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襄陽是什麼意思?

狼王77576552


襄陽,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代表著我國悠久歷史和歷史傳承。她是一座活了幾千年的老城,知識淵博且熱情大方。時人記載,襄陽自漢末已是當時天下文人墨客的交流中心;時以太平城九州之荊州治所而聞名,成為中南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襄陽

是漢文化、楚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境內有多處楚國故都遺址,有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認為楚國最早在襄陽境內建都,既楚國初都。

至今還有楚王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襄陽自


三國以來,成為亂世中的諸國必爭之地。由晉朝列為州治卻被賦予抵抗北敵的戰時中樞,這一先例常被南北朝沿用。

進入唐朝以來,社會安定並一度成為全國五大城池之一。襄陽由大省山南道及山南東道治所再次成為區域性政經文交中心。

五代十國及兩宋時期,襄陽蒙受大難。尤其是南宋後期宋元大戰,軍民一心據守襄陽,為史書留下國內最長攻城戰的記載。

此後襄陽不再是省會級城池,後續三朝皆為大一統國家,襄陽從璀璨耀眼的巨星轉變為太平盛世的華夏第一城池。


看鑑襄陽


襄陽以湖北省的一個地級市,提問者說襄陽什麼意思,應該指的是襄陽的城的由來。之所以叫“襄陽”,是因為古老的襄陽城位於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襄陽是以方位命名。

古人稱山之南,水之北為陽,反之為陰。那麼襄陽是依何地理實體而得名呢?《漢書·地理志》和《水經注·沔水》篇(卷二十八)均記:襄陽"位於襄水之陽",故名。那麼,襄陽是以漢水改道稱呼,還是另外有一條襄水呢? 漢水在襄陽附近並沒有改過道,襄水不是指漢水。晉代襄陽人習鑿齒在他的《襄陽記》中寫得甚明:襄陽"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為楚之北津戍。楚有二津,謂從襄陽渡沔,自南陽界出方城關是也" 。這裡告訴我們,襄陽在春秋戰國時已是楚國北部的城邑。它北枕沔水(即漢水的古稱),並不是南枕沔水,因而稱襄陽為楚國北邊的津樑要道和禦敵要塞。峴山(古時對襄陽城南諸山的總稱)綿延橫臥襄陽城南,檀溪位其城西。《水經注·沔水》篇記:“沔水又東,逕萬山北”,“城(襄陽城)北枕沔水,即襄陽縣之故城也。”《元和郡縣圖志》第二十一卷記:“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今鄧州南陽縣是也。漢以南為南郡,今荊州是也。”同治年間《襄陽縣誌·沿革》載:“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9年),以劉表為荊州刺史,徙治襄陽,萬山以東,漢水之南,為襄陽境;萬山以西,漢水之北,則為南陽鄧縣境。”就是盛弘之的《荊州記》、郭仲產的《荊州記》、鮑至的《南雍州記》、吳從政的《襄沔記》以及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都清楚的記載襄陽、樊城,隔漢水對峙,互為犄角。上述史料說明自襄陽的名稱出現後,其地理位置沒發生過重大的變化。

 
從襄陽周圍地理實體查看,至今仍沒有發現能足以證實漢水改道沿襄陽城南流經的遺蹟。如果說是從地質部門取得的襄陽、樊城地下水文資料在話,那是按地質年代劃分確定的資料,其年代必是久遠的,當時尚無襄陽這一地名。我們所探討的應是襄陽得名前後的人文歷史。因此,那些資料不足於說明兩千年前襄陽的地貌,或者能足以證明漢水的主河道在兩千年前曾從襄陽城南流過。當然也不否認漢水的一段確有“襄水”、“襄江”、“襄河”之稱。如明天順年間《襄陽郡志》就把漢水又稱“襄水”。《明史·地理志》(第二十卷)載:“漢水在城北(指襄陽城之)北,亦曰襄江。”《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六)記:“襄河者,漢水自襄陽來也。”這些均是以漢水流經襄陽以後而得的別稱,須知,這是有了襄陽之後才有的別稱。並且只是指漢水的一段而言。這裡還需要明白一點,自古以來,引名山、大川命地名的並不多見,引申名山大川表明大地域方位的則有,如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等。可是,以區域性很強的較小山、川命地名,則為通例。所以,襄陽不以漢水命名,而以一條襄水命名並不足為奇。綜上,無疑漢水在有文字記載以來,並非從襄陽城南改過道,襄水也不是指的漢水。


  襄陽是以一條獨立的襄水而得名,襄水即今之南渠。《水經注·沔水》中記:"沔水又東,合檀溪水。水出縣西柳子山下,東為鴨湖,……溪水自湖兩分。北渠即溪水所導也……又北,經檀溪,謂之檀溪水。溪水傍城北注……西去城裡餘,北流注於沔。一水東南出"(注:……表示此處有脫文),應劭曰:城在襄水之陽,故曰襄陽。是水當即襄水也。《元和郡縣圖志》卷第二十一載:襄陽"在襄水之陽,故以為名" 。《襄陽縣誌·山川》也記:"襄水即今襄渠","襄水則凡西南諸山所出之水,由長渠入漢者皆是也" 。光緒年間的《襄陽府志·山川》也載:"今檀溪已涸,而襄水不改,城西南諸山之水,皆歸渠入漢。"今市文物管理處所藏清同治四年襄陽知府方大堤,在重修此水後作記事碑中的碑文為"重浚襄水故道後記"。這些史料清楚記載了襄陽城南確有襄水和它的地理位置。只因"每歲夏秋泛漲,民地萬餘畝輒為澤國"(《襄陽縣誌·城防》),南北朝時張邵已於兩岸築堤,防治水患,歷朝沿疏浚,到明代改稱襄渠,清代沿用,襄陽里人俗稱南渠。由於名稱隨著歷史的演變,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對襄水這一名稱,顯然較為陌生了。在我國曆史上,有一些溪流後經人工疏浚而改稱渠,並不少見,但並不因稱渠而否認原是一自然水道。

  那麼襄水的源頭在哪裡?有些史料沿用"水出縣西柳子山"之說。遍訪襄陽人均不知曉柳子山之名和其地理位置。柳子山之名既已失用,又難於確定其地理位置。於是我們多次逆水溯源,踏查出襄水源頭在襄陽城南扁山西麓的泉水坑處,有數孔泉眼,終年湧水不斷。其泉水沿宋家包北側,經轉子山、官路口北流,匯摩旗山東麓楊家崗流出的泉水,繼續北流,經麒麟店匯孫家衝所流溪水,進入營盤地,匯虎頭山衝所流溪水,東流經琵琶山、真武山、羊祜山、鄭家山,繞峴首山向南流,於觀音閣旁註入漢水。長約18公里,流經面積30平方公里。襄水今日河道流向與史料所載大體相同。

  綜上所述,襄陽是因其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