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平顺: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平顺:

打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础

一台台风力发电机组不停地转动,一排排整齐的光伏发电板闪闪发光,一片片中药材种植基地形成产业链,一个个设施蔬菜大棚生机盎然,一座座新建的养殖圈舍让乡亲们脸上绽放着笑容……村庄充满人气和活力,村民也因产业而富了起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平顺县共有130个贫困村、34713名贫困人口顺利脱贫。

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脱贫攻坚贵在一个“准”字。“不能让老百姓守着金饭碗要饭吃。”市委常委、平顺县委书记吴小华如是说,平顺不是没有优势,而是特色鲜明。困住平顺发展的“穷山恶水”,其实就是一座座有潜力可挖的“金山银山”。

为此,平顺县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按照20字总要求,把乡村振兴战略融入脱贫攻坚计划和行动中,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旅游、中药材、新能源三大脱贫支撑产业,走出一条主导产业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产业发展与贫困群众紧密联结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

全域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大力实施大旅游发展战略,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群众脱贫增收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形成以重点景区为点、精品线路为线、乡村旅游为面的全域化旅游产业体系,做足做精“绿色、古色、红色”旅游资源,让藏在深闺的众多贫困村焕然一新,迎来各方游客,更多人干上了“旅游活”,端上旅游“金”饭碗。先后引进欧亚集团、山东塔山等公司投资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形成以重点景区为点、精品线路为线、乡村旅游为面的全域化旅游产业体系,健康旅游、生态旅游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全县域、全年度、复合型旅游产品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全县共有80个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11个村被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西沟、岳家寨、王家庄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蓬勃发展。2017年全县累计接待游客306.68万人次,综合收入累计达到22.35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人数153.1万人次,综合收入8.95亿元。

全链条发展中药材产业。不断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倾力打造“药草飘香”富民产业。该县采用“光伏扶贫、农光互补”“预付种苗、保底收购”“土地流转、劳务雇用”“资产收益、按股分红”“政府贴息、带资入企”五种模式,引进山西振东集团,全链条发展中药材产业。同时,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平顺被国家工信部、财政部等12部委列为重点扶持的全国两大中药材基地之一,中药材产业作为平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成功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范例。全县种植和野生抚育中药材面积达到54.56万亩,中药材总收入达到2.376亿元,带动7000余户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760元,中药材种植已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全方位发展新能源产业。该县采取户用屋顶光伏系统、村级扶贫电站、集中式扶贫电站和光伏企业带动四种模式,全方位推进光伏产业发展壮大。全县建成48座村级光伏电站,帮助42个村集体经济实现破零,带动981户贫困户实现收益分红;建成93套户用光伏系统,带动93户贫困户年增收3000余元。与此同时,还大力推进大唐风电、漳泽光电、明阳风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就业1100余人,年人均收入6000余元。

与此同时,平顺县还聚力改善民生织密脱贫“保障网”,瞄准最困难的群众、最应解决的问题,把有限财力用到群众最期盼、最急迫的事情上,统筹做好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创业就业、改善住房等民生实事。对于深度贫困自然庄,采取行政村就近安置、旅游区集中安置、新建小区和新型小城镇安置、配合集中供养安置、分散安置等方式,宜迁则迁、宜散则散、宜并则并,多渠道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去年共有1274户3291人搬出深山沟,“移”来幸福新生活。(记者 王晶晶)


文字:长治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