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4 关于田鹀的知识

田鹀(学名:Emberiza rustica)全长约15cm。雄鸟头部及羽冠黑色,具白色的眉纹,耳羽上有一白色小斑点。体背栗红色具黑色纵纹,翼及尾灰褐。颊、喉至下体白色,具栗色的胸环,两胁栗色。雌鸟与雄鸟相似,羽色较浅,以黄褐色取代雄鸟黑色部分。栖息于平原的杂木林、灌丛和沼泽草甸中,也见于低山的山麓及开阔田野,迁徙时成群并与其它鹀类混群,但冬季常单独活动,不甚畏人。以草籽、谷物为主要食物。春季鸣声动听,常在灌木上鸣叫不停。分布于欧洲大部分,从挪威,芬兰至美国,向东经西伯利亚至堪察加半岛,南至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

关于田鹀的知识

形态特征

田鹀大小量度:体长13-15厘米;翼展23-24厘米;体重23克。

雄性成鸟(春羽):头顶和面部均为黑色,有些羽端沾栗黄色;眉纹白色,有的个体眉纹沾土黄色;枕部多为白色,形成一块白斑;颧纹棕白色伸至颈侧;背以至尾上覆羽概栗红色,背羽中央有黑褐色纵纹,羽缘土黄色,余羽具黄色狭缘;中央尾羽的中央黑褐色,向两侧渐浅,并渐显栗色,羽缘土白色;最外侧一对尾羽由内翈先端的中央起有一白色带伸至外翈的近基部;外侧第二对尾羽的白带和第一对同,但不向外翈延伸;其余尾羽均黑褐色微具黄褐色羽缘;小覆羽栗褐,羽缘土黄;中和大覆羽黑褐,羽缘栗红至栗黄,羽端白色形成两道白斑;小翼羽,初级覆羽和飞羽均角褐色,羽缘栗黄色;颏、喉、颈侧及腹部近白色,颏和喉侧有一块褐色点斑;胸和胁的羽端栗红,因而形成栗红色胸带及体侧的栗色斑;腋羽和翼下覆羽白色。

关于田鹀的知识

雄性成鸟(冬羽):除后胸和腹部外,其余各羽均具栗黄色羽缘。

雌性成鸟(春羽):羽色较雄鸟暗淡;头部黑褐,但枕部浅色斑较显著;面部黄褐;胸部栗红色带杂以白色,而呈栗白色。

雌性成鸟(冬羽):由于栗黄色羽缘发达,全体显得发黄;头部转黄褐色,眉纹沾黄棕色;胸部栗红色带多杂以土黄色;其余与春羽同。

虹膜暗褐色;上嘴和嘴尖角褐,下嘴肉色;脚肉黄色。

关于田鹀的知识

栖息环境

田鹀栖息于平原杂木林、人工林、灌木丛和沼泽草甸中;也在长白山海拔 800-1000m的低山区和山麓以及开阔田野中。春秋季迁徙时间集结成群,有的与灰头鹀和黄胸鹀组成数十只的小群或百余只的大群,但在越冬地多在平原和山麓草丛、农田中分散或单独活动。

生活习性

性颇大胆,不甚畏人,冬季常到农家篱笆上和打谷场,城市里林荫道及庭院的高树上。当栖息枝上时,常常竖起头上羽毛,性又耐寒,虽大雪寒冬仍十分活跃。

春季发出动人的歌声,常站在灌木上唱个不停,冬季则隐在植物掩遮的地上,发出 "chiu,chiu"的单调声。

在地面取食,食物以植物质为主,在东北春季的食物几乎全是各种野生杂草种子,也有越冬的昆虫和蜘蛛等;秋冬季则以各种谷物为主,并有杂草种子等,而在长白山区发现该鸟胃中多次是松子。

关于田鹀的知识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爱沙尼亚,芬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本,哈萨克斯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韩国,大韩民国,拉脱维亚,蒙古,挪威,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俄罗斯联邦,瑞典。

中国分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 东北(小兴安岭, 长白山, 长春, 土门岭, 沈阳, 旅大, 草河口, 丹东, 朝阳, 下洼), 宁夏, 甘肃(兰州), 河北, 陕西(南部), 河南, 山东, 安徽, 湖北, 湖南, 四川(万县), 江苏, 浙江, 福建, 新疆(喀什, 天山) 。

旅鸟:阿富汗,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加拿大,克罗地亚,丹麦,埃及,法国,德国,希腊,香港,冰岛,伊拉克,以色列,意大利,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马耳他,黑山,尼泊尔,荷兰,阿曼,波兰,葡萄牙,沙特阿拉伯,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中国台湾,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美国。

繁殖方式

关于田鹀的知识

繁殖于欧洲北部和西伯利亚加泰加林林缘地带,繁殖期5月至7月,巢建在前一年的桔草丛中,也在树丛中建巢。巢呈杯状,较隐蔽,由小叶草干茎或蒿干构成。每窝产卵4至6枚,卵椭圆形,呈灰色、灰褐色或石板青色,上具小暗斑点。雌鸟孵化,孵化期持续12或13天。幼鸟孵化后留巢期14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