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疑心自己得了病?请勿轻易“对号入座”

疑心自己得了病?请勿轻易“对号入座”

疑病症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男患者常有强迫性特点,女患者中具有癔症性格者较多。

第二个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不负责任的医学杂志危言耸听,或个别医护人员轻率武断地议论判断,也可引起或加固患者的疑病观念。

第三个是敏感多疑的性格特征。患者病前个性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敏感、多疑。这样的人容易进行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比如看见亲人死于心肌梗塞,就对自身轻微胸痛过分关注。

疑病症的症状多种多样,变化多端,其中最常见的是疼痛,部位可在头部、背部等处,病人对疼痛的描述通常比较含糊。

而中老年人所疑疾病主要集中在三类:第一类是心血管系统疾病,较常见的症状有心悸、胸痛、呼吸困难、对血压的担忧等;第二类是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吞咽困难、反酸、口腔异味、腹部胀气等;第三类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别人患病,也怀疑自己有病

老张的一位朋友前不久患胃癌去世,自那时起老张就怀疑自己的胃也有问题,总觉得胃部有饱胀感、隐痛感、自觉胃部蠕动缓慢、食物似乎很难通过胃肠道。他还查阅了许多医学书,对照自己的症状,觉得自己也得了胃癌。

从此以后,老张便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虽然到不同的大医院做过三次检查,诊断结果都没有问题,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有病,并怀疑医生可能没有告诉他真相。

对于老张的这种情况,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周保分析称,这样的中老年人有很多,他们过分担心自己患有某种疾病,这种情况被称为“疑病症”。

不排除这些患者可能会有一些轻微或可疑的症状,比如体重减轻、低热、失眠,或难以描述的不适感,但都不足以作为依据来诊断某种躯体疾病。因为持续担心身体健康,这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

疑病症是一种心理障碍

赵阿姨今年75岁,身体很硬朗。一个月前,老人觉得自己胸闷、气短,严重时有窒息感,她怀疑自己心、肺等出了问题,整天忧心忡忡。在此期间她做了大量检查,先后去了心血管科、呼吸科,最后转到了精神病科。

“疑病症”其实是神经症的一种,也就是说有一些心理障碍,但不属于重型的精神疾病范畴。周保指出,这类患者往往性格内向,不善于交流,临床表现为经常揣测自己患上重大疾病,从而在情绪上产生焦虑、急躁、抑郁等负面影响。

疑病症患者多为50岁到60岁的老年人,他们患病多起源于某些“诱发因素”,如经济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以及某些突发的精神创伤,比如退休、子女离巢、伴侣去世等。人在紧张、焦虑和恐惧时,身体的确会发生反应,心悸、打嗝、胃泛酸水或者吃不下饭。其实,为了回避来自外界的精神压力,精神上的痛苦慢慢地转化成了身体上的痛苦。

注意辨别健康信息真伪

其实,不少老年人的疑病症,都源于网络。周保说,特别是微信上,有精华、有糟粕,更有一些虚假信息,所以应学会辨别,不要轻易相信微信中所说,更不要动辄对号入座。周保提醒,一般来说,没有明确注明出处的“健康知识”最好不要相信,更不要习惯性转发,因为这些说法往往是不科学的。如果坚持怀疑自己有病,可以到正规医院做相应检查。 据《银川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