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潜艇双壳体和单壳体有什么区别,各自有什么优势?

海军猫


潜艇分单壳、双壳和单双混合,苏俄是走双壳体路线,而西方则是走单壳体路线,我国潜艇的技术师从苏联,走的也是双壳体流派,但是近年来逐步向西方技术流派靠拢。

苏联的潜艇采用双壳体,主要是有几个原因

一是苏联的广大海洋领海和活动范围大部分是在寒冷的北极,需要坚固的壳体来破冰。

二是苏联人认为双壳体潜艇的储备浮力大,可在一个耐压仓受损的情况下,依然有足够的浮力上浮,同时双壳体的抗打击能力强,在当时可以抵抗部分轻型鱼雷的打击。

而西方的单壳的缺点与双壳体的有点互补,单壳体潜艇的储备浮力小,抗打击能力弱。

而单壳体潜艇的优点又很诱人,单壳体在同等体积下,要比双壳体的可利用空间要大得多,可以装备的设备和武器也多得多,所以可以看到,苏联核潜艇的排水量远比美国的高,比如台风级核潜艇排水量高达4万吨,远比俄亥俄级要高,但是俄亥俄级可以搭载24枚潜射洲际导弹,而台风级只有20枚,虽然有导弹体积的因素,但是双壳体可利用空间小也是一大弊端。

三是苏联加工不了这么大直径的潜艇壳,只好做大。

而且单壳体潜艇的静音效果远比双壳体好,双壳体的外壳和内壳之间的空隙会造成声音的回激,造成噪音。

而且随着高能弹药的发展,双壳体已经不能抵御鱼雷的打击了,其引以为傲的抗打击性已经荡然无存,还不如换单壳以提高潜艇的隐蔽性来增加生产几率。


巴尔干尖刀


潜艇的双壳体和单壳体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缺点,而且还都很明显。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单壳体结构简单,皮实,内部空间大,缺点是储备浮力低;双壳体,优点是储备浮力高,缺点是结构复杂,内部空间狭小。

说到空间问题,单壳体因为没有双壳体的内部耐压壳与外壳之间的空隙,外壳就是耐压壳,潜艇内部空间很大,因此也比双壳体更容易安排内部空间。然而因为空间大了就意味着耐压壳需要做大,因为耐压壳必须是要用卷轧机一次成型的,直径越大加工难度越高。同时因为双壳体在内部耐压壳和外壳间有空隙,可用来布置调整水舱、高压气瓶、部分管路、导缆带缆和系泊装置等,布置侧舷声纳也能有足够的地方从而不需要突出来影响潜艇艇身水流。

机动方面,因为单壳体潜艇水下排水量更小,浸湿面积更小,同等功率下的航速更快。虽然双壳体因为外壳是可以按照设计想法一块一块拼出想要的外形,可以做出连续曲面艇体,带来的优势就是有较高的水下机动性,和转向性能,然而同等吨位下双壳体比单壳体还要大,无形中抵消了双壳体带来的机动优势。

有一个很少有人知道的地方,那就是潜艇在紧急上浮的时候。因为单壳体外壳就是耐压壳,可以放心的大角度上浮冲出水面。就像下图那样莽:

但是双壳体,因为外壳是一块块拼接的,想要玩这么刺激的紧急上浮,怕不是要碎碎平安,老老实实和和下图一样小角度上浮吧:

还有一件事,就是抗损性。双壳体因为耐压壳外还有一层壳,相当于两层防护装甲,比只有一层装甲的单壳体更能扛鱼雷的爆炸或者其他物体和潜艇的撞击。也正因为如此,当初的洛杉矶级核潜艇在关岛附近撞上海底山脉,损毁严重居然还能回来已经是万幸中的万幸了。


兵器次元


各有优势,双壳体储备浮力大,单壳体内部空间大,所以现在又开始流行单双混合艇体了。

西方潜艇偏爱单壳体,图为214型潜艇。


双壳体主要应用于苏联潜艇,我国过去也大都是双壳体潜艇,潜艇本身狭小,采用双壳体后又进一步压缩了空间,而且双壳体对于潜艇的隐蔽比较不利,因为存在很多外壳空隙。不过苏联潜艇也因此取得了相比于单壳体潜艇更大的生存能力,本身多一层壳体多一份安全,而且双壳体储备浮力大,潜艇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整就能轻松应对倾斜和泄露等问题,苏联很多潜艇都是相邻3个舱室进水可以保证不沉没,这就是双壳体的优势。

苏俄潜艇偏向于双壳体,图为基洛级。


但是单壳体也有优势,他可以使得潜艇内部空间更大,在相同排水量的情况下容纳更多的武器装备和电子设备,这样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更强,潜艇内部空间大也有利于潜艇艇员长时间潜航作战所需,而且单壳体可以作出比较封闭的艇体,增强潜艇的隐蔽性,也因此称为西方潜艇的最爱。但是单壳体潜艇生存能力差,西方潜艇往往是一旦被攻击就会受到重创,最多只能做到相邻两个舱室进水不沉,这样的生存力只能寄希望于不要受到攻击了。

目前潜艇的发展趋势是单双混合艇体,图为我国的039B型潜艇。


所以我国和俄罗斯、美国等国都开始运用单双混合艇体了,这样的艇体在重要的部位使用双壳体,方便潜艇自我姿态调整,而且增强储备浮力,然后在需要容纳大型设备的舱段使用单壳体,这样可以提供较大的内部空间,单双混合艇体是目前最先进的构型,很多人误以为是单壳体最先进,实际上是一种唯西方论,而且他们并不知道,西方也已经开始使用单双混合艇体了。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双壳体潜艇相对单壳体潜艇来说,最大的特别在于单壳体的基础上,又增强了一层壳体用来制造出多个舱室,而这些舱室的作用是用来增加整艘潜艇的浮力。所以双壳体潜艇在纵向机动力上是要远远高于单壳体潜艇,而且双壳体潜艇因为增加了耐压舱段,所以整体生存性能和艇身的结构强度相对于单壳体潜艇有较大的提升,在面对水雷、鱼雷或者反潜火箭的攻击时也不会被一击致命,即使撞到礁石上也不会因为进水太多而被迫上浮,从而影响隐蔽性。所以,重视核潜艇防护性能和北极破冰航行以及突防能力的俄罗斯海军一直都在使用双壳体设计的潜艇,比如台风级核动力潜艇。相应的,有优点就会有缺点,双壳体潜艇虽然结构强度和面对复杂情况时的生存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种设计使整艘潜艇比较笨重,很难在近海活动。且双壳体潜艇由于增加了一层壳体,制造工时也因此多了不少,所以倡导“批量生产”的美国并未使用类似双壳体的设计。

而单壳体潜艇整体结构简单,设计建造的门槛也很低。所以这种设计经常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工业基础较弱的国家的青睐。而且由于单壳体潜艇的近海作战能力强,横向机动能力出众,所以调整攻击位置也变的更加方便,而常规动力潜艇一般都是使用单壳体的设计。此外由于单壳体潜艇没有多余的耐压舱,整体外形也变的光滑,使得水下噪音要远远低于双壳体潜艇,且单壳体潜艇一般都采用了流线型设计,水下航速较双壳体潜艇也更高,以美国目前大量服役的洛杉矶核动力潜艇为例,其水下32节的极限航速甚至要超过很多国家的驱护舰艇。但是单壳体潜艇也有很多的缺点,比如抗沉性差、升级冗度低、平衡性差等缺点。


思远防务


迷彩虎军事为您回答。说到潜艇壳体的单双之争,其实由来已久。我国以前在潜艇设计上是沿袭苏联的思路,采取双壳体。潜艇这样有几个优势,块头大、浮力也就大,两层壳体可以在攻击下提供更强力的防护,潜艇不容易沉没。苏系双壳体的构型对工艺和设计的要求没有单壳体高,项目上马的可行性好。然而现在世界流行的趋势是用单壳体取而代之。

现代潜艇在战力大幅提升的背后,是以牺牲内部空间作为代价的。现代潜艇要装备综合水声系统、拖曳式线列阵以满足提升对战场环境感知能力的需求。AIP是当下常规潜艇最热门的发展方向,据说日本春潮级潜艇为了加装斯特林式发动机,生生的将潜艇吨位增加了400吨。双壳体潜艇内部空间开发利用的潜力不足,减少艇员空间不利于持续作战,要想根本满足设备增添的需要就只有增加潜艇的吨位。

苏系武器的特征就是暴力美学,在质上面提升乏力,那我就用更多的量来替代。导弹的威力和射程不足,那我就把装药量加大,所以导弹都是傻大黑粗。空军的单机性能和美国有半代差距,那我就用机海战术把你怼掉。其实,双壳体潜艇也是这个思路。苏联的设计能力和生产的工艺水平不足直接遏制了单壳体潜艇的性能,苏联加工不了高强度的大型潜艇壳体。在苏联既有的技术基础上,制造出来的单壳体潜艇储备浮力小,生存性差;均衡能力弱,不便于艇员操作。对于潜艇部队战斗力生成来说,都是要命的问题。那为了达到计划体制下的目标,就通过粗暴的叠加来完成。一层壳体不安全,那我就用两层壳体替代好喽。


迷彩虎军事


图注:单壳体潜艇的艇体就是耐压壳

最大的区别就是艇体是否就是耐压壳体。西方的单壳体设计潜艇,其耐压壳体外没有包覆物,耐压壳直接裸露在外。而苏/系潜艇喜欢采用的双壳体结构,则是在耐压壳体外部有一层非耐压的轻壳体,两层壳体之间有一个非水密空间(潜艇在水下时,这个空间是浸满海水的),可用来布置调整水舱、高压气瓶、部分管路、导缆带缆和系泊装置等。

理论上,在拥有同等艇内容积的情况下,单壳体潜艇水下排水量更小,浸湿面积更小,同等功率下的航速更快。浸湿表面积小也意味着声反射面积小,便于规避敌反潜兵力的搜索和鱼雷末主动导引头的搜索跟踪,对于提高潜艇隐蔽性,规避敌方反潜武器攻击都较为有利。

而且少了一层外壳,结构上更为简单,建造工时和建造材料需求更少一些,同级别下的建造成本低于双壳体潜艇。

图注:双壳体潜艇的艇体是两层结构

对于双壳体潜艇来说,增加的这一层外壳虽然让其在航速、建造成本等方面不如单壳体潜艇,但也让耐压壳多了一层保护,降低了遭到撞击后破损进水的概率,加上两层壳体间水的阻隔,遭受近失弹攻击时的抗打击能力更强。虽说采用薄壁金属非耐压壳的双壳体潜艇高速航行时,壳体激励噪声水平较单壳潜艇为高,但内部机械噪声向外辐射的水平能得到更好的控制。外壳体激励噪声的问题能够通过安装消音瓦加以缓解(消音瓦不仅吸收声能,还起到增大壳体阻尼的作用)。由于双壳体潜艇的舷侧声呐阵列无需突出于非耐压壳之外,因此潜艇的表面光顺性优于单壳体潜艇,更易于实现接近理想值的长宽比。

总的来说,二者各有优劣,采用哪种结构,都是根据各自的作战思想、使用环境、工业水平等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


兵工科技


潜艇兵来回答。

双壳体和单壳体是潜艇艇体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潜艇为了能承受极限下潜深度处的水压,必须要有耐压艇体结构,这就是由一些圆柱壳,圆锥壳和首尾的端部舱壁(球面的或平面的)组成的耐压艇体。但是仅有耐压艇体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将耐压艇体用非耐压艇体结构象加导流罩一样罩起来,使潜艇具有流线型的外型,以减小水下阻力。罩的方式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一种是只"罩"潜艇的首尾端,让中部的耐压艇体露出来。"导流罩"罩住了艇首和艇尾,潜艇也就光顺了。另一种是不仅"罩"首尾端,还把整个耐压艇体首到尾部都"罩"在非耐压艇体结构中。前者叫单壳体结构形式,后者叫双壳体结构形式,双壳体潜艇的耐压艇体和非耐压艇体间有个空间,叫舷间空间。最早的潜艇都是双壳体,二战期间的潜艇外形都是普通船形的样子,艇首艇尾都像刀刃,甲板是平的,有的甚至还有甲板炮,这些都不利于水下航行。二战后,潜艇的外形越来越趋向于水滴形。

双壳体和单壳体的结构形式各有其优缺点,所以就并存了下来,在潜艇设计中都有采用。无论采用那种结构形式,都是发挥其优点同时采用其他措施来弥补其缺点。

大体上来说,单壳体潜艇的储备浮力小,因此水下排水量小,有利于提高水下航。而双壳体的优点则是储备浮力大,提高了水上不沉性。又因为双壳体潜艇都是采用小分舱形式,也有利于提高水下不沉性。双壳体又有利于抗爆,因为舷间空间的液舱能吸收一部分爆炸冲击能量。而且双壳体还有利于潜艇设备、系统和舷间液舱的布置。这些优点是单壳体不具备的。双壳体的最大缺点是潜艇水下排 水量大,艇体的水下湿表面积也大,除不利于提高水下航速外,也增大了艇的反射面积,不利于艇的隐蔽性(但对降低潜艇速时的辐射噪声有好处)。而双壳体的这些缺点正是单壳体的优点。

另外,单双壳体潜艇设计和建造也不同。双壳体潜艇将加强筋设计在舱外,舷间空间可以布置压载水舱、高压气瓶和很多设备管路,甲板下配有缆绳(这点不是优点,我以前服役的潜艇曾经遇到大风浪把缆绳固定装置打坏,缆绳漂出来十多米,担心缆绳会绞到螺旋桨而取消任务返航)。单壳体潜艇的加强筋设计在舱内,给舱内的设备管路安装造成了不便,只有艇首和艇尾有舷间空间,所以压载水舱只有首尾组,排水上浮时要控制好首尾平衡。

随着设计制造水平越来越高,我国的潜艇应该会采用单双混合壳体或是单壳体设计,那样的潜艇外形更圆滑流畅,维修保养也更方便快捷,静音性和水下试航性都更强。


seasing1231


潜艇双壳体、单壳体有什么区别,各自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我国的潜艇以双壳体为主?

目前我军服役的039、093、094等大量潜艇使用的还是延续苏联风格的双壳体设计,而西方一些新型的潜艇均不约而同使用了单壳体的设计,其中之间单壳双壳体之争也是一直争论的热点。

但实际来看,单体积而言,在中小型常规潜艇上使用单壳型(包括混合壳型)优势更为明显,因为单壳体确实可以有效提高潜艇的内部空间利用面积,利于在东海等地区近岸浅海使用。而在新一代AIP潜艇中,为了便于布置AIP装置的液氧或氢混合壳型更是继承了单双壳两者的优势,因此在双壳顽固派之一的俄罗斯在新一代拉达级潜艇上就已经开始使用混合型壳体结构。

所以目前我军没单壳体潜艇还是因为现有双壳体潜艇难以改装为单壳体,就是不改型号,在建造中改为单壳或混合壳难度并不小,对于艇内管路设计更是无异于翻新从来,估计这也是039B型屡次改动却不动骨架的原因。但一旦下决心开始混合壳的道路也是对核潜艇到常规潜艇的设计都是一个不小的迈步。

但好消息是在中船的外贸型号,S26T等都出现了单壳体常规潜艇的设计,这一基于039B的外贸型号也预示了未来我军至少在常规潜艇上也会走单壳体的思路。

中泰S26T潜艇采购协议正式签署

5月5日,中泰S26T潜艇采购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泰国海军参谋长陆猜•陆迪上将与中船重工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子秋分别代表双方在协议书上签字。国家和军队相关部门领导、中船重工副总经理杨金成、中国驻泰国武官张力等共同见证。

签字仪式开始前,双方围绕深化相关合作、推动两国友好交往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杨金成还与泰国海军副参谋长查拉萨卡中将、吉斯达鹏少将分别见签。

此次协议的签署,是中船重工研制生产的潜艇产品正式出口泰国的重要标志,是继出口巴基斯坦后,我国常规潜艇对外出口的又一重大突破,是中船重工坚决贯彻落实“走出去”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和丰硕成果,对于巩固和加深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浩汉防务论坛


潜艇单双壳体简称单双,实际上是俄美潜艇发展路线的区别,欧美走的是单壳体路线,俄国走的是双壳体。单就是一层壳,双就是两层,单壳一壳数用,双有两层 ,耐压以及内壳,俄国人永双考虑是俄国漫长的高纬度海岸线,潜艇要具备破冰性能,以及抗战损能力。但是实际3000吨常规艇 ,双壳利用率较低。中国路线现在是仿美。


游龙楚昭南


我还是主张用双壳体,因为双壳体安全性更高,能更好地保护我潜艇官兵。以前我们盲目学西方的5.8mm口径步枪,生产了大批95式。可是西方现在又换回7.62mm口径步枪了,我们不换的话打起仗来我们肯定要吃亏,要是更换了,那原来的上亿枝小口径步枪(含战略储备)怎么办?这种浪费我们还要继续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