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2 大漢雄風:千人堅守孤城一年,兩千援軍冒死救出

大漢帝國,經高祖開拓奠基、文景韜光養晦、武帝強力反擊,一時間風頭無比,名將輩出。逐漸把匈奴逐出漠北,將較量的主戰場前推至西域一帶。

大漢雄風:千人堅守孤城一年,兩千援軍冒死救出

到了東漢明帝時期,東漢在西域有三個支撐點,一個是塔里木北緣的西域都護陳睦駐節地,一個是戊己校尉關寵防守柳中城,另一個是戊己校尉耿恭屯戍的位於古道的金滿城。明帝永平18年(公元74年)3月匈奴以精騎兩萬人進攻車師國,車師王緊急向漢求救。耿恭派300人馬前去支援,結果全軍覆沒,無一生還。匈奴2萬大軍勢如破竹,擊殺車師后王,兵臨金滿城下。耿恭用依靠一種神秘武器:特質毒弩近距離射殺敵人,史書記載說:虜中矢者,視創皆沸,遂大驚。暫時撤圍。耿恭知道匈奴不會善罷甘休,一定還會再來,而金滿成孤立無援,不易防守,權衡之後,耿恭無奈放棄金滿城,轉移到東北另一處扼守古道的屯戍地疏勒城。

疏勒城,位於今天新疆奇臺縣,當年是漢軍修建的一個要塞,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五月,耿恭將部隊轉移到城下有河流經過的疏勒城,以作據點。七月,匈奴大軍復來,殘酷的攻城戰開始了。經過無數次進攻,匈奴死傷累累,但疏勒成還是巋然不動如山。技窮之下他們只好變強攻為久圍,更要命的是匈奴人堵住澗水,斷絕了城內飲水來源。渴極了的將士,一度“笮馬糞汁而飲之”。眼看城池危在旦夕,耿恭也著急無奈,但經過仔細分析之後,耿恭認為匈奴雖然表面上堵塞了河道,但地下卻沒有斷絕,經過很多天滲透,之前打不到水的深井也許再挖深一點之後會有水滲出。為了鼓舞士氣,耿恭下拜祈禱之後命令再挖,果然先前掘的井裡湧出了甘泉。奇蹟出現,漢軍上下呼喚雀躍,感謝天助,高呼萬歲,士氣大振。耿恭故意以軍士在城上潑水,以示水源充足。匈奴人見了大驚,以為漢軍有神助,但撤軍又不死心,只好遠遠圍著。 幾個月過去了,城中“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動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統統煮了吃了,戰士們一個個死去,但要塞仍然沒有陷落,倖存者寧死不降,漢軍大旗高高飄揚。

大漢雄風:千人堅守孤城一年,兩千援軍冒死救出

在疏勒城被圍的同時,陳睦被匈奴操控的兵變所殺,困在柳中城的關寵也被匈奴攻破城池殺害。在天山以北的巨大地域空間,漢朝僅剩疏勒城一處立足點。

由於古代通訊極為不便,漢朝收到邊疆求救信的時候已經是半年後的事情了。朝中大臣分成是否救援兩派經過爭論,下了救援的決心。漢章帝建元初年(公元76年)正月,七千人的援軍趕到柳中城,雖然柳中城守將關寵,率領麾下幾百名漢軍,據守孤城,屢次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斬首三千八百級”,但卻在長達一年艱苦卓絕的守城中,全部戰死殉國,無一投降。

柳中城距離耿恭部所在的疏勒城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難度實在太大,再說疏勒是否還在漢軍手中也無確切情報。正當大家舉棋不定時,耿恭派去求援的副將範羌力主救援,最後主將王蒙派他帶兵2千前去接應。時值天降大雪,天山北坡積雪深達丈餘,範羌被迫放棄輜重,徒步走向疏勒。歷經千辛萬苦,救援部隊終於抵達疏勒城下。後漢書記載:開門,共相持涕泣。一幫鐵血漢子再也抑制不住激動的英雄淚!

大漢雄風:千人堅守孤城一年,兩千援軍冒死救出

第二天,耿恭率部東歸。匈奴一路追殺,路上不時有英勇的兄弟戰死或因體力衰竭倒斃路旁。而此刻的匈奴也如強弩之末,再也無力深入天山追殺這些東歸英雄,不得不放棄疏勒,退回北方遊牧之地。

撤離疏勒城時,耿恭還有26為勇士倖存;到達玉門關時,只剩13人。《後漢書》作者范曄,獲悉耿恭的事蹟,“喟然不覺涕之無從”(《後漢書》范曄)

這些勇士用自己的血肉譜寫了一曲中華名族為之驕傲的華彩樂章! 已經和必將永遠為後世所景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