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蒙元是否与蒙古西北诸王与东北诸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发生过战争?

陈敏婷1986


元朝在建立后确实与西北诸王和东道诸王发生过战争,但是激烈程度和规模是不一样的。前者从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德七年七月;后者只持续了一年不到,东道诸王叛乱就基本平定。

西北诸王之乱主要是窝阔台的嫡长孙海都策动的,他对蒙古大汗的位置从窝阔台系统转到拖雷系手中极其不满,认为这大汗之位本来应该属于他,故而在他的封地上一直积蓄实力,凭着其过人的才智和胆识,将窝阔台诸王后裔们的封地纳入了自己的麾下。

不仅如此,他还将忽必烈支持的察合台后王八剌击败,逼迫其求和,转向自己的阵营。后又在至元十一年,在八剌征讨旭烈兀后王失败身死后,又拥立八剌之子笃哇为察合台汗王。自此以后,笃哇成了海都的坚定同盟,察合台汗国与海都一起对抗元廷。

由是笃哇德之,举国以从海都,始显被朝命,使其将帖木迭儿南侵畏兀儿之地。

自元世祖至元十二年起的数十年间,海都与笃哇屡次出兵进攻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地区,虽然屡次击败元军,但是始终没有突破漠北。


元成宗大德五年,海都与笃哇倾国而出,大举来犯。元廷出镇漠北的海山和甘麻剌也率宗王与诸卫之兵迎战,这次会战虽然互有胜负,但是元军迎来了最后胜利的转折点。首先,叛乱的首领海都在作战中受伤过重而死。

是役也,海都虽胜,未大得志,又受伤患腰痛,未几而死。

而笃哇率领的军团在与元将床兀儿战斗的过程中,不仅消耗很大,而且被射中膝部,“号哭而遁”。



西北蒙古诸王的叛乱主要是由海都所发动,其反对元廷的动力是最强的。而察合台汗国后王有比较固定和广阔的领土,反元之心不大积极。所以海都一死,察合台后王笃哇、窝阔台后王察八儿考虑到长期与元廷作战消耗比较严重。在元成宗大德七年遂与元廷和议,漠北至此恢复和平。

我再来说说东道诸王的叛乱,其主要人物是宗王乃颜,他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斡赤斤的后代,是塔察儿国王的孙子,忽必烈在开平称汗候,以塔察儿为首的东道诸王一直是支持忽必烈的主要力量。

但是,在忽必烈继位后,随着其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不断推进和完善中央集权化进程,身为东道诸王中实力最强的乃颜大为不满。就与当时的西道反叛诸王海都互相勾结。就在至元二十一年,他的行为被宣慰使亦力撒合发现,将此事暗中上奏忽必烈,引起了忽必烈的警觉。在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决定在东京等处设置行中书省以加强对东北的管控,这件事引起了东道诸王的不满,尽管后来又撤销了建制,但是以乃颜为首的东道诸王反志已决。于至元二十四年爆发叛乱。

叛乱爆发后,忽必烈不顾腿疾,决定乘象舆亲征乃颜,他迅速调动五投下蒙古军和汉军诸卫军进行镇压,双方在撒里秃鲁举行会战,汉军大将李庭夜率炮兵袭击乃颜军,乃颜军惊溃逃走。而后由玉昔帖木儿、李庭统帅蒙、汉军队攻入乃颜腹地失剌斡耳朵与乃颜展开决战。针对乃颜“车环卫为营”的阵法,元军采用步骑配合的打法,经过艰苦会战,大败乃颜军。最后,乃颜被擒获摔死。《多桑蒙古史》云:“忽必烈立命两毡裹之,使人力振死之,是为帝室诸王之死法也”。

王师三十营,间以汉军步队,皆执长矛、大刀进退,时与骑卒叠乘一马,及敌,则下马先进。


事后,忽必烈严厉惩处了东道诸王的叛乱部众。将他们发配到江南强制充军。

已巳,谪从叛诸王赴江南诸省从军自效。


第二,设宣慰司管辖乃颜故地。忽必烈亲自充西北迁来兀速、憨哈纳斯、乞里吉思三部部众屯驻在乃颜故地,赐名肇州,设宣慰司管辖。后来又设置辽阳行省管控东北地区。

世祖谓哈喇八都鲁曰:“乃颜故地曰阿八剌忽写产鱼,吾今立城,而以兀速、憨哈纳斯、乞里吉斯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为宣慰司。”

就这样昔日强大的东道诸王便不复存在了。

上述就是元廷与西道诸王、东道诸王战争的始末。


论史


当然发生过战争。

在中亚,窝阔台的孙子海都(1235-1301年)联合察合台系诸王,独树一帜,与堂兄忽必烈的元朝分庭抗礼。1269年,在中亚塔拉斯举行的“忽里勒台”上(这是一次没有大汗参加,也未经大汗同意的会议),中亚察合台与窝阔台两系宗王更是拥戴海都为盟主,从此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永远脱离了帝国中央的直接控制。海都拥有6万骑兵,部众都是善战之士,训练有素,作战勇敢。以其为首的窝阔台、察合台汗国诸王起兵反抗元朝,企图重建一个纯粹的、坚持游牧传统的草原帝国,他们与元朝之间的战争持续几乎半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灭南宋之后不得不倾全力以资应付,在阿尔泰山、天山一线屯驻大军。在这样一条漫长而人烟稀少的边防线上屯驻大军的后勤补给的艰难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在海都的怂恿和支持下,东道宗王(成吉思汗兄弟们的后裔)乃颜也于1287年4月公开举兵叛乱,其势力控制了东蒙以及东北地区,向下可以直趋元上都多伦和大都北京。海都则趁机领兵直趋和林。如果双方军队会合,则整个北方草原地区将全部落入敌手,忽必烈将处在两面被包围的境地。这时已72岁高龄的忽必烈为挽救自己的大帝国重新鼓起青年时候的勇气,亿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亲统大军征讨乃颜。两军于6月3日在辽河边交战。忽必烈分骑兵为30队,合为三军,从两翼包围敌军。每队前有步兵500人,执刀矛。骑兵冲锋时步兵则骑在骑兵身后;在接近敌人,骑兵威力减退时步兵则持刀矛下马灵活杀敌。步骑配合,同进同退,颇有章法。这场当时最危险,最艰苦的战役最终因众寡悬殊,乃颜全军尽没。乃颜本人被活捉。忽必烈用蒙古杀死亲王的习惯作法,不流血而置之死地,即用毡子将他闷死,“裹之以毡,用力摇之,直至魂魄离体”。从出师平叛到诛杀乃颜,前后才一个多月。但海都仍然趁此机会,占领了蒙古高原上的成吉思汗古都和林,这无疑使得自称蒙古帝国正统的忽必烈异常尴尬。


1301年,元军又与窝阔台、察合台两系宗王在漠北大战。海都在此战中受重伤,于次年死去。海都死后,各蒙古国家对相互厮杀感到厌倦,遂在共奉元朝皇帝(元成宗)为蒙古帝国共主的条件下彼此约和。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黄金家族”的正统所在。正因如此,1305年,伊利汗完者都在给法国国王腓力四世的信里吹嘘,“成吉思汗的后裔已停止争斗,帝国如同过去一样,从中国到里海联为一体”。但此时,元朝皇帝也只能满足于四大汗国宗主的虚名而已, “黄金家族”成员统治的“蒙古国家”已经在自相残杀中无可挽回地走向衰亡。


杂史谭


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被称为“四大汗国”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和伊儿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但他们只是名义上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实际上又各自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伊利汗与元皇室同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后裔,他们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与元朝政府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而钦察汗国与元朝相距最远,早已有独立化的倾向,又因海都割据势力的阻隔,与元朝的关系相对而言比较疏远。

在这其中,窝阔台汗国就和察合台汗国、元廷发生过战争。由于窝阔台是在贵由、蒙哥前任的蒙古统治者,所以蒙古统治权转移到拖累系后,窝阔台后人所统治的窝阔台汗国出现叛乱元廷的趋势。在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争夺统治权的时候,窝阔台汗国统治者站在阿里不哥的阵营。忽必烈获得胜利之后想召开宗族大会,海都拒绝,反叛意图毕露无疑。当时窝阔台汗国实力不足以对抗元廷,于是在中亚和察合台汗国刚。最后海都把察合台汗国都打成了附庸国。但在1301年海都死去后,海都的儿子们争夺汗位,最后分裂。元廷抓住机会在1309年灭了窝阔台汗国。


煮酒说史


发生过。蒙元时期的四大汗国和东北,西北宗王在忽必烈统治后期,因对忽必烈"尊儒亲汉”大为不满,认为忽必烈违背国俗,同时对忽必烈抑制诸王的势力不服,而纷纷开始反叛。

首先是东北宗王乃颜勾结西北宗王胜纳合儿,也不干共同起兵造反,而元军不少将校中不少是乃颜部人或亲旧,使得双方军队都下不了手,最后忽必烈依靠汉将李庭,董士选率汉军打败乃颜并将其俘获,最后忽必烈用毛毡装裹乃颜,派数名壮士猛摇猛抖,将乃颜弄死。

而早在忽必烈和其弟阿里不哥争位时,窝阔台大汗的孙子海都就公开站出来广结术赤汗后人与忽必烈开战。他们经常侵扰元朝北方边境使得晚年的忽必烈还要御驾亲征。而在元成宗铁穆耳继位后,海都与察合台大汗笃哇及四十个蒙古王爷提兵十万再次杀向元朝边境。元成宗侄子海山督五部元军大败海都联军,海都伤重而亡。笃哇率诸王向元朝讲和,表示臣服,四大汗国又开始拥戴元成宗,元朝又在形式上完成统一。后四大汗国之间又发生矛盾相互厮杀,使得元朝完全掌握了四大汗国。


车骑校尉


元和察合台共同攻滅了窩闊台,伊利汗國是忽必烈的親弟弟自然不會和宗主發生矛盾,至於金帳重心在東歐離大都十分遙遠,想發生戰爭都難,不過粘木兒帝國攻滅了分裂的伊利汗國,三次大敗金帳汗國,可以粘木兒出自出自成吉思汗母親的家族,並非黃金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