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侯孝贤:票房死了,幸好艺术片还活着

​看侯孝贤的电影,以为他是那种极东方极传统的人物,生活里大概是与李安有一点像的,淡泊、恬静、温和。没想到他青少年时代也像杨德昌的影像里记录的那样,打群架、赌博、拉帮结派。是不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大陆来的男孩子都是这样生活?他兴致勃勃谈起赌博一定要借势,如果一直赢就一定要押更大注的下去,但每次赢得正欢时若弟弟来叫他回家吃饭,或者对自己兜里有多少钱有了自觉的认识,马上就转运了。做别的事情其实也是一样,要的是状态和感觉,不是理性。

侯孝贤:票房死了,幸好艺术片还活着

​讲到他著名的景深深得不行的长镜头,侯孝贤给出一个令全场喷饭的理由:因为用的是非专业演员,镜头离近了他们害怕,只好放远一点,这是景深。那为什么镜头又“不动如山”呢?因为非专业演员往往像真的生活一样去表现,比如让他上厕所就真的去上了,关上门半天不出来。后期剪辑时,侯孝贤突然觉得这样更加有味道,干脆剪都不剪。

侯孝贤:票房死了,幸好艺术片还活着

​他痴迷于“再造真实”,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通过必要的渲染和过程把那种真实的情绪与氛围表达出来,制造出一个能独立于现实生活的时空单体。比如拍海上花时,他几乎翻遍了所有小说里关于19世纪生活细节的客观描写,一样一样找出来,一遍一遍拍,直到演员们都沉入那个年代的气氛不可跳脱。很多导演的电影是主观经验的产品,观众看了知道导演想表达的是什么观点,而侯孝贤更希望把那个故事活生生讲出来,让拥有不同个人经验的人产生不同感受。

侯孝贤:票房死了,幸好艺术片还活着

​侯孝贤花了很大的时间去讲如何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只看到自己。他会挑选出最符合剧本气质的演员,也会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演员现场调整角色的走向,他可以调度出最本色最沉迷于戏的他们,也乐意帮还达不到这个水平的演员度过难关。有了立体的角色演绎,他完全不担心电影有没有所谓缜密的逻辑,在他看来,不管你怎么剪,只要有了那个情绪和氛围,它总是能连起来的。

侯孝贤:票房死了,幸好艺术片还活着

​侯孝贤与李安走的是两种不同的路子,后者接受了西方严谨的教育,更善于用连贯的叙事和不可或缺的戏剧细节连接,一个镜头的气氛达不到就很难引出下一个场景。我想这两种路数都需要极强的功力才能表达好,前者需要好的鉴赏能力和洞察力,后者则需要扎实的叙事功底与严格的标准要求。走好哪条路都不容易。

侯孝贤:票房死了,幸好艺术片还活着

​其实,再怎么分类都一样,无外乎对工作的无比热爱与认真,有这样的态度无论走什么路子都可以成功。印象很深的还有一点,侯孝贤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个因素,一是从小到大受的教育,一是困境,或者说没有困境的话就不断给自己挑战,因为顺境无法给人带来力量,会慢慢退步。许多大师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常常“烂尾”正是为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