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重型还是中型?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2018年2月份《中国航空报》上的文章“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军事媒体纷纷各抒己见,具体而言就是在舰载机应该选择中型还是重型的这个问题上有分歧。那么不禁要问,究竟是哪一种舰载机更加适合我国未来的航母部队呢?

重型还是中型?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在“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中型多功能舰载战斗机是舰载战斗机的主流趋势,并列出这种战机的多种优势,造成了一种中型舰载机成为未来大势的趋向。但是,这个论点实际上是典型的以偏概全。首先,任何国家的武器装备发展,都是本国的具体情况、工业基础条件和现实国防需要为条件的。脱离了这些,即便是再先进的装备也会不合用,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在整个武器体系之中发挥出最优的作用。

俄罗斯选用米格-29K舰载机,逐步放弃用苏-33,主要是因为“钱”的问题。苏-33舰载机生产线的重启,需要花费很多资金,而俄罗斯当时又在为印度生产米格-29K舰载机,因此采用了借生产线保舰载机部队规模的方法。法国和俄罗斯一样,仅有1艘航母“戴高乐”号,舰载机部队规模不大,因此海军和空军两个项目合二为一。

重型还是中型?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美国舰载机战斗机由F-14重型机转变为目前的F/A-18以及未来的F-35B/C,则是因为本身就拥有很大的规模,即便是配备中型机,也不会导致其总体优势受到实质性的削弱。可以说,上面这些国家采用中型舰载机,都是在基于自己国情的基础之上作出决策的。

第二个是中型机和重型机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晰。比如,F-14战斗机的空重是19吨,F/A-18E/F战斗机的空重是15吨,F-35C战斗机的空重是13吨。前一种通常被认为是重型舰载机,后两种则是中型舰载机。从最大起飞重量来衡量,三者的差别根本没有想象的那么大,F-14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3吨,F/A-18E/F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1吨,F-35C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30吨,数值比较接近。直接从概念上分类一刀切,就断定哪种舰载机是主流趋势,这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重型还是中型?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航母的总体战斗力强弱,出动架次率是个很重要的考核指标,比如美国在1997年就曾经专门做过高峰出动条件下的试验,以评估舰载机群的极限作战能力,但这个指标并不代表全部。航母同舰载机的关系是射手和箭之间的关系,箭不仅仅要威力大,而且还要有足够远的攻击距离。美国海军在发展下一代舰载机时,就将增加作战半径置于非常高的优先级,而在同等技术条件下,重型舰载机拥有更大的优势。

实际上,美国海军对于航母射手和箭的关系近年来又得到了升华,即将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和武器的攻击距离结合在一起进行考虑,舰载机能打到的地方,被称为“到达能力”。更远的到达能力,使航母战斗群能够更快地占据先机。而在双方都拥有航母的舰队决战之中,时间就意味着胜负。拥有更远作战半径的航母完全可以在极限距离上放飞四代隐身舰载机,对方却只能疲于应付。之所以重新强调作战半径,美国海军很敏感嘛,随时都担心自己的优势丧失。

重型还是中型?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中国的国情与俄罗斯和法国完全不同,未来并非只有一艘航母,极有可能保持3~6艘航母的规模。如果装备作战半径更远的歼-20改隐身舰载机,就有可能抵消掉很大一部分美国舰载机的规模优势。相反假若我们配备与之相似的中型隐身舰载机,如果航母再没有对方大,则会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外国的模式,需要考虑到现实。

重型还是中型?中国舰载机的发展不能直接照搬国外模式

全文完,谢谢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