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疑心自己得了病?請勿輕易“對號入座”

疑心自己得了病?請勿輕易“對號入座”

疑病症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是過分關注自己的健康。男患者常有強迫性特點,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較多。

第二個是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一些不負責任的醫學雜誌危言聳聽,或個別醫護人員輕率武斷地議論判斷,也可引起或加固患者的疑病觀念。

第三個是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徵。患者病前個性常常是以自我為中心、敏感、多疑。這樣的人容易進行自我暗示或條件聯想,比如看見親人死於心肌梗塞,就對自身輕微胸痛過分關注。

疑病症的症狀多種多樣,變化多端,其中最常見的是疼痛,部位可在頭部、背部等處,病人對疼痛的描述通常比較含糊。

而中老年人所疑疾病主要集中在三類:第一類是心血管系統疾病,較常見的症狀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難、對血壓的擔憂等;第二類是胃腸道症狀,如噁心、吞嚥困難、反酸、口腔異味、腹部脹氣等;第三類是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別人患病,也懷疑自己有病

老張的一位朋友前不久患胃癌去世,自那時起老張就懷疑自己的胃也有問題,總覺得胃部有飽脹感、隱痛感、自覺胃部蠕動緩慢、食物似乎很難通過胃腸道。他還查閱了許多醫學書,對照自己的症狀,覺得自己也得了胃癌。

從此以後,老張便吃不下飯、睡不著覺,雖然到不同的大醫院做過三次檢查,診斷結果都沒有問題,但他還是覺得自己有病,並懷疑醫生可能沒有告訴他真相。

對於老張的這種情況,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精神科副主任醫師周保分析稱,這樣的中老年人有很多,他們過分擔心自己患有某種疾病,這種情況被稱為“疑病症”。

不排除這些患者可能會有一些輕微或可疑的症狀,比如體重減輕、低熱、失眠,或難以描述的不適感,但都不足以作為依據來診斷某種軀體疾病。因為持續擔心身體健康,這類患者常伴有焦慮、抑鬱。

疑病症是一種心理障礙

趙阿姨今年75歲,身體很硬朗。一個月前,老人覺得自己胸悶、氣短,嚴重時有窒息感,她懷疑自己心、肺等出了問題,整天憂心忡忡。在此期間她做了大量檢查,先後去了心血管科、呼吸科,最後轉到了精神病科。

“疑病症”其實是神經症的一種,也就是說有一些心理障礙,但不屬於重型的精神疾病範疇。周保指出,這類患者往往性格內向,不善於交流,臨床表現為經常揣測自己患上重大疾病,從而在情緒上產生焦慮、急躁、抑鬱等負面影響。

疑病症患者多為50歲到60歲的老年人,他們患病多起源於某些“誘發因素”,如經濟壓力、人際交往的壓力,以及某些突發的精神創傷,比如退休、子女離巢、伴侶去世等。人在緊張、焦慮和恐懼時,身體的確會發生反應,心悸、打嗝、胃泛酸水或者吃不下飯。其實,為了迴避來自外界的精神壓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轉化成了身體上的痛苦。

注意辨別健康信息真偽

其實,不少老年人的疑病症,都源於網絡。周保說,特別是微信上,有精華、有糟粕,更有一些虛假信息,所以應學會辨別,不要輕易相信微信中所說,更不要動輒對號入座。周保提醒,一般來說,沒有明確註明出處的“健康知識”最好不要相信,更不要習慣性轉發,因為這些說法往往是不科學的。如果堅持懷疑自己有病,可以到正規醫院做相應檢查。 據《銀川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