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7 莫氏政經說系列——中國房價增長謎題

中國房價增長几時休,其增長基礎在哪裡,為什麼房價成為全民談論話題,甚至綁架幾代中國人命運,背後教育資源集中性如何造成教育機會不平等,甚至造成階層凝固化,凍結全社會創新動力,房地產到底是怎樣資產,其價格演化到底還遵循資產價格規律或者價值規律,房地產市場到底多大,到底有多少自由度,是否可人為控制其漲跌,扭曲的資源配置到底持續多久,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博弈機制怎樣,全民炒房究竟是集團行動迷思還是有意為之。太多太多房地產問題拷問每一位經濟學人,到底哪裡出錯了,錯在哪裡,責任在誰,未來人民如何評價呢。

衣食住行,民之依存也,如果基礎性需求都滿足不了,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類斷不會追求更高需求,麵包與理想或大炮爭端結果往往是麵包勝出。衣服食物或代步工具價格都在民眾心理接受範圍,甚至價格有下跌走勢,因為它們就是最純粹的商品,也屬於可貿易品,面臨的是全球商品供應市場。國際經濟系原理告訴我們可貿易品價格會趨同化,一般會由於市場競爭而呈現價格走低,而非貿易品則反之,本地壟斷屬性造成房地產最根本特徵,這也是不動產與其他動產最大區別。正因為它的本地固著屬性,就像一顆盤踞地底下形成錯綜複雜的鬚根網絡的千年老樹,你想輕易拔掉還真不簡單,強龍都難壓地頭蛇,它每時每刻都在吸吮地方精氣,作為土地支撐地上人類一切活動,所謂土地是勞動之父,勞動是價值之母,所以土地是價值的上位法則,它可以決定價值甚至可以扭曲價值動力場,它變形力量甚至可捕獲一代代人心理迷思。封建時代土地壟斷現象最正常不過了,改朝換代分土地打土豪只不過延緩了自然進程,資源集中背後是技能壟斷,該技能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人皆有謀方可存活,因此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表徵在現代社會的映象就是有無房產的區別。萬物皆賴陽光、空氣、水與土地而存活,因此房產與生俱來的公共屬性與政治意味背後其實是生存價值依賴性,無房可住便只好幕天席地,退化至原始社會遊牧群落,整日擔心野獸攻擊與異己猜度。

房產作為中國所有資產類別最主要組成部分,即使粗略估計也有200萬億元左右,比普通股票債券市場都大得多,雖然它流動性不太強,但因其體量巨大而且分散度較高,漲跌幅稍微變動都會影響千萬人利益。但一旦進入市場經濟,價值規律就要發生作用,除非迴歸至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就會掙揣規制力量,演繹瘋狂動力,不撞南牆絕不回頭,房產商品化自然會進化至貨幣化,畢竟現代社會商品經濟就是貨幣經濟,貨幣化自然會遵循貨幣屬性,它會用來定價交易,它會用來持幣觀望,它會引發群體逐利,它會自我膨脹泡沫化,這對於貨幣經濟都是太正常不過的現象,正因為貨幣衍生機制無中心化無目的化,它可以隨心所欲,自我繁殖至無窮盡。房產作為必需品,既有居住消費屬性也有地位階層炫耀意味,經濟與社會雙重蘊涵價值更增加其定價難題。到底一棟房產價格幾何才算合理,按居民購買力政治理論是一個價格,按商人投資品市場法則又是一個價格,其實購買力背後是再分配後平均生活水準,而市場法則會顯示其真正初始價值,至於初始價值是被鎖定還是再分配則繫於人類社會政治制度調節了。背後選擇調節機制怕是無法產生公論的,阿羅不可能定理告訴我們眾口難調,滿足每一個人需求就是無法滿足每一個人需求,資源權力再分配從來都是政治難題,既得利益階層與改革派力量博弈與時機選擇往往糾結在一起,帕累託改進自然阻力最小,但也是無可奈何之舉,最後流於犬儒主義,默認一切存在皆合理,完全改進不了任何原初性本質性東西,只能等待時間與歷史審判。

房產居住功能雖然最為基礎性,但往往也是最不重要最不受人關注,一旦轉化成有價資產,便會趨向財富效應,甚至蘊涵階層炫耀意味,此時便不再是簡單資產定價問題,而是人性政治問題了,理性人自然會謹慎些,因為他知道接下來上場就是群體自我陶醉表演,場地都準備好了,怎能缺少精妙表演呢,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住房商品化,商品貨幣化,經濟長期增長,財富持續累積,池子裡的水多了自然會漲,水漲船高自然在理。雖然可以通過在各個交易環節設卡掐位,增加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其流動性,甚至更極端鎖定土地與房產市場,但有悖市場機制,政府與人民心理博弈一直在進行,房產價格會表現得很乖順,橫盤整理,然後伺機再上衝一番,當然風險也在累積,民怨也在發酵。槓桿買房就如借錢炒股,直接放大收益與損失幅度,房價維持上漲態勢,就如同股價圖顯示一直向上軌跡,不僅圖表技術分析派喜歡,似乎穩賺不賠,天下還真有這等美事,只是房產價格週期長得有點令人迷惑,令人好了傷疤忘了疼,歷史總是充當被遺忘的角色。消費貸款讓人提前享受,抵押未來現金流,就如同企業進行資產證券化融資般,只要有現金流都可以證券化,可以抵押融資,自然而然情願背上債務,鼓勵消費刺激需求從而維持投資熱度與經濟增長預期,似乎各得其所,不亦樂乎,人人皆有居住權,人人皆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但往往這個假設前提背後是風險承受能力等同化,其實每個人風險偏好不見得一致,只是住房背後是消費必需品以及階層證明書,無可奈何被裹挾在這股洪流之中,難以獨善其身。

房價增長最直觀原因是中產富人太多而且愛扎堆抱團,太窮的直接絕望了,倒少了不少非分之想,太富的直接看不上,有更加美妙投資標的,可以一展宏圖,而不是死守一套房產,坐地漲價,反而礙手礙腳,交易繁瑣,從而不能自由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慾望。只有不窮不富的,比較糾結,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猶豫不決,只能一點點鬆動心理防線,一點點買賣,最終卻造成了一條緩慢向上的價格走勢圖,似乎也很滿意自己傑作,要步步驚心,慘淡經營,不要一步到位,保守謹慎,中產心態一覽無遺。房價直接綁架了中產所有夢想與期望,可能不止幾代人,全民炒房就是全民致富共同進步,人人皆有居住權,人人皆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但往往這個假定前提是人人皆有不凡風險承受能力。但每個人風險偏好明顯不同,只不過房產背後是消費必需品以及階層證明書,誰都不會輕易放棄這張得之不易的船票。政府當然也不會拂逆這層民意,穩定增長房價對各方都有極大益處,各取所需。房價增長直接推動土地以及上下游產業發展,政府可以順勢收稅,然後繼續投資基礎設施,繼續保駕護航,房價自然開始新一輪增長,正反饋良性過程啟動了,自然會延續很久,只要控制得度似乎也不差,滿足全民財富齊漲的大歡喜局面。但人性貪婪,不會滿足這點點財富,一旦趨勢停滯甚至扭轉,便會爆發反制力量,甚至瘋狂炒作,直接違背自己良知,甚至踐踏法律,貨幣迷香已讓人上癮,房價增長就是很好的引誘因子。

尤其是在實體產業下行階段,房價增長會更加瘋狂,生意不好做,存款利息有那麼低,股票債券當然也可以,但有一定門檻,想有一番作為還是有點難度的,投資渠道如此有限,房產以其接地氣特質顯露出來,直接博得眾人好感,看來貨幣直接與土地結合,把貨幣重在地裡然後坐等收穫,就比如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種下貨幣當然會收穫貨幣,貨幣本身已脫離實體經濟價值創造活動,開始自我繁殖,結合群體財富幻想,直接衍化成為集體迷思。如同自我封閉的產業鏈,房產開始自我澆灌,接盤人一茬接一茬,像資金黑洞吸收一切剩餘資金以及剩餘勞動價值,最後演化成類傳銷模式,失去實體價值,創造出非人非類的反良知現象。鑽漏洞,假合同,甚至可以妻離子散,奈何民意滔滔,房價不漲似悖天理。居安思危,處千載難逢盛世之下,更要名副其實,不要弄得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要更加理性看待,迴歸資產價值,迴歸實體價值,尊重價值規律,理順背後資源權利分配格局,讓機會平等才是最大公義。既然無法改變人性,就得改革制度以順應人心,公共之物公有之權理應歸諸人民,順應最廣泛民意,而非部分失常民智,庶乎房價巍巍高壘不墜,慢慢緩釋累積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