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蒙元是否與蒙古西北諸王與東北諸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發生過戰爭?

陳敏婷1986


元朝在建立後確實與西北諸王和東道諸王發生過戰爭,但是激烈程度和規模是不一樣的。前者從元世祖至元十二年開始一直持續到大德七年七月;後者只持續了一年不到,東道諸王叛亂就基本平定。

西北諸王之亂主要是窩闊臺的嫡長孫海都策動的,他對蒙古大汗的位置從窩闊臺系統轉到拖雷系手中極其不滿,認為這大汗之位本來應該屬於他,故而在他的封地上一直積蓄實力,憑著其過人的才智和膽識,將窩闊臺諸王后裔們的封地納入了自己的麾下。

不僅如此,他還將忽必烈支持的察合臺后王八剌擊敗,逼迫其求和,轉向自己的陣營。後又在至元十一年,在八剌征討旭烈兀后王失敗身死後,又擁立八剌之子篤哇為察合臺汗王。自此以後,篤哇成了海都的堅定同盟,察合臺汗國與海都一起對抗元廷。

由是篤哇德之,舉國以從海都,始顯被朝命,使其將帖木迭兒南侵畏兀兒之地。

自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起的數十年間,海都與篤哇屢次出兵進攻新疆天山和阿爾泰地區,雖然屢次擊敗元軍,但是始終沒有突破漠北。


元成宗大德五年,海都與篤哇傾國而出,大舉來犯。元廷出鎮漠北的海山和甘麻剌也率宗王與諸衛之兵迎戰,這次會戰雖然互有勝負,但是元軍迎來了最後勝利的轉折點。首先,叛亂的首領海都在作戰中受傷過重而死。

是役也,海都雖勝,未大得志,又受傷患腰痛,未幾而死。

而篤哇率領的軍團在與元將床兀兒戰鬥的過程中,不僅消耗很大,而且被射中膝部,“號哭而遁”。



西北蒙古諸王的叛亂主要是由海都所發動,其反對元廷的動力是最強的。而察合臺汗國后王有比較固定和廣闊的領土,反元之心不大積極。所以海都一死,察合臺后王篤哇、窩闊臺后王察八兒考慮到長期與元廷作戰消耗比較嚴重。在元成宗大德七年遂與元廷和議,漠北至此恢復和平。

我再來說說東道諸王的叛亂,其主要人物是宗王乃顏,他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斡赤斤的後代,是塔察兒國王的孫子,忽必烈在開平稱汗候,以塔察兒為首的東道諸王一直是支持忽必烈的主要力量。

但是,在忽必烈繼位後,隨著其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不斷推進和完善中央集權化進程,身為東道諸王中實力最強的乃顏大為不滿。就與當時的西道反叛諸王海都互相勾結。就在至元二十一年,他的行為被宣慰使亦力撒合發現,將此事暗中上奏忽必烈,引起了忽必烈的警覺。在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決定在東京等處設置行中書省以加強對東北的管控,這件事引起了東道諸王的不滿,儘管後來又撤銷了建制,但是以乃顏為首的東道諸王反志已決。於至元二十四年爆發叛亂。

叛亂爆發後,忽必烈不顧腿疾,決定乘象輿親征乃顏,他迅速調動五投下蒙古軍和漢軍諸衛軍進行鎮壓,雙方在撒裡禿魯舉行會戰,漢軍大將李庭夜率炮兵襲擊乃顏軍,乃顏軍驚潰逃走。而後由玉昔帖木兒、李庭統帥蒙、漢軍隊攻入乃顏腹地失剌斡耳朵與乃顏展開決戰。針對乃顏“車環衛為營”的陣法,元軍採用步騎配合的打法,經過艱苦會戰,大敗乃顏軍。最後,乃顏被擒獲摔死。《多桑蒙古史》雲:“忽必烈立命兩氈裹之,使人力振死之,是為帝室諸王之死法也”。

王師三十營,間以漢軍步隊,皆執長矛、大刀進退,時與騎卒疊乘一馬,及敵,則下馬先進。


事後,忽必烈嚴厲懲處了東道諸王的叛亂部眾。將他們發配到江南強制充軍。

已巳,謫從叛諸王赴江南諸省從軍自效。


第二,設宣慰司管轄乃顏故地。忽必烈親自充西北遷來兀速、憨哈納斯、乞裡吉思三部部眾屯駐在乃顏故地,賜名肇州,設宣慰司管轄。後來又設置遼陽行省管控東北地區。

世祖謂哈喇八都魯曰:“乃顏故地曰阿八剌忽寫產魚,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納斯、乞裡吉斯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司。”

就這樣昔日強大的東道諸王便不復存在了。

上述就是元廷與西道諸王、東道諸王戰爭的始末。


論史


當然發生過戰爭。

在中亞,窩闊臺的孫子海都(1235-1301年)聯合察合臺系諸王,獨樹一幟,與堂兄忽必烈的元朝分庭抗禮。1269年,在中亞塔拉斯舉行的“忽裡勒臺”上(這是一次沒有大汗參加,也未經大汗同意的會議),中亞察合臺與窩闊臺兩系宗王更是擁戴海都為盟主,從此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永遠脫離了帝國中央的直接控制。海都擁有6萬騎兵,部眾都是善戰之士,訓練有素,作戰勇敢。以其為首的窩闊臺、察合臺汗國諸王起兵反抗元朝,企圖重建一個純粹的、堅持遊牧傳統的草原帝國,他們與元朝之間的戰爭持續幾乎半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滅南宋之後不得不傾全力以資應付,在阿爾泰山、天山一線屯駐大軍。在這樣一條漫長而人煙稀少的邊防線上屯駐大軍的後勤補給的艱難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海都的慫恿和支持下,東道宗王(成吉思汗兄弟們的後裔)乃顏也於1287年4月公開舉兵叛亂,其勢力控制了東蒙以及東北地區,向下可以直趨元上都多倫和大都北京。海都則趁機領兵直趨和林。如果雙方軍隊會合,則整個北方草原地區將全部落入敵手,忽必烈將處在兩面被包圍的境地。這時已72歲高齡的忽必烈為挽救自己的大帝國重新鼓起青年時候的勇氣,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親統大軍征討乃顏。兩軍於6月3日在遼河邊交戰。忽必烈分騎兵為30隊,合為三軍,從兩翼包圍敵軍。每隊前有步兵500人,執刀矛。騎兵衝鋒時步兵則騎在騎兵身後;在接近敵人,騎兵威力減退時步兵則持刀矛下馬靈活殺敵。步騎配合,同進同退,頗有章法。這場當時最危險,最艱苦的戰役最終因眾寡懸殊,乃顏全軍盡沒。乃顏本人被活捉。忽必烈用蒙古殺死親王的習慣作法,不流血而置之死地,即用氈子將他悶死,“裹之以氈,用力搖之,直至魂魄離體”。從出師平叛到誅殺乃顏,前後才一個多月。但海都仍然趁此機會,佔領了蒙古高原上的成吉思汗古都和林,這無疑使得自稱蒙古帝國正統的忽必烈異常尷尬。


1301年,元軍又與窩闊臺、察合臺兩系宗王在漠北大戰。海都在此戰中受重傷,於次年死去。海都死後,各蒙古國家對相互廝殺感到厭倦,遂在共奉元朝皇帝(元成宗)為蒙古帝國共主的條件下彼此約和。四大汗國一致承認元朝皇帝是“黃金家族”的正統所在。正因如此,1305年,伊利汗完者都在給法國國王腓力四世的信裡吹噓,“成吉思汗的後裔已停止爭鬥,帝國如同過去一樣,從中國到裡海聯為一體”。但此時,元朝皇帝也只能滿足於四大汗國宗主的虛名而已, “黃金家族”成員統治的“蒙古國家”已經在自相殘殺中無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雜史譚


蒙古西征後,在被征服地區建立了被稱為“四大汗國”的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四大汗國的統治者在血統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彼此血脈相連,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為宗主,與元朝驛路相通。但他們只是名義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實際上又各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伊利汗與元皇室同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後裔,他們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察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與元朝政府的關係,經歷了複雜的變化過程,而欽察汗國與元朝相距最遠,早已有獨立化的傾向,又因海都割據勢力的阻隔,與元朝的關係相對而言比較疏遠。

在這其中,窩闊臺汗國就和察合臺汗國、元廷發生過戰爭。由於窩闊臺是在貴由、蒙哥前任的蒙古統治者,所以蒙古統治權轉移到拖累系後,窩闊臺後人所統治的窩闊臺汗國出現叛亂元廷的趨勢。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統治權的時候,窩闊臺汗國統治者站在阿里不哥的陣營。忽必烈獲得勝利之後想召開宗族大會,海都拒絕,反叛意圖畢露無疑。當時窩闊臺汗國實力不足以對抗元廷,於是在中亞和察合臺汗國剛。最後海都把察合臺汗國都打成了附庸國。但在1301年海都死去後,海都的兒子們爭奪汗位,最後分裂。元廷抓住機會在1309年滅了窩闊臺汗國。


煮酒說史


發生過。蒙元時期的四大汗國和東北,西北宗王在忽必烈統治後期,因對忽必烈"尊儒親漢”大為不滿,認為忽必烈違背國俗,同時對忽必烈抑制諸王的勢力不服,而紛紛開始反叛。

首先是東北宗王乃顏勾結西北宗王勝納合兒,也不幹共同起兵造反,而元軍不少將校中不少是乃顏部人或親舊,使得雙方軍隊都下不了手,最後忽必烈依靠漢將李庭,董士選率漢軍打敗乃顏並將其俘獲,最後忽必烈用毛氈裝裹乃顏,派數名壯士猛搖猛抖,將乃顏弄死。

而早在忽必烈和其弟阿里不哥爭位時,窩闊臺大汗的孫子海都就公開站出來廣結朮赤汗後人與忽必烈開戰。他們經常侵擾元朝北方邊境使得晚年的忽必烈還要御駕親征。而在元成宗鐵穆耳繼位後,海都與察合臺大汗篤哇及四十個蒙古王爺提兵十萬再次殺向元朝邊境。元成宗侄子海山督五部元軍大敗海都聯軍,海都傷重而亡。篤哇率諸王向元朝講和,表示臣服,四大汗國又開始擁戴元成宗,元朝又在形式上完成統一。後四大汗國之間又發生矛盾相互廝殺,使得元朝完全掌握了四大汗國。


車騎校尉


元和察合臺共同攻滅了窩闊臺,伊利汗國是忽必烈的親弟弟自然不會和宗主發生矛盾,至於金帳重心在東歐離大都十分遙遠,想發生戰爭都難,不過粘木兒帝國攻滅了分裂的伊利汗國,三次大敗金帳汗國,可以粘木兒出自出自成吉思汗母親的家族,並非黃金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