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清代的官服有什麼講究?

福建比美特集團


清代的官服又叫補服,即衣服前後各綴有一塊“補子”,用以區別官職差別的服飾。通常,清代補服的形式為圓領、對襟、平袖、袖與肘齊,衣長至膝下,門襟有5顆紐子。

清代補服服色無品級差別,乾隆至清末年間為石青色。體現清代官員品級差別的在於“補子”上的圖案。根據《清會典事例·冠服通例》記載,清代官員穿補服始於後金天命六年(1621),不過當時並未做細緻的區分,所有官員都授予武職。入主中原後,才有了文武之分。一般是以飛禽代表文官,猛獸代表武官。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和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不同身份的官員所穿的補服補子的形狀是不同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室成員用圓形補子,固倫額駙、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民公、侯、伯、子、男,以及各級品官,均用方形補子。

此外,清代的命婦(一般為官吏之母、妻)也備有補服,主要穿著於慶典朝會或吉慶場合。其所用的補服式樣從其父、子或夫之官品以分等級。而女補之尺寸也比男補小,以示男尊女卑。有意思的是,女子的補服不論文武官員之母、妻,其補子的圖案一律用禽而不用獸,以象徵女子賢淑靜雅。

由此可見,清代的官服不僅僅是一件服裝。它是社會地位、身份、權力的外化,也體現了清代主流社會對女性的道德期待和要求。


與書居


官服也代表了一個朝代的文化蘊含。清朝時代的官服就是在皇太極進關以來徹底改變的,其中剃髮、脫漢服、換帽子等把明朝的文化服飾徹底改變成了,皇太極在滿人的旗服標準上而進行改良成了清朝官服。


在色彩上紋飾上的設計


清朝時期的官服在色彩上選擇低調大氣更適合男士的青石色和藏藍色為基礎顏色。然後又沿用了明朝時期的的官服圖案進行改良,形成了清朝時期的官服。


用料選擇



清朝官服在用料上非常的考究,畢竟是皇家的顏面。官服在用料上都是設有專門的織造署來生產加工面料,特別是官員身上的披領(冬天)用料更是講究。全是上好的動物皮毛(貂皮)來做披領而且上面金線加片金做紋樣(職位特別高的親王和功臣才有)哈。



圖案分類

清朝的官服又叫補服,分上下兩件,上邊補服下邊是蟒袍(九蟒五爪的圖案也有四爪的),補服的圖案也是根據品階的不同圖案也不相同。一品文官補服圖案是仙鶴,武官補服圖案是麒麟;二品文官補服圖案是錦雞,武官補服圖案是獅子;三品文官圖案是孔雀,武官補服圖案是豹子;四品文官圖案是雪雀,武官補服圖案是老虎;五品文官圖案是白鷴,武官圖案是熊;六品文官圖案是鷺鷥,武官圖案是豹子;七品文官圖案是鸂鶒、武官是犀牛;八品文官圖案練雀,武官也是犀牛;九品芝麻官得圖案是黃鸝鳥;全部是飛禽走獸,估計衣冠禽獸就是這麼來的吧!(民間老百姓罵不作為的官)



還有像在各個單位的督察人員和司法人員的服飾一律是蟒袍加繡了獬豸圖案的補服搭配。以顯示對公務員的公正態度。


另外皇家還有一種官服叫黃馬褂,這種皇馬褂是皇家專用面料製作而成,專門賞給業績豐富的功臣,顯示皇家對臣下的重視。

愛歷史的二師兄分享對歷史的認知,歡迎大家的關注點評呦。



小八戒愚論


刀叔導讀:這算是另類的‘衣冠禽獸’了,對於古往今來的官員,‘補丁’好過‘補子’。

有清一朝,官場等級制度森嚴,依照明朝舊有的標準制定了九品十八級的官場品級制度。而這種官場上的階級區分也在官員們的官服上體現出來了,也就是說,與十八級官員等級配套的還有對應的官員服飾用以直接區分。

官員的官服有著極其嚴格的規定,依據品質、數量、顏色的區別來標識著與之對應的官位級別,不允許跨級別混用。

但與傳統的中原漢民族統治者不同的是,清朝的官員服飾中包含了很多滿清統治者自己民族的文化特徵。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種類。皇帝的龍袍以明黃、金黃或杏黃等亮黃色為主色,上繡九條龍,但以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實際上被繡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

龍袍下襬則繡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為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

清朝文武官服前胸和後背上縫綴的“補子”,或稱“補袍”或“補褂”,不同的補子代表著不同的官員。

在皇帝之下,從親王到伯爵這一等級,基本上都是龍和蟒,在他們之下的官位,才開始從品級。

太傅、太保等為一品文官

少傅、少保等為二品文官

通議大夫、左右副都御史等為三品文官

大理寺少卿、鴻擴寺卿等為四品文官

各州知州等為五品文官

京府通判、兵馬司指揮等為六品文官

中書科中書舍人等為七品文官

各府知事等為九品文官

八旗都統等為一品武官

九門提督為二品武官

一等侍衛等為三品武官

宮殿總管太監等為四品武官

關口守禦所千總等為五品武官

親軍校等為六品武官

城門更、武信騎尉等為七、八品武官

修武校尉、各營藍翎長等為九品武官

其實,清代官服,我們並不陌生,它的獨特款式造型及色彩,我們今天都可從一些當代的文學作品、美術作品、戲劇、電影、電視劇中看到。

它和清代的其它服飾一樣,是以濃郁的滿洲民族特色和獨特的裝飾風格,在我國曆史上曾經盛行過近三百年。

在清代服飾沿革中,儘管在民族“易服”上,他們為了鞏固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推行了一套強硬的政策,但是在二百多年的實踐證明,這種長袍馬褂和短衣式的服裝結構,是有生命力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也是對漢族傳統服裝的一種補充和發展。

從衣著特點和傳播的持久性來分析,它是以新代舊的一種進步,是時代進步的一種反映,是時代進步的產物。

可以說這種變革,已經形成我國傳統服制的又一次飛躍,是歷史上繼戰國時代的“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明顯突變。

那麼,您認為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官服最好看呢?

對於官員來講,什麼樣的衣服更讓老百姓看著舒服呢?歡迎您在下方評論區進行評論,刀叔看好你!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精品,全網總曝光15億次的優質MCN自媒體)


王銘葦


冠服,也稱官服、章服,一般指古代社會中皇帝、后妃、王公大臣以及各級官員按章定製所穿著的服飾,體現著官品等級在內的封建秩序。清代自努爾哈赤始,就已經開始著手製定冠服制度,用以維護和鞏固統治,並在清初逐步完善。



“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清代制定冠服制度的指導思想之一,即保持滿族的服飾特點。滿族崛起於東北的黑山白水之間,採集、漁獵是其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而連年的部落戰爭也使女真人掌握精湛的騎射本領。這些對他們的服飾影響極大,滿族服飾具有緊身窄袖的鮮明特色。此特點直到乾隆年間也仍在強調,乾隆皇帝說:“若廢騎射,寬衣大袖,待他人給肉而後食,與尚左手之人,何以異也!”他把便於騎射的滿服特色視為存亡攸關的大事。



所以,清代袍服一改寬衣大袖的傳統,創造出了比較貼身的馬蹄袖,也稱為箭袖。自帝后到宗室官員的禮服朝袍都是馬蹄袖。馬蹄袖即袖口的出手處上長下短,呈馬蹄型。馬蹄袖袖口上長可蓋住手背,適合保暖(東北地區常年氣溫寒冷),下短則是便於拿取東西,符合實用規則。清代早期的馬蹄袖很窄小,有的只10釐米寬。但清中期以後,袖口寬大至30多釐米,已經不像馬蹄了。嘉慶皇帝認為這不是不守祖訓的表現,嚴厲訓斥。



此外,《大清會典》中明確規定,皇帝的吉服、常服、行服都是四開裾,前後開裾長,左右開裾斷,這種形式也是滿族在遊牧生活中為便於騎射而發明的款式。冠服中的“冠”,也體現著民族特色。凡是冬季用的冠,都由異薰貂、紫貂或黑狐皮等材料製作。這種材質充分顯示了盛產皮毛,氣候嚴寒的東北地區的生活特點。


當然,清代的冠服也沿用了一些前代的慣例。比如在冠服的顏色選擇上,如前代一樣,重視和偏愛黃色;還有冠服的圖案上,也仍然使用十二章紋。

參考文獻:

李英華:《清代冠服制度的特點》,《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1期。

李國亮,尹春明:《清代冠服制度芻議》,《溫州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