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古山窯前遐思

古山窯前遐思

好不容易有機會走入大山深處,能走近那一孔孔古山窯。

見到古山窯不是件易事,它大多深藏僻遠幽深的山林,潛於陽窪山凹,倚于山崖土坡,躲於拐角背窪,你大眼一望那是兩孔或三孔,當你走近再走近一一察看,是五六孔或八九孔,一溜兒排列,或高低錯落有序。不是你的眼睛不好,是有的坍塌虛掩,僅剩一絲小口殘喘的;是有的山溜土埋,露著大半截口張望的;是有的裸露著窯口,敞著懷呆立著。每孔窯洞被修造得既深又寬還高大,有帶拐窯的,有成套窯的。牆壁被燻得烏黑。頂部或前或後有孔洞與外通透,那是煙囪的出口。窯後掌或一側建有一盤碩大的土炕,牆壁上有鑿坑掏洞挖壕,那是支過案几固定過傢什的留存。

尤其是有炕一側的掏洞,是一個或兩個的,格外引起我的關注,那是拴娃樁固定點。拴娃樁,是年輕父母一段艱苦歲月中辛酸生活的見證。

那年月,人們在逃難中偷生,衣不蔽體,肚中飢腸轆轆,總算在這山林能夠藏身,採得木耳蘑菇野果,捕得獾豬鳥雀野兔,挖得野菜充飢活命。膝下嗷嗷待哺的小兒幼女又相繼降臨,張口要吃的。小嘴逼迫著大人白天早早起身在坡窪地裡刨挖著春種秋收,幾次三番在心裡權衡再三,只好抹著眼淚狠下心,用繩子將剛會爬行的孩子縛腰繫連在炕牆木樁旁,任孩子在炕上哭叫爬行翻滾尿屎一身,盼著換下的是米穀的收穫兒女未受風吹日曬的成長。

古山窯前遐思

每處古山窯前雜草樹木叢生,院落下陷塄坎溜垮,窯洞都不見了門窗蹤影,因為它向陽避風雨,竟成了鳥獸光顧牛羊留宿的好地方。

行走在幾處古山窯間,看似相距遙遠,實際在山峁梁腿間都有一條很近的小路相通,一旦發生危難,火速派一人操小路求援,他處的人家會迅疾趕來增援。

古山窯,是亂世年景逃難人寄身活命的避難所,為了躲開刀光劍影的殺戮,為了抵禦土匪盜賊的劫掠,就需隱居,就需抱團群居,有了眾聚的相互照應,才能夠幸運地活下來。也許他們是族親、血親或同病相憐的鄉親走在了一起。落腳時暫時以草棚棲身,或先挖一小窯存身,待到農閒或冬月,相互搭幫夜以繼日地掘土造屋,安頓一家又一家住下,是過著“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的一代或幾代,還是數年後“劍外忽聞收薊北......涕淚......喜欲狂......好還鄉”?是流落他鄉客死異地,還是成了土著居民?這古山窯是僅接納了一茬又一茬苦難的人,還是曾被匪徒盜賊盤踞作惡?

循著窯洞的山腳下河邊察看,總會在不遠處有一眼泉出現。是的,能讓人安居,就要生存,就要吃喝,水是萬萬不能少的,況且水質是不能差的,否則怎能久居?細細品嚐,水質還是蠻不錯的——純天然的無汙染水!

再作細察,賴以生存是要耕種的,山腳下有寬闊的溝地,就耕作良田;窯前窯腦平窪斜坡,就墾出梯田;山頂梁峁,就開出大片地塊。霜兒落,雁南飛,他們一趟趟從地裡收回糜谷豆麥,揹回南瓜薯芋,採摘回菜蔬油麻。囤中有糧心不慌,肚兒有吃的,老少終於有了笑聲!

是的,在那亂世的日子裡,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悽慘,倖存者四處逃命,能有這古山窯,能將吃喝住安頓下來,能將家的煙火升騰起來,豈不是萬幸?

一孔孔古山窯,那是一段艱難困苦中人們要頑強生存下來的生活寫照,今日的人們,當下生活中衣暖肚飽任逍遙——共築幸福夢的路上,好好地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感恩生活,擁抱生活,我們沒有理由抱怨生活,遲疑人生,畏縮擔當!

古山窯前遐思

作者:楊興峰,1972年10出生。1999年開始文學創作,其中《清泉塬上流》被陝西省人民廣播電臺《文學芳草地》欄目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