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苏德战争的规模宏大,战况惨烈?

謝寶健


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持续时间长,烈度高,伤亡大著称。

整个战争持续了3年10个月零17天,从1941年6月22日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到1945年5月9日德国宣布投降为止。

近年俄国死方面公布的官方数据为:军队累计伤亡916万多人,其中阵亡677万余人。

德国官方数据为:军队伤亡381万多人,被俘300万余人。

西方世界对双方的伤亡估计和两国不同,其中苏军方面包括平民在内共5980万人伤亡;德军方面包括平民在内共950万人伤亡及被俘。


如此结果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 两国都属于世界性大国。——开战时,苏联有人口1.967亿(含新占领区),横跨欧亚。德国人口约8000多万(含新占领区),西欧东欧南欧大片土地在手。

  2. 两国都热衷于扩张。——苏联随着实力增强,开始架空第三国际。推行沙文主义政策,侵占了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比萨拉比亚,以及芬兰的国土。德国一开始的经济模式就注定需要对外扩张来获取战利品和市场,因此主动挑起欧洲战争。四面出击,侵占了捷克,波兰,荷兰,比利时,法国,挪威等国。

  3. 两国的实力都非常强劲。——开战时,苏军有537.3万人,其中268万人部署在西部战区(1945年时总兵力641万),坦克共22000辆,飞机12000架。德军有850万人,其中305万人用于入侵苏联,坦克共3700辆,飞机4980架。(1945年时总兵力196万)

  4. 两国的战斗意志都很顽强。——两国都属于强人政治,斯大林和希特勒对军队的训练和要求都非常严格,严令不许后退,禁止投降。因此往往一城一地的反复争夺,造成巨大伤亡。(图为化为废墟的斯大林格勒)


战争结果:

盟军获胜,苏军消灭了607个德军师(含党卫军),美军等西方盟军消灭了176个德军师(含党卫军)。

我们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一些枯燥的数据,然而纸面背后却是无数活生生的人。正如李将军所言:“要不是战争如此残酷,我们真会乐此不疲。”

所谓知兵而不好战,才是一个国家长久和平的基础。


文史小茶馆


主要是作战双方的实力过于强大,同时新的战争样式也导致其能够产生更为巨大的破坏。

二战虽然在很多地方和一战颇为相似,但是二战更为强调机动作战,这和一战中常见的阵地战有着显著地不同。而这就导致军队可以迅速推进到很远的距离,这就极大的增强了战争的强度。比如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德双方迅速调遣了重兵前往这个作战焦点,数百万人在一个地区厮杀,这就比依然导致巨大的伤亡。

苏德战争中,双方的机械化力量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双方都有大量的轰炸机、攻击机等,这就导致即使是在战线后方也不是绝对的安全,随时可能遭到攻击。双方也有规模庞大的炮兵部队、装甲部队等,导致作战部队的火力大大提高,这也极大的增加了伤亡,苏德战争中仅有三分之一的伤亡是轻武器造成的,其余都是重武器造成的。

同时苏德战争战场的地形也是一个问题,苏德战争的大多数战场都是平原,根本无险可守,而作战双方又都是机械化力量为主的作战力量,这也导致了双方的厮杀极为惨烈。比如著名的巴格拉基昂行动中,苏军的战线就高达数千公里,给德军造成了巨大损失。


用户5770541302


苏德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场,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德国联合盟国意大利,带着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这些“小兄弟”(仆从国),共集结了550万人、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190艘战舰,兵分三路从北、中、南对苏联发动了闪电战,这就是巴巴罗萨计划,自此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苏德战争形势

1945年4月30日,苏军终于攻下了柏林,到1945年5月8日,德国宣布投降,投降书于第二日晨生效,苏德战争才宣告结束。

在这场战争中,苏联、德国双方的投入都是巨大的:德国兵力最多时780万,动员的总兵力达到了1420万人;苏联兵力最多的时候达到了1280万,动员的总兵力超过了3460万人。投入这么多兵力,是历次战争中规模最大的。



苏德战场上,战况到底有多激烈?不用看别的,就看苏德两方的伤亡情况就能想象的出来。根据公开数据,苏军方面的伤亡情况:阵亡915万,伤病人数为1830余万;德军方面的情况:阵亡380万,伤病者700余万。战争就是一台巨大的缴肉机,吞噬了数以千万计的生命:在苏德战场上有大量的平民死亡,尤其是苏联人民,至少有1740万人死在了战争中,德国也有22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丢了性命。


由于斯大林的大清洗政策,导致部队严重缺乏有经验的指挥将领、基层指挥官,再加上对战争准备不足等原因,使得苏军在战争前期损失惨重,为了解决兵员不足的问题,苏联开始征招适龄妇女参军,是二战中唯一大量征招女兵的国家。不仅如此,苏联还把监狱中的罪犯编入了作战部队,可见战况的惨烈程度。

这也是后期苏军与侵略者一样,犯下累累罪行的根本原因——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不择手段,以致于军纪涣散:烧杀抢掠奸淫无所不为。朱可夫在面对指责的时候,说到:“真正的红军早在1942年之前就阵亡了,现在我们不过是驱赶一群野兽为我们作战”。


苏德战争规模庞大、战况惨烈,其原因就是:两国都是世界大国,综合实力相差不大,加之两国侵略成性,军事规模庞大,两国士兵在作战意志、训练水平上也都差距不大——苏军前期大败不是士兵的问题,是指挥官的问题、军心/士气的问题。战争之初,投入的兵力就已经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了:开战的第一天,苏军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

两国开战,对世界来说,是件好事,否则遭殃的就是更多的国家。


儒道之主



的确是人类战争史上规模是宏大的战中之战,仅以开战之初,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就超过1千多万,这个规模就已超过一战的总规模。这是因为德军在横扫欧陆中,对波兰捷克这样的国家根本无须多大规模;对传统洲列强也只求打败,让自已称霸;而对苏联,一是出于对斯拉夫民族的仇恨,二是红色苏联的中曾恶,因此,希特勒的目标只有两个字——消灭!开战就付出全力。而共对手为应对如此来者不善之敌,不是投降,就是也得拿出全部国力与其抗衡、反击、歼灭,这是一战决生死,相比西线决输赢当然大不相同!



相对于1941年6月德军趁苏军不备的孤注一掷的大规模闪击战,1943年后期的反击作战,更加气势如虹,一是出于希特勒的背信弃义和其势在消灭苏联的作战方式的报仇雪恨;二是因为德军对苏作战投入兵力的强大,因此,要打败和消灭这些强大的德军,自已就必须投入更加强大(二倍三倍甚至多倍的兵力,曾有1θ0多万女兵投入一线战场),才能达到彻底消灭敌人的作战目的。


而就东西两线战场德军的作战决心也是大不相同。关于这一点,从当时广泛流传于德军内部的一句话就充份说明了苏德战场之所以规模宏大的真正原因——“向西,直到美军踢我们的屁股,而向东,必须死死顶住!”,导致苏军最后攻打柏林一座孤城的战役,需投入3个方面军300多万兵力,而德军方面竟然也拼凑包括手执“铁拳”的民兵在内也达100多万兵力,可见苏德之战的残酷,规模之宏大。

由此可见苏德之战乃是你死我活,双方都要一战决生死,绝不会给对手留下任何的复活反噬的机会!而德军上下对西线之敌的作战目标只在胜败输赢,只求争霸,却无你死我活的生死对决,以致其战场规模相比东线当然要小的多了。如果德军把作战目标东西对调,那么大西洋壁垒就不会有防守薄弱之处,盟军1944年6月6日的D日登陆计划就不知会定在何年何月,其第一波次登陆兵力将会由十几万扩大10倍,


铁岭锋


如果苏德战争只是一场“局部冲突”,自然是无法宏大,也不会惨烈。比如说在1939年,苏联和日本爆发了“诺门坎战争”,这就是一场典型的局部冲突,苏联和日本都没有宣战,战争规模也极其有限。然而,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则是一场“全面战争”。

既然是“全面战争”,就意味着两国彻底撕破脸,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两国需要投入全部的社会资源。如果只是“局部冲突”,两国只会围绕某个地区进行争夺,最终也会止于这个地区。“全面战争”和“局部冲突”的战略目标也不尽相同,前者的战略目标,是要彻底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将对方彻底征服,而后者,只局限于争夺单一地区的主导权,并不想扩大战争规模。

当然了,如果是两个小国发生“全面战争”,规模也不会太大,可德国和苏联都是大国,而且此时的德国,已经席卷了整个欧洲,兵威正盛。苏联的力量也不弱,国土面积广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能动员的兵力也不少。更关键的在于,两个国家都是工业强国,都有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这注定是一场工业化战争,是“钢铁洪流”之间的对抗。因此,规模是否宏大,既取决于战争的类型,也取决于两国的实力。

那么为何战况惨烈呢?这主要是因为,冲突的双方,都要彻底打垮对方,德国要占领莫斯科,夺取苏联核心区,将苏联人赶入西伯利亚;苏联人要保家卫国,发誓将侵略者赶出自己的国家,必然要和德国血战。德国在初期取得了部分优势,可是始终攻不下莫斯科,随后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血亏,最后丧失了主导权。

苏联虽然在前期吃了大亏,但家底殷实,迅速动员了大量的兵力,对德国进行反攻,而且苏联也建设了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双方的“钢铁洪流”进行了大决战。德国人的“闪电战”破了产,这场战争迅速演化成“消耗战”,双方都拿出了本钱,而不是小打小闹。对于德国来说,苏德战场上攻守互易,德国也要面临亡国之危,苏联的战略目标也是彻底打垮德国,战争的规模不会因德国在前线失利而减小,反而会持续扩大,直到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占领柏林,这场战争才宣告结束。
同样,德国丧失了主动权,并不意味着德国会放弃东线战场,恰恰相反,此时已经关系到德国本土的安危,只能更加的重视东线,德国也在寻找翻盘的机会,依然会战至最后一刻。再者就是,这场战争,在后期已经完全失控,也绝没有和谈的可能性,不仅苏联要打垮德国,美国也要打垮德国。

1944年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敲响了纳粹政权的丧钟,德国彻底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必然是顾此失彼。这对于苏联人来说,形势一片大好,打垮德国的难度降低了。纳粹政权在无奈之下,开始全面动员,大摆全民皆兵之势,但在此时,德军精锐已经损失殆尽,能够打仗的,大概只剩下老弱病残了。在这种情况下,希特勒仍然决定战至最后一刻,1945年4月16日,柏林战役爆发,苏军以伤亡35万人的代价,最终占领了柏林。


图维坦


笔者认为,苏德战争之所以惨烈,是因为这场战争不仅是两党两军的对决,而是两大民族的殊死决斗,即希特勒鼓吹的以“优秀”的日耳曼民族消灭“劣等”的斯拉夫民族。

为了这场决定民族发展和生存之战,德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国家动员并实施了彻底全面的战争。苏联是为了民族免遭灭绝而战,动员口号是“每个人都是战士”,征兵年龄是17—55岁,30%的男性和80万青年妇女扛枪上战场。苏联总人口1.9亿人有近3000万人入伍,死亡、失踪、伤残1600万,战争结束时还剩下1136万军人。战时劳力绝大部分落到老人、妇女和儿童的身上。

纳粹德国是为了毁灭其他民族和因战局不利免遭战后惩罚,也进行了超额总动员。本国和控制区的7900万人口中动员1700万人入伍,男性征兵年龄在16—60岁,比例高达40%,结果是除了工业和行政离不开的适龄男人外其他的都要上战场玩命,甚至连勉强能负担勤务的残疾人、抓捕的他国劳工和俘虏也不放过。战争中,德国军民共死亡980万,其中军人死亡540万,死于对苏作战的达417万。

其战役规模之大为人类战史上空前绝后,大部分会战投入的兵力都在100—300万之间。

除了战场上殊死拼杀的军人血流成河,而且因为战场在苏联境内,苏联普通民众死亡就超过1700万,这是由于自视“最优秀的民族”的德国人大肆屠杀无辜人民,后撤时又实行野蛮的“焦土政策”,所有房屋被烧毁、青壮年被杀害。

在被俘的362万苏军官兵中,大约有一半被德军屠杀或虐待致死。特别是负伤后被俘的苏军战士,因为被看成是不能当奴隶劳工的“劣等民族废物”被当场杀掉。

以上种种行径将会在苏联军民心里留下多么大的仇恨,所以当苏军反攻到德国境内时被西方媒体报道的抢劫、强奸等等一些军纪败坏的行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但是苏军并没有对手无寸铁的德国人民进行野蛮的集体屠杀,据德国战后统计,普通居民在战时死亡约400万,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死于盟军的战略轰炸。被苏军俘虏的德军约有250万,死亡36万,剩余全部遣返,远少于苏军战俘的死亡率。

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的长子、后任领导人赫鲁晓夫的长子、最高苏维埃主席加里宁的儿子都在战争中英勇牺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