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3 吳樹蘭:科學家精神首先是要熱愛人民

“一個雞蛋賣6塊啊!6塊!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一口濃郁的河南口音讓人側目,6元1個的雞蛋更是引得大家驚呼、感嘆。說這話的正是吳樹蘭,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西王樓村第一書記,全國勞動模範,紮根一輩子在科技推廣事業,全國脫貧攻堅的模範人物。

科學技術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翅膀

在眾多科技代表當中,吳樹蘭並不起眼,她衣著樸素,身量不高,年過六旬,有些傴僂,可正是這幅弱小的身軀,曾經帶領20萬人脫離貧困線,走上致富路。在雙百代表討論會上,她站在科技一線工作者的角度,不斷強調科技工作對於扶貧事業、對於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性。

“今天我很激動,先是聽了總書記的講話,讓我心潮澎湃,現在又接觸這麼多科學家,好像一夜間就走上了康莊大道。我們過去接觸不到那麼多新知識、新思路,更很少接觸科學家。希望以後有機會能讓各位科學家也到我們小村裡去看看。”

吳樹蘭一邊說著,一邊和身邊的科技工作者招呼著,留下了他們的聯繫方式,“以後歡迎你們到我們那個地方給我們辦講座,把你們的技術帶給我們,幫助我們的農民脫離貧困”。雖然臉上沒有過多的表情,但是她雙眼炯炯,閃爍著真誠的期待。

2010年,時年53歲的吳樹蘭主動請纓,入駐貧困村。三年後,已是“廳官”的她又主動給省長寫信,請求再次駐村。這些年來,她奔走在一個又一個貧困村,走爛了幾十雙鞋,累彎了脊樑背,還將自家房產抵押了40萬元扶貧資金,先後在商水縣尚城村、新蔡縣大吳莊村、確山縣西王樓村三個貧困村,幫助1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2016年10月16日,吳樹蘭獲得了2016年全國脫貧攻堅獎。

習近平總書記5月28日的講話中提到“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生活福祉”。吳樹蘭作為一線科技推廣人員,對此深有體會,她說:“在扶貧村裡當了八年第一書記,最大的體會就是中國的貧困人口儘快脫貧必須依靠科技。我曾經參加過一個現場會,當地有一個雞場雞蛋賣6塊錢一個,都是賣到各國大使館,這個雞蛋是在山裡的養雞場養殖的,而整個養雞場有三項科學技術都是國家專利。貧困地區脫貧,掌握核心、關鍵技術非常重要。我們必須幫助農民學習科學技術、掌握科學技術、運用科學技術,來改變農業的生產方式。科學技術是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翅膀。”

科學家精神首先是要熱愛人民

在吳樹蘭眼中,科學家精神首先要熱愛人民,她說:“科學家首先要有造福人民的胸懷,才能深埋大地,去為人民做貢獻,要知道科學研究是為了什麼,為了人民;其次科學家要有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科學研究失敗是大概率事件,沒有點堅韌不拔的精神很難出成績。一旦出成績後科學工作者要警醒自己,我們是踩在眾多科學前輩的肩膀上往前走的。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科學家要有‘國際視野’,同時科學家也要有遠大的胸懷,要有大愛、大我的精神,要成為為人民謀福祉的重要脊樑,要當無名英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

科技推廣員必須是個好農民

在吳樹蘭40餘年的科技推廣生涯裡,她帶領著眾多農戶依靠科技力量從貧困走向小康,一方面她深知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扶貧脫困的重要依靠,另一方面,面對現實環境中存在的問題,她同樣深感無力。雖然當下科學技術十分發達,但是對於很多農村地區的農民來說,他們並沒有科學思維,很多時候,一些先進的技術走進了村裡面,農民理解不了,反而會排斥。

“從科技上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是最難的,讓科技在當地生根發芽,在老百姓的腦子裡開花結果,科技才能達到扶貧的目的。”在扶貧的過程中就曾經出現過引進養殖品種推廣到當地,結果由於當地農民沒有科學思維,反而將引進種宰殺吃掉的情況。

“農民有他們自己的一套觀念,加上信息閉塞,科技普及率很低。很多時候,我們推廣科技的時候,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的改變,伴隨的是對當地村民生活觀念、教育觀念甚至衛生觀念的多種改變。因此要求科技推廣人員必須以身作則,啟發他們、教育他們來學習和使用科技。”

比如一些貧困地區,土壤條件適合種植草藥,而且當地有收購草藥的需求,種植草藥能夠幫助農民快速脫貧致富。吳樹蘭不僅自己大量種植了中草藥,還親自試藥,在自己身上做實驗,選擇最佳的種植方式和藥效品種,然後再推廣給當地的農民,成功幫助當地脫離了貧困,並構建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條。面對不同的貧困地區、不同的生產條件,吳樹蘭都要自己先種植或者養殖所要推廣的科學技術,然後選取最適合的方式或品種推廣到當地。正如吳樹蘭自己所說:“科技推廣員,必須先是一個好農民”。

2018年,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40年的輝煌之路,中國科協也在風雨中迎來了60歲華誕。吳樹蘭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見證了祖國的科技騰飛,也見證了科技帶動無數貧困人口脫貧致富、走上小康之路的偉大征程。她說:“改革開放40年,是我國科技發展速度最快的40年,是經濟騰飛的40年,也是老百姓獲得實惠最多的40年,也是科技工作者最大限度展示自己的40年。中國科協是我們每一位科技工作者的家,我們在這個家裡,發光發熱,又通過科協這個平臺服務全中國,照亮全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