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3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

物競天擇的過程是嚴酷的,在人類選擇生存環境的進程中,歷史也選擇著各種環境知識體系及其實踐活動。遺存至今的相地建城建村的豐富實例,便是這種選擇的結果,也是古人相地選址的智慧的結晶。

由於自然地理條件的重大差異,在南北方不同地區,相地選址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在南方多雨的丘陵地帶和北方瞬時降雨量甚大的黃土地帶,避水患防止滑坡和泥石流是極重要的。在西北年降雨量極少的地區及某些高山地區,近水利是生存的首要條件,西北與西藏某些寺廟選在水源近旁,甚至建在水源之上即是證明。在選址問題上,當代環境科學各相關專業,如水文、地質、氣象、岩土等無論在理論層次上還是定量分析的深度上,皆非昔日知識可以同日而語。然而中國古代環境分析中重整體、重關係、重小環境和小氣候,同時又重視社會心理影響的特色及其直觀簡單的觀察分析方法,仍是當代環境科學值得借鑑與學習的。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代建築營造的選址原則。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古人選址時遵守的以下六條原則:

(1)近水利而避水患,即接近水源但地勢要高於洪水位。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此原則不僅適合國都也適用於城鎮、村落、廟宇,只有墳塋對近水一條不會苛求。五臺山眾多的寺廟井水長年不枯竭就是這種選址的例證,井被描繪為與海相通,則是選址成功的誇張。防水患在南方多山地帶除了地勢高爽之外還要求選擇在河岸的凸起段,即古代稱為"訥"位或曰"腰帶水"的沉積區。這不僅避開河流沖刷,還因沉積緣故使村址逐年擴展,可耕地與可居之地增多。與腰帶水相反的河岸凹人段被稱為"反弓水",因是河流的沖刷帶是選址中的大忌,只有在此處為山岩,村址萬無一失時才會被選用。在平原地區選擇髙處為城址,並建城牆來抵禦水患也是常用的辦法。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2)防衛性好。

"若造都邑,則治其固與其守法"。都邑如此,村鎮亦然,提高防衛性能,是古代人類社會中對防止外部侵襲,包括軍事侵襲的基本聚落環境要求,因而多選取易守難攻、通道數量有限、便於控制與防禦的地帶,例如新疆交河故城,南北兩側為溝壑;重慶雲陽盤石城與之相似,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形勢。在平原地帶就通過工程手段興建城牆和護城河提高防衛性。在江南丘陵地帶的村落,利用山水為屏障,如浙江永嘉的蓬溪村與鶴陽村,僅以一條道路(古代為棧道)與外界相通,平原地帶則修建寨牆與堡牆或利用河網作防禦用。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3)交通通暢,供應有保障,這一點在較大的消費性城市尤為重要。

在自給自足的村落中選址注重村落在防衛圈內有足夠的可耕地,江南不少村落甚至通過建造城寨將可耕地圈人寨內,然而,對於稍大一點的縣城,州府城,以至都城,是不可能做到自給自足的。因而保證有可靠的補給線和補給基地是城市選址的必要條件,中國古代大宗貨物的運輸主要靠水運,因而與近水利的原則相結合,在可通船的河岸上選建城市成了選址的重要原則,當這一點無法滿足時就通過修築運河來改善水網系統。中國歷史上都城不斷東移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生態變化,河道淤塞,水運線路中斷等原因所被迫作出的選擇。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4)注重小氣候。

相地過程實際上就是選擇最佳微環境的過程,除了考慮微環境中的水、土、防衛與交通因素之外,小氣候也是重要的一條;,尤其是在大氣候較差時,小氣候良好更值得重視。江南村落選址常常選擇在冬季西北寒風小,夏季有山谷風,冬季日照多,夏季又稍涼爽的環境,因而北與西以山為屏障,南與東面為開闊地的村址常能人選。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5)理想的景觀模式。

對於古代的中國人,在"天人合一"觀念的影響下,不存在作為純粹的形式美的景觀,而是將景觀與人事相聯繫,與人的理想相聯繫,尤其常因"人傑"而感"地靈",將人才輩出與山川秀麗建立關係。"興雲沛雨,萬物育焉","毓秀鍾英,賢哲出焉",又由於整體思維模式與古代地理學中對,位置環境關係中的形勢的關注,而將景觀上升為"形勝",融入了大量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內涵,"據其形,得其勝,斯為形勝"

對風景秀麗的杭州的描述是:"天目為杭州諸山之宗,翔舞而東結局於鳳凰山"鳳凰山兩翅軒翥,左薄湖滸,右掠江濱,形若飛鳳,一郡王氣,皆藉此山"對於北京的形勝的分析是:"冀都是天地中間好個風水。山脈從雲中發來,雲中正高脊處,自脊以西之水則西流於龍門西河,自脊以東之水則東流入於海。前兩一條黃河環繞右畔是華山聳立,為虎。自來至中為嵩山是前案,遂過去歸泰山聳於左,是為龍。淮南諸山是第二重案,江南諸山及五嶺又為第三、四重案……"即使小如村莊,如皖南古村落呈坎始建於唐,當年選址者"見長春之南五峰森列合形家水火木金土呈體,故其峰以潔命名……五星朝拱,可開百世不遷之族……"

這些對自身及後世繁榮興旺的關注在風水師的發揮下成為用比擬方法描述周圍山川的"喝形"手法,大至城市環境,如"虎踞龍蟠"、"龜城"、"斗城",小至山丘、村落、寺廟環境,如"二龍戲珠"、"鮮蝦抖水"、"錦屏"、"玉斗"、"華蓋"、"筆架"等。確實是"勺水拳山,古人命名必有其義,或為形肖,或以人傳,因名檄義,不厭求詳。"於是我們看到一如天上的星宿,中國大地上的城市鄉村的景觀,都納人了天人合一的現世文化的框架中,只有在園林中,這種束縛才稍稍舒解。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6)有良好的環境主體,即對生活其中的人群的一定期望值,這是對社會環境的選擇。

雖然山川景觀與人事相關聯,但畢竟不是即刻的因果對應,這不僅是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也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觀所包含的辯證的一面,不僅相宅時包含著對鄰里的選擇,就是大如都城的遷徙。在自然資源有限時,人類"侈泰"的後世是不能指望到處都能居住的,這一認識今天仍有著現實的意義。宋代人在分析南京時說:"覆舟山之南,聚寶山之北,中為寬平宏衍之區,包藏王氣,以客眾大,以宅壯麗,此建築之堂奧也……然自越以來千七百年山川不改,城郭屢更,人因地乎,地因人乎,晉周公定都洛邑,曰有德者易以興,豈專恃乎山川哉?"敘述了"人和"重於"地利"的觀點。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營造裡的選址原則,風水大師敬上,大築建築學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