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6 你没有动力,是因为太爱找退路

你没有动力,是因为太爱找退路

1

有一对在杭州打拼了十几年的中年夫妻,老家在福建的一个小县城。

这几年,由于工作压力大、生活作息没规律,妻子不止一次跟丈夫说,如果能把杭州的房子卖了,回老家生活也挺好。

妻子本身并不是福建人,但每次回去,看到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蓝,空气质量那么好,海鲜既新鲜又便宜,她觉得在老家过日子,肯定比在杭州滋润。

有时候,丈夫也会感慨,费尽力气才在城市里扎根,工作生活还算稳定,可回头一看,自己所追求的品质生活,真还不如老家的好。

只不过,两人虽然有退缩,可一说到孩子上学的问题,双方也都沉默了,三四线城市开外的老家,教育资源根本无法跟一线城市相比较,除了子女教育问题,还有个人工作、生活、交际的方面,都需要考虑。当年一大批60后、70后逃离农村老家,就是因为感觉与周围人群格格不入,或者想成为“城市人”才选择了漂泊在一线城市。

无论走到哪里,老家总是令人惦记,这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只不过今天,在各种资源日益向大城市聚集的时代中,乡愁更像是一封贴上邮票却不知寄往何处的信件。

人生没有B计划,活过的日子就是历史,把奋斗与拼搏留给每一个当下,回老家这条看似稳妥的退路,其实根本回不去。

2

丽玲是同学中结婚最早的一个,婚后生了一个女儿,她过去是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审计,结婚没多久,她就辞职,随后进入了夫家的公司。

刚开始,她还很勤奋,按时上下班,因为是自家公司,她更加尽心尽力,当时的丽玲,收入和生活水准都在同龄人之上,她也确实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

渐渐的,她不太去上班了,有时候睡到快中午才起床,有时候工作时间就约着朋友,出去喝咖啡、看电影。

即便如此,她每个月的收入没有任何变化,她发现就算不去上班,每月还是照旧领工资,后来有一年多的时间,丽玲完全不上班,不是在家宅着,就是出门和朋友逛街,或者飞到其他城市玩几天。

她时常会跟同学们炫耀说,嫁得好,就是她的资本。

后来因为特殊原因,公司每月给她的工资几乎为零。突然的财务缩减,让她畏手畏脚,为了能维持每个月的收支平衡,她只能出去给别人打工,收入只有过去的一半,而且必须按时上下班打卡,还有不定期、无条件的加班。

父母可以是退路,自己的小家可以是退路,你能够在此间得到一切你想要的,可这层屏障不稳定,也会失去。在人生任何节点,把任何人或事,当做退路都不是最优选择,在你放弃前进和努力的同时,放弃的还有被尊重。

3

表弟大学时,和女朋友小唐一起计划着考研,最好考到一所学校,甚至都有了读研期间结婚的想法。

备战考研很辛苦,表弟本身是一个懒蛋,都是小唐监督他学习,中途几次他提出过放弃,并跟小唐说:“要不然咱们出国吧,有的学校是一年制的,咱们不就是为了一个文凭吗?小唐便鼓励表弟,让他摆正心态,用心、用力去拼搏这几个月。

对于表弟来说,出国就像救命稻草,而人一旦给自己预设了后路,就一定会走这条路。

成绩出来的那晚,表弟没考上,小唐考上了,但他无惊也无喜,在等待出成绩的时间里,他已经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好了留学中介,一切都在为出国做准备。

后来表弟去了英国,因为沟通变少,和他开始浑水摸鱼的学习态度,不到三个月,小唐就和他分手了。

一年后,他拿着那张文凭回国,本想着能为自己找工作加分,没想到学位没有含金量,大多数单位和企业都不认可。

最后还是靠家里找关系,进了一家熟人的公司,拿着自己都养活不起的工资。

在面对难关时,我们会想尽办法找退路,认为这样一切都会迎刃而解。然而,所谓退路背后有玄机,它只会在未来令你懊恼,令未来的生活境遇更尴尬和困难。

4

康宁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是嫌这家薪水低,就是嫌那家环境差,挑来挑去,始终挑不到自己满意的那盘“菜”。还好,家庭条件也不错,她想暂且待在家里。

她一待就是两年,眼看着昔日同学个个在职场上混得风生水起,她心里很不是滋味,上学时,她不比任何人差,如果还不出去工作,自己一辈子恐怕都要屈居人下了。

痛定思痛后,她毅然从家里搬出来,在外面租了间房子,房租、水电、生活费全部自理,决不向家里要一分钱。

生活的压力逼着她必须往前走,她不再对工作挑三拣四,找了份销售员的工作,从最底层做起,每天跑客户,回到出租屋时,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但是,离家时她说过,不要父母一分钱的帮助,她没有退路,每一天都得打起精神去战斗。

从销售员到部门主管,再到经理,几年下来,她把自己修炼成了职场精英。连她自己都不敢想象,一份不合胃口甚至有些卑微的工作,居然能够给她带来如此巨大的改变。

毕淑敏曾说,一个人的动力源于内心的沸腾。所有人都想能做到进可攻、退可守,而所有的改变,只是因为自行切断了所有退路,目不斜视地勇往直前,这才是平凡世界里的英雄。

你没有动力,是因为太爱找退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