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些網友認為豫劇比秦腔更悠久,是這樣的嗎?

忘川幾度


不知道是哪位網友,這樣說完全是純扯淡,既然能知道這兩個劇種的名字,也該知道他們誰先誰後了。


豫劇是中國最大的劇種,這個是沒錯的,但是豫劇不可能比秦腔更悠久,僅僅用一點就能證明。

豫劇在1952年之前,還不是這個名字,那時候“豫劇”泛指河南所有戲曲的總稱。

現在的豫劇,在1952年之前,名字為河南梆子戲。

而眾所周知,秦腔也叫梆子腔,因為秦腔的歷史悠久,普遍認為,梆子腔是秦腔在流傳的過程中形成的。按照正常邏輯而言,現在各地的梆子戲,應該都是和秦腔有血緣關係的。

先有秦腔,後有梆子,所以說,秦腔一定是在豫劇前面的。


割一下。

秦腔是西北五省最受歡迎的劇種,豫劇則是中原最受歡迎的劇種,而且都是梆子腔體系,沒必要爭什麼的。

估計這個網友,也是存心想挑起兩個劇種的紛爭。

再多說幾句,兩個劇種近些年來都發展的不錯,相對於其他劇種的衰落,這兩個劇種一直以來,都是欣欣向榮的。

這與民風有關,也許戲曲演員們有關。

其實兩者除了聲腔體系一致以外,還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民間劇團比較多。

戲曲就是要在群眾中唱,才能更為繁榮長久,任何脫離群眾的東西,都存活不了多久的。


魏青衣


這就是扯的了,豫劇相對秦腔來說,要年輕許多,一般認為,豫劇有300多年的歷史,大約形成於清代中葉,也就是花部正興起的時候。



而秦腔要古老的多,現在能找到的秦腔的本子有明代萬曆年間的,也就是說,至少在明代後期,秦腔已經成熟了。

這是從時間上來看的。

從傳承上來看,秦腔也是豫劇的源頭,秦腔在戲曲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首開了板腔體的先河,是各路梆子的祖宗,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前身是河南梆子的豫劇。

從戲曲史上來看,秦腔的影響力也比豫劇大點,花雅之爭中,秦腔是花部諸腔裡最先與當時的國劇崑曲爭鋒的,後來被禁賽後才流竄到各地。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豫劇比秦腔的影響力要大點,但西北五省,依然是秦腔的天下。但不管怎麼說,說豫劇比秦腔更悠久就是在扯了。


草臺班子


拉仇恨題目。哪個河南網友說了?誰更悠久有那麼重要嗎?

中國戲曲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流派地方劇種,這是地域文化演變的結果。更何況,戲曲之間也都有相互借鑑的歷史,大中國梨園是一臺大戲,百花齊放才是文化最大的活力。


我來自河南農村,小時候聽河南豫劇、曲劇、越調,也聽黃梅戲,後來聽京劇,也喜歡川劇變臉,欣賞秦腔乾脆純樸的味道。豫劇《花木蘭》,曲劇《卷席筒》,越調《收姜維》,黃梅《女駙馬》……哪一個都是經典。比誰悠久,動機不純。

實際上,現代流行音樂大多來自西方,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音樂被引入並大放異彩。

容易引起地域歧視的題目不是好題目,故意製造地域歧視的題目是不道德的。



五行缺瞌睡:頭條原創作者。歡迎批評指正交流。


五行缺瞌睡


豫劇,原名河南梆子,是由山陝梆子流傳到河南與當地的民間說唱藝術結合孕育而來的,形成於清代嘉慶、道光年間,距今有200年曆史,在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豫劇。

秦腔,號稱梆子戲的鼻祖,其現存資料可以確定的是在明萬曆年間已經形成了規範成熟的表演體系,其影響深遠。尤其是從清乾隆年間開始的持續一百多年的中國戲曲“花雅之爭”,確定了其在中國戲曲界的劇壇盟主地位。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中國戲曲的成熟發展的百花齊放的局面。

由此可以看出,秦腔的歷史早於豫劇是不爭的事實。而秦腔之於豫劇可以說有著再造之恩。眾所周知,在上個世紀的特殊歷史時期,河南作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生靈塗炭,尤其是國民黨為了阻止日軍的南下,炸斷花園口大堤,大量的河南人們遭受黃泛區的迫害,流離失所,大量的豫劇藝人隨著大量的逃難大軍來到陝西。而在陝西的這段時間,豫劇藝人為了保存和傳承豫劇藝術,面對人才短缺等現實情況,求助於西安秦腔界,而西安秦腔界也是全力支持,一些知名的秦腔人主動擔負起訓練培養豫劇人才的任務,在基本功的訓練和程式動作的規範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建國後豫劇的發展壯大訓練儲備了大量的人才。同時,西安的各大班社為逃難到西安的豫劇藝人提供日常生活和演出的便利,移植改編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劇目,豐富了豫劇的角色行當和演出劇目。


秦腔鬚生


提出這個扯淡問題的人心存不軌,這是拉仇恨,朋友們不要上當。稍稍懂戲劇常識的人都不會認為豫劇比秦腔早。客觀說現在豫劇比秦腔發展好,這是不爭的事實。

燈不挑不亮,理不辯不明。小編在這裡大概普及一下豫劇和秦腔的發展史。

秦腔起源於陝西民間歌舞“形於秦,精於漢,昌於唐,完於宋,成熟於明,廣播於清。”經過歷代底層知識分子和民間藝人不斷改良完善形成今天的面貌。是首批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劇種。最早劇本見於明代,在清代三進北京城次次轟動,以至於其它劇社無人看戲倒閉,演員紛紛改唱秦腔。


它的成功源於舞臺颱風接地氣,唱詞樸實老百姓看得懂聽得進去。還有一點是當時的西邦商人“山陝會館”在各地建立,也把成熟的秦腔帶入到當地,而當地的地方劇種都還沒有完善。清康乾時期秦腔曾代表“花部”唱腔與代表“雅部”的崑腔決戰,一時間成為當時的熱點。


1912年陝西同盟會李桐軒等在西安創建我國第一個研究教育演出的劇團“易俗社”。本著“輔助社會教育,啟迪民智,移風易俗”宗旨,把民間藝術改造成為國粹。各省地方一時間紛紛效仿,蔚為成風。

豫劇,我也喜歡。有些唱腔說全國聞名也不為過,比如《花木蘭》《龍鬚溝》唱段等等非常好聽。全中國每十個人中有一個就是河南人,路遙說:“河南人就是中國的吉普賽人,如果沒有國境線他們能跑遍全世界”哈哈,確實如此。河南人走到哪裡就把喜愛的豫劇帶到哪裡,如果在江南小鎮突然聽到豫劇不要奇怪,這裡有拼搏的河南人。



豫劇起源明朝後期,以地方民歌小調為基礎,吸收秦腔、蒲州梆子等技法,結合地方特色不斷創新完善發展成為一個和京劇可以一較高下地方劇種。原來叫“河南梆子”新中國成立後加上地名豫改成豫劇。名角輩出,傳承最好,所以地方戲劇收視率全國最高。

(馬派馬金鳳“穆桂英掛帥”)




態度端正,有料有貨,關注小編王開江,不虛此行。


NaLi哪裡哪裡


豫劇比秦腔悠久,不知道怎麼說出來的。

我是洛陽人,悟空問答裡關於西安、洛陽的爭執非常多,但大多很可笑。

應該說,秦腔比豫劇悠久得多,甚至有衍生關係(截的兩張圖來自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新華詞典》,應該比百度更準確)。

如果是河南人說豫劇比秦腔悠久,可能是無知,也可能是妄自尊大;但也可能河南以外的人故意挑事。


衛宏胤


秦腔的歷史悠久,這個是有定論和史料記載,起在歷史上的輝煌是其他劇種難以比肩的。就是當下,也牢牢的控制著西北五省,近三分之一的中國國土,這在中國還是比較罕見的。論大氣和穩重,秦腔優勢明顯,帝王將相戲豫劇不能比。豫劇讓西北人聽起來,有點俗,和秦腔丑角的風格相似。甘肅人聽到豫劇的武場響起,都會調侃:聽,耍猴的過來了。但豫劇的唱腔更接近口語化,朗朗上口。


我是誰109253111


我是一個愛戲曲的河南人,也是專注於傳播豫劇戲曲的新媒體人,可以給各位理性的說一下。

首先,秦腔比豫劇的歷史更悠久,更有歷史厚重感的,這是無疑的。且豫劇的源頭本就一部分 源自秦腔的影響,所以這個問題是無可爭議的。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之一。

為什麼一部分網友會以為豫劇比秦腔更悠久,可能是由於近現代豫劇的發展繁榮有關。豫劇流傳主演流傳華北地區,影響範圍覆蓋國內多數地區,甚至新疆的朋友也有喜歡的豫劇的,新疆也有專業的豫劇團體。

豫劇現在的聽眾甚至比京劇都要高,根據2015年相關機構調研統計,京劇受眾約2700萬人次,而豫劇受眾約6億人次,無疑豫劇的影響在戲曲界是首屈一指的,發展的勢頭也是迅猛。

早在二零零六年的時候,,豫劇《梨園春》欄目就率領豫劇演員登上了悉尼歌劇院,並受到了廣大人民的讚賞。

所以,豫劇的確要比秦腔發展的更為出色,普及率更高。但是,秦腔的歷史要比豫劇更為悠久。

沒什麼需要掐的,它們都是我國的傳統戲曲文化藝術,都值得我們驕傲。


豫劇天天看


因為我的父母都是甘肅人,從小受到秦腔藝術薰陶,酷愛秦腔。雖然秦腔發源陝西,但是甘肅地區都受到影響。



在喜歡秦腔的基礎上,爸媽平時也喜歡看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豫劇也是源遠流長,河南人民個個都能唱幾句。

為此我特意查了資料,原來秦腔是最久遠的。下面且聽細說:



秦腔(Qinqiang Opera),中國漢族最古老的戲劇之一,起於西周。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 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豫劇起源與明朝中後期 。

所以 秦腔最古老, 豫劇次之,京劇時間最短

以上供參考。


西霖十月


故意拉仇恨吧?哪個網友說了?不管豫劇還是秦腔都代表了當地特色,都是文化瑰寶!我發現這個悟空問答沒事就發一些對比性的問答,要麼是地域,要麼是文化,每次看到都想直接屏蔽了!!你有見解為何不發表一下??互動問答,也要提問一下有水準的吧。吃飽撐著博人眼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