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到底有沒有線上採編

到底有沒有線上採編

這個詞有可能真的是差評原創:線上採編。

我略略搜了一下。

有說線上編輯的,這個一般指如何對一篇文章進行網絡排版,起一個適應網絡傳播的標題。

也有說自己搞了一個線上採編平臺的,這個一般是網絡投稿的代名詞,說的動聽罷了。

但我很少看到,有說“線上採”的,換而言之,不太見到所謂“線上採訪”這個說法。

過去,在行內,的確有“實地採訪”這種說法,但鮮有與之對照的。

真正對自己要求的媒體,是很注重實地採訪的。

因為畢竟有所謂“眼見為實”。

在資深記者看來,記者是需要跑斷腿的事業,而不是手抽筋的事業。

不過,隨著時代演進,實地採訪的兩個缺點也越來越明顯:一是效率比較低,二是成本太高。

實地採訪常見於媒體的重要選題——同時,這也意味著,從來沒幹過實地採訪的,就沒有操作過重要選題,也不能被視為“資深記者”,哪怕ta混了有年頭。

當然,一般性選題,的確打幾個電話也未嘗不可。

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人把打電話這種遠程採訪行為叫“線上採訪”的。

與之一脈相承的,在微信時代,利用微信進行遠程溝通,也就是說採訪,而不會特意去講這叫線上採訪。

這種名詞的樹立,毫無意義。

如果看到一個人的微博、朋友圈的隻字片語,覺得不錯,可以予以引用,打個招呼得到同意進行選用,也不會被視為這叫“採訪”。這個更多的還是被視為“引用”。——因為講道理,人的微博朋友圈,也是自媒體好麼?

引用他人觀點,標明出處是非常重要的。

同樣,引用他人陳述事實,就更需要標明出處,因為這有利於保護媒體自己。

除非信源考慮到種種因素,要求匿名。

而在媒體行業中,一篇稿子匿名信源過多,會引發質疑。匿名信源會讓人懷疑是不是媒體自己編的。

當然,也有例外,在歷史上,震驚世界的尼克松水門事件,就有關鍵性信息來自匿名信源“深喉”。

但事實結果被坐實後,這個就不怎麼重要了。

詹臏老師就線上採編的事採訪了三個人。

由於他聲稱可以自由分發,我就貼在這裡。一位是我,一位是品玩的創始人駱少,一位是當時引發訴訟官司的霍炬。

到底有沒有線上採編

到底有沒有線上採編

到底有沒有線上採編

這三個人的觀點供各位參考。

至於詹老師跑上來那句“線上採訪”,有很明顯的調侃味道。

最後說一下差評的線上採編。

差評這個名字,一看就是要做負面信息,或者說,批評性內容。不然就應該叫好評。

負面內容當然是應該做的,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還是個人或者什麼其他組織,媒體應該予以監督,必要時應該差評。

但負面內容做起來要謹慎。

尤其對象是企業及個人。

批評要有足夠的證據,所謂“證據鏈要紮實”。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差評稿,是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投入的,而且應該以一手的獨家的信源為主。

拼拼湊湊,線上採編,是立不住差評稿。

差評成立至今,其實並沒有什麼讓行業覺得很了不得的差評稿。

按照財新人的說法,在Google I/O大會期間,差評派出的記者甚至不知道財新為何物。

做差評,總該知道行內著名的喜歡搞差評的媒體重鎮吧?人這個團隊,可是有響噹噹的差評稿子的。

我不是說差評沒有實地採訪這種事。

而是說心心念念抱著個線上採編,舉起這個事實上毫無意義的招牌,並不值當。

當然,一個媒體肯定有東拼西湊的所謂編輯稿,這個媒體百年,屢見不鮮。

但但凡還有點追求的媒體,從來不會視這是什麼主要的操作手法,一般也羞於提及。

按照一位媒體人的說法:都是給實習生、新進記者練手的活,主要是用來拼拼空白版面。

差評差評,沒有紮實的採訪,何來差評?

濃墨重彩,高高舉著“線上採編”的旗幟,難道這就是你的初心:俺們就是幹這個的?

當然,人以帶貨賣東西為初心所謂差評無非就是迎合一下某種情緒,也是有可能的。

—— 首發 扯氮集 ——

作者執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天奇創投基金管理合夥人

今日推送有六篇原創,每篇一個話題,推薦合起來看,如果你不怕麻煩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