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左宗棠打敗阿古柏收復新疆,一共帶了多少軍隊?

第一軍情


不是他力排眾議,而是他在慈溪面前,痛陳利害。最終慈禧太后力排眾議,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說:老左,你去吧,俺支持你。具體情況如何?且看小編慢慢說來。

左宗棠:名垂千古,收復新疆

左宗棠於1812年出生於湖南,自幼聰慧,腹有大志。但直至44歲才因對戰太平天國有功而正式出仕。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於1866年,被朝廷陝甘,前去平定回民和捻軍的起義。

如果說之前的他在軍事上的表現僅僅是為維護清朝的統治而有功的話,那麼接下來的收復新疆事件,則是在近代史上意義重大的千古偉業!

我們先看看阿古柏是什麼路子的。

由於在此前,清政府一直忙於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對新疆地區無暇顧及,致使新疆各族貴族紛紛起義,建立割據政權,當地的兩個部落首領為了爭奪地盤,向中亞的浩罕汗國求助,由此引來該國的軍事頭目阿古柏。

之後賴在新疆不走,還於1867年建立"洪福汗國"盤踞在新疆。之後,沙俄也趁清政府無暇顧及,在1871年侵佔伊犁。而英國為了自身利益,公然支持阿古柏的政權。一時間,西北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落入敵手。

在這個背景下,展開了“塞防”和“海防”之爭,眾所周知,李鴻章主張放棄這個滿是大沙漠的苦寒之地的。而左宗棠則堅決主張收回。具體原因有二:

第一、新疆地大物博,天山南北物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啊。

第二、軍事角度來講,失去新疆,就會失去蒙古,失去蒙古,就會威脅到京師啊。

估計是這句話點醒了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從國庫拿出200萬兩給了左宗棠,說:“老左,你去吧,俺支持你,但只有這麼多錢了。好自為之啊”。

自此,朝廷委派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總理新疆一切軍務。這一年左公65歲。

整軍備戰、劍指新疆

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後,左宗棠積極備戰,訓練出包括八旗軍在內的馬、步、炮軍150營,總兵力近8萬餘人。但最後真正開赴新疆前線作戰的精銳部隊只有50營,2萬多人。但已經足夠。

左宗棠大器晚成,文武雙全,極善於用兵。他提出:先北後南,緩進速戰的作戰方針。

1876年左宗棠在酒泉正式出兵。左宗棠坐鎮肅州,命劉錦棠、金順分兵兩路,先後率師出關。

集中優勢兵力,清對烏魯木齊發起猛攻,經3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左宗棠的部隊大敗阿古柏派來的 援軍,攻克了烏魯木齊。

接下來,還一鼓作氣攻下了昌吉、呼圖壁、瑪納斯等北疆要地。阿古柏被士氣高昂的清軍打得落花流水。向南疆逃去。

隨後,左宗棠指揮清軍馬不停蹄開進南疆,清軍將領劉錦棠向盤踞在南疆的的阿古柏軍發起猛攻,清軍遵照左宗棠事先擬定的計劃,猛打猛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達坂、托克遜、吐魯番三城。

僅用了一年多,左宗棠指揮的清軍,就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領土。隨後又支持曾紀澤與俄國的談判,收回了伊犁。使得新疆全境回到中華民族的版圖中。

左宗棠的部隊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新疆當地民眾莫不簞食壺漿來迎接王師。

幾十年後,王震將軍解放新疆之時,走得也是當年左宗棠的進攻路線。

他後來想到感慨:在那條路上,我還看到當年種的‘左公柳’。走那條路非常之艱苦,可以想象,幾十年前的左公走那條路的時候的艱苦程度不可想象。左宗棠西征是有功的,否則,祖國西北大好河山很難設想。

最後左宗棠的千古偉業非常值得一表,因為在那個時期,正是劃分勢力地盤的時候,老毛子的性格咱們都知道,佔了你的土地根本別指望能要回來。故而,要不是左公力主收復新疆。今天的新疆不是成了斯坦就是成老毛子的地盤。所以,收復新疆意義十分重大,堪稱民族英雄!致敬左公,左公威武!

最後以一首詩來結尾: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清楊昌浚

覺得小編叨叨的不錯的可以加關注喲,關於這個問題,元芳們,你們怎麼看?


小王日常vlog


這題目主標題和下面的說明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左宗棠平定西部回亂的時候帶兵一萬二千,為本部兵馬。其他各地支援的還有皖南鎮總兵劉松山率老湘軍九千人,山西按察使陳湜手上的一些兵。《清史稿》的說法是“陝西主客軍能戰者不及五萬”。到打敗阿古柏籌建新疆行省時,他手上有馬步卒共計四萬餘人。

再說他為什麼能力排眾議收復新疆吧。(甘陝總督左宗棠照片)

左宗棠能夠收復新疆,維護國家統一,主要還是因為他獨具戰略眼光,真正具備軍事才能。相形之下,李鴻章差得太多。阿古柏的成長經歷也頗具傳奇性,貧苦農民家出身的他,當時阿古柏受到英國和俄羅斯的支持,擁兵自重,肆意屠殺,割裂南疆,還妄圖進一步侵佔烏魯木齊,成立偽“畢杜勒特汗國”,人稱“中亞屠夫”。(阿古柏的軍隊)

據《清史稿》記載,當時朝廷多數人主張讓阿古柏偽政權獨立,其中李鴻章出力甚大:

“論者多言自高宗定新疆,歲糜數百萬,此漏卮也。今至竭天下力贍西軍,無以待不虞,尤失計。宜徇英人議,許帕夏自立為國稱藩,罷西征,專力海防。鴻章言之尤力。”無非是說乾隆皇帝定了新疆之後,每年國家花了很多錢,現在政府財政養西部軍隊不容易,應該聽從英國人建議,允許阿古柏(即帕夏)獨立成為藩屬國,國家好專心發展海防。

作為歷史的後來者,我們才知道,晚晴重新收復新疆可以算是唯一的亮點了。左宗棠能力力排眾議,可見眼光獨到。他當時這麼把李鴻章之流給懟回去了:

“關隴新平,不及時規還國家舊所沒地,而割棄使別為國,此坐自遺患。萬一帕夏不能有,不西為英並,即北折而入俄耳。吾地坐縮,邊要盡失,防邊兵不可減,糜餉自若。無益海防而挫國威,且長亂。此必不可。”

簡單翻譯一下:我剛剛把甘肅陝西一代的回亂給平定下去,現在不及時收復國家固有領土,而讓它獨立下去,這是自留後患,也就是沒把平亂進行得徹底,意思是要畢乘著打了勝仗的聲勢其功於一役。同時,萬一阿古柏不能真正成為藩屬國,那麼,不是被英國吞併,就是被俄羅斯吞併了。我國國土淪喪,邊地要塞都喪失殆盡,當時候守邊更是不可減,花費的軍費跟從前還是一樣。這也不能真正幫助到海防,同時還挫傷國家威望,邊疆長期戰亂,這一定是不行的。

左宗棠陳述的意思是放棄新疆,國家花的錢不比以前少,還會重挫國威軍威,讓外國勢力做大,沒有穩定的西部也對海防不利。應該說他說得在情在理。(圖片來自百度)

在收復新疆過程中,他也做到靈活機變,善於製造和捕捉時機。俄羅斯老毛子試圖動用軍事力量威脅朝廷大軍收復新疆,建設新疆行省,左宗棠一邊跟俄羅斯談論通商的事兒,吊著俄羅斯的胃口,一方面堅持屯兵佈陣,俄羅斯試圖扣關,朝廷“詔宗棠入都備顧問,以錦棠代之”,“而俄亦懾我兵威,恐事遂決裂。明年正月,和議成,交還伊犁,防海軍皆罷。”左宗棠屯田新疆,為國家永固,老百姓生活做了很多實事。如今新疆遍地左公柳,是明證一也。

《清史稿》評價左宗棠收復新疆:“宗棠用兵善審機,不常其方略。”


西奈山的火柱


1875年5月,左宗棠在清政府任命其為欽差大臣以後,他開始督辦新疆軍務。之後,集結在肅州的清軍已經有100多個營。那個時候“營”是西征清軍編制的基本單位,一個營的步隊大概有勇丁500人和伙伕200人,一個營的馬隊則有250人和250匹戰馬。左宗棠那個時候已經擁有了七萬之眾的兵力。由於左宗棠西征軍的主力中有一萬三千人的精銳部隊擁有當時質量堪比歐洲軍隊近代武器,比如各種來復槍多達兩萬支。所以左宗棠的清軍實力還是很強大的。

不過由於到阿古柏佔據的烏魯木齊路程實在是太遠,因而左宗棠收復新疆需要大量的白銀。不過好在有當時“紅頂商人”胡雪巖經手,左宗棠能夠在上海灘向英國匯豐銀行借款白銀1595萬兩。所以左宗棠收復新疆可以順利進行。1876年,清軍大舉西進,此時已經在新疆集結了80餘個營的兵力,坐鎮肅州城指揮全局的左宗棠手中掌握有20個營的預備隊。

不過阿古柏實力也是不俗的,他的軍隊有5萬多人,並且騎兵佔據了三分之一。好在左宗棠收復新疆準備充足,用兵得當,成功收復了新疆。畢竟新疆佔據了中國版圖的近六分之一,沒有新疆中國就沒有戰略大後方。所以可以說左宗棠憑藉收復新疆的壯舉就能夠名留青史了。清末最後名的邊塞詩便是寫的左宗棠收復新疆:

上相籌邊未肯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歷史是什麼


左公出徵新疆一開始是有八萬人進行了統一的戰前訓練,因為這些士兵大部分是湖湘子弟,還有一部分川陝的散兵,大多不適應塞北的作戰環境,也不熟悉作戰對手,為此進行了將近兩年的適應性和針對性訓練,中間還拿甘肅寧夏的流寇練過幾次手。最後出疆前,左宗棠裁撤了兩萬老弱病殘,帶了六萬精銳出嘉峪關,過星星峽,先北後南,緩進速戰,封鎖巴里坤,首戰攻迪化(現烏魯木齊),完爆白顏虎(之前在甘肅寧夏就是拿他練手的);千里進南疆,巧奪庫爾勒、連克喀什城、橫掃阿古柏;最後兵鋒直指伊犁,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沙俄歸還伊犁州。

在國家奸吝橫行、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情況下,打出了晚清最光彩奪目的輝煌一戰,打出了中國人不信鬼不怕邪、不拿祖宗領土做交易的血性骨氣,打回了當今中國六分之一的寶貴國土!

左公不世之功,後人自當銘記,戰場上的勝利本是軍人的天職,將軍言不足與人道也,但凱歌早已天下傳,捷報早為眾人知,可這背後的艱辛、朝堂上的風雲又豈該由為國家出生入死的軍人來承擔?

國難時方顯英雄本色,危局下才見男兒擔當,在洋人軍艦支持渤海灣,故宮城裡洋槍洋炮聲還在迴盪的時候,被嚇破了膽的清朝統治者和政客們,有幾人還能想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新疆,已經落入敵手?有幾人還惦記著祖宗留下的領土不能丟,不能守小了,守沒了?又有幾人有底氣有能力有把握收回新疆?

國之大幸,幸有左公,文能舌戰群儒,武能安邦定國,“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環衛北方,百數十年無烽燧之警……是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況祖宗之地其可拱手於人,罪在千秋,萬世不赦。”這段言辭,如今讀來,依舊熱血沸騰,但被福澤的你我可還能感知到一個笑傲疆場軍人作口舌之爭時的無奈、一個年逾古稀老人抬棺出征時的落寞、一個精忠報國將軍貸款打戰時的悲傷。
莫待國難思良將,刀筆吏們,請嘴下留情、筆下留德,保護好曾為國征戰的先烈們,是他們用生命換來了美麗的今天,戰場之殘酷、軍人之熱血豈是爾等所能想象;保護好正在守護國門的軍人們,是他們將艱苦裹進衣襟、將風雪擋在門外,給了我們一個溫暖了春天。


小邱牙醫也有大情懷


左宗棠是湖南湘陰人,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1812年11月10日出生。少年時代的左宗棠就讀於長沙城南書院,二十歲時參加鄉試並中舉。按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鄉試中考中舉人並不具有入朝為官的資格,還必須參加會試並考中進入方才獲得出仕的資格,然而左宗棠卻在會試中屢屢落第。儘管左宗棠並不擅長八股文章,但卻廣泛涉獵關於中國歷史、地理、軍事、經濟、水利等內容的經世致用之學。早在他在長沙城南書院就讀時就已曾拜訪過當時著名的務實派官員和經世致用學者賀長齡,而賀長齡的弟弟賀熙齡正是左宗棠的老師,當賀長齡面對這位後生晚輩時“以國士見待”。道光二十九年(1850年)1月鴉片戰爭後被貶官新疆的林則徐在返鄉途中約左宗棠於長沙舟中相見,林則徐將自己多年在新疆的見聞以及周邊形勢整理成資料傾囊授予左宗棠,這次會面結束時林則徐對左宗棠說道:“東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然西定新疆舍君莫屬!”

儘管有林則徐如此評價,可此時的林則徐在清政府內部早已是過氣之人,況且他也並不掌握朝廷用人之權,本來在正常情況下沒進士功名的左宗棠在清政府的體制下應該是永無出頭之日的。然而左宗棠應該感謝他所身處的時代——儘管這時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卻也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而左宗棠則用實力證明了自己正是這個時代所需的英雄:咸豐二年1852年太平軍圍攻湖南省城長沙之際左宗棠在好友郭嵩燾等人的勸說下加入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府,後隨張亮基進入湖廣總督幕府,開始了他的一生功業。張亮基調任山東後左宗棠應新任湖南巡撫駱秉章之邀重返湖南巡撫幕府,此後他在湖南巡撫幕府工作了六年之久,在此期間他輔佐駱秉章“內清四境”、“外援五省”、革除弊政、開源節流、穩定貨幣、籌措軍械。儘管此時的左宗棠只是湖南巡撫幕府的小吏,相當於湖南巡撫駱秉章的私人幕僚,算不上朝廷正式編制的官員,但卻有諸多高官顯貴在皇帝面前競相舉薦他並對其盛讚為“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然而身為幕府小吏的左宗棠的迅速走紅引起了一些官場中人的嫉妒,終於這種積累已久的嫉妒情緒在一次偶然事件後爆發了出來:湖南永州鎮總兵樊燮到巡撫幕府拜見駱秉章時未向左宗棠行禮,這事擱在其他幕僚身上誰也沒當回事,可左宗棠是輔佐巡撫駱秉章的第一功臣,加之耿直的性格試他不願受此漠視,竟當場破口大罵“王八蛋,滾出去!”惱羞成怒的樊燮上書咸豐帝彈劾身為幕府小吏的左宗棠公然藐視朝廷上官,當時咸豐帝都已準備批准逮捕處死左宗棠的詔書了,好在胡林翼、郭嵩燾、潘祖蔭等人從旁相助才使左宗棠在鬼門關上撿回一條命。後來的歷史進程證明:這場波折對左宗棠個人而言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而對整個中國而言也算是多災多難的近代史上難得的一次幸運。此後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左宗棠屢建奇功,一步步升任為閩浙總督,加太子少保銜,賜黃馬褂並奉旨在湖南招募楚軍。在鎮壓太平天國後左宗棠創建了作為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的船政學堂和中國第一個新式造船廠福州船政局,中國由此開始構建自力更生的自主海防建設。

當左宗棠率部同太平軍交鋒時長江以北皖、蘇、魯、豫四省部分地區興起了捻軍起義,一時間清政府被太平軍和捻軍兩股起義勢力弄得手忙腳亂。這時中國西北的陝甘、新疆等地的回民武裝趁清軍忙於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的時機紛紛起事,同一時期英、俄兩大列強也將自己的擴張觸角伸到了新疆,中國的西北地區開始面臨嚴峻的邊疆危機。同治六年(1867年)中亞浩罕汗國的軍事頭目阿古柏在英國的支持下攻佔了南疆地區,在這裡建立了所謂的“哲德沙爾汗國”,到了1870年阿古柏又越過天山攻陷北疆的烏魯木齊以及吐魯番盆地等地。趁火打劫的沙皇俄國在1871年7月4日佔領了伊犁地區,就在清政府準備出兵收復新疆之際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軍3000人進犯臺灣,一時間中國的東南海疆和西北邊防同時告警。這時左宗棠一針見血地指出新疆的戰略地位: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西北臂指相連,形式完整,自無隙可乘。若新疆不固,則蒙部不安,非特陝甘、山西各邊時虞侵軼,防不勝防,即直北關山亦將無晏眠之日。中國的山川形勝皆起自西北,棄西部即棄中國。

1875年受命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根據新疆的敵情和地理特點制定了“先南後北”、”緩進急戰“的戰略方針。與此同時籌運糧餉等後勤補給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之中:當時為籌措西征大軍的軍需糧餉朝廷讓恭親王向洋人舉債都被拒絕,早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就開始為左宗棠籌備軍餉的胡雪巖以江蘇、浙江、廣東海關收入作擔保,先後六次出面借外債1870萬兩白銀,解決了西征軍的經費問題。然而當左宗棠收到這筆鉅款後卻痛哭流涕道”其無恥也,臣之罪也“,這是因為左宗棠深知舉借外債不僅需要承擔高額的利息,還會令國家喪失主權,可在當時舉步維艱的財政體系下為了收復新疆、為了捍衛國土的完整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錢是籌集到了,可如何將糧草和軍餉運到前線戰士們的手中依然是一大難題,經過慎重思考後左宗棠在歸化(今呼和浩特)和肅州(今酒泉)分別設立北局和南局負責南北兩路的糧草補給。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左宗棠在戰前進行的這一系列準備工作為成功收復新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既然前期的後勤補給工作已準備完畢,接下來就該動兵馬了。左宗棠在肅州集結起了以道員劉錦棠部、都統金順部、提督張曜部為主的七萬西征軍,需要注意的是:這七萬西征軍並非全部參與了入疆作戰,這一方面還是因為受制於糧草轉運的困難,另一方面左宗棠還必須留足兵力應對英、俄兩大列強的威脅,實際入疆與敵接戰的是以劉錦堂部為先鋒的三萬精兵。1876年8月上旬劉錦棠部在金順部的配合下采用聲東擊西的戰法——避開供水困難的大道,走敵人嚴密防守但水源充足的小道,一路迫近到烏魯木齊北面的重地古牧地(今米泉)。在掃清敵方外為據點後用大炮轟塌城牆,於17日從缺口衝入城內並一舉殲敵五千餘人,次日收復烏魯木齊。1877年4月14日收復了烏魯木齊的劉錦棠部自烏魯木齊南下達坂城,與此同時張曜部自哈密西進,記名提督徐佔彪部出擊巴里坤,戰爭進行到5月下旬西征軍已取得收復新疆的決定性勝利,眼見大勢已去的阿古柏在庫爾勒服毒自殺,其長子伯克·胡裡在庫車殺死弟弟海古拉後在英國的扶持下於喀什噶爾(今喀什)稱王。1877年4月14日左宗棠以劉錦棠部為”主戰“之軍,以張曜部為”且戰且防“之軍,在新疆各族農牧民的配合下長驅南進逼近敵軍的大本營喀什。在左宗棠連戰連捷的戰局下一向以對外軟弱著稱的清政府破天荒地拒絕了英國提出的承認喀什噶爾為中國”保護國“的要求,到了這年10月份劉錦棠部以勢如破竹之勢馳騁兩千餘里,相繼收復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南疆東四城,至此盤踞在葉爾羌(今莎車)、英吉沙爾(今英吉沙)、和闐(今和田)、喀什噶爾南疆西四城的敵軍已成孤立之勢。12月中下旬劉錦棠部又連克喀什噶爾、葉爾羌、英吉沙爾,伯克·胡裡逃入俄境。1878年1月2日清軍攻克了阿古柏政權在新疆的最後據點和闐。

此時新疆尚未完全收復——儘管阿古柏政權已然覆滅,然而沙俄仍佔據著伊犁。顯然沙俄的實力是遠遠強於阿古柏政權的,僅靠以劉錦棠部為核心的入疆作戰的三萬軍隊(算上戰損應當已不足三萬)是不足以驅逐俄軍的,於是左宗棠一方面命入疆清軍向伊犁靠近以對盤局於此的俄軍形成巨大的軍事壓力,另一方面對留守在甘肅境內的西征軍進行整編調動以備不時之需。事實上沙俄在佔領伊犁之初就軟硬兼施迫使清政府派出談判的崇厚簽訂了《里瓦幾亞條約》:中國割讓伊犁以南和以西的大片土地,向俄國賠款五百萬盧布,俄國商人到新疆和蒙古等地經商全部免稅,允許俄國經新疆到天津、漢口和西安陸路通商;而換回來的只是一座三面被俄國包圍的空城伊犁。 清政府面對這樣一份令國內民怨沸騰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最終到底不敢認賬,於是又改派曾紀澤赴俄重開談判。曾紀澤初到達沙俄首都聖彼得堡受到冷遇,甚至被質問談判資格。曾紀澤一方面援引國際法據理力爭,一方面明確表示“中國不願有打仗之事,但倘若不幸而有此事,中國百姓未必不願一戰“。左宗棠為配合曾紀澤的談判工作而特意打造了一口黑漆棺材並將自己的駐地由肅州遷往哈密,以示自己不惜一戰的決心。在彼得堡同沙俄談判的曾紀澤在經過半年的努力後最終達成如下協議:烏宗島山及伊犁南境特克斯河一帶均予收回,面積達2萬餘平方公里;取消俄人可到天津、漢口、西安等地進行經濟活動諸條款;廢除俄人在松花江行船、貿易,侵犯中國內河主權等規定。

相傳左宗棠收復新疆時命入疆作戰的湘軍各部沿途遍植柳樹,其用意在於:一則鞏固路基,二則防風固沙,三則限戎馬之足,四則利行人遮涼。後世稱這些當年西征入疆的湘軍將士所鍾之樹為”左公柳“,左宗棠的部下楊昌浚曾就此事作《恭誦左公西行甘棠》: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 ,引得春風渡玉關。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1875年清廷爆發了決定後來中國版圖的大討論,即“海防與塞防之爭”,由於當時東南沿海局勢日趨緊張,為了防備日本覬覦臺灣等地,清王朝需要大力加強海軍建設,大筆的銀子使清廷入不敷出,而此時來自中亞國家浩罕的“阿古柏侵略軍”又佔領了新疆,到底優先解決海防還是塞防,成為擺在清廷面前的一道難題。



“優先海防論”的主要鼓吹者是李鴻章,並得到了總理大臣奕忻的支持,主要理由是新疆地處偏遠,又易遭沙俄武裝干涉,沒有收復的把握,不如縮短邊防線;堅決主張塞防與海防並重的則是左宗棠,並得到了慈禧比較信任的滿臣文祥的支持,實際上,這也是湘軍和淮軍兩大軍事集團關於國家戰略的爭論。

後面站著誰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權者慈禧的態度,左宗棠說服慈禧的終極論點,是關於清廷中樞的安全:如新疆不保,則蒙古危矣;如蒙古生變,則京師必危。這就是著名的《復陳海防塞防及關外剿撫糧運情形折》,慈禧一聽新疆關乎朝廷和她本人的安危,逐漸開始傾向於支持左宗棠。

(李鴻章)

其它歷史事實許多答友已有詳細解釋,回到問題本身,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後,即開始調兵遣將,其作戰主力自然是湘軍,確切地說,是湘軍名將劉錦棠率領的湘軍。

一,湘軍共25營,每營500人,加直屬部隊計約17000餘人,這是左宗棠的精銳主力。

二,嵩武軍16營,每營500人,加支屬部隊計約10000人,這是在鎮壓捻軍時發展起來的一支隊伍,以河南兵為主。



三,由金順率領的陝甘地區八旗兵、綠營兵45營,這個金順是滿人,職務是副都統署理寧夏將軍,是左宗棠大軍兵力最多的一個集團,計約40000餘人。

四、由四川調來的“蜀軍”7營約5000人,擔任輔助作戰任務。

因此,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部隊總兵力超過70000人,並且劉錦棠和金順都是指揮有方的善戰之將,從客觀上成就了左宗棠收復疆土的大業。



由於阿古柏投靠了沙俄的宿敵英國和土爾其,因此在戰爭中沙俄沒有干涉。1876年4月左宗棠統軍西進,以先北後南的戰略,僅歷時三個月就迅速收復北疆;1877年4月開始進軍南疆,又經數月血戰,1878年1月2日,除沙俄侵佔的伊犁外,整個新疆全部克復,左宗棠功在千秋。

論功行賞,左宗棠由一等伯晉升二等侯(之前的曾國藩是一等侯),湘軍主將劉錦棠獲封二等男爵。


度度狼gg


左宗棠(1812 年~1885 年), 字季高, 湖南湘陰人。道光十二年(1831 年)中舉, 此後三次會試不第。遂決意離開考場, 潛心專研輿地、兵法, 成為晚清著名的軍事家。特別是他成功收復新疆,最讓後人稱讚。

1875 年5 月,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當時左宗棠指揮清軍與阿古柏戰鬥主要依靠的是那時集結在肅州的清軍的100 多個營。

當時,“營”是西征清軍編制的基本單位,步隊每個營有勇丁大約500 人和伙伕200 人,馬隊每個營則有250人和250 匹戰馬。左宗棠已經握有七萬之眾的兵力。

左宗棠反對那種依仗兵多將廣, 將兵力猜集一處,孤注一擲的作戰方法。他根據敵我態勢進行戰役佈勢, 兵分多路, 每路獨擋一面, 互相呼應, 密切協同, 分進合擊。


歷史有妖氣


光緒初年,因日本侵略臺灣和琉球,以及阿古柏入侵新疆,其背後又有英俄的影子,所以,在清政府內部產生了所謂的塞防、海防之爭。以直隸總督李鴻章為代表的一派認為新疆“即無事時,歲需兵費尚三百餘萬,徒收數千裡之曠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卮,已為不值”,且北鄰俄羅斯、西界土耳其等國、南近英屬印度,“即勉圖恢復,將來斷不能久守”。而東南海防比西北塞防更重要,因此主張維持新疆現狀,停撤西征清軍。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李鴻章所言並非是要放棄新疆,而是說在日本入侵琉球、臺灣之際,海防較於塞防更重要,先解決塞防,等若干年後再圖塞防。左宗棠當時力排眾議,提出“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並且認為“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其志於西北,各國必不致構釁於東南。”堅決要求出兵新疆,收復失地。一來,清廷鑑於新疆乃乾隆時期所徵之地,祖宗疆土不能丟失。二來,當時新疆的形勢也並非對清全然不利。雖然英俄扶持下阿古柏在新疆肆虐,但名義上兩國保持中立,且在新疆的爭奪激烈,也不希望對方坐大。三來,經過十幾年洋務運動的發展,清廷和清軍的力量有一定的增強,一般學界將其稱之為“同治中興”。四來,當時有很多清軍是從鎮壓太平天國中過來,雖然御外辱不足,但對付阿古柏,也有一戰的實力。所以,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那麼,左宗棠一共帶了多少人呢?根據史料記載,左宗棠入疆,大約帶了6萬軍隊。從1876年7月,清軍迅速攻下烏魯木齊。次年春,分三路進軍南疆,4月,劉錦棠率主力攻克南疆門戶達坂城,為收復南疆奠定了基礎。5月,阿古柏敗亡。當時阿古柏的主力大約只有4萬人,所以,清軍佔有一定優勢,並且以先北後南、速戰速決為方針,讓阿古柏的外援都來不及援助就敗滅。終於,左宗棠收復除伊犁外新疆所有地區。


國家人文歷史


公元1867年,自命不凡的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竟然趁機侵佔新疆。當邊疆的緊急情況傳到大清王朝的殿堂上時,怯弱自私的大臣們還在為邊防與海防哪個更重要而爭論的面紅耳赤。就在此時,一個老人挺身而出,他指出,“天山南北兩路糧產豐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馬成群。煤、鐵、金、銀、玉石藏量極為豐富。所謂千里荒漠,實為聚寶之盆。”新疆一旦失去,西北門戶洞開,反叛勢力和沙俄必將全面發起進攻,那時候大清就危在旦夕。因此,收復新疆很必要。

左宗棠的據理相爭最終得到了清王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的認可。然而,話說出去容易,做起來就特別難。在錢糧短缺彈藥不充足的情況下,左宗棠抬著棺材出征了。跟隨他的是一群忠心可嘉的湖楚士兵。經過戰前動員,左宗棠裁撤了一些體弱老邁的士兵,率領六萬人進軍西北。為了保證軍隊有充足的彈藥糧餉,左宗棠還在蘭州創辦了機器局。為了不打擾沿路各族百姓,左宗棠制定了嚴格的軍紀。

正是懷著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左宗棠最終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率清軍分三路進兵新疆。他採取“先北後南,緩進速戰”戰略戰術最終平定了阿古柏之亂。而阿古柏在絕望中服毒自殺。失去的北疆、吐魯番、達坂城、南疆先後被收回,當年乾隆費盡人力物力苦心打下的疆土再次回到了清朝手中。而這一年,左宗棠已經64歲了當時的光緒皇帝還只是也不諳世事的小孩童。

左宗棠收復新疆徹底粉碎了沙俄和英國分裂國家領土的企圖,完全遏制了西方列強吞併中國的野心。這也是清朝自鴉片戰爭以來最為揚眉吐氣的一次。左宗棠收復新疆之後,旋即得到了清王朝的重用,但引起了宿敵李鴻章的強烈不滿。李鴻章隨即誣陷左宗棠部屬叛亂,而左宗棠心中鬱悶為屬下鳴冤叫屈。一個月後,左宗棠病逝於福州,享年73歲,清朝追贈太傅,諡號文襄。至今,經過甘肅平涼時,還能見到當年左宗棠沿途栽種的柳樹,被人們親切的稱之為“左公柳”。(歡迎關注第一軍情,若有其他問題,請在評論區留言。)


第一軍情


左宗棠和湘軍統帥劉錦棠戰前商議的結果是“勝兵萬人”,實際上清軍前後出關,再加上在新疆整編的部分漢人軍隊,總計6萬餘人。

左宗棠收復新疆在軍事上其實沒有什麼好講的,阿古柏一沒有根基,二統治殘暴,劉錦棠率領湘軍從北疆打到南疆,轉戰上千裡,裨將以上軍官無一人傷亡。

阿古柏在新疆號稱擁兵百萬,其實他真正的底牌就是一萬多從浩罕國流亡而來的安集延軍人。浩罕國說是清朝在中亞養得白眼狼,浩罕國正好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重要樞紐,清軍擊敗噶爾丹後,中亞地區出現了權利真空,浩罕國靠著商貿崛起。

浩罕國離新疆的喀什噶爾只有十幾天的路程,兩地百姓的語言和宗教上都非常接近。浩罕國富強後,一直覬覦中國的新疆。

乾隆在平定大小和卓之亂時,浩罕國就在幕後暗中支持,失敗後還收容和卓後裔。清朝後期,新疆的所有戰亂背後都有浩罕國的影子。

太平軍和捻軍起義後,新疆也爆發了起義。這時候新疆的封建主金相印跑去浩罕國,準備把和卓後裔請回新疆。阿古柏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著六個亡命徒一路護送和卓後裔潛入新疆作亂。

阿古柏靠著和卓的影響力起事成功後,逐漸將和卓架空,建立了“哲德沙爾國”。此時沙俄勢力深入中亞後,浩罕國被滅,一萬多浩罕軍人流亡到新疆,投奔了阿古柏。

這一萬多浩罕國軍人是“哲德沙爾國”統治的基礎,阿古柏為了拉攏他們給了很高的待遇,但這樣就是加重新疆各族百姓的負擔。

湘軍收復庫爾勒時,城內百姓主動獻糧幾十萬斤,阿克蘇之戰時“城內纏回十數萬, 皆守城以待官軍。”左宗棠堅持要收復新疆除了國防上的考慮外,也還是看到了阿古柏在新疆只是虛張聲勢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