章,杀伐果断、有勇有谋。这哥俩搅和在一起,势必要与长安城内的这帮老臣争权夺利。

因而,陈平、周勃等老臣最终敲定,由性情温和的代王刘恒继承皇位,功劳最大的刘襄、刘章兄弟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再想举兵夺位又有灌婴统帅的汉军严阵以待,只得接受为刘恒做嫁衣裳的结局。


剧透历史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周勃等功臣宿将乃拨乱反正,发动政变,诛灭诸吕,然后决定拥立一个新皇帝上位。此时在皇宫龙椅上坐的那个小儿刘弘,是吕后制造和扶持上去的,大家根本不承认,于是周勃与群臣召开大会,推说刘弘其实不是惠帝的龙种,是假的,真实身份是吕家孽种,等他长大了,必然要祸乱宗室、反攻倒算,所以必须要商量一个皇帝的新人选。

图:周勃

这刘弘当然是惠帝的龙种,只不过非皇后张嫣(吕后女婿张敖之女)所生,故吕后杀了其母,并让其冒充皇后之嫡子罢了。但以功臣集团的利益而言,他们好不容易推翻了吕氏,皇帝却不变,那么他们的拥立之功又从何谈起呢?而且刘弘年纪尚幼,无法亲政,这岂不是又要找个摄政王来才添堵?那还不如换个皇帝来的妥当没后患,而且大家都有拥立之功,岂不皆大欢喜?

有人提议:齐王刘襄是高皇帝的长孙,又有首难吕氏之功,选他最合适。

确实,刘襄实力雄厚,又封在富的流油的齐地,大家拥立他做皇帝,厚封重赏自然少不了。

然而此言一出,却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这个人就是刘氏宗族最年长的元老琅琊王刘泽(刘邦的远房堂兄弟)。刘泽认为:刘襄这人是不错,可惜他的舅舅驷钧为人专横暴戾,简直是个戴帽子的公老虎,跟母老虎吕后有的一拼。如果选刘襄做皇帝,驷钧家族难保不会变成下一个吕氏,而周勃等人也难保不会成为下一个韩信彭越!

所以周勃等人连连点头,深以为然。他们已经吃够了外戚的苦头,怎么可能再遭二茬罪呢?光这一条,刘襄就不能选了。

但功臣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是:刘襄势力强大(已借反吕之名杀掉齐相获得了齐国的大军),他的两个弟弟刘章和刘兴居也都英武非凡、并在诛吕斗争中立下大功,若让这一家子掌握了政权,那么功臣集团必将受到打压,那可就真是搬起石头砸的自己脚了。

结果最后,周勃等人拥立了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刘恒是高祖在世的最年长的一个儿子,而且为人宽厚仁孝、谦恭谨慎,当年吕后想提升他为赵王他都不要,可见其低调安分,这样的皇帝周勃陈平他们最喜欢、

刘恒,也就是著名的汉文帝了。

汉文帝即位不久,也就是当年(公元前180年)十二月,率先反对齐王刘襄为帝的琅琊王刘泽,被立为地位更高的燕王,以酬报其功劳。而刘襄的两个弟弟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则因讨伐吕氏有功而被分别晋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但这两块地方原本就是齐国的地盘,所以刘襄的势力反而因此被削弱了(事实上,刘章和刘兴居在与众大臣合谋诛吕时,大臣们曾许诺封他们为赵王和梁王,后被刘恒否决)。此后不到两年,刘襄、刘章便郁郁而终、英年早逝了,济北王刘兴居不愿郁郁,竟而造反,当然很快遭到了叔叔刘恒的镇压而失败,刘兴居自杀身亡(想当年,便是刘兴居向刘恒自告奋勇去请汉少帝刘弘出宫的,可见脏活不能随便干)。后来,刘恒干脆把齐国分为七份,让刘襄的其他弟弟们将它分了,以进一步削弱其势力。


千古名将英雄梦



吕后死后,她的两个兄弟虽然掌握长安兵权。但群臣和刘氏开始秋后算账。准备诛杀诸吕。

齐王刘襄起兵,进军长安,欲诛杀吕氏。此时,刘襄未到长安,吕氏已经被群臣诛尽。

群臣通知刘襄,已经诛灭吕氏。禁止刘襄近长安。

然后,群臣商议。立谁为皇帝。经过第一轮的讨论。群臣定了两个候选人:刘邦的长孙刘襄和刘邦之子代王刘恒。

起初,一些大臣认为刘襄最有才干。齐王是最为强大富庶的诸侯。立刘襄为皇帝最合适。

有些大臣却认为,刘襄的外戚势力过于强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并且,并且,刘襄之父刘肥是刘邦与曹寡妇的私生子。不能保证曹寡妇与他人无染。也不能保证刘肥100%是刘邦的骨肉。

这两个原因,决定了刘襄铁定不可能继承皇位。


杨朱学派


这是与汉初政治格局直接相关的。

刘邦在生前致力于打造的汉帝国的统治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军功列侯集团作为辅翼,统领散居关中和各地的军功授爵旧部,建构汉郡,也就是汉朝直接控制区的统治联盟。

为了平衡军功列侯集团的实际力量,将诸子分封在各诸侯王国,同时镇压各个并不服从秦制的旧六国故地。

而在军功列侯集团内部,又以与刘邦的关系,形成分层、分级。

在刘邦死后,吕后尚在,整个军功列侯集团对“佐高祖定天下”的吕氏非常忌惮,所以,双方基本继承了刘邦时代的政治格局。

然而,双方的蜜月期以“正统”的、“合法”的刘邦继承人——汉惠帝刘盈驾崩为界,宣告结束。

年迈的吕后,对于年幼的少帝的前途非常担忧,所以才有儿子死,“哭声不哀”的情况发生,这个信息,由留侯张良的次子告知了丞相,而留侯张良在汉惠帝继嗣的问题上多次发声,可以视作铁杆的“正统派”。

因此,当时的军功列侯集团出让了兵权,形成了“以吕氏掌禁兵,以军功列侯掌政权”的新政治格局。

吕后之死就是一个新的转折点,封王的诸吕为了保障自身的权位,一口将政权和兵权全部吞没,直接将军功列侯集团空置。

不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齐王刘襄的两个弟弟在长安的活动和他本人的起兵,甚至将宗室长者楚王刘交也拉入了反诸吕集团,此时,齐楚反叛集团是有十足的政治正当性,因为遵照的是刘邦对于藩国扶助汉廷的政治遗嘱。

为了应对齐楚军的军事威胁,诸吕只能重新启用军功列侯集团的大将——灌婴。

结果灌婴到了荥阳前线,却直接与齐楚和解,同时,激励长安的军功列侯集团的阴谋家们发动政变。

事实上,反吕集团的几个代表人物都很有意思,周勃还是丰邑旧人,却很少有和刘邦早年交往的记载,可见个人关系并不亲密,而陈平、灌婴等人则非丰、沛旧人,可以说都是刘邦在征战中发掘出来的,具有极强能力的“新贵”。

从这些人在刘邦的托孤故事中的位置可以看得出来,刘邦非常认可他们的能力,当然,也可能是诛杀诸吕政变之后修改的历史故事。

事实上,诛除诸吕的历史故事里,萧何、张良、曹参等原本的第一梯队列侯,并没有表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地位,恰恰相反,曹参之子当时正任御史大夫,也在政变尘埃落定,汉文帝登基后被免职,张良之长子,也在汉文帝初年被夺去留侯爵位。

可见,军功列侯集团的政变本身是其中一部分野心勃勃者和齐楚勾连下的政治冒险,而非全部,尤其是诛除诸吕,就意味着对“正统”、“嫡出”皇帝汉少帝的背叛,所以这事儿绝不简单。

而在政变成功之后,朝议立新皇帝,这是又一次大抉择。

这次抉择的核心问题是,齐王刘襄是否当立?

这里就涉及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就是吕后—诸吕时代的政治路线的评价问题,如果齐王刘襄得立,其反对诸吕的起兵,就是新皇帝的“拨乱反正”,那么,谁是乱?吕氏是乱,那么,曾经支持吕氏封王的公卿将相们又是什么角色?

更重要的是,在各个诸侯王的宫廷里,同样有一群“军功封爵阶层”,只是他们的地位没有迈入一线的“万户侯”,而是关内侯,乃至于更低的爵位,这样的一群人,与军功列侯集团并非利益一致,而新皇登机,自有的班底,挟拨乱反正的大功,肯定会挤压这部分既得利益阶层的权力和位子。

所以,周勃、陈平等人选择齐王刘襄之外的汉文帝,几乎是必然的。


刘三解


诛诸吕之后,把握朝政大权的功臣派决定换个皇帝。因为当时的那个娃娃皇帝是吕后立的。那么等他长大后,会不会替吕家出气,收拾这些诛吕功臣呢?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之子,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史记吕太后世家》

在皇帝候选人当中,呼声最高的是齐王刘襄。《史记•吕太后世家》和《史记•齐悼惠王世家》都有记载,当时有很多大臣呼吁让齐王登基。其实按理说,齐王登基是没有问题的。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正统的高祖苗裔。诛诸吕过程中,是齐王率先起兵反吕。其弟刘章在朝协助周勃、陈平剿灭吕氏,情报是他传递的、增援周勃也是他,甚至还牺牲了自己的妻子。那么人家兄弟俩这么出力图什么呢?不就是为了皇位吗。

但是刘襄做错了一件事,他得罪了琅琊王刘泽。在刘襄刚起兵的时候,为了增加兵力,他将琅琊王刘泽骗到了自己那里软禁了起来,自己统御了两国之兵。后来刘泽为了脱身,就跟刘襄说:“灭了吕氏肯定要立新皇帝,我是皇室长者。你把我软禁在这没什么用,不如放我走,我进京后拥戴你当皇帝。”刘襄觉得有道理,就把刘泽送去了长安。可是刘襄他也不想想,你诓骗软禁了别人,还指望人家替你说好话?果不其然,到了讨论新皇人选的时候,刘泽一听有人推举刘襄当皇帝,马上就表达了反对意见。

刘泽的理由是什么呢?他说齐王的母舅驷钧,凶恶残暴,像一只戴着帽子的老虎。我们刚刚结束了吕氏之乱,现在又立齐王,难道是想再出一个吕氏吗?刘泽的这番话确实在理。吕氏的前车之鉴,确实让功臣派对刘襄产生了顾虑。

不过这其实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更为关键的原因是,刘襄太有能力了,他不好控制。刘襄手握兵权,年轻气盛,敢于率先起兵反抗吕氏。这样的少年英雄,怎么肯当一个傀儡。

这时候,有一个人进入了功臣派的考虑当中,那就是代王刘恒。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史记•吕太后世家》

看看这个评价,多么适合当一个傀儡啊。结果,踌躇满志的刘襄与皇位失之交臂,而在诸吕中毫无作为的代王刘恒则被拥立为皇帝。


可惜功臣派千算万算最终还是看错了刘恒。这个一直默默无闻与世无争的青年王爷其实颇有心机。他一进京就先给了周勃一个下马威,然后立刻让自己人接管了宫城防卫。之后,一步步削弱了功臣派的势力,巩固住了自己的皇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