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手把手教你写出令阅卷老师青睐的“文化作文”

写作方法|手把手教你写出令阅卷老师青睐的“文化作文”

近几年高考考场作文中,一类作文异军突起,它就是文化作文。所谓“文化作文”,是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作文,这并不是说其它作文就没有文化,而是因为这类作文有太强的传统文化气息。此类作文在考场频取高分,引得大家争相模仿。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种作文有何特点,该如何写。

一、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内涵的文化底蕴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五大类。

(一)诗词底蕴

诗词底蕴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现代诗词佳作佳句于文章之中,给人以厚重的诗香氛围,使作文在考场上鹤立鸡群。

【例如】如果忘记是春天里消逝的冰层,那么铭记就是灼灼其华的桃花;如果忘记是夏季里落英缤纷的桃瓣,那么铭记就是映日别样红的荷花;如果忘记是秋季里已无挈雨盖的荷花,那么铭记就是犹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记是冬季里比西风更瘦的残菊,那么铭记就是傲雪独立、犹有暗香的雪梅!

忘记和铭记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尽管有人说,“忘记意味着背叛”,但我却说为了忘记的铭记,为了铭记的忘记。(高考作文《四季,镌刻心灵的石碑》选段)

【分析】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满了化用的古典诗词,犹如一束束芳香艳丽的花朵,灿烂了阅卷教师的眼睛,突出了忘记与铭记的辩证关系,诗的光芒悬浮在文字上空,灿烂成一片文采飞扬的云霞。让疲劳繁重的阅卷突然变得兴奋。

(二)历史底蕴

历史底蕴是以厚重的历史积累作为强大的写作之源,以典型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材料,将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结合,表达作者对话题或事物的深刻看法。我们同样通过高考作文的片断来感受历史底蕴之美。

【例如】李白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分析】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

(三)文学底蕴

文学底蕴是指文章从古今文学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扩展细节,或演绎情节,或新编故事,以表达新的主题。

【例如】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

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 (高考作文《新传》选段)

【分析】一个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传说,当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此文段借助古诗《孔雀东南飞》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新编故事只要抓住主题、围绕主题,尊重原作也罢,推翻原作也罢,都可以。

(四)民俗底蕴

民俗底蕴是指在文章中表现出民俗文化特征,将生活中的文化传统精炼地表现出来,使文章富有较强的民俗文化气息。

【例如】前几天是端午,当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从门上拿下来,换上新的时,我听到干枯草木细微的碎裂声,闻到灰尘中混有的一种特别的香气,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两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植物,艾因为有浓烈的香气,被认为是辟邪之物,而叶子细长的菖蒲被当作神仙手里的宝剑,有青绿色的剑锋,可以用来斩妖除魔。记得小时侯,每到端午,就看见每个回家的人自行车篓里都会放着束好的菖

蒲和艾。而现在,我下楼时看见每个门口都空荡荡的,难道人们都忘了它们的含义?或者,只是觉得在每扇紧闭的门边摆放它们是件可笑的事情? (高考作文《人情与季节》选段)

【分析】对传统节日的情感疏远是一个民族对节日文化的短视认知造成的,韩国抢注中秋节,应该是对中国人淡漠传统资源的警示。本段通过人们对端午的淡忘,表达认知与情感的关系。

(五)文言底蕴

文言底蕴指用文言文进行写作。

【例如】儒者,为人之道也。《礼记》曰“礼”,《大学》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战伐之术也。《兵法》云“将”,“卒”,“攻”,“军”,司马法曰“杀”。然儒者未尝不论兵也,《论语》载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尝论儒之道也,《六韬》曰“仁之所在,天下归之”。然此二者见事异哉?同哉?吾试辩之。 (高考作文《儒兵辩》选段)

【分析】本文段对儒道、兵事进行辨述,开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并由此引出“试辩之”的写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见识,丰厚的底蕴,开阔的气势,纵横的议论,让人击节称赞。

当然文化作文的表现形式很多时候不是单纯的一种形式,而是两类或多类交叉并存。

写作方法|手把手教你写出令阅卷老师青睐的“文化作文”

二、文化作文作方法

文化作文芳香灿烂,美不胜收,那么文化作文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组合上有哪些规律?它们鲜活的美丽是如何产生的?这些美丽的彩虹在层次上有无高下之别?我们在写作中该怎样遵循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创写美的句子?

(一)底蕴成句

底蕴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蕴的内容表达成句。

1、名句后面有一定阐述

表达式为:名言+意境。

【例如】“生命就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与感伤。

该层次重点在于名言的意境、思想、风格等的解说。意境的理解多数遵循传统的认知,但个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范围,往往更能出新意。

2、割裂诗句,分开引用

【例如】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该句剪裁两句古诗组合成一句,后二句是一句古诗割裂后组合成一句。这一层次已经是比较灵活地运用了。

3、化用古诗文名句

【例如】“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

写作方法|手把手教你写出令阅卷老师青睐的“文化作文”

(二)底蕴成段

1、组合法

(1)表达式,N个名句(或N个名人名事)…+意境(或其它)。

【例如】陶渊明“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折射出冷静的人生选择;范仲淹(yān)“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责任感;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已经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更是一代伟人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的历史性洪钟巨响……

(2)表达式,名人+名言名事…+议论。

【例如】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进发与升华!

(3)表达式,N个名人+N个名言名事+议论.

【例如】古往今来,因感情亲疏而导致错误事物认知的事例不胜枚举。李牧一心为国,“大破林胡,开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谓战功赫赫,却因赵王的不信任而惨遭杀害,最终葬送了赵国大好江山。诸葛亮“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却因对马谡过分信任而误下军令,失去街亭,从而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惨淡结局。李白才气超人,“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却因唐玄宗的疏远而一生漂泊,壮志难酬 ……可以说,历史上许多悲剧的诞生都是由感情亲疏引起的。

2、情景再现法

情景再现法包括重大历史事件的情景、典型历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学形象的情景、诗词意境的情景四种情况。前三种可归为同一类,统称为历史情景,后一种称为诗词情景。

【例如】写王昭君出塞后怀乡,“武高杯”江苏省第三届高中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陆蕴,这样再现昭君月夜弹奏琵琶的情境:月华如练,一轮相思独悬在藏蓝色的夜空,洒下万般愁绪。你身着一袭水绿色的长裙独坐在清冷的光辉下,娟影萧疏,纤纤素手弹奏着剪不断、理还乱的万般离愁,空灵而又落寞。茫茫苍穹,凝眸仰望,那广寒宫里的嫦娥独自守着孤寂的岁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这个片断让我们直观地感受了历史情景再现法的强大魅力。无论是考场、竞赛还是文学创作,情景再现法是永远鲜活的写作方法。

再看诗词意境再现。

【例如】对王维的《渭城曲》,著名作家余秋雨这样再现原诗意境: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3、故事新编法

想象新编法,简言之就是把一则既有的故事进行重新加工,使之改变情节,赋予新的意义,呈现新的特点。例如上文提到的《新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