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乾隆為什麼被傳是海寧陳家的兒子?

歷史大帝


乾隆的身世之謎要感謝兩個人:一位是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另一位就是家喻戶曉的武學大宗師金庸。

1925年,上海出版許嘯天的一部小說:《清宮十三朝演義》。書中提及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掉包做了皇帝,所以六下江南的時候多次到海寧拜會生身父母的墳墓。

1955年,香港《新晚報》開始連載金庸的處女作《書劍恩仇錄》,書中同樣寫到乾隆是陳閣老的兒子,還給他杜撰了一個弟弟: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

這兩位都是當世大宗師,作品影響力巨大,一經推出,各種類似版本便層出不窮,乾隆身世由此成為文藝界的重要資源,被反覆拿來寫作出版拍攝,身世就此成迷。

乾隆到底是不是陳閣老的兒子,正方觀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 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陳閣老家

  2. 陳閣老家有兩塊御賜的匾額分別叫做“愛日堂”和“春暉堂”,兩個名字源於孟郊的《遊子吟》,讓人聯想。

  3. 那個被換走的雍正的女兒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重臣、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當地人遂將蔣氏夫人所居之樓稱為“公主樓”。

這幾點後世都遭到了歷史學家的駁斥,以反方民國時期歷史學家孟森的觀點來看:

  1. 乾隆去海寧主要是視察錢塘江防潮工程,而陳家在海寧樹大根深,房產眾多,住宿條件最好。

  2. “愛日堂”和“春暉堂”連塊牌子是康熙寫的,與乾隆無關。

  3. “公主樓”這個說法是以訛傳訛,蔣家自己人都不知道。

  4. 清朝規定,王爺家生完孩子要立馬去宮裡報備性別,以方便錄入宗籍並取名,兒女互換掉包幾乎不可能。

  5. 雍正十分精明,如果不是他親兒子斷不會傳位給乾隆。

  6. 金庸自己承認:乾隆是漢人的說法是他杜撰的,因為他自己就是海寧人,小時候聽過這個傳說,故意寫到小說裡,也算是對家鄉的一種紀念。

看到這,讀者應該大致瞭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總體來說,乾隆是海寧陳家後裔的可能性極低,至於那些影視作品,大家就當戲說了,不能當做歷史!



日慕鄉關


這種小道消息傳了這麼多年,還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得不佩服編造它的人。

關於乾隆這個事兒,清末的時候就開始傳的沸沸揚揚的,老百姓喜歡熱鬧,反清的人又這麼多,也就越扯越離譜了。

(影視劇中的乾隆)

最早起的版本是這樣的:康熙朝的時候,浙江海寧的陳士倌成了京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關係不錯。因為常來常往,就熟悉了。

等到雍親王的側妃鈕鈷祿氏生孩子的時候,一看,是個女孩。打聽了一下,正好陳士倌的老婆也是那一天生了個孩子,是男孩。於是,四爺就是陳士倌叫過來,把孩子抱進去看了看,等送出來的時候,發現變成了女孩子。

陳士倌也不敢吱聲啊,於是悄悄的回去了,沒過多久,就辭官回家了。而這個男孩,長大了就是乾隆皇帝。

所以這麼一扯,乾隆自然就成了海寧陳家的兒子。

但是這個故事明顯戲說的成分太大了,為了黑而黑了……皇子生了孩子,那就是皇孫,宮裡就這麼不待見,連個人都不派過來看看?關乎皇家血脈的事情,皇子皇孫都是要有記錄的,哪這麼容易就讓你調換了。

第二點,這四爺也不知道哪根筋不對了,生了女孩為什麼要換?那時候又不是計劃生育,喜歡男孩接著生唄,抱一個孩子養,還是漢人的孩子……能相信才怪。

往最壞了說,真是腦袋被驢踢了,一時想不開,從陳士倌手裡換了一個兒子。這可是天大的事情啊!就四爺這身份,你陳士倌能好好地接著過日子?當皇子的時候就不說了,當上皇帝了,這事兒還不上心嗎?

所以,為了讓這個謠言能夠看起來像回事兒,又有人想盡辦法找線索了。

(海寧陳家)

比如,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的兩塊匾,一塊寫著“愛日堂”,來自“孝子愛日”這個典故。另一塊是“春暉堂”,來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個典故。

乾隆真是明目張膽啊……但是,這兩塊匾和人家真的沒有啥關係,那是他爺爺那輩兒,陳家有人在朝中做官,請康熙為自己的父母題的。

還有說乾隆南巡,就是為了去海寧陳家看看,所以四次都住在那裡。這個咋說呢,乾隆喜歡旅遊是眾所周知的,到江南喝喝酒看看景,泡泡美女,很正常。至於為什麼要住在陳家,那是因為陳家屬於海寧大戶,歷年來出了很多的官員,所以宅子修的好,規模大也漂亮。

既然有這麼個好地方,為什麼不去住?

總之,到了金庸先生這裡,就有了《書劍恩仇錄》,於是,這事兒就更復雜了……

其實不用說這麼多,就清朝這麼嚴密的宗室制度,這麼關心皇家血統的純正性,想換個孩子是不可能,第一關都過不了,剩下的就別想了。


七追風


第一,小說的影響力巨大。

許嘯天的《清宮十三朝演義》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中都提及乾隆皇帝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兩作家對後世的影響力都很大,影視劇的傳播也起了推動作用,導致很多不瞭解歷史的人會有誤解。

第二,乾隆六下江南,其中四次到海寧。

乾隆帝四次到海寧都住陳閣老家,給後世人們所做小說創造了聯想的條件。但事實是乾隆帝到海寧只是為了巡查錢塘江大潮堤壩工程。

第三,兩塊牌匾惹禍

陳家有“春暉堂”和“愛日堂”兩塊清朝皇帝御書的匾額,表達的意思都是“父母之恩”。這讓人容易產生聯想。但事實上是康熙帝賜給海寧陳家的。

第四,乾隆帝是背鍋俠

眾所周知,乾隆帝的父親雍正帝的皇位來路如今還存在疑問。不排除有人說乾隆不是親生的來抹黑雍正帝(畢竟乾隆帝幼時還是很受寵的)。所以會有這種說法的出現。


我是歷史新手達人甜甜物語,歡迎關注!


甜甜物語799



“帝出於陳(乾隆帝出於海寧陳家)”,可以肯定這是清末民間出現的精神勝利法,但它比阿Q的“我們家以前比你們都闊多了”更進了一步,那就是魯迅一針見血的調侃,“一條xxx就把滿清的命革了”!

信息傳播的慣例是,凡與花邊掛鉤的幾乎必然會成為熱點。想想吧,大清以異族入主中原,就在盛世巔峰時,他們的老大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被革命,享其國本、寢其貴妃、續其宗嗣,滿洲一場辛苦,還不是為漢人做了嫁衣裳!正義感、滿足感爆棚有沒有!也正是網文中最受歡迎的套路。




然而正如金庸自承: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

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成:小說家當然喜歡傳說,但歷史學家並不喜歡。

這本小說便是金庸初出茅廬便名動香江的《書劍恩仇錄》。

紅花會總舵主遺命義子陳家洛接任,並說這裡面有個大秘密,但絕不涉及任何私心,全是為了天下百姓。

這個秘密後來解開,便是流傳於江浙一帶的傳說:當朝皇帝乾隆,原來是海寧陳家的公子,陳家洛正是他一母同胞的弟弟。



兩人面目極其相似,西湖畔初相遇,便互覺親切,這乃是植根於血緣中的親近。

隨便吐槽一句,陳閣老的基因太強大,陳家洛和乾隆長得像也就算了,福康安竟仍然逼肖二人,可太不可思議了。

恢復漢家衣冠的大事,兩兄弟之間,當然更好計議,所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再用骨肉血脈相維繫,自然會比千句萬句契約誓言更管用——起碼於萬亭和紅花會群雄都是如此認為的。

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江湖人士的zz水平和乾隆比起來,就像幼兒園和博士後的區別——只要不比奧特曼和光頭強,一切都是天差地遠。

最終,香香公主香消玉殞,紅花會遠避回疆,乾隆大獲全勝,依舊為大清帝王,曾經念茲在茲的興復大業,如一滴墨融入大海、如一隻鶴騰入九霄。




金庸先生在後記中提到了歷史學家孟森的考證,然後這道題下面還有回答也提到了孟先生。

遺憾的是金庸只寫了一個結論,說孟森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是靠不住的,香妃為皇太后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

別的回答也只說,“乾隆帝不可能是海寧陳氏之後”。

這使人更加傾慕孟森先生的風采。

下面簡單講講其人及其考證。

孟森,生卒年為1869-1937年,是清史學科奠基人。有《明史講義》及《清史講義》兩本名作。



他對“帝出於陳”的詳細考證文章應該是這篇《海寧陳家》,或許收於《明清史論著集刊》或《續刊》(查集刊目錄無此篇,或在續刊之中。我沒看到,不敢確言。),最近的版本是中華書局2006年版。

遺憾的是我手頭並沒有孟先生大作,雖然努力查閱資料,也終究不曾找到。

很遺憾。

我會努力找到這篇文章,然後再與諸君共享。

不勝慚愧。


王事情


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是我國曆史上實際執掌國家最高權力時間最長的皇帝,也是最長壽的皇帝,一生文治武功頗多,同時也是清朝開始衰敗的起點;題幹中的“海寧陳家”,指的是清朝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太傅陳世倌,兩人之間到底是父子或者其他關係,聽悅史君慢慢道來。

清朝康熙十九年(1680年),陳世倌出生於浙江海寧鹽官,父親是禮部尚書陳詵。

清朝康熙四十二年(1703),陳世倌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升侍讀,歷任山東、廣東、順天等地的鄉試主考官。

清朝康熙五十年(1711年),愛新覺羅·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父親是和碩雍親王愛新覺羅·胤禛,此時陳世倌32歲。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去世,愛新覺羅·胤禛即位,是為雍正帝。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書立儲密旨,立愛新覺羅·弘曆為皇位繼承人,藏於錦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帝提拔陳世倌為內閣學士,出任山東巡撫。

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陳世倌因母親去世辭官回鄉,雍正帝命他治江南水利,因延誤被奪職,又命他赴曲阜督修孔子廟。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帝冊封愛新覺羅·弘曆為和碩寶親王。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內侍取出諭旨,宣佈和碩寶親王愛新覺羅·弘曆即位,是為乾隆帝,陳世倌被起復為左副都御史。

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授陳世倌倉場侍郎,再遷工部尚書。

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陳世倌被乾隆帝授為文淵閣大學士。

同年十二月,陳世倌因治理淮、徐、鳳、泗等處被水不利,乾隆帝下旨批駁:“世倌臨行奏言歲內可疏,積水盡消,今疏言仍待來歲二三月,其所籌畫皆不過就高斌、周學健所定規模而潤色之,別無奇謀碩畫,何必多此往返乎?”

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命陳世倌回老家,但沒有批准他辭職,陳世倌上疏說道:“道經山東,聞有劇盜就逮。因案關數省,遷延待質。劇盜既鞫得實,宜速誅。請飭山東巡撫定讞,毋使久稽顯戮。”

不久,陳世倌還職,加封太子太保,但很快因擬旨失誤,被乾隆帝奪職,並下旨痛斥道:“朕斥世倌卑瑣,即如世倌與孔氏有連,乃於兗州私營田宅,冀分其餘潤。此豈大臣所為?今既奪職,下山東巡撫毋令居兗州。”

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陳世倌入京為乾隆帝祝嘏,乾隆帝賞他原銜。

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命陳世倌入閣辦事,兼管禮部事。

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陳世倌以老病乞求退休,乾隆帝同意了他的請求,加封太子太傅。

清朝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春,陳世倌辭行,乾隆帝寫了御製詩賜給他,並稱“皇祖朝臣無幾也”,送給他銀五千兩,在家食俸。

不料,陳世倌還沒來得及出京就去世了,乾隆帝為他上諡為“文勤”。

清朝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皇太子愛新覺羅·顒琰即帝位,乾隆帝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尊乾隆帝為太上皇。

清朝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太上皇乾隆帝在養心殿去世,嘉慶帝親政,上尊諡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裕陵。

從上述內容裡,相信大家是看不出來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和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太子太傅陳世倌有什麼親密關係,最多也就是正常的君臣關係,那為什麼會有乾隆帝是陳世倌兒子的說法呢?

悅史君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的父親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登基之路太艱難,奪嫡之爭及隨後在位時的勤政,讓他得罪了一大批朝野人士,用乾隆帝來說事也是一種黑。

第二,海寧陳家有兩塊清朝皇帝御書的匾額,分別是“春暉堂”和“愛日堂”,典故說得都是“父母之恩”。

這裡貌似讓乾隆帝和陳世倌的關係有點聯想,但悅史君要指出的是,“春暉堂”和“愛日堂”這兩塊御書的匾額,是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賜給海寧陳家的,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著啊!

而且大家看悅史君前面對乾隆帝和陳世倌君臣之間的交代,乾隆帝對犯了錯誤的陳世倌多次痛加申飭,根本不給一點面子,根本不可能是父子。

第三,乾隆帝是雍正帝愛新覺羅·胤禛的第四子,雍正帝還有長子端親王愛新覺羅·弘暉、皇子愛新覺羅·弘昐、次子愛新覺羅·弘昀、第三子愛新覺羅·弘時、第五子和恭親王愛新覺羅·弘晝、皇子愛新覺羅·福宜、皇子愛新覺羅·福惠、皇子愛新覺羅·福沛、第六子果恭郡王愛新覺羅·弘曕等兒子。

應該說,雍正帝根本就不缺繼承人,如果乾隆帝真的是陳世倌的兒子,他不僅不可能被當作皇位繼承人,甚至連呆在雍親王府的資格都沒有!

綜上,乾隆帝並不是陳世倌的兒子,他們只是正常的君臣關係。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論調,應該說與作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等作品有關,而金庸曾表示,他對乾隆帝身世的描寫,只是根據家鄉海寧的傳說,沒有史實根據,只是小說創作。

敲黑板,乾隆帝是雍正帝的兒子無疑!

(寫有趣的歷史,說不盡的傳奇,我是悅史君,更多精彩歡迎關注公眾號“歷史這樣說”)


歷史這樣說


看過金庸的《書劍恩仇錄》的人都知道,書裡和電視裡,都把乾隆描寫為是錢塘江陳府閣老的私生子,是當年雍正還是親王,陳世倌還是康熙朝的閣老時,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雍王府的福晉生了個格格,而陳世倌府的夫人生了個公子,於是當時還是雍親王的雍正靈機一動,讓丫鬟去把陳府的公子抱過來看看,沒想到陳府抱過去的是公子,抱回來的卻是女兒,這事的發生,驚壞了陳世倌和夫人,兩人嚇出了冷汗,遂第二天趕緊上朝辭官回故鄉,秘而不宣,怕被殺人滅口。

這是金庸小說《書劍恩仇錄》裡面的內容,但是這只是小說,不可信。


而由吳京,范冰冰主演的電視劇《江山為重》,同樣也是把乾隆寫作是陳世倌的兒子,這部電視劇從換孩子演起,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那麼,乾隆到底是不是陳世倌的兒子?到底是不是漢人?


對於乾隆的身世,當代一些主流觀點分化兩極,各有看法,有些專家持肯定的態度,有些專家持否定的態度,那麼我們就各自來分析分析,乾隆到底是不是陳閣老的兒子。


肯定的觀點:


一:都知道乾隆風流浪漫,六下江南巡遊,其中四次均住在陳閣老的家中,這是有歷史記載的,真是存在,沒有質疑懷疑的理由。


二:在海寧陳府有兩塊御賜的匾額,分別是“春暉堂”“愛日堂”這兩個名字均出自孟郊的《遊子吟》,中學的教科書中就有這篇詩,大家應該都會背誦,整首詩詞如下: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乾隆借用詩詞,取名“春暉堂”,其意不言而喻,讓人浮想聯翩。


三:傳言雍正的女兒被陳家撫養長大後,嫁給了當朝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而蔣溥也深受皇帝的恩寵,官至大學士,榮盛一時。其中,是否有照顧之意,讓人有些猜想。


雖然持肯定的專家拿出了這些所謂的證據來證明乾隆是陳世倌的兒子,但是都遭到了一些歷史學家的強力反駁,對這些個證據都感覺無稽之談,牽強附會之意。


且列出了一些證據來反駁這些所謂的主流證據:


一:乾隆六下江南,四次住在陳家,是因為陳家在海寧樹大根深,院子庭落格局非常讓乾隆喜愛,遂每次視察錢塘江防潮工程是,均選擇住在陳家,一方面可以省下建立行宮的龐大費用,一方面可以與前朝的閣老談談當地的官員勤勉之情,可謂是一舉兩得。


二:陳家的“春暉堂”“愛日堂”這兩塊並非是乾隆賜予陳家的,而是乾隆的爺爺康熙所賜,陳世倌最為康熙一朝的閣老,頗有建功,做事深得康熙的信任和肯定,一些賞賜是少不了的,如此,解除了與乾隆的關係。


三:清朝有規定,凡皇室子孫出世,均要立馬去宮裡報備性別,以方便宗人府錄入宗籍並取名,所以,很多的野史所記載的兒女掉包,絕無可能,再說了,當時的雍正自己已經有了幾個兒子,何必再去偷換別人的兒子,難道他當時就知道,手裡偷換回來的這個孩子,將來一定會當皇帝?雍正那麼精明的人,就算退一萬步說,乾隆不是雍正的兒子,那麼,在雍正的彌留之際會把祖宗的江山傳給一個外姓之人?自己的那麼多親生兒子,幹嘛不傳?對不?於理於情,均無法說通。


四:金庸先生自己也承認了史實:乾隆是漢人的說法是他自己杜撰的,沒有歷史根據,只是當做小說來書寫罷了,大家不必當真,小說就是小說,與史實無關。


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都清楚了乾隆的身世之謎,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想隨便調換孩子,還是不可能的,重點是自己有親兒子,卻把祖宗的江山,九五之尊傳給外人的兒子,古今內外,相信找不到這樣的人。電視劇就是電視劇,不是歷史史實,大家看看笑一笑便可,不必當真。


愛惡搞的小貓咪


這是漢人的自我安慰的一種心裡想法,也就是自欺欺人的心裡。

清朝是少數名族滿族人統治漢人的政權。在中國古代,清朝之前,就一個蒙古族統治漢人,但是不到百年就亡了。

漢人人多,不願被異族統治,那時的口號就是反元復宋。

而到了清朝,情況還是一樣,漢人還是不能接受被滿人管,因為漢人太多了。一直都是喊著反清復明。

從清兵入關,到乾隆時期,經歷了百年,中間有紅花會,天地會,白蓮教等,都是反清復明為宗旨,可是都沒有能成功。

而清朝經歷了順治,康熙,雍正到乾隆,國力越來越強大,百姓安居樂業,已經沒有多少的仇清之心。

而那些反清之人看到,反清復明越來越困難,甚至於更本不可能。可是心裡又不服氣。



所以就傳出乾隆是漢人的兒子。這樣的話,乾隆本身就是漢人。既然還是漢人統治漢人,那就沒必要反清復明了。

因為反清復明的目的,就是恢復漢人的天下。出於這種自我安慰的心情,一起撕破的想法,就有了乾隆是漢人之子。

後來越傳越廣,到了現代。有經過一些小說和電視劇的宣傳。就更加被人所知了。


中孚鑑


重重的宮禁,嚴密的譜碟,不可能疏漏的宗室記錄,無法混淆血統。

清末民初,反滿風潮四起。大量的偽故事被編造出來,作為攻擊清政權的手段。這些故事當然無法被消除,難免成為新的文學素材。


四川達州


乾隆6次南巡,4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氏的私園中,這是為什麼呢?乾隆根本不是所謂的探望親生父母,而是要閱視和籌劃海寧的海塘工程。


自由人於亭


乾隆曾經六下江南,四次都住進了海寧陳家的私院,這是一個疑點。另外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大家許嘯天,家喻戶曉的武學大宗師金庸寫的《清宮十三朝演義》和《書劍恩仇錄》這兩本書提到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這兩位都是當世大宗師,作品影響力巨大,一經推出,各種類似版本便層出不窮,乾隆身世由此成為文藝界的重要資源,被反覆拿來寫作出版拍攝,身世就此成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